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读《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有感《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马尔克斯对自己评价最好的作品:“它综合了我以往所有作品的元素,我希望写的东西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地达到了。

”著名作家格非对该书的评价也是极高:“哪怕是《百年孤独》,也没有能超越它带来的震撼。

”书名浅显直白,表明了书的主要内容。

我想很多人会像我一样以为这是本推理侦探小说,就是单纯讲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那么这部作品到底是有多了不起,才会被评价到甚至比《百年孤独》还高?首先,我们来捋一捋这件案子的经过。

故事从“高富帅”巴亚尔多来到小镇开始,他在小镇上晃悠的时候对“灰姑娘”安赫拉一见倾心,这是多少少女希望出现的童话场景。

他想要用金钱征服安赫拉,娶她为妻,为此不惜花重金买下鳏夫希乌斯唯一的爱情回忆作为两人的婚房。

安赫拉不爱他,并极力拒绝这门婚事,但贫困使她不得不屈服于虚荣的家人,开始婚礼的筹办。

这场婚礼可以说是极尽奢华,案子的关键人物圣地亚哥也参加了婚礼。

这个狂欢夜本是可以开开心心过去的,但安赫拉的处女谎言让一家人的美梦破灭。

新婚之夜,巴亚尔多发现安赫拉并不是处女,便把她送回了娘家,在双胞胎哥哥们的逼问下,她说出了“替罪羊”圣地亚哥的名字。

两兄弟为了不让家族蒙羞,磨好了杀猪刀,准备讨圣地亚哥的性命,并把这个消息在镇上四处宣扬,最后圣地亚哥却躲不过命运的安排,被活生生砍死在家门口。

看完这件案子,我们一定会充满疑问。

为什么安赫拉要选圣地亚哥作“替罪羊”,夺去她贞操的真的是他吗?如果不是他,那这个神秘人到底是谁?在找圣地亚哥的路上,两兄弟为什么把准备杀人的事告诉了全镇的人,却依然无法阻止命案的发生?我们可以从圣地亚哥这个所谓的中心人物入手,他在镇上小有名气,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常年流连于风月场所,但他其实跟安赫拉没什么接触,更谈不上有矛盾,其钟情的女子是在风月场所谋生的姑娘玛利亚。

这样看来,圣地亚哥算是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正是他这一负面形象,使他被安排为这桩悲剧的主人公。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1):《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以及逝去的敏感在谈到自己这部最满意的作品时,马尔克斯说:“我着力发现和表述一系列几乎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大大小小的巧合事件。

我描绘了那桩惨案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可同时我又设计了许许多多的巧合,使那惨案得以发生。

”我并不相信马尔克斯真的认为一切都是巧合,他其实深刻地了解这些巧合无可避免。

有人把这部作品和古希腊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相比,而索氏悲剧最著名的莫过于对命运的描述,无论是《俄狄浦斯王》还是《安提戈涅》,人类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只能是无力。

在《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马尔克斯将这种命运悲剧继承并强化了,不可避免的的死亡和死亡带来的恐惧、痛苦、罪责,不再仅仅归之于性格、地位、身份等因素,它已渗透到平常的生活里,它不再昭然若揭,而是潜移默化。

我们每个人都将参与其中,而不自知。

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写到了许多死亡,事实上,这同他在《百年孤独》中写到的生(活了好几辈子的人、奇异而强大的生育能力等等)一样,只是方向相反——我们正在失去什么,比如真实的死,比如对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敏感。

巴亚拉·圣·-罗曼用10捆1000比索的钱买下了鳏夫希乌斯的装满了三十年幸福回忆的老房子,并且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买下了他的命,以至他死后大夫说:“他比我们都监看,但是当给他听诊的时候,可以感到他的眼泪在心脏里翻滚。

”这是一种死亡么?还是对他装满三十年幸福回忆的老房子的悼念?希乌斯让罗曼慢慢付钱给他,因为他连一个装1万比索的箱子都没有,甚至更少。

不过,这绝非是关于穷人和纨绔子弟的描述,在我看来,这个情节讲的失去,迅速的、缓慢的、明知故问的、在可预见时无能为力的失去,希乌斯失去一些,而什么都没得到。

小说的主要情节同它所参考的真实事件一样简单:杀猪的维卡略兄弟俩,杀了21岁的纳赛尔,因为他在他们妹妹婚礼前玷污了她。

英语读书报告——《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英语读书报告——《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每次看完一部很有感触的或是认为写得好的小说,自己就会变成一个话唠。

