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窝恶性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部肿瘤的影像诊断 ppt课件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3) 脑实质:(图)分三部分 大脑(额、颞、顶、枕叶)、小脑、脑干 *基底节:(为脑出血好发部位)(图) 尾状核 豆状核 内囊 苍白球(可钙化)
基底节
壳核
丘脑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4)脑室系统:(图) 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 侧脑室分为体部、三角区和前、后、 下角 脑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
ppt课件 15
2、脑CT:病变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 征象 1)直接征象:主要看密度(还有其他-略) 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图)出血、钙化 等密度(图)软组织 低密度(图)水、气、坏死 混杂密度(图)以上各种混合存在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增强: 均匀强化(图) 不均匀强化 环形强化 不强化 2) 间接征象: 占位效应、脑萎缩、脑积水、颅骨改 变
ppt课件 26
(二)肿瘤的间接征象:
1、占位效应: 肿瘤及其继发脑 水肿具有占位作 用,表现为相邻 脑室和(或)脑 池、脑沟的狭窄、 变形和移位,重 者可见中线明显 移位。
ppt课件 27
2. 骨质改变: 脑膜瘤可发生骨增生和破坏(图) 垂体瘤可发生蝶鞍扩大、破坏(图)
ppt课件
28
3. 脑水肿:影像上为肿瘤周围的低密度 区,一般沿脑白质分布,很少累及脑灰 质。水肿带常以肿瘤为中心,多与正常 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扫描水肿区无 强化。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MRI :也以断层解剖为基础,解剖结
其T1WI、T2WI表现也不同。
构和形态与CT一致,但表现形式有差别,
ppt课件
14
脑肿瘤影像学诊断精品医学PPT课件

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 多以广基底与硬膜相连,类圆形,边界清楚,瘤 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或 重度水肿。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少数恶性或侵袭 性脑膜瘤可以侵犯脑实质及局部骨皮质。
MR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均一性强化,临近脑膜强化称为“脑 膜尾征”,并见“白质挤压征”、“脑脊液包绕 征”为脑膜瘤典型表现。
幕下室管膜瘤约占60%~70%,以小儿多见,多 位于四脑室内。幕上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70% 以上完全位于脑室外。
沿脑脊液种植转移。
CT幕下室管膜瘤表现为等、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钙化和出血。幕上室管膜瘤CT表现多种多样,但 囊变与出血较幕下常见。
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
MR DWI
ADC(水扩散系数)值可以反应脑肿瘤的细胞构 成,恶性胶质瘤的ADC值比良性胶质瘤的ADC值
低;水肿区的ADC值明显高于肿瘤区的ADC值。
MRS
恶性肿瘤 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降低,胆 碱(CHO)明显升高,肌酸下降,乳酸升高。
脑肿瘤的CT和MR征象
线损伤。
检查体位
1.轴位。 2.冠状位。 3.矢状位。 4.平扫与增强扫描。 5.扫描参数及后处理,5—10mm层厚及层距
检查方法
1. 头颅X线平片 观察颅内钙化,蝶鞍扩大, 骨质破坏,内听道扩大等。
2. DSA作为诊断已经少用,血管栓塞治疗。 3. CT、MR最常用,确定有无肿瘤,并对其
好发部位为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鞍区、 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肿瘤位 于脑室内。
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少数恶性或侵袭 性脑膜瘤可以侵犯脑实质及局部骨皮质。
MR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均一性强化,临近脑膜强化称为“脑 膜尾征”,并见“白质挤压征”、“脑脊液包绕 征”为脑膜瘤典型表现。
幕下室管膜瘤约占60%~70%,以小儿多见,多 位于四脑室内。幕上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70% 以上完全位于脑室外。
沿脑脊液种植转移。
CT幕下室管膜瘤表现为等、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钙化和出血。幕上室管膜瘤CT表现多种多样,但 囊变与出血较幕下常见。
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
MR DWI
ADC(水扩散系数)值可以反应脑肿瘤的细胞构 成,恶性胶质瘤的ADC值比良性胶质瘤的ADC值
低;水肿区的ADC值明显高于肿瘤区的ADC值。
MRS
恶性肿瘤 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降低,胆 碱(CHO)明显升高,肌酸下降,乳酸升高。
脑肿瘤的CT和MR征象
线损伤。
检查体位
1.轴位。 2.冠状位。 3.矢状位。 4.平扫与增强扫描。 5.扫描参数及后处理,5—10mm层厚及层距
检查方法
1. 头颅X线平片 观察颅内钙化,蝶鞍扩大, 骨质破坏,内听道扩大等。
2. DSA作为诊断已经少用,血管栓塞治疗。 3. CT、MR最常用,确定有无肿瘤,并对其
好发部位为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鞍区、 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肿瘤位 于脑室内。
