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研究与进展
【高中生物】鱼类基因“小型化”!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改变物种进化进程

【高中生物】鱼类基因“小型化”!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改变物种进化进程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格鲁斯特大学科学家亚当-哈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其它物种的进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诸如商业捕鱼、狩猎等人类活动以及杀虫剂和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物种进化出现了许多戏剧性的进化。
当你坐在餐桌前准备享用一顿美味的烤鸡大餐时,你可能根本不会联想到物种进化问题。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异样。
那些又粗又脆的胡萝卜、香嫩美味的鸡肉、外观看起来又红又亮的西红柿明显与它们天然祖先有很大的差异。
那些圈养的家畜和种植的农作物往往都是在我们人类的影响下进行了人为的选择,如口味和大小等方面,从而导致动物和植物的后代与祖先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基因频率。
这种基因的变化就是进化,而上述所说的进化则来自于一个被称为“人工选择”的过程。
事实上,程序基本相同。
两者的区别在于,人类有意选择个体进行喂养和繁殖,而自然选择的压力来自丛林法则和适者生存。
例如,雌性当然不愿意与劣等雄性交配。
只有这样,一些个体才有可能繁育出高质量的下一代,而其他劣等个体很少有机会繁育后代。
如果这种可以促进父母提高繁殖能力的性状符合遗传标准,那么他们的后代将继承这种性状,这也将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工选择压力都是人为故意的。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活动无意间对物种进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种“非自然选择”同样促进了物种的进化。
由我们人类活动引起的最著名、最重要的“非故意进化”案例当属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向细菌施加了巨大的进化压力,任何能够抵抗住抗生素压力的细菌都拥有巨大的优势,耐农药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非自然选择和进化的显著例子包括商业捕鱼。
通常,较大的鱼很容易在岸上捕获,而较小的鱼可以存活。
然而,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统计上的变化。
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Eric palcovacos解释说:“我们消灭了大鱼,它直接影响了学校里一个人的体型。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鱼类的基因组,以探索其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的潜力。
通过将特定基因引入鱼类的基因组中,我们成功地改变了它们的表型。
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鱼类在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方面相比常规鱼类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解决。
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人工干预生物基因组的方法,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改变其性状。
应用广泛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农作物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如提高产量、抗虫性和耐逆性等。
然而,在动物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
本实验旨在探索鱼类转基因技术的潜力,特别是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
材料与方法动物材料实验中使用的是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作为实验对象。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生长周期短且易于饲养。
转基因技术我们选择了生长激素基因作为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引入鱼类基因组中。
具体操作如下:1. 提取鲤鱼的胚胎细胞,并将其进行培养。
2. 利用质粒转染技术,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细胞。
3. 培养经转基因的细胞,并筛选出表达生长激素基因的细胞株。
4. 通过体内转染技术,将经转基因的细胞注入受精卵中。
5. 培育转基因鲤鱼。
实验组设计将转基因鲤鱼和常规鲤鱼放置在不同的鱼缸中,提供相同的饲料和环境条件。
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转基因鲤鱼在生长速度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与常规鱼类相比,转基因鲤鱼的体重增长速度更快。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生长激素基因促进了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能力。
2. 转基因鲤鱼在抗病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在接种疾病原菌后,转基因鲤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鲤鱼。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基因增强了鱼类的免疫系统。
3. 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
