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英语大师谈英语学习成功的秘诀

合集下载

10位英语语言大师的英语学习建议(2).doc

10位英语语言大师的英语学习建议(2).doc

10位英语语言大师的英语学习建议(2)10位英语语言大师的英语学习建议(2)我认为学好英语各人应根据客观条件,学习目的和本人情况,依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习、要借鉴,但不迷信、不盲从,提倡因人而异,各自为战。

我学习和从教英语四十多年,我的体会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初学者主要打好语言基础,熟练掌握读、听、说、写、译的技能。

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要领归结为: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死指多模仿、多练习,后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强调多读多写,读和写都要精泛结合,不仅要读文学名著,也要读其它类的书,以及报纸杂志。

要强迫自己写,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短文。

我的口号是:眼快手勤,翻烂一本词典,磨出手指老茧。

到了更高的层次,比如说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加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要求,明确自己在专业上的主攻方向。

要扩大知识面,做到博学多闻、博览群书、博中有专。

从写学士论文开始,就要选好题,日积月累,逐渐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这时也就可以说学有所成了。

回过头来,要与大家共勉的还是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

愿大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有所成。

7、王佐良(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海迪的丈夫)英语学习方法观: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

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8、何其莘(教育部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罗兰谈“幸运的一分钟”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学英文,念的是「模范读本」。

到小学毕业时,已经念完了第一册和第二册。

进了前期师范(以前师范是六年制,从初中开始),又从头念模范读本第一册,和在英文上刚刚起步的同班同学比起来,我比她们当然是超前多了,由于这点程度上的鼓励,使我对英文一直兴趣浓厚,也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后期师范的英文是选修,我当仁不让的也选了英文。

考大学是在八年抗战以后,沦陷区学生英文程度较低,入学考试未考英文,大一的英文课又回过头来念“泰西五十轶事”,使我几乎变成“教授级”的学生而骄傲不已。

不料,这种“好成绩”只是一种假象。

是环境程度太差,而并非我自己程度真好,特别是会话。

走入社会之后,第一次和人用英语交谈,就大受打击,发现自己多年来是只会背课文和划语法成份,却从未学过日用会话。

每当对方向我说 Thank you 的时候,我就想说 No ,那是中文的「不谢」。

由一个英文分数最高的学生跌落到不能张口说英语的最差的社交者,使自己对英文的信心大为动摇。

于是在到处需要英语的现代社会里,我装聋作哑了好多年。

但是,先天的爱好,使我对英文的兴趣一直未减。

在听与说都不灵光的情形之下,只好靠读与写来给自己作为补偿。

手边一切英文报导、杂志、音乐、艺术等刊物,不但勤读勤查,还把英译的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之类拿来译回中文。

自得其乐之余,脑子里堆积了无数的各类单字、术语,却只是无法把它们拿来应用。

当然,这使我又生气又着急,于是,在一九六七年,决心去徐州路语言中心--学说话。

语言中心是要考的,目的是为了给你分班。

离开学校那么久,忽然又去做学生,心情甚是复杂。

考试的那天,碰到一位在台糖公司做英文翻译多年的老友,也来报考。

两人彼此鼓励一番,然后照着考卷,听着扩音器里用英文念给我们听的问题,一一作答,倒也十分新鲜刺激。

过了几天,通知来了,我被分到第六级。

语言中心的会话班,一共只有六级。

我一下子考取了最高班,骄傲之心又未免抬头。

成功的秘诀英语作文

成功的秘诀英语作文

成功的秘诀英语作文篇一:在校必读:大学生成功的秘诀(中英文)在校必读:大学生成功的秘诀(中英文)一个在大学只读三学期就修完双学位的大学生总结出来的成功秘诀!希望借此你们能够享受更加富有创造性和记忆深刻的大学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尽情的享受这个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

