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影像诊断
耳部ct操作流程

耳部ct操作流程
耳部CT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用于帮助医生诊断耳
部疾病和问题。
下面是耳部CT操作流程的详细介绍:
1. 患者准备:在进行耳部CT扫描之前,患者需要脱掉所有金
属饰品和衣物,并穿上医用服装。
患者还需要填写一份健康调查表,告知医生有关过敏反应、药物过敏等信息。
2. 定位:患者被要求躺在CT扫描床上,头部被固定在适当的
位置。
医生会使用标记器标记耳朵的位置,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
3. 对比剂注射: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接受对比
剂注射,以帮助更清晰地显示耳部结构。
对比剂通常是通过静脉注
射的方式给予。
4. 扫描过程:一旦患者准备就绪,CT扫描仪会开始工作。
患
者需要保持静止,直到扫描完成。
在扫描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要求
患者保持呼吸暂停,以避免呼吸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5. 结果分析:扫描完成后,医生会对图像进行分析,以确定是
否存在任何异常或疾病。
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再次进行CT扫描,以获取更多信息或确认诊断。
6. 结果解读:医生会向患者解释CT扫描结果,并讨论可能的
治疗方案。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或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检查
或治疗。
总的来说,耳部CT扫描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帮
助医生准确诊断耳部问题。
患者在接受耳部CT扫描时应配合医生的指导,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医学影像-耳的影像解剖及常见疾病诊断

•精品课件
面神经
内耳道段:内耳孔至内耳道底。 迷路段:耳蜗外上,达膝状神经节,长4-5毫米
, 后转100度。 鼓室段:外半规管下、鼓室内侧壁,长约1厘米
。 乳突段:中耳后壁内转向下,近垂直下达茎乳
孔,长1.5-2厘米。
(chronic suppurative otomastoiditis)
肉芽肿型(坏死型、骨疡型)
CT 听小骨骨质破坏,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和
乳突窦可见骨质破坏、模糊、密度增加, 范围较局限 肉芽组织为高密度软组织影,增强强化 MR 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强 化
•精品课件
•左侧骨疡型乳突炎
耳的影像解剖及常见疾病诊断
李卓 2016.12
•精品课件
耳的影像解剖
•精品课件
耳的组成
耳为听觉和平衡觉的终末器官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窦,乳突蜂房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正常影像解剖
一、外耳道 外1/3为软骨部,X线片不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chronic suppurative otomastoiditis)
肉芽肿型(坏死型、骨疡型)
气化差、板障型或硬化型乳突 临床:持续性性外耳道流脓,有臭味,偶
带血丝。鼓膜穿孔:在紧张部,该处无残 存鼓膜。鼓室内见肉芽组织和粘稠脓液。 其他类似单纯型
•精品课件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其听力多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渐进性、一 步步下降
听力损失程度从接近正常到极重度聋,双耳 听力可不对称
耳部影像

显示上鼓室、乳突窦入口、乳突窦三个含气腔 自前向后连通
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鼓窦)
正常CT表现
面神经管 (facial canal)
按其走形部位可分为四段:颅内段、内听 道段、颞内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 段)、颅外段。 横断面CT显示为耳蜗外缘前外的低密度管 道
CT显示面神经各段示意图
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
耳蜗 (cochlea)
其骨迷路呈蜗牛状,正常有2.52.75周,骨质致密,横断面上可 见其中央的蜗轴。
正常CT表现(内耳)
耳蜗水管
为自耳蜗向内后行的管道,开口于岩骨内后缘。
前庭后的管道,开口呈喇叭状,横径正常不超过2mm, 仅外口可见于岩骨后缘、后半规管内侧,不与总脚相 通。
此型炎症病变主要局限于鼓室粘膜层,粘 膜充血增厚,亦称粘膜型。 临床上有间歇性的耳道流脓,呈粘液性或 粘液脓性,脓量多少不一,一般无臭味。 鼓室穿孔为中央性,周围常有残存鼓膜。 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咽鼓管亦称欧氏管, 是沟通鼻咽腔和鼓室 的管道,可保持鼓膜 内外压力均等。是中 耳通气引流之唯一通 道,也是中耳感染的 主要途径。它开口于 鼓室前壁称鼓室口, 然后向前下、内通入 鼻咽部侧壁称咽口, 约在下鼻甲后方1cm 处.