一方面,长时间高强度的生长可能会对鱼类的身体健康和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转基因鱼类的逃逸可能会对自然鱼群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现代生物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第20卷第2期2007年11月水产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FISHERIESV o1.20,No.2NOV.2007文章编号:1005—3832(2007)02—0085—06现代生物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改良中的研究进展虫.士'I贾智英'孙效文(1.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2.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关键词:鲑鳟鱼;遗传标记;数量性状定位;分子辅助育种中图分类号:Q953文献标识码:A自从1970以来,渔业作为提供动物性食品增长最快速的行业,平均每年增长8.9%.自1950年到1990年间渔业捕捞量增加了5倍,但在最近l5年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而世界水产品消费则从1961午的280万吨增长到2OO1年的963万吨,增长了3倍之多…,预计到2015年全球渔业产品的需求量将达到18300万吨.考虑到捕捞产量已经接近其生产潜力的上限,所以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养殖产量将占到总水产需求量的4l%(1970年占3.9%,2002年占29.9%).同时由于捕捞量的停滞不前和人151的增加,未来几年水产品价格不可避免的要上涨,根据预测2015年鱼类价格将提高3.2%….需求量的增加与价格的上涨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也为生物技术在水产经济鱼类中,尤其是在养殖鱼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包括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各种遗传标记的开发,遗传图谱的建立,数量性状定位(QTL)技术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MAS)的日益成熟.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育种目标的范围,增加选择的精度,提高育种的效率,并且还可以使育种对象以常规育种方法所不能进行的方式得到改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水产动物育种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前景.鲑鳟鱼类作为世界性的养殖种类,不仅其常规育种技术十分成熟,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本文将主要结合鲑鳟鱼类,系统阐述现代生物技术在其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同时对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1现代生物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1.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人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转基因方法一般包括精子载体法,反转录病毒感染法,显微注射法,体细胞核移植收稿日期:2007—05—06作者简介:贾智英(1976一),女,山东蓬莱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遗传育种.E —mail:********************'l通讯作者:孙效文(1955一),男,吉林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及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86?水产学杂志第20卷法,Es细胞介导法,脂质体转染法,电脉冲介导法和基因枪法等.转基因技术主要进行了快速生长转基因鱼,抗寒(耐寒)转基因鱼,抗病转基因鱼和其他抗性转基因鱼的研究.转生长基因鱼的促生长效应明显,并且具有少食快长,适应性强等特点;转抗冻基因鱼可以提高鱼体的抗冻能力并促进鱼体生长;转溶解酵素基因则可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大量研究表明,转基因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改良中具有巨大潜力.转基因技术有望为鲑鳟渔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选择表达良好,遗传稳定的亲鱼,有望成为新的优良养殖品种.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转基因技术先后在虹鳟和大西洋鲑的应用中取得成功'.鲑鳟鱼中最初应用转基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长速度,如,Du等将大磷大马哈生长激素cDNA构建的重组体导人大西洋鲑鱼,成功地获得比对照组大4~6倍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Hew等所获得的转基因大马哈鱼的生长速度是普通大马哈鱼的10—30佶.研究还表明转生长基因的早期表达就能使转基因银大麻哈鱼开食前的生长快于非转基因鱼.目前在鲑鳟鱼方面除了已经成功转入的外源基因主要包括促生长基因(GH)之外,抗冻蛋白基因(AFP)和虹鳟鱼溶解酵素基因等多种外源基因均已成功转入(表4).表l鲑鳟鱼类中转基因技术的采用TablelTransgenicfishinSalmondea1.2遗传标记技术分子遗传标记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区分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能够稳定遗传的物质或性状,是生物个体或群体间遗传差异的客观表征.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鱼类遗传研究中被用来分析鱼类物种遗传多样性,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种群的亲缘关系,遗传图谱的建立和基因定位及种质资源的保护等.目前在水产动物遗传研究中有数十种分子遗传标记得到应用,当前应用较多的是微卫星和AFLP标记.微卫星(Microsatellite),又称短串联重复(STRs),简单序列重复(SSRs),由2—6个碱基的核心序列串联重复而成,与其他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例如同工酶,RFLP,RAPD)相比,微卫星标记具有座位数目巨大并随机分布于基因组中(内含子,外显子,基因间序列),多态性丰富,共显性遗传方式,分析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和近缘种中引物通用性高等优点.AFLP标记,又称为选择性限制片段多态性(SRFA)技术,实际是RFLP和PCR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它既克服了RFLP技术复杂,多态性低和RAPD技术稳定性差,标记呈现隐性遗传的缺点,同时又兼有两者之长:即实验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每个AFLP反应可以检测的位点数多达50—100个,多态性很强,所需的DNA 模板量少.