1.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am I going to college?”Many college students really don’t have a clear reason for being there other than the fact that they don’t know what else to do yet. They inherit goals from family and peers which aren’t truly their own. That was how I started college. Is this you as well?As I’ve stated previously on this blog, the three-semester deal wasn’t my first time at college. I had previously gone to college when I wasn’t in the right frame of mind to be there. In high school I was a straight-A honors student, President of the math club, and captain of the Academic Decathlon team. That momentum carried me forward, and without really ever deciding if it was what I wanted, I found myself with four more years of school ahead of me. It seemed like a good idea at the time, but my heart just wasn’t in it. Consequently, I sabotaged myself in a big way. I blew off my classes and got an education in parties and alcohol. Apparently some administrator was biased against students whose GPA starts with a decimal point, so I was soon expelled.That experience sent me into a bit of a tailspin. I was in a funk for about six months, mostly just playing video games. Finally in an attempt to re-ground myself, I got a retail sales job and tried to stay under the radar while taking some time to “find myself.” That was the time I began developing an interest in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boy did it pay off.A year later I was ready to go back to college, and I started overas a freshman. But this time I knew why I was there. I wanted to be a programmer, and I wanted to earn my Computer Science degree (I later added the Math degree). But it was more than that. I knew I was capable of a lot more, and I wanted to push myself. I wanted to create the richest experience I could. For me that meant a really dense schedule.Your goals for college will likely be different than mine. What are they? Why are you there? If you don’t know — and I mean really know it in your gut — then you have no focal point for your experience. You may as well not even be there. What is it about your experience that resonates as true for you? What are you there to learn? What do you want to experience?2. Imagine your ideal college experience.Once you know why you’re going to college, imagine your ideal outcome. Let it flow outward from the reason you’re there. Whether you’ve already started college or not, stop and simply write down some attributes of your ideal experience. Describe it in as much detail as you can.Before I returned to school, I spent hours visualizing the kind of experience I wanted to have. I saw myself being challenged but managing it easily and without stress. I saw myself making new friends. I saw myself having a really great time. Most of all I imagined a very balanced experience — a blend of academics, activities, socialization, and fun. The keyword I used was “richness.”This was a really important step. I didn’t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at the time, but I was pre-programming myself to succeed. Whenever I encountered obstacles, my ideal vision was so much more compelling that I was always able to find a way to get what I wanted. I became a co-creator of my experience instead of a passive victim of it.Visualization allows you to make mistakes in advance. If you can’t get a clear visualization, your experience is likely to be just as fuzzy. Debug your visualization until it inspires you.Real life will of course turn out differently than you visualize. The point of visualization isn’t to predict the future or to restrict your freedom to decide later. The point is to give you more clarity for making decisions right now. Your ideal scene serves as a map that can guide you through the quagmire of options.3. Take at least one extra class each semester.Students are taught that 12-15 semester units (3-5 classes) is a “full” schedule. But a schedule that light is hardly full. A person with a full-time job will put in a good 40+ hours per week, and students enjoy every possible vacation day plus spring break, winter break, and summer vacation. If you want to spend four or more years in college, add more degrees or get a job on the side. Don’t feel you have to go at a snail’s pace just because everyone else does.Now you might be thinking that 12-15 units are supposed to equate to a 40-hour week with all the outside homework and studying, but that’s only going to happen if you do things very inefficiently (which sadly is what most people do). If you follow some of the time-saving tips later in this article, then 15 units should only require a few additional hours outside of class to complete assignments. Obviously I couldn’t have taken 31-39 units per semester if it meant doing double those hours in outside homework. I didn’t succeed by overworking myself.If you’re an above average student, you can certainly handle an above average schedule. Sometimes we don’t know what we can handle until we push ourselves a little. If you think you can handle 15 units, take 18 or 