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小说像《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样,让我有如此迫切想要诉说的冲动。

仿佛有许多东西堵在心中,不吐不快。

小说作者是日前去世不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从未想过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我是怀着向前辈致敬的心情开始找他的作品阅读的。

这是由马克思的一个朋友当着全镇人面被杀死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

马克思花了三十年缕清案件的前因后果,挖掘悲剧发生的根源。

这也是马尔克斯本人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

他曾说过,“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最终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

”故事其实很简单,家世显赫的外乡人巴亚多. 圣罗曼娶了家境平凡的安赫拉维卡略,并举行了极其豪华奢侈的婚礼,但在结婚不到五小时的时间,因发现新娘不是处女而将其悄悄前送回家休了她。

新娘遭到母亲毒打,并在两个孪生兄长的逼问下,将破坏她贞洁的罪名推到无辜的当地富人圣地亚哥纳赛尔身上。

为维护妹妹的名誉,他们不得不做样子要杀掉圣地亚哥。

他们到处在镇上人很直白地说他们要行凶这件事,甚至包括详细的时间地点,希望有人来阻止他们的行为。

然而,许许多多本可以阻止杀人事件发生的小镇人们,大多数胆怯、自私冷漠、不作为,而和这个案件关联度极高的人也因为性格、思想上的保守懦弱和一系列的阴差阳错,不断涌现出的存活下来的希望又被掐灭,圣地亚哥最终也无法逃脱“宿命”,死在那对孪生兄弟的杀猪刀下。

这是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回味无穷的故事。

我们一方面同情这个案件中的唯一受害者-——圣地亚哥,另一方面叹息人性的愚昧、复杂和阴暗。

是什么造成了圣地亚哥的惨死?读完这本小说,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海中。

上校的草率处事?神父的事不关己?他母亲解梦能力的失效和最后一刻的拒之门外?他家佣人母女的隐瞒和敌视?好友的遍寻圣地亚哥不获?作者本人的醉宿温柔乡?……实在是有太多的巧合,然而正是这些巧合造成了圣地亚哥最终的悲惨命运。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本书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人性、命运以及社会的复杂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围绕着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展开。

年轻的新郎在新婚之夜被发现不是处女,他的新娘的两个兄弟得知后,决定公开杀死新郎。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个计划,但却没有人采取行动来阻止它的发生。

最终,新郎在众人的漠视和不作为中被杀害。

这本书的情节扣人心弦,让我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

我想知道为什么人们会对这样一起明显的凶杀案视而不见,为什么他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保护新郎的生命。

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视角,马尔克斯逐渐揭示了这个故事背后的复杂性。

人们的冷漠和不作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各种原因,如身份、利益、恐惧和社会压力等。

他们都认为自己只是旁观者,认为别人会采取行动,而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

这种集体的冷漠和不作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避免。

新郎和新娘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无论他们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

这种命运的无奈感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同时也让我思考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马尔克斯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想法,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同时,马尔克斯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残酷现实。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对人性和社会进行了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对他人的困境视而不见?我们是否也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站出来维护正义和公平?这本书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的生命和尊严负责,不能因为害怕麻烦或担心自身利益而选择不作为。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对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一桩发生在小镇上的凶杀案。

这起凶杀案原本可以避免,但由于各种巧合和人们的不作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也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想。

这桩凶杀案的发生,首先是由于维卡里奥兄弟的犹豫和缺乏果断。

他们向每一个遇见的人张扬要杀了圣地亚哥·纳赛尔,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使得他们最终失去了机会,也导致了纳赛尔的死亡。

这让我想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犹豫和缺乏果断而错过一些重要的机会,或者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果断地做出决策,勇敢地面对问题,而不是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这起凶杀案也反映了小镇上人们的冷漠和不作为。

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件事,但他们都没有采取行动去保护纳赛尔,甚至没有及时提醒他。

神父画个十字,镇长没收两把屠刀便把这事抛诸脑后,阿拉伯人们和纳赛尔站在一边却晚到一步。

这些事件表明,人们在面对危险和不公平时,往往缺乏勇气和行动,而是选择保持沉默或者观望。

这种冷漠和不作为,不仅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也会让社会变得更加冷漠和无情。

此外,这起凶杀案还揭示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圣地亚哥·纳赛尔原本可以避免死亡,但由于各种巧合和人们的不作为,最终还是难逃一劫。