鲑鳟鱼类方面分子标记技术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在群体鉴定方面,这种遗传识别技术也被称为DNA2期贾智英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87?指纹鉴定.DNA指纹鉴定已经在大西洋鲑欧洲群体和美洲群体区分,养殖大西洋鲑与野生大西洋鲑的区分方面取得成功.McGinnity等还将该技术应用到养殖鲑鱼对自然群体影响的研究中.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在鲑鳟育种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技术的成熟可以使育种所建立家系同池饲育而不发生混淆,而一般家系选育工作中为了避免家系间发生混淆通常要分池饲育,但这不但要求有更多的培育设施,而且分池饲育本身并不能保证100%的环境因素的一致性,从而降低选育效果的准确性;此外现在国内外正在应用的电子标记技术虽然可以使多个家系同池饲育,但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只能标记5~10g以上的鱼苗,而且价格较昂贵(平均一个标记子弹需要20元人民币以上)限制了它的大规模应用.而分子标记技术在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环境条件的一致性,提高选择的准确性.1.3水产动物遗传图谱技术遗传标记一旦被开发出来,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来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图谱的建立为基因定位,特别是一些重要经济性状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并为最终克隆这些基因提供了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生物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S)和遗传改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一般要经过创建作图群体,筛选分离标记和遗传标记连锁分析三个步骤.自从美国农业部1997年确定了包括鲶鱼,鳟鱼,罗非鱼,对虾和牡蛎5种水产动物的基因组计划(其目标主要是:(1)发展和建立重要水产动物的中密度遗传连锁图谱;(2)定位重要的经济性状基因;(3)比较基因组作图)以来,遗传图谱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鲑鳟方面,虽然其遗传图谱的构建比不上模式生物斑马鱼所取得的成就,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成绩.由欧盟资助项目"鲑鳟鱼类DNA标记和遗传标记作图的开发"在1997~1999年得到执行,该计划目的是构建低分辨率的大西洋鲑,虹鳟和褐鳟的遗传图谱,并成功获得一个由20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所构建的虹鳟图谱.随后,NicolsetalIJ91通过增加AFIJP和微卫星分子标记,将已公布的虹鳟的3个图谱整合成一张标记数为1359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到2004年大西洋鲑图谱上的标记数是527个,其中54个微卫星标记和473个AFIJP标记_20],北极红点鲑的图谱标记数达到了327个.1.4数量性状定位(QTL)技术QTL定位是以具有一定饱和度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通过连锁分析,确定一些与经济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即QTL在图谱上的位置与特定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口.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建立,整个基因组上定位QTL已经成为可能.在鲑鳟鱼中最早有关数量遗传定位的是Ozakietal等人所进行的虹鳟鱼抗病性状(抗IPN)的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回交家系抗病表型变异,发现两个数量性状位点与虹鳟抗IPN病毒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变异中的27—34%与这两个位点相关口.还有一些关于虹鳟和大西洋鲑抗病性状数量遗传定位的研究.除了抗病性状,针对虹鳟其他一些性状也开展了数量性状的定位研究,例如,生长率[283.,对温度的耐受力],耐温上限..以及产卵时间F31;等等.1.5分子辅助育种技术(MAS)分子辅助育种已成为有效的育种工具,他是根据与某一性状或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的出现来推断该基因或性状从而进行选育的方法,可以增加选择的准确性,从而大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在鲑鳟鱼类育种工作中,由于起步较晚,但随着与经济性状相关联的,可以用于选择的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遗传图谱与目标基因紧密相连的经济有效的分子标记的建立,MAS定会在鲑鳟鱼类育种中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易进行直接测量的性状,如抗病性状,该技术就更有自身优势和价值.2现代生物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在通过该种技术获得转基因鱼大规模批量生产之前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孙效文等报道了以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作为食物,用猫做实验动物的试88?水产学杂志第20卷验.结果表明,用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作为食物,食用它的动物的生理学和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动物没有显着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说明食用转生长激素基因鱼基本是安全的.然而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鱼与普通鱼的基因组存在差异,这也就不能消除人们对转基因产品存有各种各样的怀疑和争论.