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宽,略呈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 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耳部气化
在气房发育过程中遇有任何抑制上皮凸增 生的因素,如出生前的羊水刺激或出生后的 中耳感染等皆可导致气房发育不良 中耳感染易累及骨,骨感染首先表现为骨质 破坏,然后是新骨形成. 低度感染者新骨形成比骨破坏明显,容易产 生骨质硬化.因此硬化型乳突除少数由发育 引起外,绝大多数由感染引起.
耳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耳部解剖
• 耳蜗 2.5-2.75圈,蜗顶,蜗底
✓ 前庭阶:位于上方,近蜗顶 ✓ 蜗管:是位于中间的膜性腔隙 ✓ 鼓阶:位于下方,近蜗底
前庭阶-蜗孔-鼓阶
耳部解剖
• 听神经(前庭蜗神经):桥小脑角→内耳道→ 蜗神经 前庭神经→上、下部
耳部解剖
• 面神经: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水平段) →乳 突段(垂直段) →颞骨外段
耳部解剖
• 外耳:耳廓,外耳道 • 中耳: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窦,乳突蜂房 •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鼓部 →岩部、乳突部 →岩部
耳部解剖
• 外耳道 外1/3分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长约2.0~2.5cm,直径大于4mm
耳部解剖
• 鼓膜 • 与外耳道下壁呈45º角倾斜
耳部解剖
• 鼓室 上下径、前后经:15mm 左右径:上鼓室6mm;中鼓室2mm(鼓膜脐部-鼓岬);下鼓室
• T1WI高信号有一定特征性
• T2WI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低信号区为残留骨质或含铁血黄素沉积 所致
• 肿瘤直径>2 cm可见流空效应
• 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是由于肿瘤内有钙化、囊性变或 坏死区
外耳道癌侵及颞骨
中耳癌
• 鳞癌,多数病人有慢性中耳炎病史 • 中老年人,中耳炎症状外有外耳道出血、剧烈疼痛、面瘫 • 中耳鼓室软组织肿块、听骨破坏、鼓室壁破坏、向颅内蔓延,强化明
内淋巴囊所在处
岩部-下面
• 组成颅底外面的一部分,凹凸不平 • 尖端的后外方有颈内动脉管的外口 • 颈内动脉管外口后方有颈静脉凹 • 颈静脉凹内侧,有一三角形小窝,内有蜗小管外门,外淋巴液通过小
管向蛛网膜下腔引流
岩部-三缘
• 上缘:最长,岩上窦 • 前缘:与蝶骨大翼连接形成蝶岩裂;外侧部分形成岩鳞裂和岩鼓裂 • 后缘:连接枕骨,岩下窦;外侧部分和枕骨的颈静脉凹形成颈静脉孔
耳影像学在诊断中的应用

耳影像学在诊断中的应用在医学领域,影像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帮助医生看到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而在影像学中,耳朵影像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专注于耳朵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和成像。
我要介绍的是耳影像学的基本原理。
耳影像学主要通过CT、MRI等影像技术,获取耳朵内部结构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耳朵内部的各个部位,包括耳蜗、听骨、内耳血管等,为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断信息。
在诊断中,耳影像学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诊断各种耳朵疾病,如中耳炎、耳聋、内耳疾病等。
通过耳影像学,医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耳朵内部的病变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耳影像学还可以用于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
对于需要进行耳朵手术的患者,术前耳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手术制定合理的方案。
而术后,耳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手术效果,及时发现是否有复发的情况。
在我参与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耳影像学在诊断耳朵疾病方面有着极高的准确率。