21. You can easily shave a year off your schedule. Or you may be able to add a minor or a double major.What about prerequisites? For the most part I simply ignored them, and fortunately at my school they weren’t enforced too well. I found that most of the time a prerequisite is listed, it’s geared towards belowaverage students. Don’t let pointless bureaucracy slow you down if you want to graduate sooner. There’s always a way around it —it’s usually just a matter of getting some random form signed by someone who’s too bored to care either way. A smile and a compliment go a long way.By the law of forced efficiency, if you put more things on your plate, you’ll find a way to get them done with the time you have available. So if you don’t challenge yourself a little, that extra time will slip through your fingers.I think the real benefit to a dense schedule isn’t that you’ll graduate sooner. The real benefit is that you’ll enjoy a richer experience. Taking five classes instead of four means more learning, more achievement, and more friends. And what employer wouldn’t be attracted to a student who graduated more quickly than his/her peers? This sort of thing sure looks great on a resume.4. Set clear goals for each class.Decide what you want out of each specific class. Is this a subject you’re eager to learn? Do you want to target this teacher for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Is this a required class you must take but which doesn’t otherwise interest you?My goals for each class determined how often I would show up, whether I’d sit in the front or the back, how actively I’d participate, and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I’d seek to establish with the teacher.For some classes I wanted to master the material. For others I just wanted an A grade. And for others I wanted to set myself up for glowing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enthusiastic teachers whose native language was English (so the letters would be highly readable and positive).My mom has been a college math professor for decades. At home she’d comment about students she barely knew who’d ask her for letters ofrecommendation. Many times she had to turn them down because she just didn’t have anything positive to say in the letter. On the other hand, she was happy to support those students who put in a serious effort. Most teachers want to help you, but you have to let them see your strengths.Even if you don’t get an A in a particular class, you can still give a teacher plenty of material for a great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if you participate actively and show respect toward the teacher.This is not about manipulating your professors into lying on your behalf. The simple truth is that the quality of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ultimately comes down to how much a teacher respects you. Don’t put yourself in the desperate situation of having to request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from a teacher who doesn’t even remember you —or worse, one who thinks poorly of you. Set yourself up for success in advance. One of my professors learned about my packed academic schedule and expressed interest in learning how I was managing it. We had a very nice conversation about 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 I had several programming classes with this professor and aced them all. I happened to think he was an excellent teacher, I had great respect for him, and I quite enjoyed his classes. When it came time to ask him for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he wrote one of the most glowing letters imaginable (”best student I’ve encountered in my career,” etc.).On the other hand, I had certain teachers who were dowight lousy.I ditched their classes often and learned the material from the textbook. Obviously I didn’t seek out their assistance down the road.Sometimes you’ll achieve your goals; sometimes you won’t. Even if you do your best, you may still fall short. You may encounter teachers that are unfair, lazy, sexist, racist, or otherwise incompetent. My wife had an overtly sexist professor who would never give a female student a grade higher than a B, no matter how well she did. He would say thingslike, “If you’re a male, you’ll have to work hard in this class. If you’re a female, just come by my office after hours.” Eventually sexual harrassment charges were filed against him. You’ll have to pick your battles. Some are worth fighting; others are best ignored. Having clear goals will help you decide which is which.5. Triage ruthlessly.You don’t need to put an equal amount of effort into every class. Inject extra effort when it’s important to you, but feel free to back off a little from classes that are a low priority based on your specific goals. For me this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serve energy. I couldn’t play full out in every class, or I’d burn out, so I invested my energy where it mattered most.篇二:众多英语大师谈英语学习成功的秘诀众多英语大师谈英语学习成功的秘诀华尔街英语教你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

