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是清政府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

当时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外商在中国的居住行动均有规定,且外商在广州贸易均需通过清政府特准的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进行。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这种落后保守的并非以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的对外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且严重的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厘金制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的一种征税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军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为1%。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今本纲领。

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规定把天地分为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丰荒相赈,无分男女,自16至60岁皆可分得土地一份,与此同时规定以25户为一基层单位,器生产及分配皆有规定。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想通过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天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

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辛酉政变:又称褀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为,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位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列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

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政变后慈禧集团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位首的汉族地主集团,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

“北京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人。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发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

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筹办北洋海军,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遣赴美留学生,成为洋务派著名领袖。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鸦片贸易
2.虎门销烟
3.穿鼻草约
4.南京条约
5.虎门条约
6.五口通商章程
7.领事裁判权
8.望厦条约
9.黄埔条约
10.租借
11.海国图志
12.亚罗号事件
13.马神甫事件
14.瑷珲条约
15.天津条约
16.通商章程善后条款
17.子口税
18.北京条约
19.拜上帝教
20.金田团营
21.永安建制
22.讨粤匪檄
23.天京变乱
24.苏福省
25.天朝田亩制度
26.圣库制度
27.乡官制度
28.资政新篇
29.湘军
30.厘金制度
31.淮军
32.总理衙门
33.三口通商大臣
34.五口通商大臣
35.辛酉政变
36.海关总税务司
37.赫德
38.丁戊奇荒
39.蒲安臣使团
40.校邠庐抗议
41.洋务运动
42.洋务派43.江南制造总局
44.福州船政局
45.福州船政学堂
46.轮船招商局
47.官督商办
48.北洋水师
49.京师同文馆
50.台事专约
51.马嘉理事件
52.中英烟台条约
53.天津教案
54.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55.马尾海战
56.镇南关大捷
57.中法新约
58.丰岛海战
59.马关条约
60.中日修好条规
61.三国干涉还辽
62.中俄密约
63.辛丑条约
64.门户开放
65.康有为
66.新学伪经考
67.孔子改制考
68.公车上书
69.中外纪闻
70.时务报
71.梁启超
72.变法通议
73.谭嗣同
74.仁学
75.时务学堂
76.严复
77.天演论
78.劝学篇
79.中体西用
80.应招统筹全局折
81.保国会
82.百日维新
83.戊戌政变
84.戊戌六君子
85.扶清灭洋
86.东南互保章程
87.清末新政
88.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89.五大臣出样考察政治
90.预备立宪
91.预备立宪公会
92.张謇
93.政闻社
94.钦定宪法大纲
95.咨议局
96.资政院
97.国会请愿运动
98.皇族内阁
99.奏定学堂章程
100.十九信条
101.新建陆军
102.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03.苏报案
104.天义报
105.兴中会
106.军国民教育会
107.华兴会
108.光复会
109.中国同盟会
110.民报
111.三民主义
112.新民丛报
113.黄花岗起义
114.文学社
115.共进会
116.保路运动
117.武昌起义
118.湖北军政府
119.南北议和
120.优待条例
1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2.宋教仁案
123.善后大借款
124.二次革命
125.中华民国约法
126.筹安会
127.洪宪帝制
128.中华革命党
129.府院之争
130.张勋复辟
131.新文化运动132.新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