相比传统的听力测试和耳镜检查,耳影像学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然而,耳影像学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CT和MRI等影像技术对患者有一定的辐射剂量,且费用较高。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需要更加谨慎地使用。
尽管存在挑战,但耳影像学在诊断中的应用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它为医生提供了强大的诊断工具,使得许多原本难以诊断的耳朵疾病得以被及时发现和治疗。
同时,耳影像学也为耳朵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推动了耳朵疾病机理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分支,耳影像学在诊断中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改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耳影像学将继续发展,为耳朵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而我也将继续努力,为耳影像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我眼中,耳朵不仅仅是感官的接收器,它们是人类情感的倾听者,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音乐家。
耳部疾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走行异常
• 面神经发育先于内囊、听骨和面神经管,中耳发育异常可使面神经行 径异常
①面神经水平部骨管缺损 ②面神经水平部与垂直部的交接处高于外半规管 ③面神经垂直部向前或者向后移位; ④面神经垂直部分成2支或3支 上述情况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外耳、中耳其它畸形同时存在,面神经 亦可发育不全
耳蜗畸形分类
耳部疾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 断
内容
一.解剖 二.畸形与发育异常 三.人工耳蜗 四.外伤 五.炎症 六.肿瘤 七.其它
一、解剖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室,咽鼓管,鼓窦 乳
突窦,乳突蜂房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解剖
CT横断面解剖
MR横断面解剖
二、畸形与发育异常
先天性耳发育畸形
或条弧形贴附于小脑半球表面
脑白质病变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
• 颅内压变化引起短暂眩晕 • 多数为双侧上半规管顶部骨质缺损 • 即便是单侧缺损,对侧的骨质往往变薄(约0.3mm),正常人为
0.6mm • 建议0.5mm薄层扫描
颈内动脉走行异常(Aberrant ICA)
正常
永存镫骨动脉(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
1. Michel畸形:是指耳蜗和前庭结构完全缺失 2. 耳蜗未发育(cochlear aplasia):是指耳蜗完全缺失 3. 共同腔畸形(common cavity deformity):有一囊腔代表耳蜗和
前庭,但未分化成耳蜗和前庭 4. 不完全分隔Ⅰ型(incomplete partition type Ⅰ):囊性耳蜗前庭
• 即Mondini畸形,耳蜗包含1.5回,有部分蜗轴,中回和顶回融合构 成一囊腔,伴有扩大的前庭和扩大的前庭导水管
头颈部(耳部)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课件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四、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1.CT检查
常规应使用CT靶扫描、HRCT及各类重建技术。CT检查侧重于 显示颞骨正常骨性结构和解剖变异、畸形、炎症、外伤及肿瘤引 起的骨质改变等。
2.MRI检查
3.内耳结构异常,多为内耳不发育或发育异常,也可继发于外 伤、骨性病变、炎症、出血、肿瘤等。
四、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中耳乳突炎
【病理与临床】
中耳乳突炎(otitis media and mastoiditis)为最常见的耳部 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耳部疼痛、耳道分泌物及传导性听力减 退。
【影像学表现】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图2-8-11 中耳乳突炎CT表现