脑部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组织学分为: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 粒型、血管瘤型等15型。
MR表现
肿瘤:T1等或略低、T2略高信号可伴钙化、囊变等 肿瘤周围:边界光滑、锐利,有时伴瘤周水肿 占位效应: 静脉窦侵犯: 邻近颅骨改变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临近脑膜强化 “脑膜尾征”
CT平扫
右侧额区脑膜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右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左侧听神经瘤CT平扫及增强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左侧听神经瘤+脑膜瘤
鉴别诊断
桥小脑astatic tumors)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来自肺癌、乳腺癌、前列 腺癌、肾癌和绒癌等,经血行转移而来。常为多发, 易出血、坏死、囊变。
垂体正常平片
垂体瘤平片
垂体正常MRI表现
垂体瘤 CT增强扫 描
平扫
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癌 鞍区脑膜瘤
颅咽管瘤 女性青春期生理改变
手术病理证实:垂体脓肿 病人伴有下丘脑综合征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属于良性肿瘤。儿 童多见,常位于鞍上,肿瘤分囊性和实性,囊性多 见,肿瘤多有钙化。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囊性颅咽管瘤 囊实性颅咽管瘤
左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CT平扫
CT增强
MR平扫
MR平扫T2
MR增强
MR表现
肿瘤:T1等或略低、T2略高信号可伴钙化、囊变等 肿瘤周围:边界光滑、锐利,有时伴瘤周水肿 占位效应: 静脉窦侵犯: 邻近颅骨改变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临近脑膜强化 “脑膜尾征”
CT平扫
右侧额区脑膜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右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左侧听神经瘤CT平扫及增强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左侧听神经瘤+脑膜瘤
鉴别诊断
桥小脑astatic tumors)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来自肺癌、乳腺癌、前列 腺癌、肾癌和绒癌等,经血行转移而来。常为多发, 易出血、坏死、囊变。
垂体正常平片
垂体瘤平片
垂体正常MRI表现
垂体瘤 CT增强扫 描
平扫
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癌 鞍区脑膜瘤
颅咽管瘤 女性青春期生理改变
手术病理证实:垂体脓肿 病人伴有下丘脑综合征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属于良性肿瘤。儿 童多见,常位于鞍上,肿瘤分囊性和实性,囊性多 见,肿瘤多有钙化。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囊性颅咽管瘤 囊实性颅咽管瘤
左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CT平扫
CT增强
MR平扫
MR平扫T2
MR增强
脑肿瘤的影像诊断 ppt课件

为癫痫、偏瘫、视听觉障碍、复视、头痛以及其它颅内压增高 的体征。但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且晚期出现,因此,神经放射 学检查是脑肿瘤诊断的重要工具。
ppt课件
5
五、脑瘤(tumors of brain)表现 CT 具有高密度分辨力,对脑瘤的检出比较 敏感,〉1.0cm病灶,结合增强扫描,其定性 诊断率达 70% — 80% ,根据肿瘤位置、密度、 多少、毗邻关系,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形态, 脑水肿有无,钙化程度,囊变等确定其性质。
28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平扫:(1 )肿瘤呈均匀高密度(占75%)、等或低密度, 边界清 (2)沙粒样钙化或不规则钙化 (3)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2 、增强扫描:肿瘤 90% 均匀一致强化,10% — 15% 呈不典型 环状强化。
ppt课件
29
脑膜瘤CT平扫+强化
ppt课件
30
ppt课件
ppt课件
6
脑瘤CT平扫表现
高密度 高于脑组织密度,常见于钙化、 出血
等密度 与脑组织密度相等,常见于脑膜 瘤和其他少见肿瘤。 低密度 低于脑组织密度,绝大多数的肿 瘤。
ppt课件
7
脑瘤CT平扫表现
部位
脑膜瘤 与颅骨、大脑镰相连 转移瘤 脑周边 鞍内 垂体瘤 鞍上 颅咽管瘤 桥小脑角区 听神经瘤
(2)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迅速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 迟扫描为
ppt课件
54
等密度或高密度。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 得快、去得快,而肿瘤的血供不如垂体丰富,对比剂进得慢、去得也慢。 肿瘤低密度世可由肿瘤液化、坏死和纤维化所致。鞍内垂体腺瘤的强化 形式包括有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局限低密度、未见异常密度。
ppt课件
5
五、脑瘤(tumors of brain)表现 CT 具有高密度分辨力,对脑瘤的检出比较 敏感,〉1.0cm病灶,结合增强扫描,其定性 诊断率达 70% — 80% ,根据肿瘤位置、密度、 多少、毗邻关系,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形态, 脑水肿有无,钙化程度,囊变等确定其性质。
28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平扫:(1 )肿瘤呈均匀高密度(占75%)、等或低密度, 边界清 (2)沙粒样钙化或不规则钙化 (3)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2 、增强扫描:肿瘤 90% 均匀一致强化,10% — 15% 呈不典型 环状强化。
