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选择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12 《论语》十二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________________(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4)温故而知新.新:______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6)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斯:________(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_____(8)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____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_____________(4)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新学期又开始了。
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部编七上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论语十二章》习题(部编版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习题(部编版带答案) 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指___,也是对尊敬者的称呼。
2、【时】【时】:经常、不断。
3、【不亦说乎】【不亦……乎】:表示强调或反问的语气。
说】:高兴、满意。
4、【愠】:生气、愤怒。
5、【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6、【吾】:我。
7、【日】:每天。
8、【三省】【三】:反复检查、反省。
省】:检查、反省。
9、【为人谋】:为他人着想、替他人打算。
10、【忠】:忠诚、诚实。
11、【信】:信任、相信。
12、【传】:传承、研究。
13、【十有五】【有】:表示年龄。
14、【立】:确立、成家立业。
15、【惑】:困惑、迷茫。
16、【天命】【命】:上天的安排。
17、【耳顺】:听从、顺从。
18、【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19、【逾矩】【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标准。
20、【温故而知新】:通过温故知新,研究新知识。
21、【罔】:没有、没有什么。
22、【殆】:危险、几乎。
23、【堪】:能够、足以。
24、【之】:的、之。
25、【者】:指代前面的人或事物。
26、【好】:喜欢。
27、【乐】:快乐、愉悦。
34、【逝者___,不舍昼夜】【逝,往】、斯】,【夫】:时间如流水般逝去,不分昼夜。
28、【饭疏食,饮水】:简单的饮食生活。
饭】,【疏食】,【水】:饭菜简单、不过量,只喝水。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抢夺、夺取。
29、【于】:在、于。
30、【如浮云】:像___一样。
31、【焉】:什么、哪里。
32、【善者】:善良的人、有才德的人。
33、【川上】【川】:河流、江河。
二、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翻译:研究后不断地反复练,难道不感到高兴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生气,难道不是有德行的人吗?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翻译:每天反省自己:为他人打算时是否忠诚?与朋友相处时是否诚实?研究时是否用心?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研讨与练习说明
《论语》十二章
一背诵全文。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本题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二是让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理解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
谈感受是开放题,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自由畅谈。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些常用词语的意义,更好地把握格言的内容。
1.说:通“悦”,愉快。
2.省:自我检查,反省。
3.逾:逾越,越过,超过。
4.好:喜欢,爱好。
5.笃:忠实,坚守
三下边这些句子和词语今天仍然在使用,先抄写一遍,然后对照注释,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温故而知新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
翻译格言一般要用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炼、准确的风格,不可随意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
教师只宜选择一种,不宜多作比较、分辨。
四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重点理解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
论述道德修养的主要有1、2、6、8、9、11、12章。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