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

合集下载

初中酸碱盐反应规律小结

初中酸碱盐反应规律小结

初中酸、碱、盐化学反应规律小结一、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书写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1、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是否发生置换反应,既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还要考虑酸和盐的特点。

金属与酸反应:活泼金属+酸—→盐+氢气(H以前)(一般是稀HCl和稀H2SO4)金属与盐反应:金属+盐—→新盐+新金属(2Cu+2H2SO体〔34、3点的5、+2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首先要考虑反应物的溶解性,这是前提条件。

当反应物条件符合以后,才能考虑生成物是否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物是否有沉淀或气体或水产生,如果有则复分解反应能进行,反之则不能进行。

2、酸的溶解性规律:初中接触的酸一般都可溶,其中H2SO4、H3PO4是不挥发性酸。

HCl、HNO3、H2CO3有挥发性,是挥发性酸。

但要注意H2CO3的挥发性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H2CO3==H2O+CO2↑。

碱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钡、铵[KOH、NaOH、Ba(OH)2、NH3·H2O]的碱可溶,Ca(OH)2微溶,其余的碱不溶。

注意:①氨水有挥发性,和H2CO3一样,也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NH3·H2O==NH3↑+H2O②AgOH 为白色沉淀,但非常不稳定,在溶液中生成的同时马上分解产生褐色的氧化银沉淀:2AgOH==Ag 2O ↓+H 2O盐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得快;盐酸盐(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钡、银、钙(银、钙微溶);碳酸盐溶解钾、钠、铵(的碳酸盐),微溶碳酸镁,其它一般往下沉。

注意:Fe 2(CO 3)3、Al 2(CO 3)3遇水分解。

如:Fe 2(CO 3)3+3H 2O=2Fe (OH )3↓+3CO 2↑ 3、酸和碱的反应: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1)、酸溶液与碱溶液的反应:一般都能发生反应,即酸碱不受限制。

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总结及规律

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总结及规律

⑤酸性氧化物跟碱性氧化物的化合反应。例如:
点燃
H2 + Cl2 2HCl
高温
SiO2 + CaO CaSiO3
MgO + SO3 == MgSO4
⑥多种物质之间的化合反应。例如:
2Cu + O2 + CO2 + H2O == Cu2(OH)2CO3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 2Fe(OH)3 Fe2O3 + 3H2O
④某些含氧酸盐的分解反应。例如:
高温
CaCO3 CaO + CO2↑
∆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 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①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例如:
Zn + 2HCl == ZnCl2 + H2↑ ②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例如: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通电

①某些氧化物的分解反应。例如: 2H2O 2H2↑ + O2↑ 2HgO 2Hg + O2↑
②某些含氧酸的分解反应。例如:H2CO3 == H2O + CO2↑
光照
2HClO 2HCl + O2↑
(次氯酸)
∆ ③难溶性碱的分解反应。例如: Cu(OH)2 CuO + H2O
3、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肯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般是非氧化还原反

初中化学七大反应类型总结

初中化学七大反应类型总结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可简记为AB+CD=AD+CB.1盐与盐反应(复分解反应)2盐与碱反应(复分解反应)3盐与酸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可简记为AB+C=A+CB.6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反应)7其他常见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本法也是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惯用的方法,通常用于较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或者作为配平复杂反应的辅助方主。

运用此法一般可按下述步骤去进行:具体步骤:1.首先,找出反应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其次,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系数。

3.然后,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系数、推导并求出它化学式的系数,直至将方程式配平为止。

4.最后,验证反应式。

配平是否正确。

▼奇数配偶数法用奇数配偶数法去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原理是:一、两个奇数或两个偶数之和为偶数;奇数与偶数之和则为奇数——简称加法则。

奇数与偶数或两个偶数之积为偶数;两个奇数之积则仍为奇数——简称乘法则。

二、依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其配平方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具体步骤:1.找出化学反应式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且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式左右两边有奇数也有偶数;2.选定含该元素奇数个原子的化学式,作为配乎起点,选配适当系数,使之偶数化;3.由已推得的系数,来确定其它物质的系数。

4.最后,验证方程式是否正确。

▼代数法代数法也叫待定系数法。

具体步骤:1.设a、b、c、d等未知数,分别作为待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两端各项化学式的系数。

初中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考点——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1、非金属单质与氧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如2H2+O2点燃H2O2、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如3Fe+2O2点燃Fe3O43、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

如CaO+H2O= Ca(OH)2注:K2O、Na2O、BaO、CaO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其他不能。

4、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如CO2+H2O= H2CO3注:能发生此反应的非金属氧化物有CO2、SO2、SO35、其它如2CO+ O2点燃2CO2二、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1、不溶性碳酸盐高温分解如CaCO3高温CaO+CO2↑2、不溶性碱受热分解如Cu(OH)2△CuO + H2O注:除KOH、NaOH、Ba(OH)2之外,都能分解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3、某些酸式盐受热分解(了解)如 2NaHCO3=====Na2CO3+CO2↑+H2O4、某些碱式盐受热分解(了解)如 Cu2(OH)2CO3△ 2CuO+CO2↑+H2O其它如:水的电解、双氧水分解、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氯酸钾受热分解三、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1、活泼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为金属活动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例如:Fe+2HCl=FeCl2+H2↑Mg+ 2HCl = MgCl2+ H2↑H2SO4 + Fe = FeSO4+ H2↑2HCl + Zn = ZnCl2 + H2↑ H2SO4 + Zn = ZnSO4+ H2↑注:这里的酸,一般只稀盐酸和稀硫酸。