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

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英语成功学励志导师,中国教育慈善家,全国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等。

小时候,李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害羞、内向,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李阳名列全年级倒数,英语连续两个学期考试不及格。

很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于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

一年中他坚持每天清晨在楼顶大喊英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了“疯狂英语突破法”。

李阳用其独创的方法练就了一口连美国人都难以分辨的地道美语,他配音的广告在香港和东南亚电视台广泛播送。

许国璋,1936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

1947年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

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世人熟识许国璋,大多是通过其主编的《许国璋英语》。

《许国璋英语》自六十年代问世年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英语学习者,风靡中国英语教学界几十年。

许国璋谈英语学习:1、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2、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

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3、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4、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胡文仲,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主编《外国文学》、《大众英语》、《公务员英语》、《英美文化辞典》等应用广泛的教材。

胡文仲谈英语学习:学习英语无捷径。

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

培养英语天才的办法

培养英语天才的办法

培养英语天才的办法推荐文章培养天才的正确方法是不求理解,只管通读和背诵热度:“天才”是后天培养的热度:加强右脑开发是否有利于培养天才热度:浅析英语电影对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作用论文热度:热门用英语怎么说热度:使用错误学习方法的人比使用正确方法的人更多我认为,所有需要学习的事物都有它的正确学习方法,但是正确的方法往往不被大家所了解,而错误的方法倒是流传得很广。

不知正在读这本书的你是怎样认为呢?我觉得一般人在学习时只有5%是使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其余的95%使用的都是错误的方法。

方法不当也就产生不了好的效果,产生不了好的效果正是由于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出成效。

但是使用正确方法学习英语的人真的很少。

头脑的差别是不是天生的?天生就是学习语言的天才,天生就能学好英语——这种人只有5%。

其它95%的人都没有这样的天赋,所以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如天才们。

有这样的事吗?我相信,绝对没有!所有人都100%具有掌握语言的能力!但是因为错误的学习方法流传太广,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学好英语。

这才是原因吧。

最有学习语言天赋的人存在于每个家庭——就是你家的小宝宝呀。

婴儿过了两岁以后逐渐开始说话,这样各位才慢慢学会了说一口标准的母语。

能够说好母语的孩子只占5%,其余95%都说不好——没有这样的事吧。

你们所有人都100%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虽然有些孩子到了5岁、10岁还不会说母语,但是这种情况真是少之又少。

所有人家里都有语言天才。

我们原本可以按照天才的方法来学习,可是学校里的错误方法却误导了我们。

婴儿是怎么学习语言的呢?他们从听开始,然后是说、读、写。

这就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顺序:Listening、( )、Speaking、Reading、Writing。

刚出生的婴儿首先听到的是爸爸和妈妈的说话声,听着听着就能够自己说出来了。

然后开始读、写自己的名字、写文章等等。

我的孙子今年两岁,正是开始说话的年龄,他现在正处于这个( )的阶段,还一点儿也不会说。

王石:只要你做到3点,和我一样60岁也能学好英语

王石:只要你做到3点,和我一样60岁也能学好英语

王石:只要你做到3点,和我一样60岁也能学好英语学英语,几岁算晚?我大学做英语家教时,学生家长说她儿子3岁学英语,已经很晚了。

当时,我的内心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

在我看来,只要你想学,永远都不晚。

今天读了王石的自传《我的改变》,自己更肯定了这一点。

书里写道,王石60岁时,为了留学哈佛,开始恶补英语。

后来的他,在英语方面秒杀很多年轻人。

他后来为什么能把英语学得这么好呢?1、相信自己能,做事就能成据我观察,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好英语,跟他们的不自信有关。

比如背单词,我发现很多人一看到那么长一串字母,内心就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看着他们边记单词边摇头,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我实在是替他们惋惜。

不自信,成为很多人学不好英语的绊脚石。

而像王石这样的牛人,哪怕是60岁高龄重新出发学英语,他拥有的自信,都能帮助自己把英语学好。

虽然他完全可以请个翻译,这样自己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但是,牛人和你想的就是不一样,他要征服英语这座大山。

为此,王石去哈佛留学时,在课程很紧凑的情况下,每周依然抽出4个半小时跟老师学英语。

一开始他学的英语,远远应付不了哈佛的课程,但王石没有因此丢掉自信。

随着不断学习,加上他掌握了学习英语的一些要点,英语水平便很快好起来了。

那他都掌握了哪些要点呢?比如,单词不能硬背,要用它造句。

又比如,要学会嘟囔,要常常用英语自言自语。

自信+方法得当,后来王石的英语水平,可以说是令人刮目相看。

虽然在学英语这件事情上,已不再年轻的王石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用结果告诉我们年轻人:“相信自己能,做事就能成”。

2、创造好环境,学习有干劲很多人学不好英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学习英语的好环境。