ppt课件
29
脑膜瘤CT平扫+强化
ppt课件
30
ppt课件
ppt课件
6
脑瘤CT平扫表现
高密度 高于脑组织密度,常见于钙化、 出血
等密度 与脑组织密度相等,常见于脑膜 瘤和其他少见肿瘤。 低密度 低于脑组织密度,绝大多数的肿 瘤。
ppt课件
7
脑瘤CT平扫表现
部位
脑膜瘤 与颅骨、大脑镰相连 转移瘤 脑周边 鞍内 垂体瘤 鞍上 颅咽管瘤 桥小脑角区 听神经瘤
(2)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迅速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 迟扫描为
ppt课件
54
等密度或高密度。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 得快、去得快,而肿瘤的血供不如垂体丰富,对比剂进得慢、去得也慢。 肿瘤低密度世可由肿瘤液化、坏死和纤维化所致。鞍内垂体腺瘤的强化 形式包括有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局限低密度、未见异常密度。
后颅窝肿瘤课件

瘤内可见迂曲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 强化,脑膜尾征少见。
学习交流PPT
14
鉴别诊断
•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 好发于中年人 • 好发部位为额叶皮层和皮层下白质。 • CT平扫多为等或低密度,钙化常见,多为弯曲条
带状钙化,囊变、出血少见。 • MR信号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 儿童好发于侧脑室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 和局限性神经损害2大类表现
学习交流PPT
18
脉络丛乳头状瘤
• 成人常见于第四脑室 其次为侧脑室,亦见于第 三脑室和桥小脑角区
• 儿童好发于侧脑室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 和局限性神经损害2大类表现
学习交流PPT
19
学习交流PPT
15
鉴别诊断
• 神经节胶质瘤: • 发病年龄:一般小于30岁 • 好发部位:80%位于颞叶 •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壁结节。 • CT平扫多为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囊变及钙化
常见。 • MR扫描常可见皮层发育不良,增强扫描壁结节多
为中度强化。
学习交流PPT
16
脉络丛乳头状瘤
•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脑室脉络 丛上皮细胞的颅内良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 0.4%-0.6%
脉络丛乳头状瘤
• 多局限于脑室内,位于侧脑室者以三角区居多, 多为单侧,少为双侧,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 与侧脑室壁分界不清,瘤周可见水肿。
• CT扫描为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不规则; 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 脑脊液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学习交流PPT
20
脉络丛乳头状瘤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14
鉴别诊断
•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 好发于中年人 • 好发部位为额叶皮层和皮层下白质。 • CT平扫多为等或低密度,钙化常见,多为弯曲条
带状钙化,囊变、出血少见。 • MR信号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 儿童好发于侧脑室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 和局限性神经损害2大类表现
学习交流PPT
18
脉络丛乳头状瘤
• 成人常见于第四脑室 其次为侧脑室,亦见于第 三脑室和桥小脑角区
• 儿童好发于侧脑室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 和局限性神经损害2大类表现
学习交流PPT
19
学习交流PPT
15
鉴别诊断
• 神经节胶质瘤: • 发病年龄:一般小于30岁 • 好发部位:80%位于颞叶 •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壁结节。 • CT平扫多为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囊变及钙化
常见。 • MR扫描常可见皮层发育不良,增强扫描壁结节多
为中度强化。
学习交流PPT
16
脉络丛乳头状瘤
•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脑室脉络 丛上皮细胞的颅内良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 0.4%-0.6%
脉络丛乳头状瘤
• 多局限于脑室内,位于侧脑室者以三角区居多, 多为单侧,少为双侧,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 与侧脑室壁分界不清,瘤周可见水肿。
• CT扫描为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不规则; 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 脑脊液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学习交流PPT
20
脉络丛乳头状瘤
学习交流PPT
后颅窝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PPT68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后颅窝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医学课件)儿童后颅凹肿瘤影ppt演示课件

B.髓母细胞瘤
C.室管膜瘤
.
