国民经济核算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结构、增长率等重要指标,为制定经济政策以及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提供依据。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三个方面的核算。

其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基本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创造出的全部国民所得,包括劳动报酬、利润和经营净收入等。

而国民支出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在生产法中,通过对生产领域内各个行业的生产总值进行统计,计算得出GDP。

收入法则是通过对各种要素的收入进行核算,得出国民收入。

支出法则是通过对社会总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进行核算,得出国民支出。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核算国民经济,政府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状况,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为国际间的经济比较提供参考,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国民经济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经济活动的总体统计,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个体经济活动的内在细节。

其次,国民经济核算往往不能充分考虑非市场经济活动,如家庭劳动、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等。

此外,由于核算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国民经济核算在国际上的比较也存在一定困难。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分析国家经济活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核算国民经济,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特点。

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也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产业部门分类是指按照产业部门的特 征和属性,将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部门 进行归类。
常见的产业部门分类包括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这些分类有 助于了解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
地区分类
地区分类是指按照地区的行政区域或地理区域,将国民经济 中的地区进行归类。
常见的地区分类包括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地区等,这些 分类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

会计核算方法
复式记账法
通过借贷记账原理,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 变化,并形成财务报表。
折旧计算法
根据资产的使用情况和价值损耗程度,计算 资产的折旧费用。
成本计算法
根据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计算企业的利润和 亏损。
税务会计法
根据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计算企业的应纳 税额和税后利润。
其他核算方法
01
02
03
展潜力。
05
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
新兴核算议题与方向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关注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 的价值,推动经济与环境 的协调发展。
幸福国民经济核算
将幸福感、生活质量等非 货币因素纳入核算体系, 以更全面的方式衡量经济 发展。
数字经济核算
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研究数字经济的价值、生 产与消费等方面的核算方 法。
利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计算国内生 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 数等综合经济指数,反映国家经济发 展水平和趋势。
利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评估国家经 济发展水平,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 济实力和发展差距,为制定国际经济 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结构分析
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分析,研 究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区域经 济结构等,揭示经济结构变化及其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组成、分布和增长速度的一套统计体系。

它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也是国际比较和经济研究的基础。

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特点和流动方式,划分为以下几大部分:1. 产业部门划分产业部门划分是指将经济活动按照产出的性质和用途划分成不同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这种划分方式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性质特点,也方便了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2. 收入部门划分收入部门划分是从收入的来源出发,将经济活动划分成不同的收入部门,主要包括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和政府部门。

这种划分方式便于衡量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并进一步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3. 使用部门划分使用部门划分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将经济活动划分成不同的使用部门,主要包括最终需求部门和中间需求部门。

最终需求部门包括家庭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中间需求部门则包括各个产业之间的中间消费和存货的变动。

4. 流量和存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将经济指标划分为流量和存量。

流量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消费总值(C)、固定资本投资等,而存量指标则反映截至某一时点的经济情况,如资产总额、存货等。

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核算方法。

1. 生产法生产法是按照经济活动的产出来核算国民经济。

它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过计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和中间消费的价值,得出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还可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2. 收入法收入法是按照经济活动的收入来核算国民经济。

它的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收入包括劳动者工资、企业利润、财产收入等各种收入形式,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是指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即个人获得的各种收入减去个人支付的税费。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引言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支出和投资等方面的数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意义以及核算方法。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经济活动的数据,以计量单位统计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也是制定经济政策、评估经济状况和预测经济走势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揭示经济总体状况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通过GDP的变化,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从而判断经济的健康与否。

2. 分析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对国民收入和支出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了解经济的结构。

通过分析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各项支出的比重,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和外贸状况,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3. 评估经济政策效果国民经济核算可以用于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通过比较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支出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一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政策方案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采用输入产出法和支出方法。

1. 输入产出法输入产出法是一种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计算整个经济体系产出、就业和收入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研究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不同的生产部门,并计算各个部门的产出和就业情况,从而得出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产出和总就业人数。