像我那时候学英语,想在生活中和同学练一下英语对话,结果被他们鄙视,说中国人讲什么英文。

在这样的环境,显然是学不好英语的。

为了学好英语,我毅然选择离开这里,去找愿意一起练英语对话的小伙伴,大家共创练习英语的环境。

今天读王石自传时,我发现他也是类似的做法。

中年学习英语成功的事例

中年学习英语成功的事例

中年学习英语成功的事例
1、俞敏洪
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很多人都想请教他英语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对一般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希望达到比较高的英语水平,就不仅仅是一个背单词的问题,还涉及到听、说和阅读的能力。

词汇量的多少对阅读能力有影响,但它只起到一半的作用。

2、邓亚萍
邓亚萍说,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

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

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最后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3、马云
马云说,自己一直学习不好,但仍有得意之处,那就是英语。

在中学时期马云常常清晨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

大学几年他几乎每天都一个人跑到宾馆门口跟老外“对话”。

马云说,自己学的虽是“山寨”英文,却为以后创业创造了机会。

4、李阳
英语不好的李阳为了学英语考过四级,于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

为了防止自己半途而废,李阳约了他们班学习最刻苦的一个同学每天中午一起去喊英语。

在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试中,李阳只用50分钟,就答完了试卷,并且成绩高居全校第二名。

5、章子怡
章子怡年少成名,总被质疑运气大于实力。

只有她自己清楚,成功没那么简单。

谈及英语学习的辛酸历程,睡觉之前必须学完2小时才睡觉。

为了在好莱坞站住脚,她发挥“拼命三娘”本色,功夫不负有心人,伴随她渐渐获得认可的演技和作品,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

英语学习方法-何其莘—有志者事竟成

英语学习方法-何其莘—有志者事竟成

英语学习方法何其莘—有志者事竟成何其莘简介著名英语专家——何其莘何其莘,男,出生于1947年7月。

广东大埔县人。

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西宁军工厂工人,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助教、讲师,美国阿克伦大学及肯特州立大学英文系硕士生、博士生,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系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

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有志者事竟成与英语结缘何其莘从1960年开始在北京101中学学习,那时何其莘对英语并不是很感兴趣,他的着眼点在理工科,确切的说是“导弹”。

因为1964年原子弹爆炸,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不已,那张沙漠上万众欢呼的照片被刻在何其莘心里,而且当时“两弹一星”的研究人员中有很多都是101中学的校友,何其莘的理想就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然而正当何其莘全力准备高考,一心想考取哈尔滨军工从事导弹研究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同其他同龄人一样都失去了直接上学的机会,学业中断了,研究导弹的理想也被搁浅。

1968年何其莘被分配去青海的军工厂做了四年的机修钳工。

工厂的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厂房才刚刚建好,一百多个人睡在一个厂房里,周围一片荒凉和落寞。

其间何其莘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根据当钳工的需要,学习机械制图和材料力学,当同宿舍的人打扑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把床当成桌子看书……因为何其莘一直抱定一个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大学教育会恢复!回忆起那段经历,何其莘教授说:“吃过苦对于一个人今后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吃过苦了再碰到困难就不容易被打垮。

”终于在1972恢复大学教育并开始招生,何其莘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西安外国语学院,唯一的专业就是英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多英语大师谈英语学习成功的秘诀华尔街英语教你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

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北外的王佐良老先生说: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

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北外的周珏良老先生说: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1)。

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

(2)。

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

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

(3)。

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

(4)。

放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看。

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

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

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

经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

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要读《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思。

我们读点英诗,目的与此类似。

北外的何其莘先生说:华尔街英语介绍: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

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

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

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

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

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

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北外的胡文仲先生说:学习英语无捷径。

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不要被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

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

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

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

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北外的丁往道先生说:要注重写的练习。

强调听和说,听,说领先,是对的;经常阅读,大量阅读,也是必要的。

但对于排在“四会”末尾的“写”,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

“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是写一篇短文,就得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酌词句,这是极好的锻炼。