此外鱼类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也需要认真研究,需研究转基因鱼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及外源基因的扩散问题.只有加强安全性评估,关注转基因鱼类产品是否对人体,动物和环境有不利影响,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到商品化生产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实行安全管理措施,高度重视其安全性评价与管理,才能使转基因鱼步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道路.当然在转基因鱼走向商品化生产之前还要研究其遗传稳定性的问题.QTL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拥有一个覆盖整个基因组的连锁图谱.因此,要进一步开发和建立遗传图谱将推进QTL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功能基因的鉴定与克隆.未来几年或几十年除了几种模式鱼类之外,其他重要养殖经济鱼类的遗传图谱将得到建立,并且这些图谱将用来进行QTL定位,进而针对养殖鱼类的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实践将成为现实.目前有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种植业和畜禽业中已有不少应用成功的例子.而在鱼类方面,目前虽然进行着许多有关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遗传图谱构建以及数量性状位点搜寻之类的工作,但还没有大规模育种实践中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的先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可能是育种者所关心的某一经济性状极可能是由多个基因位点来控制,而大多数位点对这一性状的影响较小,而有些位点则表现出较大的影响.对于具有较小影响的位点来说很难进行图谱标记,这时的分子技术就不能替代常规育种技术.所以将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大大提高育种规划的效率.Gomez—Raya等认为在进行的选择育种工作中如果采用了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那么育种速度将提高大约11%.此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DNA指纹技术在育种工作中对于家系之间的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是否被采用,关键还取决于这种标记技术是否成本低廉,是否操作简单易行.因此,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的新的标记技术,将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这也必将使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2]参考文献FAO.2004.Thestateoftheworldfisheriesandaquaculture(SOFIA)http://www:fao.ore=/sof/sofia/indexen.htm.FAO.2000.Thestateoftheworldfisheriesandaquaculture(SOFIA)/sof/sofia/indexen.htm.FAO,Rome.AvailablefromFAO,Rome.AvailablefromFAO.2006.Y earbooksoffisherystatistics:summarytables.Availablefrom:http://www.fao. org/~statist/statist.asp.ChourroutD..GuyomardR.&HoudebineL.一M.Highefficiencygenetransferinrainbowtrout(Sal?nogairdneri)bymicroinjectionintoeggcytoplasm[J].Aquaculture,1986,51:143~150. FletcherG.L.,ShearsM.A.,KingM.J.,DaviesP.L.&HewC.L.Evidenceforantifreezep roteingenetransferinAtlanticsalmon[J].CanadianJournalofFisheriesandAquaticScience,1988, 45:352—357.DuS.J.,GongZ.,FletcherG.L.,eta1.GrowthenhancementinransgenicAtlanticsalmonbyth euseofan'allfish'chimericgrowthhormonegenecontruct[J].Bio/Technology,1992,10:176~181.HewC.L,FletcherG.L,DaviesP.L.Transgenicsalmon:tailoringthegenomeforfoodproduct ion[J].JFishBiol,1995,47:1—19.DevlinR.H,Y esakiT.Y,DonaldsonE.M,eta1.Productionofgermlinetransgenicpacificsal monids,j]j刀引『r;2期贾智英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89? withdramaticallyincreasedgrowthperformance[J].CanJFishAquatSci.,1995,52:1376—1384.[9]KrasnovA.,AgrenJ.J.,PitkanenT.I.,eta1.Transferofgrowthhormone(GH)transgenesin toArcticcharr(SalvelinusalpinusL.)II.Nutrientpartitioninginrapidlygrowingfish[J].GenetAnal,1 999.15:99~105.[10]PitkanenT.I.,KrasnovA.,TeerijokiH.,eta1.Transferofgrowthhormone(GH)transgen esintoArcticcharr(SalvelinusalpinusL.)I.GrowthresponsetovariousGHconstructs[J].GenetAn al,1999.15:91—8.[11]FletcherG.L.,ShearsM.A.,KingM.J.,eta1.Biotechnologyforaquaculture:transgenics almonwithenhancedgrowthand~eeze—resistance[J].BullAquacuhAssocCan,1992,92:31~3..[12]KapuscinskiAR.Current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theenvironmentalbiosafetyoftran sgenicfishandshellfish[J].RevSciTech,2005.24(1):309~22.