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两种含义: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又叫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2、民间文学的性质(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

3、(选择)民俗学之“民”的内涵是“民众”。

4、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间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本质区别的重要内容。

5、民俗:即民间风俗,一个国家的民众集团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

6、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化手段。

如有些民族唱情歌是婚恋的一种重要手段。

(2)被民众用以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有些时政民谣表达了民众对政府、官员或社会的尖锐抨击。

(3)娱乐和放松。

如劳动歌可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4)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有效工具。

如一些童谣能够起到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的作用。

(5)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如司马迁在记述五帝的历史时就主要依据神话传说资料。

这说明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对历史学有重要的价值。

另外,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7、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

民俗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2)历时追溯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演化状况,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3)共时比较法。

将研究对象与别的地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在不同地域发生的传承规律和变异情况。

8、(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民间文学概论历年真题

民间文学概论历年真题

民间文学概论历年真题1. 民间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012年)1.1 定义民间文学是指从民众生活中产生、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谚语、歌谣、俗曲、民间说唱文学等。

1.2 特点1.人民性: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文艺形式,具有浓厚的大众色彩。

2.口述性:民间文学作品大多是口头传唱或口头表演的,很少以书面形式存在。

3.广泛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与集体享用的产物,通过口头传承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4.民族性: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反映了民族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5.民间性: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产物,体现了民间智慧和民众的生活体验。

2. 民间故事的类型与特点(2015年)2.1 类型民间故事主要包括神话、寓言、传说、民间传说和民间笑话等。

2.2 特点1.艺术性和娱乐性:民间故事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叙述情节,富含艺术性和娱乐性,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和乐趣。

2.民间色彩:民间故事反映了民众的智慧和生活经验,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体现了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

3.调侃性和幽默感:民间故事中常常融入了调侃和幽默的元素,富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能够引发读者的笑声。

4.丰富多样:民间故事类型繁多,各地的民间故事又有各自的特色,因此给人们带来了多样性的文化体验。

5.传承性:民间故事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人们之间广泛流传,代代相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民间传说的功能和意义(2018年)3.1 功能民间传说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丰富的作用: -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民间传说带给人们许多奇幻的故事和传说,满足了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渴望。

- 传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民间传说中有许多道德故事和寓言,通过故事人物的经历和失败,传递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 保护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传说是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流传,保护和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 催化社会变革和进步:民间传说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可以通过对传说的研究,了解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三版)绪论(25页)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三版)绪论(25页)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三)我国“民”的内涵的变迁 1、民俗学运动的“五四”北大时期与中山大学时 期,“民”指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 重点指下层平民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民” 按严格的阶 级观点,指“人民”或“劳动人民” 3、在新时期,“民”的内涵又悄然变迁,一般民俗 学者逐渐用“民众”的说法取代了“劳动人民” 这样,民俗之“民”的范围就很宽泛了,它渐有包 容任何种类的人群的倾向。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社 会,所有人都是可以传承民俗和民间文学的“民众” 的一员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一)在体裁上,民间文学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歇后语等 第二类,民间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 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第三类,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 民间小戏
三、民间文学的性质
(一) 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 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 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 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 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 时又具有表演性
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 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 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作品 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 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 规律、演变情况等
关键概念
民间文学 民间文艺学 民俗 语言民俗 民间
田野调查 采风 历时追溯法 共时比较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P5-P7 2、什么是“民间”?P3-P4 3、怎样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P5 4、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二)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1)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 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 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的特有方法 (2)熟悉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 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 法

民间文学概论课件

民间文学概论课件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 方式,主要是通过口耳 相传,代代相传,因此 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 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的特点
集体性 传承性
口头性 变异性
地域性 人民性
民间文学的类型
民间文学的类型
故事
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包括 了各种题材和内容,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 生活故事等。故事往往具有娱乐和教育功能,
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歌谣
歌谣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来反映人民的生活 和心声。歌谣的内容广泛,包括爱情歌谣、劳 动歌谣等
谚语
谚语是一种简洁明了的口头表达形式,它通过 精炼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谚 语往往富有哲理和启发性,能够给人以启示和
教益
传说
创新性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
6
间的民间文学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
保护和发展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 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 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 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
价值和意义
结论
结论
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和文 化的载体,也是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结晶。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加强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保 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做出贡献。同时, 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中来,让这一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 加璀璨的光辉
结论
1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2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民间文学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本文将以《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为标题,探讨钟敬文对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钟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指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创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诗歌、民间歌谣等多种形式。