2. 支出方法支出方法是一种根据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支出项目计算国民经济总量的方法。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内容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内容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1. 引言国民经济五大核算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五个核算项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水平(C)、固定资本形成(I)、政府支出(G)和对外经济往来(X-M)。

这五个核算项目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经济政策、评估经济增长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2.1 产出法产出法是通过统计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值来计算GDP。

其中,产出值是指一个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通过对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值进行累加,就可以得到GDP的总量。

2.2 收入法收入法是通过统计各个经济主体的收入来计算GDP。

其中,收入包括劳动者的工资、企业的利润、土地的租金和资本的利息等。

通过对各个经济主体的收入进行累加,就可以得到GDP的总量。

2.3 支出法支出法是通过统计各个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计算GDP。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是指企业用于购买和更新固定资产的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支出;净出口是指国家对外贸易的差额,即出口减去进口。

3. 居民消费水平(C)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的支出。

居民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GDP计算中的一个核算项目。

居民消费水平的计算可以通过统计居民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来进行。

消费支出包括食品、衣物、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通过对居民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进行累加,就可以得到居民消费水平的总量。

4. 固定资本形成(I)固定资本形成是指企业用于购买和更新固定资产的支出。

固定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定量化的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体系。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国民支出等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本状况的重要工具。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概念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总价值,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包括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按产出计算)、支出法(按支出计算)和收入法(按收入计算)。

2.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取得的收入总和,包括劳动报酬、利润、利息、租金等。

国民收入的构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

3. 国民支出国民支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净额。

国民支出的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情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准确地了解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做出更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决策。

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人们可以及时发现经济问题,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可以用于国际比较和国际合作,帮助不同国家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经济情况,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健发展。

结语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本状况的重要工具,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国家经济运行规律,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1/第10章)10.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述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与性质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一)经济领土及常住单位*经济领土:由该国政府控制或管理的地理领土,该国公民及货物和资本可在其上自由流动。

*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的经济单位。

(二)经济单位及经济部门分类经济单位:机构单位: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基层单位:具有完整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单位 。

根据各基层单位生产活动的同一性可以区分不同的产业.1)机构部门分类-以机构单位为基础;一般将其归纳为以下机构部门:2)产业部门分类— 以基层单位为基础; 最常用的产业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法.(三)国民经济活国动及其运动过程: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框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中心框架和附属核算表两部分综合价格指数表 企业部门投入表 财政信贷资金 人口平衡表企业部门产出表 平衡表 劳动力平衡表 主要商品资源与 自然资源表使用平衡表10.2 国内生产总值GDP 核算一、生产活动及其产品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二、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基本含义 国民经济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 衡量一时期国民经济生产的常用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意义上理解: 从价值构成上看, 从实物构成上看,三、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核算方法 (一)用生产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三)用支出法核算GDP四、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相关的国民生产总值GNPGNP = GDP +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值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应用例:练习题10.110.3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指数统计一、国民经济动态统计与经济指数经济动态统计就是指数统计GDP动态统计可以用所谓:现价GD P指数= 报告期GD P(GD P总量指数)基期GD P= 报告期GD P ×报告期可比价GD P报告期可比价GD P 基期GD P= GD P物价指数×GD P物量指数二、经济增长率的测度与分析(一)经济增长率与总体物量指数经济增长率= 报告期GD P-基期GD P 用此公式表述不确切!基期GD P应当为:经济增长率= 报告期可比价GD P-基期GD P基期GD P= GD P物量指数– 1(二)经济总体GD P物量指数的计算方法(补P.40~P.41 )生产法计算可比价GDP = 可比价总产出–可比价中间投入= 现价总产出 - 现价中间投入产出价格指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支出法计算可比价GDP = 可比价 + 可比价 + 可比价 - 可比价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现价最终消费 + 现价投资总额 + 现价出口 - 现价进口消费价格指数投资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例10.2〕三、物价指数及其应用(一)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GD P物价指数)(补P.41~P.42)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 = 报告期GD P /报告期可比价GD P(GD P物价指数)根据〔例10.2〕提供的资料可以直接计算出GD P物价指数:生产法计算GDP物价指数 = 报告期GD P /报告期可比价GD P= 179.6 / 168.3= 106.71 %支出法计算GDP物价指数= 报告期GD P /报告期可比价GD P= 179.6 / 168.3= 106.71 %(二)GDP价格指数的应用与分析1)计算经济增长率----如果已知GDP物价指数,则可算出报告期可比价GD P = 报告期GD PGDP物价指数进而可算出经济增长率;如果已知现价GD P指数,则可算出GD P物量指数 = 现价GD P指数GDP物价指数进而可算出经济增长率。