这让我想到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和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不是抱怨和逃避。

我想谈谈小说中的人物。

安赫拉·维卡里奥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她在新婚之夜抛弃了那些欺骗的把戏,准备直面未婚夫,对于自己已经失贞一事毫无掩饰。

后来又因为巴亚尔多将她退婚,推回娘家时分别的那一刻,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巴亚尔多。

最后她在两千封信中,终于第一次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安赫拉的爱是那么的坚韧,她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马尔克斯对信件的偏爱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信件,深入剖析了人性的三重境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

维卡里奥兄弟在冲动之下决定杀死圣地亚哥,这是人性中动物性的表现,偏向于恶。

他们的理智被刷洗,只剩下冲动和暴力。

然而,佩德罗在时间的缓冲后产生了犹豫,明白了杀人的偏执,这体现了人性中精神性的一面,偏向于善。

而巴勃罗仍然坚持磨刀并向圣地亚哥走去,这是因为他要维护男人的尊严和脸面,是人性中社会性的体现,不善不恶,亦善亦恶。

巴亚尔多被人们认为失去了一切,这既是他自己造成的,也是人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社会中,男人被允许放纵情欲,而女人却被要求保持绝对的贞洁。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对巴亚尔多不公,也反映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认知和压迫。

安赫拉·维卡里奥被痴念所驱遣,半生都在给巴亚尔多写信。

她的行为让人联想到弗洛伦蒂洛·阿里萨,但她要更加纯真美好。

她的信件表达了她对巴亚尔多的深情和思念,尽管这种情感可能是单方面的,但却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一面。

马尔克斯描绘的社会关系令人感到心寒。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身边可能发生的暴力事件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

我们常常认为荒诞只存在于小说或远离现实的地方,但现实中的荒诞往往更加不讲逻辑性。

人们对触手可及的危险和不可能往往缺乏应有的敬畏和关注。

“我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她告诉我,“我不仅同意,而且如果他不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履行责任,我就不会嫁给他。

”这表明了一些人对这起凶杀案的默许和支持,他们将捍卫名誉视为当事人神圣的权利,而不愿意介入其中。

这种对他人痛苦和危险的漠视,让人心生寒意。

许多人装作顾客来买牛奶或询问店里没有的吃食,实际上是为了看热闹,看看兄弟俩是否真的在等圣地亚哥·纳萨尔并准备杀了他。

这种对他人生命的冷漠和对冲突的好奇,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和残酷。

经过费尽心思的审理,竟然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圣地亚哥·纳萨尔就是玷污他人声誉的肇事者。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这故事啊,就像是一场所有人都知道剧本的悲剧,可大家还是眼睁睁地看着它按照既定的轨道发展,一步一步走向那惨烈的结局。

凶手们在大张旗鼓地宣扬着他们要杀人,就好像这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儿,而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就差敲锣打鼓地昭告天下了。

而那些本可以阻止这件事发生的人呢?他们要么是冷漠旁观,要么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规矩和所谓的名誉束缚住了手脚,一个个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动也不动。

我就纳闷儿了,这小镇上的人都怎么了?是都被一种奇怪的魔力控制了吗?你想啊,有人公然说要杀人,可大家的反应不是去阻止,而是像看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戏一样,该干嘛干嘛。

这就好比你看到前面有个大坑,有人正被人赶着往坑里跳,你不仅不伸手拉一把,还在旁边嗑着瓜子说:“看他跳呢。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寒的冷漠啊!再说说那个可怜的受害者吧,他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到了命运的屠宰场。

他似乎都能听到死神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可周围的人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地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这种无力感透过文字直直地钻进我的心里,让我觉得特别压抑。

马尔克斯可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让我一会儿气得想冲进书里去揪住那些人的衣领质问他们,一会儿又为整个事件的荒诞而忍不住发笑。

笑完之后呢,又觉得特别悲哀,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它更像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悲剧的缩影。

在我们周围,不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时候我们明明可以做点什么来阻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可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袖手旁观。

读完这本书,我算是明白了,人啊,有时候就是这么复杂又奇怪的生物。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有序的社会里,可实际上又充满了各种不合理和荒诞。

