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心血标本溶血原因及对策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缩短采血时间,避免血流不畅。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溶血的原因
1、抽血困难:
①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
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
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
①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③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
准确、合格的血液标本能够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因此,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表现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2、采血器具不合格使用质量不过关的采血针、采血管,如针头不锋利、管径过小等,都可能增加溶血的风险。
3、血液注入采血管时速度过快或用力过猛使红细胞受到冲击而破裂溶血。
(二)标本凝血血液标本凝血也是常见的不合格情况之一。
其原因包括:1、采血时间过长患者血管条件不佳,采血过程不顺利,导致血液在体外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准确,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引起凝血。
3、采血后未及时摇匀使用抗凝管采集血液后,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充分摇匀,导致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发生凝血。
(三)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会影响检验项目的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造成标本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采血技术不熟练未能准确掌握采血部位和血管情况,导致采血量不够。
2、采血管选择错误使用了容量较小的采血管,无法满足检验所需的血量。
(四)标本污染标本污染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常见的污染原因有:1、采血部位消毒不彻底皮肤上残留的消毒剂或细菌等进入血液标本。
2、采血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操作者的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采血部位或采血管,导致标本受到污染。
(五)患者准备不充分患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例如:1、饮食不当在采血前未按照要求禁食或禁饮,或者摄入了影响检验结果的食物或药物。
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4.01临床经验103随着临床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倾向于各种辅助检查,检验作为指导临床的关键步骤,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要获得最能反映病情的真实结果首要一点就是需要有合格的检验标本。
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格标本,比如最常见的标本溶血——它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大量细胞内的组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导致测试样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使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标本产生溶血的原因,溶血对多种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溶血产生有一定的研究与体会,现总结如下:1 标本溶血的原因(1)标本采集中的操作不当:1)抽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2)穿刺点的消毒液未干就进行静脉穿刺;3)采血时进针不准,使针尖在静脉中反复刺探,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4)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5)血量相对于试管内的添加剂量明显不足;6)血液与添加剂混匀时用力过猛。
7)静脉不清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2)标本运送不规范:1)运送血液标本时动作过大,振荡剧烈;2)运送时温度控制不当,过高或过低;3)运送血液标本路程远导致长时间振荡。
(3)标本分离操作不当:1)离心时提速过快;2)血标本离心前采用他物剥离血块;有文献报道因分离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溶血占41.2%。
[1、2](4)标本保存不恰当:1)标本采集完成后未经离心马上存入4--8℃冰箱;2)标本存放于冰箱冰冻室内;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2 标本溶血的影响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3]。
据金建娟等报道[4],该院一年内的急诊生化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81例,其中溶血标本21例,占25.9%,主要是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周玲珠 沈海明浙江省桐乡市康复医院检验科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0【摘 要】标本溶血是指血液在采集、运送、保管和分离过程中,因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组分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清中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的诊断,甚至出现误诊等严重后果,因此标本溶血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溶血反应原因及护理措施

溶血反应原因及护理措施
溶血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
1.输入与患者血型不合的血液,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输入发生溶血变质的血液,导致红细胞破坏。
3.患者对某种血红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4.输血过程中细菌感染。
5.发生迟发性输血不良,如Rh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
对于溶血反应的护理措施,首要的是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接下来,可以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同时,应将余血、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
对于双侧腰部,可以进行封闭处理,并用热水袋热敖双侧肾区,以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此外,还可以进行碱化尿液处理,如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