5
女,3岁
.
6
.
7
.
8
小脑星形细胞瘤
在后颅凹肿瘤中发病率仅略低于髓母 青少年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高峰 年龄范围为从出生至9岁,间变型约15~20 岁 肿瘤大多数起源于中线小脑蚓部,然后向一 侧半球延伸 肿瘤可以是囊性的、实质性的或实质性伴中 央坏死,约半数为囊性伴壁结节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I级星形细胞瘤,肿 瘤血管的内皮细胞排列不紧密,形成孔洞, 缺乏血脑屏障,因此有显著强化
.
28
影像学表现
眶内段视神经异常增粗,呈梭形或分叶状 强化与否与肿瘤良恶性无关 视交叉和下丘脑星形细胞瘤表现为分叶状低 密度的鞍上肿瘤,肿瘤出血囊变和钙化很罕 见。肿瘤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
. 29
诊断? A.胶质瘤 B.脑膜瘤
.
30
下丘脑错构瘤
下丘脑错构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 发育畸形 肿块由异位的类似于灰结节的分化良好神经元构 成,其纤维间质内有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 节细胞,有完整的血脑屏障 肿瘤以蒂或无蒂的广基附着在灰结节与乳头体之 间的下丘脑,因此又可称为灰结节错构瘤
.
31
下丘脑错构瘤好发于婴幼儿或低龄儿童
特征性临床表现是性早熟及痴笑性癫痫,它 由面部肌肉不规则抽搐所致
.
32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鞍上池后部肿块,边界清楚呈圆形,其 密度与脑实质相似,一般无钙化 增强: 肿块不发生强化。 CT难以发现几毫米的鞍上肿块 MRI在诊断下丘脑错构瘤方面明显优于CT,矢状 面和冠状面可以清楚显示垂体柄与乳头体之间的 结节,一般信号特征同灰质信号
颅脑肿瘤影像诊断系统分析ppt课件

桥小脑角区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鉴别诊断
肿瘤频率 肿瘤类型 发生率(占%)
75% 8-10% 5% 2-5% 2-5% 1-2% 1% 听神经瘤 脑膜瘤 表皮样囊肿 其它N鞘瘤 血管性病变(椎基底A 扩张、A瘤畸形) 转移瘤 蛛网膜囊肿 脂肪瘤 皮样囊肿 外生型小脑脑干星形细胞瘤 脊索瘤
常见肿瘤
不常见肿瘤
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
原发性肿瘤的占位效应相对于病变本身并不明 显(浸润性生长) 转移瘤或脑外肿瘤占位效应更明显(膨胀性生 长为主)
CNS肿瘤的发病率
胶质瘤 转移瘤 非胶质肿瘤
颅内肿瘤年龄的分布
2岁以下:脉络丛乳头状瘤、间 变性星形细胞瘤、畸胎瘤。 10岁以下:髓母细胞瘤、星形 细胞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 而转移瘤非常罕见(神经母细胞 瘤)。 成人:50%为转移瘤,其次为星 形细胞瘤(低级和高级)、脑膜 瘤、少突胶质瘤、垂体瘤、神经 鞘瘤。(胶质母细胞瘤绝大多数 见于老年人)
影像特点 骨、脊膜相连 颅骨改变 脑内肿瘤 一般不连 一般不存在 脑外肿瘤 广基相连 增生或破坏
CSF间隙 蛛网膜下血管 皮质移位变形 灰、白质交界 血液供应
变小或消失 一般无移位 一般不明显 破坏 颈内动脉
常表现增宽 受压移位 明显 保留 颈外动脉
黄箭:增宽蛛网膜下腔 蓝箭:蛛网膜下腔中静脉血管
某些肿瘤CT密度较高:淋巴瘤、胶样囊 肿、髓母细胞瘤等。
钙化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进行性视力障碍患者,鞍区 钙化性脑膜瘤
囊性或实性
区分囊性或实性肿块主要依据:形态; 液液平面;T1WI、T2WI、FLAIR序列上 为等CSF信号;弥散受限。 蛛网膜囊肿在各个序列上均与CSF等信 号,而肿瘤坏死或囊变部分不会完全与 CSF等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完全囊变,或大部分囊变伴附壁结节 (约50%)。
• 2.多中心性囊变,有肿瘤组织间隔。 (约40%)
• 3.少数为完全实性。常为单发。
-
4
CT 1.(类)圆形,呈高于脑脊液的低 密度(囊液含有较多蛋白质),附 壁结节呈圆形或不规则稍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囊液 囊壁不强化。 2.肿瘤以低密度为主(囊变)时, 有等或稍高密度影(实质或出血)。
-
20
血 管 母 细
胞 瘤
-
21
血 管 母 细
胞 瘤
-
22
血管母细胞瘤
-
23
转移瘤(metastases )
•是成人小脑四脑室区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高峰年龄为40-60岁。可同时有恶性肿 瘤或幕上脑实质转移病灶存在。但小脑 转移瘤单发也不少见,病灶常较大,其 内常见坏死。
-
24
imaging manifestation
-
9
imaging manifestation
CT
1.肿瘤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的实性肿块,边界 清楚,密度多数均匀。
2.肿块突入并充满四脑室,周围常有不同程度水 肿环。幕上脑室扩大。