[13]PitkanenT.I.,KrasnovA.,ReinisaloM.,eta1.Transferandexpressionofglucosetranspo rterandhexokinasegenesinsalmonidfish[J].Aquaculture,1999,173(1):319~32.[14]TaggartJ.B.,V erspoorE.,GalvinP.T.,eta1.AminisatelliteDNAmarkerfordiscriminatitweenEuropeanandNorthAmericanAtlanticsalmon(Salmosalar)[J].CanadianJournalofF isheriesandAquaticScience,1995,52:2305~2311.[15]MjolnerodI.B.,RefsethU.H.,KarlsenE.,eta1.&HindarK.Geneticdifferencesbet weentwowildandonefarmedpopulationofAtlanticsalmon(Salmosalar)revealedbythreeclassesofgeneti cmark—ers[J].Hereditas1997,127:239~248.[16]McGinnityP.,StoneC.,TaggartJ.B.,eta1.GeneticimpactofescapedfarmedAtlanticsal mon(Sal—nlosalarL.)onnativepopulations:useofDNAprofilingtoassessfreshwaterperformanceof wild.farmed,andhybridprogenyinanaturalriverenvironment[J].IcesJournalofMarineScience, 1997,54:998~1008.[17]FjalestadK.T..,MoenT.Gomez—RayaL.Prospectsforgenetictechnologyinsalmonbreedingpro—grammes[J].AqucuhureResearch,2003,34:397—406.[18]SakamotoT.,DanzmannR.G.,GharbiK.,HowardP.,eta1.Amicrosatellitelinkagemapo fRain.bowtrout(Oncorhynchusmykiss)characterizedbylargesex—specificdifferencesinrecombinationrates[J].Genetics2000,155:1331~1345.[19]NicholsK.M.,BartholomewJ.,ThorgaardG.H.Mappingmuhiplgeneticlociassociated withCerato—myxaShastaresistanceinOncorhynchusmykiss[J].DisAquatOrg,2003,56:145~154. [20]MoenT.,HoyheimB.,MunckH.AlinkagemapofAtlanticsalmon(Salmosalar)revealsa nuncom monlylargedifferenceinrecombinationratebetweenthesexes[J].AnimalGenetics,.2004,389.[21]WoramR.A.,McGowanC.,StoutJ.A...AgeneticlinkagemapforArcticchar(Salvelinus alpi—n):Evidenceforhigherrecombinationratesandsegregationdistortioninhybridversuspurest rainmappingparents[J].Genome,2004,47:304~315.[22]阮成江,何祯祥,钦佩.我国农作物QTL定位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植物学通报,2003,20(1):10~22[23]OzakiA.,SakamotoT.,KhooS.,eta1.Quantitativetraitloci(QTLs)associatedwithresist ance/sus.ceptibilitytoinfectiouspancreaticnecrosisvirus(IPNV)inrainbowtrout(Oncorhynchusmy kiss)[J].MolGenGenom,2001,265:23~31.[24]PahiY.,ParsonsJ.E.&ThorgaardG.H.IdentificationofcandidateDNAmarkersass ociatedwith90?水产学杂志第20卷IHNvirusresistanceinbackcrossofrainbow(Oncorhynchusmyk~s)andcutthroat(0.clarki) [J].Aquaculture.1999.173:81~94.[25]RodriguezF.,LaPatraS.,WilliamsS.,eta1.IdentificationofDNAmarkersassociatedwit h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crosisresistanceinrainbowtrout(abstract)[J].PlantandAnimalCenome,2 001,9:214.[26]GrimhohU.,StetR.J.M.,StorsetA.,eta1.EvaluationofMHCgenesasquantitativetraitlo cifordiseaseresistanceinfish.[R].EuropeanMarineScienceandTechnoiogyConference,Lisbon Portu?gal,23~27May1998.[27]MoenT.,FjalestadK.T.,MunckI.I.,eta1.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oidentifyAF LPslinkedtoQTLfordiseaseresistanceinAtlanticsalmon(abstract)[J].PlantandAnimalGeno me,2001,9:217.[28]NicholsK.M.,RobisonB.D.,WheelerP.A.,eta1.Quantitativetraitloci(QTL)associated withdevelopmentrateinclonalOncorhynchusmykissstrains(abstract)[J].Aquaculture,2000,2 09:233.[29]PerryG.M.L.,DanzmanR.G.,FergusonM.M.eta1.ThermaltoleranceOTLinoutbredrai nbowtrout(Oncorhynchusmykiss)(abstract)[J].Aquaculture,2000,204:238.[30]JacksonT.R.,FergusonM.M.,DanzmannR.G.,eta1.IdentificationoftwoOTL—influencinguppertemperaturetoleranceinthreerainbowtrout(Oncorhynchusmykiss)haft—sibfamilies.Heredity,1998,80:143~151.