他强调了民间文学的本土性和群众性,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民间文学进行分类时,钟敬文提出了“三性”分类法。

即将民间文学分为自然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三个方面。

自然性指的是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作品,如山水诗、谚语等;社会性指的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作品,如民间故事、歌谣等;人文性则强调了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作品,如民间爱情故事、儿童歌谣等。

二、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钟敬文提出了系统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主张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

他强调了实地调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实地,与民众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内涵。

同时,他也注重文献研究,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三、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钟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强调了民间文学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滋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指出了民间文学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都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丰富自身的创作。

四、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钟敬文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如《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等,系统总结和研究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他还编辑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如《中国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诗歌选》等,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钟敬文对后人的影响与启示钟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后来的学者和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

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

民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民间文学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歌谣、传说等等。

这种文学形式啊,往往充满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幽默感。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农村的老人坐在院子里,围着小火堆,慢慢地讲着那些神秘又搞笑的故事,旁边的小孩听得是入迷不已。

这样的场景多温馨啊,简直像一幅活生生的画。

说到民间文学,咱们不得不提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比如《白蛇传》啦,讲的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变身的传奇。

还有《西游记》,谁没听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事儿呢?真是让人拍手称绝。

这些故事不仅好看,还能教会我们道理,像是“有志者事竟成”这种古老的智慧,大家听了都忍不住点头赞同。

而且呀,民间文学可是大伙儿情感的寄托。

比如过年时唱的那些民谣,真的是一代代传下来,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那些旋律啊,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加了调味剂,让人觉得幸福感倍增。

大家在一起,嘴里唱着,心里乐着,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多姿多彩,谁不爱呢?不光是故事,民间文学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的赛龙舟。

这些活动不仅让大家团结在一起,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传统,仿佛时间都停滞了一样。

还有那些充满智慧的谚语,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说的是人要坚持不懈,直到最后一刻才放弃。

还有“东风压倒西风”,讲的就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力量。

这些话,简单明了,却让人受益匪浅,谁说民间文学就不严肃呢?对于民间文学,咱们还得提到它的多样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北方的二人转,南方的越剧,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无论你身在何处,总能找到那一份属于你的民间文学的味道,让人倍感亲切。

正如人们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不过,说到民间文学的传承,这可真是一门学问。

现在社会快节奏,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很多传统的故事和习俗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幸好,现在有很多热心人开始去挖掘、记录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教学方式:1.讲授(√)2. 讨论( ) 3.演示( ) 4.参观( )5.实验( )
6.实习作业( ) 7.练习( )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2/1)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2)什么是“民间”?
(3)怎样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10.教学资源:1.多媒体(√ ) 2.模型( ) 3.挂图( ) 4.其他()
三、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注:按每门课程填写)
《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第引论章(讲)教案
1.主要内容:引论
(1)民间文学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2)民间文学的发展
(3)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民间文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对民间文学的概念、特征、分类、发展以及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7.教学方式:1.讲授(√)2. 讨论( ) 3.演示( ) 4.参观( )5.实验( )
6.实习作业( ) 7.练习( )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4/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想比,有哪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前民间文学的发展都历了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口头文学体裁都有哪些?试述20世纪以来的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情况
10.教学资源:1.多媒体(√) 2.模型( ) 3.挂图( ) 4.其他()
《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第绪论章(讲)教案
1.主要内容:绪论(1)民间文的范围(2)民间文学的价值
(3)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民间文学范围、性质、价值、学习民间文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民间文学的范围与价值
(2)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历时追溯法、共时比较法)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文学史知识的储备与阅读量,并具备一定的田野调查的能力与方法。
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 ) 2.新授(√) 3.讨论( ) 4.练习( )
6.授课类型:1.理论课(√) 2.实验课( ) 3.实习课( ) 4.上机( ) 5.其他( )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民间文学的特征。
(2)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区别。
(3)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史。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文学史知识的储备与阅读量。
5.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 ) 2.新授(√) 3.讨论( ) 4.练习( )
6.授课类型:1.理论课(√) 2.实验课( ) 3.实习课( ) 4.上机( ) 5.其他( )
《民间文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概论
教师姓名:张邦卫(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
课程类型: 公共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学时/学分:34/2
教学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班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 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第一次印刷,后多次印刷。
2. 陶立璠 《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央民院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3. 刘守华、巫瑞书主编《民间文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版,1999年第三次印刷。
4.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