3.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转移灶亦强化。 当肿瘤出现小囊变时,强化不均匀。
MR
1.肿瘤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 2.增强扫描表现或其他征象与CT相似。
附壁结节大小
常见于儿童 小脑蚓部 通常较大
常见于成人 中线旁小脑半球
较小
附壁结节强化 程度
较明显
MRT1 囊液呈稍高之低信号
很明显 囊液信号较低
血管造影
结节内无异常血管显 结节内见大量异常
示 -
血管团 28
星形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
29
1.髓母细胞瘤 主要发生在15岁前,尤其是4-8岁。常发生
在小脑蚓部,起源于四脑室顶部,横断位图像上肿瘤前方 有脑脊液环绕。钙化少见。强化显著。常有脑脊液转移, 增强扫描有脑膜增厚强化,或见强化小结节。 2.室管膜瘤 多见于1-5岁和40岁左右中青年人。起源于四
-
17
imaging manifestation
分型: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实质 肿块型。前者是本病的典型和最常见 的表现。
CT 囊性部分多表现为接近脑脊液的密 度,附壁结节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常 位于一侧囊壁,多为单发,较小。增强 扫描附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囊性部分 无强化。瘤周水肿轻。
-
18
• CT 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混杂密度,周围
水肿呈低密度。
• MR 呈等长T1信号、长T2信号,信号不均
匀。水肿通常明显。 • 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不规则环状或斑片状
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
25
-
26
小 脑 半 球 转 移 瘤 ( 肺 癌 )
-
27
鉴别要点
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发病年龄 部位
MR
• 囊性部分T1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稍低 于脑脊液。结节呈等T1信号。MR可见结 节内或瘤周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结节 显著均质强化。
-
19
血管母细胞瘤
• 单纯囊型和实质肿块型少见,前者可能 是由于结节很小而未显示,故多方位观 察很重要。后者MR表现为稍低肿瘤实质 信号和很低异常血管信号。增强扫描显 著不均匀强化,周围水肿明显。合并出 血时T1呈高信号。
-
13
imaging manifestation
• CT 1.肿瘤多呈低密度或稍高密度。 2.若侵犯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 3.钙化发生率很高。脑积水表现。 4.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
也可因钙化坏死而强化不均。 MR 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
扫描表现及其他征象与CT相似。
-
14
室管膜瘤
后颅窝恶性性肿瘤诊断与鉴 别诊断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李海波
-
1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
1.小脑和四脑室区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以 10岁前最常见。是儿童后颅窝最常见的肿瘤。 少数也见于年青成人。(成人多见于幕上,儿 童多见于幕下,幕下者多位于小脑和四脑室。 ) 2.在儿童,肿瘤多起源于小脑蚓部;成人多起 源于小脑半球。
-
2
星形细胞瘤
WTO将星形细胞瘤可分为四级:I、II 级呈分化良好,恶性度低;III、IV级 分化不良,恶性程度高;恶性者易发 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
小脑的星形细胞瘤主要为毛细胞型星 形细胞瘤,属于I级。肿瘤生长缓慢, 境界多清楚,因粘液变性形成大的囊 腔,囊腔内可见典型的壁结节。
-
3
imaging manifestation
属于胚胎性肿瘤,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2%-7% 。主要发生在15岁前,4-8岁和25岁左右是两个高 峰年龄,男女比例约4:1。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儿童常发生在小 脑蚓部,四脑室顶部。肿瘤生长迅速,易发生脑脊液 转移;易突 入四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成人 常发生在小脑半球。
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少见。 临床上常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障碍等。