04第四章 国民经济核算

04第四章 国民经济核算

GNP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 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 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计算上采用属人原则或国 民原则。 •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 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
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大小等于本国生产 要素在国外取得的收入减去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 取得的收入。 • GDP=GNP—NFP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MPS)。它是为适应对国民经 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 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古巴、蒙 古等国所采用。它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 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 算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 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 平衡法,由一系列平衡表所组成。近年来独联体 和东欧各国为适应向市场经济过渡,已放弃继续 使用这一体系。
流量存量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流量是指 某一时期发生的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 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 存量。经济中的许多流量都有与其直接对 应的存量,如金融资产流量与金融资产存 量相对应,但也有一些流量没有直接对应 的存量,如进出口、工资等。
市场价格
• 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生 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价格。 • 生产者价格等于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 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包括开给购买者发票上 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该价格不包括货物离 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 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 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等于生 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 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指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64457064307046947 4840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3581474315494665210 76190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 109655 120333135823159878 1823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7214435005556770477 88604(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2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1.某企业 2003 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 32 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 4 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 8 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 21 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 2003年增加值。

解:企业 2003 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1=65(亿元)2.已知某地区 2001 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 15000 亿元;(2)最终消费 8110 亿元,其中居民消费 5600 亿元,公共消费 2510 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 2037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亿元,库存增加 24 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 3 亿元;(4)出口 1200 亿元;(5)进口 1060 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 1480 亿元;(7)劳动者报酬 5240 亿元;(8)生产税 610 亿元;(9)生产补贴 15 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 亿元)(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3=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总产出15000 最终消费8110减:中间消耗4713居民消费5600劳动者报酬5240公共消费2510生产税净额595资本形成总额2037固定资本消耗 1480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营业盈余2972库存增加24贵重物品净获得3净出口140出口1200减:进口1060国内生产总值10287国内生产总值102873.已知如下我国实际统最终消费计数据资料:单位:亿元年度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0054600.932499.82240.2200158927.437460.82204.7200262798.542304.92794.2200367442.551382.72686.2200475439.762875.34079.2要求:(1)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4(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340.9 98592.9 107897.6 121511.4 142394.2最终消费所占比率(%)61.159.858.255.553.0资本形成所占比率(%)36.438.039.242.344.2(2)(3)各项分析如下: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本期间内,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数值逐年有所增加。

本期间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消费的相对地位有所回落。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但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本期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提高。

表明我国投资比重增大。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2 参考答案(第四章—第六章)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5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 200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15 分)指标单位200120022003200420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860770384729422104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36624762622293632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937.737.137.7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7.746.245.647.245.5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及其经济意义:答: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

(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

农民家庭纯收入,既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

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恩格尔系数=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

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可按总额和净额计算,差别仍在于固定资本消耗。

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加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是,其数值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呈下降趋势。

这一系数的高低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稀衡量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富强程度的标准。

联合国曾提出恩格尔系数的数量界限: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

二、计算分析题6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 680 亿元,支付劳动报酬 256 亿元,上缴生产税 85 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 6 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 42 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 38 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 7 亿元,支援灾区捐款 3 亿元,上缴所得税 43 亿元。

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