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

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上,还渗透在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例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在白天阳气旺盛时较为活跃,而在夜晚阴气占主导时则相对安静,这就是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一旦阴阳失调,如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协调与否,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医能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
中医药学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中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医强调人体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激发和辅助人体自身的正气,使其能够抵御病邪。
例如,中医在治疗感冒时,并非一味地使用药物去对抗病毒,而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身体自身去战胜疾病。
这种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疗理念,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在中医药学中有所体现。
中医从业者以“仁心仁术”为宗旨,将关爱患者、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古代的名医们常常不辞辛劳,奔走于乡间,为患者解除病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生动写照。
同时,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医从业者也将提高自身的医术和医德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思维方式上,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这种信仰反映在中医药理论中,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
同时,中药材的使用与配伍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五味调和”、“同类相配”、“毒用量少”等。
传统文化还影响了中医药的实践,如通过气功、太极拳等身体锻炼方法提高身体免疫力,修身养性,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传统节日和习俗也与中医药密切相关,如春节吃年糕、端午喝雄黄酒等。
总之,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医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同时也因中医药的发展而得以传承和发扬。
- 1 -。
以中医药为例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质特点风格魅力

以中医药为例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质
特点风格魅力
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气质特点、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以中医药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在。
在中医药的世界里,蕴含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
首先,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
其次,中医药强调平衡和调和,强调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
中医药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调和共存的哲学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倡导平衡、和谐、包容的价值观念。
中医药在风格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韵味。
其首先体现在古朴典雅的特色上。
中医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代医学典籍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古代传统风貌。
其次,中医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这种强调内在修养的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特质。
此外,中医药还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中医药注重自然疗法,强调食疗、穴位按摩等方法,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
此外,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以防患于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谨慎与智慧。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方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独特的气质特点、风格和魅力。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

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角色。
首先,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其次,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在现代医学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时,中医药的疗效常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和希望,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医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医学瑰宝,也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角色,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药学和传统文化的联系

药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许多文化中,草药和天然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
以下是药学与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联系:1. 传统草药的运用:许多传统文化中都有使用草药治疗疾病的传统。
这些草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和疗效。
药学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草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验证和解释其药效,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
2. 中药学: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草药的运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药学作为药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等方面。
通过对中药的研究,药学可以进一步理解中药的药效、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文化遗产保护:药学在传统文化中还扮演着保护和传承的角色。
许多传统草药和药方是特定文化群体的宝贵遗产,药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保存这些传统知识,并为其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同时,药学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草药进行分析和鉴定,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药物文化的影响:药物在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治疗工具,还与社会、宗教、仪式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文化中的药物具有象征意义或仪式用途,如某些草药被视为神圣的植物,用于宗教仪式。
药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药物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药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
药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草药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草药进行研究和验证,促进传统药物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这种融合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国学与中医药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共通之处