-
10
-
髓母细胞瘤 11
髓母细胞瘤
-
12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以1-5岁和40岁左右为 发病高峰年龄,多见于第四脑室(底部)。 WTO分级为II级,多属良性肿瘤,膨胀性缓慢 生长,结节状或分叶状,界清。亦可浸润生长 ;可因肿瘤细胞脱落或手术种植可转移。但发 生在四脑室者,因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故病 程通常较短。可钙化、囊变。
-Leabharlann 15室 管 膜 瘤
-
16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
1.是后颅窝较常见的肿瘤,约占其7%。主 要见于30-40岁,是成人小脑四脑室区最常 见的肿瘤之一。 2.发生在中线旁小脑半球。圆形,局限性 生长。大小不一,较大者有包膜。囊变突 出,可有附壁结节。组织学上为良性,由 密集的血管组织结构组成。
脑室底部,前部与脑干界限不清,常见钙化,强化程度常 较轻。 3.转移瘤 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幕上同时有
转移瘤存在。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钙化罕见。呈显著不 规则环状或斑片状强化,且强化显著。周围水肿常明显。
-
5
MR
• 1.T1囊液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信号稍高于 脑脊液或相似脑脊液。附壁结节呈稍长T1、 稍长T2信号(有时结节和囊液难以区分) 。 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囊液囊壁不 强化。
• 2.不均质长T1、长T2信号。
-
6
星 形 细 胞 瘤
-
7
星 形 细 胞 瘤
-
8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
• 2.多中心性囊变,有肿瘤组织间隔。 (约40%)
• 3.少数为完全实性。常为单发。
-
4
CT 1.(类)圆形,呈高于脑脊液的低 密度(囊液含有较多蛋白质),附 壁结节呈圆形或不规则稍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囊液 囊壁不强化。 2.肿瘤以低密度为主(囊变)时, 有等或稍高密度影(实质或出血)。
-
20
血 管 母 细
胞 瘤
-
21
血 管 母 细
胞 瘤
-
22
血管母细胞瘤
-
23
转移瘤(metastases )
•是成人小脑四脑室区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高峰年龄为40-60岁。可同时有恶性肿 瘤或幕上脑实质转移病灶存在。但小脑 转移瘤单发也不少见,病灶常较大,其 内常见坏死。
-
24
imaging manifestation
-
9
imaging manifestation
CT
1.肿瘤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的实性肿块,边界 清楚,密度多数均匀。
2.肿块突入并充满四脑室,周围常有不同程度水 肿环。幕上脑室扩大。
3.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转移灶亦强化。 当肿瘤出现小囊变时,强化不均匀。
MR
1.肿瘤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 2.增强扫描表现或其他征象与CT相似。
附壁结节大小
常见于儿童 小脑蚓部 通常较大
常见于成人 中线旁小脑半球
较小
附壁结节强化 程度
较明显
MRT1 囊液呈稍高之低信号
很明显 囊液信号较低
血管造影
结节内无异常血管显 结节内见大量异常
示 -
血管团 28
星形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
29
1.髓母细胞瘤 主要发生在15岁前,尤其是4-8岁。常发生
在小脑蚓部,起源于四脑室顶部,横断位图像上肿瘤前方 有脑脊液环绕。钙化少见。强化显著。常有脑脊液转移, 增强扫描有脑膜增厚强化,或见强化小结节。 2.室管膜瘤 多见于1-5岁和40岁左右中青年人。起源于四
-
17
imaging manifestation
分型: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实质 肿块型。前者是本病的典型和最常见 的表现。
CT 囊性部分多表现为接近脑脊液的密 度,附壁结节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常 位于一侧囊壁,多为单发,较小。增强 扫描附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囊性部分 无强化。瘤周水肿轻。
-
18
• CT 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混杂密度,周围
水肿呈低密度。
• MR 呈等长T1信号、长T2信号,信号不均
匀。水肿通常明显。 • 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不规则环状或斑片状
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