在观察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记录每小时尿量,并插入导尿管。
如果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安慰他们,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如有需要,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
制表:审核:批准:。
标本溶血的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法有哪些

标本溶血的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法有哪些标本溶血时检查中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会标本溶血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标本溶血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标本溶血的原因1、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
2、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为避免淤血,压脉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十秒。
3、穿刺不顺利损伤组织过多。
4、抽血速度过快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5、血液注入容器中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
6、在有血肿的地方采集血样。
7、渗透压的改变。
8、抽血消毒时酒精未干就进行抽血。
9、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
10、病人自身有溶血性疾病。
标本溶血的解决方法1、严格把握真空静脉采血器质量,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避免使用负压过大、负压不够漏气等不合格产品;减少溶血机会。
2、采血技巧:静脉穿刺困难者,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过长,操作时见负压管内有血时可放松止血带,同时有节奏地推压穿刺部位上方,使静脉暂时充盈,增加血流量,使血流加快减少抽血时间,防止溶血。
采血时发现泡沫可稍微变换针头角度位置,使泡沫消失。
双向采血针尾部插入负压管后稍微倾斜管侧壁,血液沿管壁缓慢流下,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
3 、局部热敷:对于静脉充盈不良者可采用局部热敷法,热敷穿刺部位,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4 、合理安排采血顺序:如1人操作时最好先抽血清管,最后抽血沉、凝血项目等带有特殊抗凝剂的管,以便及时摇匀。
如人工操作可先抽抗凝管,其中1人将抗凝剂均匀摇动,避免暴力振动引起溶血,采血后标本应立即送检,不要放置时间过久,也不要放在冰箱内保存。
溶血标本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观察血液标本不同的溶血程度对常用肝肾功能指标测定的影响。
方法应用Bayer120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测定血清血红蛋白(Hb)含量,以此作为溶血程度的判定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0例门诊随机病人,在不溶血和溶血程度在Hb=3.0g/L与Hb=6.0g/L时的13项常用血清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发布时间:2021-09-16T06:26:46.126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作者:汪艾青[导读] AST是谷草转氨酶的英文缩写,它是反应肝损伤的一种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是人体细胞的四十分之一左右,当标本出现溶血现象时,则会导致血清内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以致于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高于未溶血的标本,而且测定结果也有很高的几率产生假阳性。
甘孜州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人民医院四川甘孜州 626300临床检验工作中,能够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标本溶血最为常见,基于此,临床方面认为,了解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为此,笔者特整理了关于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处理方法的知识,希望能够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1.ASTAST是谷草转氨酶的英文缩写,它是反应肝损伤的一种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是人体细胞的四十分之一左右,当标本出现溶血现象时,则会导致血清内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以致于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高于未溶血的标本,而且测定结果也有很高的几率产生假阳性。
因此,出现溶血标本时必须要在报告中说明。
2.ALTALT是谷丙转氨酶的英文缩写,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的谷丙转氨酶含量要比血浆中的含量多出七倍左右,当标本溶血后,这一指标数值也会随之上升,主要是由于细胞中谷丙转氨酶大量释放所致。
与谷草转氨酶对比可以发现,标本溶血对谷丙转氨酶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对该指标的标本要求也松一些,但是在分析结果时需要考虑标本溶血的影响。
3.TBILTBIL是总胆红素的英文缩写,如果是利用重氮法则定总胆红素,最终生成的耦氮胆红素呈紫红色。
标本溶血引起的红细胞破裂会导致大量红细胞进入血清中,从而引起总胆红素测定值的上升,而血红蛋白和重氮试剂发生反应后形成的产物会给耦氮胆红素带来破坏作用,溶血后利用重氮法测定胆红素也会产生负向干扰,最终导致测定值偏低。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医学检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帮助医生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
溶血是医学生化检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给临床诊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现就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送检生化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抽血送检的3405例生化血样标本,发生溶血63例,溶血率为1.85%。
发生溶血主要有穿刺困难、操作不当、采血器具不合格、保存和运送不当、分离血清操作不当、溶血性疾病等六大因素。
2 标本溶血原因分析2.1 穿刺困难导致溶血由于穿刺困难导致溶血的18例,占28.6%。
肥胖、新生儿或低血容量患者因静脉血管不明显或静脉充盈不佳,导致操作者抽血时操作时间过长、施压过久、进针定位不准或多次在静脉中穿刺,容易干扰血液流动速度和血流方向,破坏体液与血细胞间的平衡,引起采集部位血肿和血标本溶血。
2.2 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的16例,占25.4%。