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冷漠、懦弱,也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是不是也会成为那些冷漠看客中的一员呢?这真是一本让人读完之后忍不住长叹一口气,然后又陷入深深思考的好书啊!。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阅读感想在每堂下午两点的课程中,阳光总会恰到好处地洒在楼旁的梧桐树上。

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阴影逐渐笼罩着梧桐树,而当四点半下课铃声响起时,阳光便完全消失,唯有园子东侧的梅树和棕榈依然明亮。

诗人常常疏于描绘秋天,因为他们鲜少描绘色彩与天空。

我们那间教室的玻璃与窗帘脏兮兮的,却围出了一小片灿烂的风景。

啊,我想说的是,由于两点的阳光和梧桐格外美丽,我常常会走神。

我之前仅读过两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看了《百年孤独》,那是黄锦炎先生翻译的版本,尘土飞扬;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读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拖沓冗长,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

而《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则是我读的第三篇马尔克斯的小说。

2007 年,迈克·内维尔拍摄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电影。

画面浓烈鲜艳,宛如油画,打动了无数观众。

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电影的剧情,而是其中的化妆效果:天啊,Fermina 下垂的胸部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嗯,提起这部电影,我总是心情沉闷,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演员们非常努力,电影制作也不惜工本,但却无法让人赞叹有加。

几年后,当我读到《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时,我忽然明白了电影的不足之处。

气味。

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的话,新海诚与 EVA 或许难分高下;《香水》中的香气魔力恐怕比不上《铁皮鼓》中的鱼腥味儿;《莫扎特传》也未必能超越《想飞的钢琴少年》,因为后者中充满了萨列里炭火般的欲望,而莫扎特特有的清新却荡然无存。

在《百年孤独》中,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俏姑娘雷梅苔丝身上那股强烈的死亡气息。

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我的口中似乎总有一丝苦味,那是苦扁桃的气息,它勾起了我对书中情场失意结局的回忆。

而Florentino 的词源竟然是花朵。

我不知道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有什么渊源,但在《喧哗与骚动》中,白痴班吉总是能在凯蒂的身上嗅到树的气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黑泽明有刀剑的金属气味,川端康成是雪的气息,苏童是带有河底泥腥味儿的鱼,张艺谋闻起来像老玉米,莎士比亚有绸缎的气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苦药水的味道,黑塞则像一块刚剥下来的树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我一直很喜欢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作品我看了四部,《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恶时辰》还有《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阅读他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不同于其他的作家的风格,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是奇幻的,捉摸不透的,引人入胜的。

这次我想分享一下我在阅读《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时的感想。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觉得很吸引人,凶杀案,还是事先张扬的,看这个书名就想了解这桩凶杀案背后的故事。

这本小说写成于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一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主要说来,这本小说就是在讲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新娘赫拉?维卡里奥在新婚之夜被丈夫发现不是处女,生气的丈夫半夜把她送回了娘家,在家人的逼问下她声称破坏她贞洁的人是圣地亚哥?纳萨尔,她的两个兄弟为了给家庭雪耻决定去杀掉纳萨尔,维卡里奥兄弟本性善良,对杀掉纳萨尔这件事一直犹豫不决,一路上跟小镇上的人都说了他们要去杀纳萨尔这件事,但是大家都不相信他们真的要去杀掉纳萨尔,在没有人拦阻的情况下,他们顺利来到了纳萨尔的家并残忍的杀害了纳萨尔,事后兄弟俩一直感到内心的不安,哥哥连续十一个月没有合眼,弟弟持续腹泻,而除了新娘的证词没有别的证据证明纳萨尔破坏了新娘的贞洁。

兄弟两人并非真的想杀掉纳萨尔,他们一路上大肆宣扬着他们要去杀掉纳萨尔,不过是想让人们明白他们的愤怒,他们原以为会有人劝阻他们的行为,没想到小镇上的人听了他们的话都以为他们是喝醉了,没有当真,也没有一个人阻止他们,最后,兄弟俩迫于面子真的杀害了纳萨尔。

这本是一桩完全可以避免的惨案,但是由于没人制止,它真的就发生了。

这本小说不长,但是发人深省,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看似不可能发生,可一旦你没有去阻止它就真的发生了,那个时候再追悔莫及也没有用了。

防微杜渐,不要以惯性思维来判断一件事的正误,才能真正做到理性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