左鼓室、鼓窦 扩大,充满软 组织,提示胆 脂瘤形成(短 箭头),边缘 硬化光整,听 小骨移位(长 箭头)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突气房的密度改变、骨质硬化或骨质破坏,结合临床表现,可 以诊断。需注意胆脂瘤与耳部恶性肿瘤鉴别:①胆脂瘤型中耳炎 并非肿瘤,为脱落的角化鳞状上皮,伴有肉芽组织、胆固醇成分, 骨质破坏边缘较锐利,增强后无强化;②恶性肿瘤多继发于乳突 炎或乳头瘤恶变,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质破坏范围较广泛,边缘 不规则,肿块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耳的主要结构位于颞骨内,颞骨分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 茎突五个部分,相关的重要结构有外耳道、中耳(包括听骨链)、 内耳(包括迷路、内听道)、乳突、岩尖、位听神经、血管(包 括颈内动脉管、颈静脉窝)等。
1.CT表现
可清楚显示含气的外耳道、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含液的耳蜗、 前庭、半规管,和含神经的面神经管,因与骨组织密度差较大, 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图2-8-7,图2-8-8,图2-8-9)。
耳部影像诊断讲诉

影像学表现
第四节
★ HRCT
◆ 急性:中耳鼓室及乳突密度增高,鼓室、乳突窦气 房积脓,有时可见液平,气房间隔骨质吸收、密度 减低
◆ 慢性:分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质瘤型
▲ 单纯型:听小骨吸收、破坏,鼓室黏膜增厚,乳突窦或较 大的气房黏膜增厚,气房间隔及周围骨质增生,表现为房 间隔增粗,密度增加
第四节 耳部
一 、耳系统解剖
(一)外耳
耳廓 外耳道
软骨部(1/3) 骨部(2/3)
鼓膜
一 、耳系统解剖
(二)中耳
鼓室 咽鼓管 乳突小房
鼓室
1、六个壁 上 盖壁 下 颈静脉壁 前 颈动脉壁 后 乳突壁 外 鼓膜壁 内 迷路壁 2、听小骨 malleus incus stapes 3、听小骨肌
外内
◆ MRI:可显示肿瘤强化及肿瘤全貌,尤其是向茎乳孔以下的蔓延 优于CT
面神经瘤(图)
中耳癌
第四节
★ 病因: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史 ★ 病理:多为鳞状上皮癌 ★ 临床:中老年病人,耳道溢血、疼痛、面
瘫 ★ 影像学表现
◆ CT:中耳鼓室软组织肿块,听骨及鼓室壁不 规则破坏,肿块强化明显
◆ MRI:显示范围优于CT,可观察颅内侵犯
破坏 ▲ 鼓室盾板破坏 ▲ 骨质破坏以压迫吸收为主,周围有硬化缘 ▲ 继发改变:脑脓肿、迷路漏、自然根治
中耳乳突胆脂瘤(图)
左侧中耳 乳突窦 胆脂瘤 (图)
左上鼓室乳突窦胆脂瘤(图)
颞骨骨折
第四节
★ 以岩部骨折最常见 ★ 按骨折线与岩锥长轴的关系,可分为三型:
纵行、横行及混合型 ★ 临床可有外耳道出血、脑脊液耳漏、面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示砧骨
轴位HRCT难以全貌,主要显示砧骨体与短脚
MPR斜位重组显示砧骨全程
锤砧、砧镫关节同时显示 (听骨链连接关系)
显示面神经管
鼓室
鼓室似一竖立的小火柴盒,为含气空腔,位于 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
向前经咽鼓管与鼻咽腔相通,向后经鼓窦(乳 突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鼓室有上、下、内、外、前、后六个壁;内含 听骨链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三部
中耳--鼓室
上壁—鼓室盖(天盖) 下壁—颈静脉壁 前壁—颈动脉壁、咽鼓
后窝的构成 与大脑、小脑、硬脑膜及颅内的许多重要神经血
管关系密切
➢ 鳞部 ➢ 鼓部 ➢ 乳突部 ➢ 岩部 ➢ 茎突
颞骨
外耳道
起自外耳门止鼓膜,长2.5-3.5cm 外耳道分骨部(内2/3 )、软骨部(外1/3) 呈“S”形,最窄处是骨部和软骨交界处的峡部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乳突窦(鼓窦) 乳突
1.内耳道 2.面神经管迷路段 3.前庭 4.上鼓室 5.外半规管 6.乳突窦 7.后半 规管 8.前庭导水管 9.乙状窦 10.耳蜗 11.面神经管鼓室段 12.锤骨 13.上鼓室
14.砧骨 15.前庭 16.后半规管 17.内耳道 18.乳突气房 19.乙状窦
20.耳蜗 21.面神经膝部 22.听小骨 23.鼓膜 24.颈内动脉管 25.上半规管 26.上鼓 室 27.外半规管 28.鼓室盾板 29.外耳道 30.听小骨 31.前庭窗 32.后半规管 33.内
气化型:
硬化型:
乳突气化明显,气房多而清晰 乳突未气化,骨质致密,无气房
面神经
面神经属混合神经,包括运动、感觉与副交感神经, 是人体中穿过骨管最长的脑神经