主要是新的没经验的护士或实习护士在采集标本时,穿刺部位的消毒液未干就急于采血,而消毒液有很强的溶血特性,直接引起标本溶血。
2.3 采血器具不合格导致溶血由于采血器具不合格导致溶血的4例,占6.3%。
主要原因是采血器具质量不合格,存在污染物(水性、酸性或碱性物质)、负压过大使得血流速度过快,另外,采血针头口径过小也会容易发生溶血。
2.4 保存和运送不当导致溶血由于保存和运送不当导致溶血的6例,占9.5%。
采集标本后,由于送检不及时,把标本存放在环境温度不合适的的地方(过冷或过热),或者在送检时发生剧烈振荡,容易引发标本溶血。
2.5 分离血清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由于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的共11例,占17.5%。
主要原因是检验人员接到标本后,急于离心,用竹签过于用力搅拌标本,或者在离心时速度过快,导致红细胞过度挤压、破碎而发生溶血。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
标本溶血是指在采集、储存、运输和处理标本过程中,红细胞破裂而导致的血浆和/
或血清中自由溶血素和裂解产物的释放,从而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溶血可能会导致许多生化参数的错误结果,包括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磷酸盐、铁蛋白、ALT、AST、肌酸激酶、总胆固醇、尿素氮等参数。
比如,当红细胞破裂后,
大量的钾离子会从细胞内释放到血浆中,导致钾离子浓度升高,可能会掩盖住低钾症的存在;当AST和ALT长期存储在溶血标本中时,它们的活性会降低,导致检测结果偏低。
为了减少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选择合适的采血器和采血技术。
使用针头尺寸适当的采血器,避免过度搅动或过
度摇晃采血管,尽可能采集适量的血液。
2. 适当选择适当的标本管。
适当选择适宜于采血的标本管,如果需要防止溶血的话,可以选择适当的抗凝剂和添加剂。
3. 快速离心分离。
在离心分离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搅动离心管,保持离心分离的速度
相对较慢,以免破坏红细胞膜。
4. 避免样本的过长储存。
在样本储存过程中要避免过长储存,以免产生红细胞变形、形态改变和破裂等现象。
5. 若标本溶血,则重复测试。
如果发现样本存在明显的溶血现象,则需要重复测试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要在生化检验中获得准确的结果,就需要我们从采集、运输、处理到最终分析
整个流程中,都要非常关注每一步的操作细节。
在遇到标本溶血的情况时,要及时采取有
效的措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检中心血标本溶血原因及对策
目的分析总结溶血原因得到的效果。
方法通过体检中心采集静脉血液标本1698份,进行溶血原因分析,并且提出预防、改进措施后。
结果体检中心抽血溶血率从2%下降到0.2%,保障了体检人员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结论总结溶血原因,及时采取对策,提高了体检人员对体检中心满意度和信任度。
标签:抽血;溶血;原因;对策
1 一般资料
2016年3月~4月,我院体检中心共采集静脉血液标本1698份,其中发生溶血标本34份,溶血率为2%。
溶血原因:采血技术欠佳12例占35%,穿刺抽血困难15例占44%,容器不合格5例占15%,采血器使用不当3例占9%,服药及饮食4例占11%。
采取防范措施后,2016年7 月~8月在体检中心采集的血标本2104份,溶血标本4份,溶血率占0.2%,溶血原因为患者血管塌陷,不充盈所致。
2 溶血原因
2.1护士的因素采血过程当中静脉穿刺处消毒液(碘伏或酒精)未干即开始穿刺也会发生溶血[1];体检工作量大,参检人数多,而且空腹采血时间集中,护士繁忙中往往不仔细选择穿刺血管,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形成局部血肿,标本溶血;含抗凝剂的血常规管、血沉管、凝血管等抽血后没有及时摇匀或是摇匀时用力过大,都会造成红细胞破坏,标本溶血;另外,有的体检者检验项目全,所需的采血管多,止血带束缚时间相对延长,也会造成红细胞破坏,出现标本溶血。
2.2体检者因素由于部分年老体弱者,血管弹性差,血容量不足以及小儿静脉充盈不良、血管细小、不能很好配合,导致穿刺困难,采血时间延长,造成部分血液凝固,使红细胞机械性破坏造成溶血[2]。
另外,极少数体检者采血前一直在治疗输液或是应用抗凝类药物,也会出现标本溶血。
2.3抽血器具不合格目前,体检用的抽血器为真空负压管,负压过大或过小,均会造成溶血。
负压相对较大,血液速度过快过猛,造成红细胞相互撞击,导致红细胞破裂,标本溶血;反之如果负压不足、漏气或抗凝剂计量不足,使血流速度过缓,血液间断地被吸入负压管内并混有气泡,也会造成溶血。
2.4采血管使用不当血沉、血常规一类加入抗凝剂的抽血管抽入血液后如果放置过久,没有马上均匀摇动同样造成溶血。
如1人操作给患者同时抽数管血时,若先抽抗凝管,然后依次抽血清管,待抽血完毕后再来摇动抗凝管,此时血中的纤维蛋白原以凝固,用力的摇動抗凝管可人为造成血球破裂、发生溶血。
在标本
混均的过程中由于动作过于猛烈,血细胞破坏而导致溶血;采血针头口径过小,易引起溶血[3]。
3 对策
3.1健康教育抽血前对体检者进行健康宣教。
告知体检者按时禁食水,避免穿衣袖过紧的衣服,如果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或是多次溶血史,提前告知护士,穿刺成功后单独、及时送检。
3.2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对于过细过难、穿刺把握不大的血管,由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上级护师操作,尽量避免护理因素造成的溶血。
采血时止血带不宜结扎过紧,时间不宜过长,勿让采血者反复做攥拳动作,当需要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更换另一上臂。
3.3局部热敷对于静脉血管细,穿刺困难的提前进行局部热敷,改善血液循环,血管充盈扩张,提高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溶血率。
4 采血注意事项
4.1使用前检查好真空采血管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使用前仔细检查采血管是否有裂纹或是漏气等,以减少溶血机会。
在采集血标本时,采血针尾部倾斜45°左右插入采血管,使血液沿采血管管壁缓慢流下,避免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
4.2采血顺序血常规、血沉等抗凝管需要抽血1~2 ml,肝肾功等生化促凝管抽血4~5 ml,建议采血顺序:如果是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护士建议操作时可以先抽血沉、血常规等带有特殊抗凝剂的管,再抽促凝管,由于促凝管抽的时间长,可以一边抽,一边用左手将抗凝管上下轻轻摇动,以便摇动即使减少溶血的发生也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是技术生疏、经验少的护士,可先抽促凝管,然后再抽抗凝管,拔针后立即轻摇匀抗凝管。
最好的方法是:将抗凝管放在2个手掌中来回滚动,可有效的防止溶血。
采血后标本及时送检,不要放置过久,也不要放在冰箱内保存。
通过总结溶血原因,及时采取对策,体检中心抽血溶血率从2%下降到0.2%,保障了体检人员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更提高了体检人员对体检中心满意度和信任度,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金凤,杨艳.浅谈静脉采血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及控制的方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2(5):382.
[2]杨涛,姜德艳.门诊抽血室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12(6):451.
[3]李昱晓.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河北医药,2008,6(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