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笔记

合集下载

2021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二章

2021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二章

2021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二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本章重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纲领、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章提示注意三种早期探索运动所别离代表阶级基础和性质。

注意比力这些运动与日后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三章的内容)的不同。

重要考点讲一、基本概念和判断解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颁布发表称天王。

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霸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本钱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

性质:基本上属于本钱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记: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分节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分节知识点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建立: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是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失败: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失败原因: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他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性质: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性质:洪仁玕提出,是第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内容: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

经济: 发展近代工业,吸收外国科学技术。

文化: 设新闻官,改革弊政,兴办福利事业。

外交: 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

通商; 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洋务派的形成:1.恭亲王亦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他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2.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重点笔记(1)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重点笔记(1)

第⼆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起义:1851 年 1 ⽉,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西省桂平县⾦⽥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 年 3 ⽉,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

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 年 3 ⽉,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都。

4,天京事变: 1856 年 9 ⽉,发⽣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达开率部出⾛后败亡。

5, 《天朝⽥亩制度》:1853 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件和社会改⾰⽅案。

6, 《资政新篇》 :1859 年颁布,洪仁 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西⽅资本--帝国主义的⼊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领⼟。

设⽴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共同镇压中国⼈民的反帝反封建⽃争,从⽽把中国当权者变成⾃⼰的代理⼈和驯服⼯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化渗透,⼀些传教⼠披着宗教的外⾐,进⾏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对⼈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演变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章: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 洋务运动的成果和不足
第四章: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第六章: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五四运动的发展和演变
-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识记)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作为宣传、组织、动员和团结群众的组织。

他写出了具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论》,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

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2:天京事变(识记)起义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战场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3:《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领会)《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品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免疫,皆颁国库以养”。

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领会)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4、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定为首都,改名为天京。

5、1956年上半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但也有军事上的失利。

失利是指北伐。

6、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的是干王洪仁轩。

8、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9、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挽救危局提拨的年轻将领是陈玉成和李秀成。

10、1864年太平天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11、洪秀全撰写的具有相素平等观念,后来成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思想基础的书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12、1851年9月,天平军攻占永安,在永安封王建制,杨秀清被封为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其他诸葛亮王有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13、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来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4、《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土地分配的方案,内容有(1)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2)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3)按人口平均分配(4)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15、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正确包括(1)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2)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3)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16、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统治集团之间的内讧,大大削弱了领导和军事力量,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迫走。

17、[简答]《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其评价。

答:(1)主要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简答部分)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简答部分)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简答部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领会)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简单运用)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各级官僚贪污成风。

②经济上,兼并土地,苛捐杂税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综合)①19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至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英美法等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②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国。

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它是外国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2、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及特点:**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特点: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综合)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第二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和政府的状况(一)民众的生存状况鸦片战争以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随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生存状况日益悲惨。

战争破坏、赔款重负、鸦片贸易,致使“银贵钱贱”,这些交织起来的灾难使广大农村中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地租上升、高利贷猖獗、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商品和机器工业不断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破产,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手段。

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的赔款达到天文数字,致使清政府不断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各种名目的科捐杂税不下百数十钟。

因此,在天灾面前百姓就更显得无力回天:1846—1850年,黄河流域6省500多州县和长江流域6省600多州县遭到各种灾害;1876—1879年,全国各省夺取了1000万民众的生命;1898—1899黄河二次大溃决,导致16、17万人死亡;1905年前后,全国受灾地区达300-400个州县。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无疑是地狱火坑,这种社会制度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的生存出路,他们只能拼死求生,这也就成为反抗的根本力量所在。

(二)封建统治阶级的状况对外逐步妥协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和各方面的落后为内部根源的,对外逐步妥协投降且愚昧于世界潮流,从1840-1860年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逐步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证明了在国家内忧外患时,清政府完全把自身统治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捍卫国家的权益,使中国一步步陷于半殖民的深渊。

对内崇古守常清政府对内镇压民众的反抗,长期拒绝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并没有痛定思痛,发愤图强,不仅一味顺从西方势力的侵略要求,而且还虚伪自大、任人唯亲、排斥贤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得清廷苟且偷生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