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2、金属与盐反应,生成新盐与新金属。

盐(含较不活泼金属)+金属(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盐(含较活泼金属)例如:Fe+CuSO4===FeSO4+Cu 2AgNO3+ Cu= Cu(NO3)2 +2 Ag注:反应物中的盐须溶于水,金属须比盐中金属活泼,钾、钙、钠三种金属不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初中化学规律总结1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初三化学的学习对于一部分初中生来说是有大的难度,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总结,下面为大家梳理了初三化学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化学反应规律1、置换反应:(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2、复分解反应:①碱性氧化物+酸→盐+水②碱+酸→盐+水③酸+盐→新盐+新酸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⑤盐+碱→新盐+新碱化学方程式配平1、化学反应方程式严格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后,往往左右两边各原子数目不相等,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这就需要通过计算配平来解决。

2、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①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②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2)观察法①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②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配平。

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K、Ca、N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初中化学反应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反应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反应规律总结: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二.几个分解反应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5)酸 + 碱 -------- 盐 + 水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五.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六.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小结:
1、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2、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中学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归纳及规律

中学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归纳及规律

中学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归纳及规律一、化合反应1、金属单质或非金属单质与氧的化合。

活泼性强的金属易与氧化合,反之难化合。

如:K、Na、Ca常温与O2化合迅速,Ag、Pt、Al加热也不与O2反应。

氧化性显著的非金属一般难或不与O2化合,还原性强些的非金属容易与O2化合。

如:Cl2、Br2、I2不与O2化合,N2与O2难反应,P、C与O2可燃烧,变价元素与O2在不同条件下常形成不同价态的化合物,Fe与O2加热形成Fe2O3,燃烧形成Fe3O4。

2、酸性化合物与碱性化合物的化合。

两者相对的酸、碱性相差越大,则越易化合。

如:CaO与SO3易化合,Ca与SiO2需高温才能化合,CO2与CuO、Al2O3不反应,NH3与H2SiO3难或不反应、与HCl易反应。

3、氧化物的水化。

少数碱性氧化物,如K—Mg的氧化物反应生成碱,两性氧化物与水均无反应,酸性氧化物大部分与水反应,SiO2例外。

二、分解反应1、氧化物分解。

活泼金属氧化物一般加热不分解,不活泼金属氧化物一般加热分解,如Ag2O、CaO;活泼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不稳定,不活泼非金属氧化物常难以热分解,如P2O5、SiO2。

2、气态氢化物的热分解。

一般强非金属气态氢化物难分解,弱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较易分解。

3、含氧酸的分解。

多数含氧酸能分解成酸性氧化物和水,但H3PO4可视为加热不分解。

4、盐的分解。

铵盐一般热分解成氨和酸。

强氧化性不稳定酸的铵盐热分解复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性含氧酸盐对应酸酐挥发难分解,碳酸盐多数热分解,但K2CO3、Na2CO3例外,而硝酸盐全分解。

活泼金属硝酸盐热分解为亚硝酸盐和O2,中等活泼的分解为NO2、O2与金属氧化物,很不活泼金属硝酸盐热分解出NO2、O2和金属单质。

其它盐如KClO3、KMnO4、AgBr等受热也分解。

三、复分解反应1、酸性氧化物跟碱的反应。

但不溶性氧化物与碱一般需加热,如NaOH与SiO2。

碱与过量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酸式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
异彩纷呈的化学变化常使我们感到化学是多么的神奇!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的,而世界上的物质又何止千万,面对如此众多的物质,如此复杂的化学反应,要学好它岂不是“天方夜谭”?不!只要你掌握了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应用起来就可以挥洒自如了。

一、中考透视
1.

(1
(2。

(35
(4
和4
(5
(6
2.
(1
(2
③表示物质的性质(除了跟指示剂反应这一性质在图中无法表示外,图中酸没有打箭头的4根线表示的是酸的性质,其余类推!);
④表示物质(特别是盐)的制法——15个反应中至少有10个与盐有关,俗称“十大成盐”规律!
(3)使用“八圈图”的注意事项。

①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图并非无所不含,有以下一些规律未能体现:H2、C、CO还原CuO或Fe2O3;CuSO4转化为胆矾晶体;碳酸(氢)盐的分解;酸式盐与正盐的转换规律等。

②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可溶的反应物,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③置换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溶或熔,金属活动顺序强换弱。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时:金属必须排在H前面;酸不可用硝酸、浓硫酸。

判断金属与盐反应时:必须同时满足“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溶性盐”。

Fe)。

铁单质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始终生成亚铁盐(+2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其命题范围均未超出以上的知识范围,预计2006年的中考也将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并渗透“研究性学习”内容。

[解题技巧]熟练掌握“两表一图”(即酸碱盐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各类物质相互关系图)。

例1.
8
(2
(3
(这
反应,
(2
(3
例2.
(1
(2
(3
类型)来实现。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为“八圈图”的变形,仍以常见的酸、碱、盐为载体来考查物质间的反应规律。

根据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可知,酸碱之间是不能相互转化的,所以⑤⑥不可能。

盐和碱或盐和酸之间的转化都可经过复分解反应来实现,但一定要注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答案](1)⑤⑥(2)难溶于水、不溶于稀H2SO4
(3)①②④复分解反应因为这三种物质分别属于酸、碱、盐,它们只需通过交换成分(离子)即可实现相互转化。

三、中考链接
1.(2005·山西)A、B、C、D、E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所含的相同元素是()
A.铜
B.碳
C.铁
D.钙
2.(2005·青海)现有甲、乙、丙、丁四种化合物,已知这四种化合物都由Na、H、S、C、O五种元素中的三种元素组成。

它们之间甲+乙→丙+H2O、乙+丁→丙+H2O+CO2↑,其余两两混合均不反应。

根据上述提供的物质变化和物质组成的信息,请写出这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

1.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