而且写对语言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要求比口语要高些,因为可以考虑和修改。

这对提高语言质量十分有益。

华尔街英语建议:要关心中国文化。

中国人都应关心中国文化,主修英语或别的外语的朋友们更要注意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钻研,因为在外语上用很多时间,可能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结果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和文化特点知道得多,而对中国的文化特点知道得反而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宝贵的成份,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北大的胡壮麟先生说: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

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张中载学语言光听不说,光读不写,是学不好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戴着耳机听英语,埋头读英语书,却不开口朗读,背诵名篇,名段,不开口练着说英语,也不动手做笔头练习,写英语文章。

只有语言的“输入”(通过听,读吸收语言),却无语言的“输出”(通过口头和笔头表达思想,应用学到的语言),是学不好语言的。

学语言同学文化分不开。

通过语言学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学语言要听读题材广泛的书籍和文章(历史,文学,传记,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增长各种知识,并学到另一种文化的精华。

北外的梅仁毅先生说:要学好英语,就要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传达的各种文化信息感兴趣。

当你读到或听到别人用简洁的英语表达深奥的思想时,兴奋不已,立即记住,这就表明你已对语言产生了兴趣。

没有这种兴趣,难以在语言学习中登堂入室。

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语音,语调。

发音,语调,重音,停顿,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确。

否则,将影响听力及口语,从而是语言失去交流的功能。

简易读物对打好基础极有用,要多读。

一是数量要多,至少读四十本。

二是要重复读,选出十至十五本,读三遍,读到许多问题印在脑子中。

设想一下,别人能用一千五百到两千词汇写出几十本书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表达方式掌握住,能够表达多少内容!在基础阶段后期,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比如说,背50-100篇。

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

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对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北外的吴冰先生说:学习外语和学习任何知识一样,是不能投机取巧的。

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语言是有声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把语音的基础打好。

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你通过“听”来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常说的“英语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相关的方面,学习时要尽量平衡发展,如果其中一项过差,会从总体上影响外语水平的提高。

如今仅电视一个渠道就有许多“听”的节目,可“读”的书更多。

至于“说”和“写”完全可以自己练习。

没有人对话,可以采用英语思维的办法跟自己说。

“写”这可以通过记日记来提高,一天记一件事,可以写“听”到或“读”到过的,这样就复习了从“听”和“读”中获取的语言知识。

学习外语“懂得了”不等于“掌握了”。

如对中国人来说,理解she和he二字并不难,但用起来却每每出错,因此要常练、多练、反复练。

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解和其它困难。

学英语除了肯下功夫外,还要动脑筋总结英语特点,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同”和“异”。

看到了“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不过,需要注意学习和掌握的还是“异”的部分。

要想学好英语,得不怕麻烦勤查外国人为初学者编写的单语词典,因为使用双语词典时,大多数人常图方便只看中文,而英语解释不但更加准确,而且通过看英语解释还能复习常用词汇和表达法,可谓“一箭双雕”。

北外的陈琳先生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

必须下艰苦的功夫。

我一向主张要“背”。

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

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

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

说的唆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泛说、精写和泛写。

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

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括听和说)。

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刘承沛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

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

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

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

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

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

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

危东亚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吕叔湘先生说过,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

这个提法相当尖锐,意思是告诫中国学生,要分清英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要把二者混同起来。

林语堂先生也一再强调过英文的表现法,并饶有风趣的说,在英文里只有“花闻香”,没有“花香”。

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但是,学习的人在主观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够自觉注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结果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质量不高,或可说毛病不少。

大家都说要学“地道”的英语。

所谓地道英语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来,地道英语并不是什么玄远的东西,在我们日常接触的英语里就有,在许多课文里就有,在不少录音里就有,就等我们去发现,去学习。

然而,要发现和学到地道英语,也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

首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其中必然有许多难点和特点。

这些难点和特点理应受到重视,但是说来奇怪,中国学生往往忽略过去,不予重视。

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指导。

正确指导可以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参考书籍。

对广大自学英语的人来说,借助参考书籍尤其重要。

参考书籍,如词典、语法书、用法书以及讲作文修辞的书,都会告诉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应当注意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