25
-
26
小 脑 半 球 转 移 瘤 ( 肺 癌 )
-
27
鉴别要点
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发病年龄 部位
MR
• 囊性部分T1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稍低 于脑脊液。结节呈等T1信号。MR可见结 节内或瘤周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结节 显著均质强化。
-
19
血管母细胞瘤
• 单纯囊型和实质肿块型少见,前者可能 是由于结节很小而未显示,故多方位观 察很重要。后者MR表现为稍低肿瘤实质 信号和很低异常血管信号。增强扫描显 著不均匀强化,周围水肿明显。合并出 血时T1呈高信号。
-
13
imaging manifestation
• CT 1.肿瘤多呈低密度或稍高密度。 2.若侵犯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 3.钙化发生率很高。脑积水表现。 4.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
也可因钙化坏死而强化不均。 MR 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
扫描表现及其他征象与CT相似。
-
14
室管膜瘤
后颅窝恶性性肿瘤诊断与鉴 别诊断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李海波
-
1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
1.小脑和四脑室区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以 10岁前最常见。是儿童后颅窝最常见的肿瘤。 少数也见于年青成人。(成人多见于幕上,儿 童多见于幕下,幕下者多位于小脑和四脑室。 ) 2.在儿童,肿瘤多起源于小脑蚓部;成人多起 源于小脑半球。
-
2
星形细胞瘤
WTO将星形细胞瘤可分为四级:I、II 级呈分化良好,恶性度低;III、IV级 分化不良,恶性程度高;恶性者易发 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
小脑的星形细胞瘤主要为毛细胞型星 形细胞瘤,属于I级。肿瘤生长缓慢, 境界多清楚,因粘液变性形成大的囊 腔,囊腔内可见典型的壁结节。
-
3
imaging manifestation
属于胚胎性肿瘤,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2%-7% 。主要发生在15岁前,4-8岁和25岁左右是两个高 峰年龄,男女比例约4:1。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儿童常发生在小 脑蚓部,四脑室顶部。肿瘤生长迅速,易发生脑脊液 转移;易突 入四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成人 常发生在小脑半球。
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少见。 临床上常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障碍等。
-
10
-
髓母细胞瘤 11
髓母细胞瘤
-
12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以1-5岁和40岁左右为 发病高峰年龄,多见于第四脑室(底部)。 WTO分级为II级,多属良性肿瘤,膨胀性缓慢 生长,结节状或分叶状,界清。亦可浸润生长 ;可因肿瘤细胞脱落或手术种植可转移。但发 生在四脑室者,因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故病 程通常较短。可钙化、囊变。
-Leabharlann 15室 管 膜 瘤
-
16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
1.是后颅窝较常见的肿瘤,约占其7%。主 要见于30-40岁,是成人小脑四脑室区最常 见的肿瘤之一。 2.发生在中线旁小脑半球。圆形,局限性 生长。大小不一,较大者有包膜。囊变突 出,可有附壁结节。组织学上为良性,由 密集的血管组织结构组成。
脑室底部,前部与脑干界限不清,常见钙化,强化程度常 较轻。 3.转移瘤 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幕上同时有
转移瘤存在。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钙化罕见。呈显著不 规则环状或斑片状强化,且强化显著。周围水肿常明显。
-
5
MR
• 1.T1囊液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信号稍高于 脑脊液或相似脑脊液。附壁结节呈稍长T1、 稍长T2信号(有时结节和囊液难以区分) 。 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囊液囊壁不 强化。
• 2.不均质长T1、长T2信号。
-
6
星 形 细 胞 瘤
-
7
星 形 细 胞 瘤
-
8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