[31]SakamotoT.,DanzmannR.G.,GharbiK.,eta1.AmicrosatellitelinkagemapofRainbowt rout(Dn'corhynchusmykiss)characterizedbylargesex—specificdifferencesinrecombinationrates[J].Genet—ics,2000,155:1331~1345.[32]孙效文,梁利群,闫学春,等.转基因鲤鱼作为食物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8,(3):50~55.[33]DevlinR.H.Transgenicsalmonids.In:TransgenicAnimals:GenerationandUse[M].HarwoodAca—demicPublishers,Amsterdam,1997:105~115.[34]FalconerD.S.,MackayT.IntroductiontoOuantitativeGenetics[M].4thedn.Longman, London.1996.[35]Gomez—RayaL.,KlemetsdalG.Two—stageselectionstrategiesutilisingmarker—quantitativetraitlocusinformationandindividualperformance[J].JournalofAnimalScience,1999,77:2008~2018.。
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生长 激素 ; 转基 因鱼 ; 生物 能量学
Ke wo d :Gr wt o mon ; a g n c fs ; o n r e i s y r s o hh r e Tr ns e i h Bi e e g tc i
中图分类号 : 4 3 Q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 0 3 0 (0 00 -2 40 1 0 —2 72 1) 1 0 —6 0
重 从 上述 方面 人手 ,对 转 生 长激素 基 因鱼 生物 能 量学 的 研 究进展进 行综述 。
湿重 特定生 长率分 别 比对 照鱼高 出1 %- 2 %t 。 虹鳟 3 - 5 】转 生长 激素基 因鲤鱼 P 代个 体 的平均体 重 比对 照鱼高 2 %, n 2 F 代 杂合个 体平均体 重 比对照鱼 高 5 %【 ,] 0 11 。嵌合体 转 01 基 因沟鲶 ( tlrs u cau) I auu n tts平均体重 与对 照鱼之 间没有 c p 显 著 性差 异 ,尽管 其 F 代 转 基 因个 体 表 现 出一定 的快 速 生 长 效 应 ,但 其 平 均 体 重 仅 仅 高 出 对 照 鱼 2 %一 3
18 9 5年 ,世 界上第 一 批转 基 因鱼 的诞 生 ,开 辟 了鱼 类 遗传 育 种 的新领 域 ,同时也 揭开 了转 基 因鱼 研究 的序 幕 [。过 去的 2 1 J 0余年 ,转基 因鱼研究取 得 了长 足发展 。
因鱼 即为非 “ 全鱼” 生长激 素转基 因鱼 。 分非“ 部 全鱼 ” 生长 激素 转基 因鱼 的快 速生长 效应是令 人振 奋 的。6 日龄转 0
转生 长激 素基 因鱼的 生物能量 学研究进展
李 德亮 傅 萃长2 胡 炜 朱 作 言2
转基因鱼

转基因鱼是生物技术的成果。
生物技术是一项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生产生物制品和创造新物种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又称生物工程。
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领域。
我国成功的鱼类基因转移鱼类是人类食物消费中比普通家畜更为偏好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发展和完善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将有用的鱼类基因,如生长激素、干扰素、抗寒性、抗病性及抗盐性等基因导入鱼卵可改良鱼类性状,为培育高产、优质及抗逆的养殖鱼类新品系提供新途径。
转基因鱼研究虽稍晚于哺乳类但由于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和作为转基因研究所具有的有利条件而取得重大进展,转基因鱼是目前国内外获得最成功的转基因动物之一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掀起了鱼类基因转移研究的高潮,20多个实验室以不同的鱼为对象,相继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同的进展。
转基因鱼首先产生于中国,之后英国、法国、加拿大、爱尔兰、德国、美国也先后进行了转基因鱼的研究,转基因鱼研究已成为鱼类品种改良的前沿生物技术。
转基因鱼的构建及检测利用鱼类受精卵系统做基因转移比哺乳类动物的相应系统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鱼类怀卵量多,易获得大量基因转移受体;在室温下干净的水中即可完成胚胎体外发育,操作方便,易于培养、管理和观察;鱼类发育至幼鱼的时间短,可以用改变环境温度控制其发育速度,是研究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与表达等生物学问题的理想材料。
另外鱼类是脊椎动物系统发育较原始的类群,不同种属,甚至在不同科之间,容易亲和协调,因此鱼类在接受外源基因和外源基因表达方面较高等的种类更有利转基因鱼的构建及检测转基因鱼研究首先是构建外源基因。
转基因鱼研究早期使用mMT、SV40和RSV等表达效率低而且存在安全性顾虑的外源基因启动子,及人、牛、羊和鼠的生长激素(GH)基因构建目的基因,之后克隆了鱼类自身的高效启动子和鱼类生长激素、抗冻蛋白基因(AFP)、珠蛋白(Globin)基因,并进行了全鱼基因的转基因鱼研究。
转基因动物育种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转基因动物育种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刘岩;童佳;张然;汤波;彭云乾;王淑辉;李宁【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的转基因动物技术是指将已知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并稳定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其得以表达的技术.转基因动物育种是指通过转基因的手段,从分子水平对动物进行改良,以期得到目标性状.1997年,克隆羊Dolly的诞生[1],开创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先河,随后,乳腺中表达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克隆羊Polly培育成功[2].【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卷),期】2009(004)005【总页数】6页(P329-334)【作者】刘岩;童佳;张然;汤波;彭云乾;王淑辉;李宁【作者单位】1001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00193,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1001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001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001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001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001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10019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展的转基因动物技术是指将已知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并稳定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其得以表达的技术。