国学与中医药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共通之处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国学和中医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医药作为中国的独特医学体系,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本文将探讨国学与中医药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共通之处。
一、渊源1.1 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学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然观念,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
国学思想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思辨的作用,为中医药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支撑。
1.2 古代医学典籍的记载国学中的古代医学典籍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基石,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这些经典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二、共通之处2.1 自然观念国学和中医药理论都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国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与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
两者都认为人体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平衡和谐。
2.2 人文关怀国学思想强调人的发展和修养,注重人文关怀。
中医药理论也关注人的整体健康,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两者都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
2.3 整体观念国学和中医药理论都具备整体观念。
国学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强调整体的系统性和相互联系。
中医药理论也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对身体各部位、各功能的综合分析和治疗。
2.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学的发展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医药理论以古代医学典籍为基础,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智慧,借鉴了古代医学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国学的传承和中医药的传承都对于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哲学等多种形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特点,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重视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于维护人的健康和延续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和追求。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药材、中药方、针灸推拿等都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再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理论体系、临床经验、草药资源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四、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思想、道家理论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哲学体系。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孝顺父母、和睦相处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再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首先,中医药文化在当代医学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病、亚健康问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
上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疾病治疗方法和健康保健方式。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也有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崇尚道德、注重养生,这些
价值观念也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道”和“德”观念与
中医药的“调和阴阳”和“调理身体”理念相契合。
同时,中医药文化也
通过一系列的养生方法、草药学、针灸、按摩等方式塑造并丰富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体系。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原则。
传统文化中的“疾病预防胜于治疗”和“精神和身体相互影响”等观念与
中医药的“防病于未病”和“心、身、法、医”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
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调理身心,这些观念也体现在中医药文
化中的养生方法和治疗原则中。
中医药文化中的“治未病”和“以药攻邪”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健康和和谐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也共同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地位和影
响力可能会逐渐减弱。
然而,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对于维护
中国独特文化传统,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第一章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一般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原始涵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
什么是传统文化(一)文化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的民族特点的,反应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文化传:原始含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广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一些与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还有道教等文化等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二节何为中医药(一)何为中医药?基本定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药实践;历史地位:中国第五大发明或新四大发明之一;文化层面: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实践中医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治法:针灸、口服汤剂、中成药、药酒等。
中药制造:药材的采集、种植、净制、鉴别等。
中药管理:病历、处方、制药工艺等。
中医药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新药研究等。
(三)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狭义:中医药本身富含优秀的精神文化,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五行生克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治未病及注重精神调摄的养生思想等广义:中医药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文化。
现代医学:过度医疗药物严重副作用医源性疾病过分依赖仪器缺乏人文关怀传统医药学:绿色生态人文整体我们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应用中医药,而不是把它封存起来。
中华文化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
课程内容和目标:1做健康的人。
2学习,理解中医药的思想,文化,规划和谐、幸福人生。
传承中医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走进中医药:包括四个方面,中医药是与非、中医药起源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概要、中医药经典阅读课程目标: 1、养生防病 2、理解中医药特色思想、文化等 3、传承精髓思想观点:天人观、生命观名人: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东恒、李时珍第二章中医药针灸是在新中国受到西方国家广泛发展1975 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1976 传统医学事业列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1977 设立传统医学专家委员会。
1977 11月在日内瓦召开“促进并发展传统医学”会议,肯定传统医学。
1979 成立传统医学规划署。
中医药的临床效果是根本中医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药可应用到前沿领域中医药已经走出国门中国政府支持发展中医药科技界支持研究中医药中医药的是与非——反对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二历史上中医药废存之争三如何看待反对中医药的声音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党政府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余岩提出(废止中医一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并获通过,即“废止中医案”1950年,余岩:《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将中医归为“封建医”,认为其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中医药起源和发展(时间表) 1上古时代~周代~770B.C 2春秋——秦汉时期——770B.C——265 3晋——唐时期265——960 4宋金元时期 960——1368 5明——清时期 1386——1911明清时期内科学:清代在因、证、脉、治等方面形成完整瘟病学外科学: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手术:刀针扩创引流、鼻息肉摘除、截肢等中药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医药起源和发展1上古时代。
周代。
770B.C2春秋——秦汉时期——770N.C——2653晋——唐时期265——9604宋金元时期960——13685明——清时期1386——1911第三章中医药理论概要-阴阳思想漫谈硬币的正反面内容:阴阳、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要求: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中医药理论概要-阴阳思想漫谈硬币的正反面内容:阴阳、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要求: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溯源古人用来解释地震的原因;阴阳的不平衡产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八卦太阳产生阴阳山南水北八卦太阳产生阴阳山南水北男属阳,女属阴中医药理论概要——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与产生背景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促进和滋生作用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形象记为:金化了生水)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制约和克制作用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谓相克者,不过制其太过,而使归于平,非斩绝灭竭之谓也五脏:1肝2心3脾4肺5肾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人参功能与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赢,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呕、开窍等药物沉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药物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第四单元易的思想:阴阳二元,事物变化。
八卦真实玄妙。
中国古人真有想象力、创造力。
易的思想不可小看,我们应该有更广阔更有想象力的思想来看待它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
中医认为七情活动太过会伤心,且常常有一定规律,怒伤肝,悲、忧伤肺 :思伤脾主传传统医药;中外传统医药有很有差异;传统医药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道家思想核心--道;道教核心思想-弘扬不死之道,神仙长生之道。
相同点:尊老子,不同点:道教讲人的心灵,理性;道教讲情绪。
道家文化源于道德经,道就我个人理解,就是人人都有灵觉,能产生玩法万物森罗万象的心。
所谓的心就是所知的一切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佛教从不同路线传入中国,决定教义、医药内容不同。
佛文化的思想特色:“空”是宇宙的实相;破我执,除妄念:断除痛苦;慈悲;尊重生命;因果报应和轮回。
提倡止恶行善,存善念,行善事,报善果。
佛文化的思想特色:“空”是宇宙的实相;破我执,除妄念:断除痛苦;慈悲;尊重生命;因果报应和轮回。
第五单元中医的天人观,受到传统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影响。
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相应”整体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并以此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周易》等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包含着深邃的哲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轻的阳气主热、主升、主动:漂浮在空中形成苍莽的天宇沉浊的阴气主寒、主降、主静:沉降凝聚成诸如大地之类有形的物体现代科学对人体生命的看法有(细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单元 :微生物在人体生命存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体可视为包括DNA,蛋白质的多种化学物质构成扁鹊主张医巫分离,破除迷信;扁鹊看病有个“六不治”: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
华佗最大的贡献是麻沸散。
葛洪善于观察孙思邈从小就被称为圣童调性法,按摩法是孙思邈提出来的第六章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头是我们养生的重点,每日梳头帮你祛除百病。
无论是古代的中医还是现在的中医都不得不承认人的头上是有很多的穴位和经脉的,例如百会、上星薛等,这些穴位对于我们身体的控制真的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代中医才会用针灸这种很好的方法来治病的,通过针灸这些重要的穴位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血液循环的速度,是我们的神经功能更好,也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古时候的人们总是喜欢用木头的梳子梳头,这样是很养生的,如果可以做到早中晚都梳头,并且每次都坚持的梳头60-100次,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感觉精力变好了,随眠质量也会变好的。
中医养生方法; 1、睡醒后赖床三分钟在中风和猝死的病例中,近25%的人是在清晨起床发病的,建议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睡醒后不要急于起身,而应先在床上闭目养神三分钟再起床。
身体可保持原来的姿势,并适当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这样血压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刷牙持续三分钟刷牙的基本原则是“面面俱到”,也就是说,牙齿的外面、里面、咬合面等各个角度都要考虑到。
算下来,大约有80多个牙面需要清洁,而一把牙刷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刷到两到三颗牙齿,因此每次刷牙持续三分钟才能保证所有牙齿都刷干净。
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如果人没有非分的欲望,不贪图、不虚荣,则正气自在、真气从之。
抛开生命的纯洁,再侃侃而谈中医养生之道,岂非本末倒置、贻笑大方?中医养生之道,说到底是一个修炼自己、驾驭自己的过程。
生死不过是一场轮回,养生者并非执著于生,而应在情感上超脱于死。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中医养生保健具有独特的循道、养德、排毒解毒等特色。
“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优势所在药食同源”能直接提升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延缓衰老。
第七单元云南白药可以止血止痛中药的理论是依中医文化理念建立起来的,离开了中医的理念,便无法理解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也无法理解中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