面神经全长分8段:运动神经核上段、运动神经核段、 小脑脑桥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 和颞骨外段
面神经管分三个节段和两个膝部:迷路段、鼓室段、 乳突段
耳部影像诊断
Diagnostic Imaging- Otology
熟悉:耳部正常、异常影像表现;中耳癌的 影像表现
掌握:颈静脉球瘤、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中耳乳突胆脂瘤的影像表现
了解X线、CT和MRI在耳部疾病的优选原则
颞骨
位于两侧,为颅底部和侧部的一部分 嵌于蝶骨、顶骨和枕骨之间,参与颅中窝与颅
内耳迷路
组织学:骨迷路(外淋巴) 膜迷路(内淋巴)
解剖学:耳蜗(居前下) 前庭(居中) 半规管(居后上)
生理学:听迷路(耳蜗) 平衡迷路(前庭+半规管)
耳蜗
位于前庭的前面,形似蜗牛壳,由中央疏松骨构 成蜗轴,外绕以2.5-2.75周的螺旋骨蜗管,分别 称底周、中周和顶周,底周外侧即鼓岬,顶周最 小
耳部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对于炎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首选CT,怀疑颅内 侵犯或血管受侵可进一步行MRI检查
各种不同类型的耳聋患者,首选CT 内听道病变(包括怀疑听神经瘤)首选MRILeabharlann 耳部影像学X线检查
岩骨侧位( Schüller位)——显示外耳道、乳突窦、窦 入口和周围结构
岩骨轴位(Mayer位)——显示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及 乳突窦
耳道
耳部MRI解剖 a.横断T1WI,b.横断T2WI。显示外耳道、 鼓室及乳突气房含气呈低信号,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呈长T1长 T2信号,T2WI内耳道内可见神经呈条带状低信号
内耳道内斜矢状面
充分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
显示镫骨
冠状扫描同样无法显示镫骨全貌
显示锤骨
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长轴
斜位MPR可同时显示柄、颈、头
前庭
呈椭圆形空腔,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直径约 4毫米。其内容纳椭圆囊(前下)和球囊(后上)
外壁为鼓室内壁的一部分,有前庭窗开口,为镫 骨底板所封闭
内壁正对内耳道,构成内耳道底 前下部有椭圆孔通耳蜗前庭阶 后上部有5个开口通三个半规管
半规管
位于前庭的后上方,3个半规管相互垂直 外(水平)半规管:头前倾30°为水平 前(上)半规管:与颞骨岩部长轴垂直 后(内)半规管:与同侧岩部长轴平行 前半规管内端和后半规管上端合成总脚
岩骨斜位(Stenver位) ——显示内听道、内耳迷路、 岩尖
岩骨额枕位(towne位) ——显示岩尖、内听道及内耳
(A)岩骨侧位 (B)岩骨轴位
耳部CT检查
耳部横断面及冠状面正常CT表现
1.砧骨短脚 2.锤骨头 3.鼓室上隐窝 4.面神经管鼓室段 5.耳蜗 6. 颈动脉管 7.内耳道 8.前庭 9.前庭水管 10.后半规管 11.乳突窦
内耳道
内耳道位于岩部内,两侧内耳道大小形态基本对 称,管壁致密光滑,管径约5mm,如其管径大小 相差2mm具有临床意义
内耳道底部有横行的镰状嵴将内耳道分成上、下 两部,上部较小
听神经
听神经分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部分 前庭神经是传导位置感觉的神经,分前庭
上支和下支 蜗神经主导听觉
耳部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管 后壁—鼓窦口、锥隆起、
鼓室窦、面隐窝 内壁—迷路壁 外壁—上为骨部(上鼓
室外侧壁);下为膜 部(鼓膜)
中耳--鼓室内结构
听小骨:锤骨、 砧骨、镫骨
鼓室肌:鼓膜张 肌、镫骨肌
中耳--咽鼓管
乳突窦(鼓窦)
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豌豆大小,前通上鼓 室,后连乳突气房
中耳--鼓窦
乳突
出生时乳突气房尚未气化,6-12个月开始发育, 4岁时气房结构近似成人,6岁后仍继续发育
平片 对于显示中耳乳突内有无慢性炎症及胆脂瘤、
先天性发育异常与变异有一定价值,但由于结构重叠、 分辨率差,目前很少应用
CT HRCT是耳部最理想的检查方法,横断面与冠
状位结合,采用曲面重组、三维成像或仿真内镜技术, 可以更直观准确的显示解剖结构与病变的关系。目前 已成为耳部常规检查技术
MRI 对内耳道肿瘤有重要价值
分组:鼓窦周围、面神经周围、乙状窦周围、乳 突尖、迷路周围、岩尖、颞鳞、颧弓、茎突等
乳突分型
气化型:乳突气化明显,气房多而清晰,间隔骨壁 较薄,鼓窦周围气房较小,乳突边缘气房较大
板障型:乳突气化不良,气房较小,壁较厚,形如 颅骨板障,鼓窦周围气房较少
硬化型:乳突未气化,骨质致密,无气房 混合型:上述2型或3型同时存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