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类型的气象灾害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灾害的成因、特点、影响、防治措施等。
3.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教师对每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气象灾害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提高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总结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融入情感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气象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其成因,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
3.掌握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了解我国在气象灾害预警和应对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其影响,特别是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和防治措施。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能够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实践操作。
4.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掌握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4.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讲解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如预警、避险、救援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气象灾害。
4.教师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话题:“如何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法和策略。
4.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加深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发生的气象灾害案例,提出应对措施。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设计

地理导学案6.1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新课精讲】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的降水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区各大江河的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链接生活: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提示:不一定。

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二、干旱灾害1.干旱与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和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1)易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和沙漠化;(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链接生活: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提示:春季正值冬小麦返青季节,需水量大,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域: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基础案课件人教版必修一.ppt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基础案课件人教版必修一.ppt

在某些海区,由于海水被太阳 晒得很热,近海面的空气就会 向高空运动,这时它周围较冷 的空气乘势补缺,由于地球自 转产生的偏向力,运动中的空 气也开始旋转起来。
如果气温一直很高,又没有其 它因素干扰,气流旋转速度就 会越来越快,最终形成台风。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且人口和 耕地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并不能造成较大损失。
干旱灾害的危害
干旱中,叶子打卷儿的玉米
对于种植业,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 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对于畜牧业, 干旱容易导致草场退化和土地沙漠 化;干旱严重时还会造成水资源短 缺,人畜饮水困难。
此外,干旱还容易诱发沙尘暴、火 灾、虫灾等。例如,旱灾经常和蝗 灾相伴发生。
洪涝
成因分析:
自然: ①气候 ②地形 ③水文(河道宽窄、弯曲程度、顶托作用等)④水 系(流域面积、泄洪通道等)⑤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 人为: ①破坏植被—调蓄径流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淤积抬高河床 ②围湖造田、围垦湿地—导致其对径流调蓄能力下降 ③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注:顶托作用是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在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 如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 顶托。海水涨潮或河、湖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不易下泄。
• (4)台风有益的影响:
• 台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可以缓解某些地区的旱情。台风带来大风阴雨天气,可以使一些地区降温消暑 。
• 寒潮有益的影响:
• ①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 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 ②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例如,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 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气象灾害课 程 标 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 习 目 标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与干旱成灾的原因和危害。

结合实例,说出洪涝与干旱的防御措施和避灾方法。

2.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

结合实例,说出台风与寒潮的防御措施。

一、洪涝灾害 1.形成2.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多发于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判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季风影响大。

( )二、干旱灾害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 和沙漠化引发 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引发 、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________、亚洲和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 、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 地区【判断】(1)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 (2)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

( ) (3)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 (4)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 ) 三、台风灾害 1.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________,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____级以上。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情境创设:本案例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和气象灾害发生时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如模拟洪水来袭、干旱干旱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共享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气象灾害”,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的内容。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条件异常变化,导致天气现象极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互相交流作业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案例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能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通过气象灾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根底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开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安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开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阔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枯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开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域: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4.我国的台风灾害(1)源地: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1.定义: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地区: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危害(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4.我国的寒潮灾害(1)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2)寒潮源地: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3)影响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局部地区。

一、判断题1.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影响。

( )2.降水稀少的地区都会形成旱灾。

( )3.我国西北地区是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 )4.台风是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开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 )5.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以下关于洪涝灾害多发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②地形崎岖③地势低洼④季风气候明显的地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7.旱灾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有( )①滑坡②泥石流③森林火灾④沙尘暴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8.我国东部季风区易发生旱灾的原因是( )A.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B.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C.降水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小D.降水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大答案:B9.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 )A.台风眼B.漩涡风雨区C.外围大风区D.台风中心答案:B10.寒潮天气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时段是( )①秋末冬初②冬季③冬末春初④春季和秋季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洪涝灾害【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广泛,造成财产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以下图是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

(1)从图中分析我国多洪涝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气候和地形原因。

(2)长江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区,该流域哪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更为频繁?(3)为什么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洪涝灾害更为频繁?(4)为什么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提示:(1)季风气候夏秋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东部、南部沿海经常受台风影响;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洪涝灾害更为频繁。

(3)与其他地区相比拟,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流的流量更大,再加上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所以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4)长江流域人口稠密,有我国最兴旺的农业区、工业基地和密集的城市群,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所以一旦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核心考点突破】1.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1)地形地势:一般来说,地势越低洼,排水越不畅,越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降水的集中程度: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兴旺,那么同样强度的洪水造成的损失越大。

(4)抗灾能力: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2.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具体要求:上游—修建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非工程措施监测、预报;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方案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对点跟踪训练】以下图示意1995-2021年长江某支流流域洪涝灾度与大雨强度以上降水频次的关系。

灾度数值越大,表示灾情越严重。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洪涝灾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流域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洪涝灾度波动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

原因: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道淤塞;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经济开展,人口、城市增多,洪泛区经济密度增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防洪能力下降。

(2)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等。

干旱灾害【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

(1)分析①地区以春旱为主的原因。

(2)分析②地区夏、秋旱,以伏秋连旱为主的原因。

提示:(1)①地春季降水少,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春季农作物生长和播种对水的需求量大。

(2)②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核心考点突破】1.我国的干旱灾害分区旱灾类型与特点成因东北区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气温升高,雨期推迟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春季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降临长江区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那么以春旱为主。

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更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危害农作物、林木枯槁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乱;可能引发火灾、虫灾等防御措施①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②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立;③跨流域调水;④循环用水,节约用水;⑤改进耕作制度等【对点跟踪训练】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我国西北某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约2 000 km2,当该地区局部耕地受灾时,全区粮食年产量将发生变化。

以下图示意该地区某年粮食年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对应关系。

(1)指出该地区粮食年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该地区为防治旱灾在农业生产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1)注意两幅图分别表示粮食年产量与旱灾、水灾受灾面积的关系,分析原因时要结合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开展的关键因素。

(2)防治措施可从监测预报、修建水利工程、适应干旱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1)粮食年产量与旱灾受灾面积呈负相关,与水灾受灾面积呈正相关。

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旱灾时,作物缺水严重,粮食减产;水灾时,未受灾地区的水分条件得到改善,粮食反而增产。

(2)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立(或开拓水源、开展集雨工程等);改善灌溉技术(或优化农业构造、推广耐旱的作物品种等)。

台风灾害【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2021年9月,受当年第22号台风“山竹〞影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出现大暴雨。

截至18日17时,5省(区)受灾人口近300万,,一般损坏房屋3 5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74 400公顷。

(1)台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具有什么特点?(2)台风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提示:(1)台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2)不利影响:强风可以吹翻船只,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吹落高空物品造成人员伤亡;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易引发洪涝灾害,导致城市、村庄、农田、道路等受淹,甚至被冲毁;暴雨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会导致海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可以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增加水库的蓄水量。

【核心考点突破】1.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形成条件(1)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如下图)(2)台风的形成条件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形成条件如下: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 ℃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②对流层垂直方向上各层面的风速变化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③地转参数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漩涡。

④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热带气旋集中分布地区【对点跟踪训练】以下图示意某次台风期间海南岛降水量分布,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