转基因动物育种是指通过转基因的手段,从分子水平对动物进行改良,以期得到目标性状。
1997 年,克隆羊 Dolly的诞生[1],开创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先河,随后,乳腺中表达人凝血因子 IX 的转基因克隆羊 Polly 培育成功[2]。
2005 年抗乳房炎转基因牛的诞生[3],2006 年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成功[4],标志着转基因动物育种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
2009 年生产高比例的抗原特异性人源抗体的转染色体牛的出生[5],是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的又一个里程碑。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生物选修3-4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例2】
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 ( )
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原因是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变式1: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苏云金芽孢杆 菌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普通棉株细胞内,并成功实现了表
达,从而培育出了能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抗虫棉。其过
程大致如图所示: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1)图示中,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 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可以通过________来确定。导入
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一般需要通过________的方法,培育
成能表现新性状的植株。 (2)利用基因工程进行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 植株,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2.生物武器及其危害 (1)生物武器种类
①致病菌:鼠疫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等。
②生化毒剂:肉毒杆菌毒素等。 ③病毒:天花病毒或某些动物的痘病毒等。 ④基因重组的致病生物:新型鼠痘病毒、带有炭疽杆 菌特征的蜡状杆菌、具有种族感染特征的流感病毒等。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导致转基因农作物营养成分的改变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鱼类肌肉生长概述

鱼类肌肉生长概述摘要:在鱼类中,其肌肉体重占总体重的一半以上,因此该器官系统的大小变化被认为对其生长至关重要。
肌肉生长是一系列复杂过程后的最终结果,动物首先从环境中吸收营养,再将这些营养适当分配以增加肌细胞数量和大小。
本文简述了鱼类肌肉生长的理论基础及框架模型,旨在为鱼类增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引言在许多鱼类品种中,生长是一种高度遗传的特性。
通过挑选一些生长速率更快的鱼类可以增加鱼类产量。
在水产养殖中,鱼类的快速生长是最重要的选择特征之一。
然而,使用所有鱼类个体含有相同基因组的同基因家系而带来的弊端,也说明了环境和生活史对于鱼类生长轨迹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应激是影响生长最重要的生理因素之一,以及一些生物类应激源和非生物类应激源,包括一些日常孵化做法如处理和分级、水质较差和拥挤环境都能够抑制鱼类生长。
应激时,由于动物激活了一系列复杂的能量消耗途径以恢复体内稳态并保持其功能完整性,因此而改变了鱼类体内的能量状态。
由于某时刻动物可利用的生长能是一定的,应激的应对会浪费部分用于生长的能量基质,从而导致鱼类产量的减少。
动物面对所暴露的应激源时,能量需求的急剧增加为应激反应相关激素途径的激活所介导,包括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导致皮质醇增加。
反过来,为了恢复稳态,该反应又会将能量基质动员和重新分配。
因此,应激和生长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并且本章突出介绍我们目前对于硬骨鱼中应激介导的生长抑制的研究,重点是皮质醇在肌肉中介导这些效应时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将本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强调使用建模方法分析生长的资源分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描述了应激和/或皮质醇影响能量分配和调节生长促进剂时的潜在分子机制,从而分别影响肌肉生长。
本章还确定了主要的知识空白和未来的挑战方向。
2.生长的一种概念框架由于配子的生长已被讨论过,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体细胞生长。
鱼类的生长被认为是长度和重量上的增加,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被觅食活动、营养同化、能量基质分配和利用诸多因素所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全鱼”、“全鱼”以及“同种”生长激素基因重组体的构建,对比分析相应转基因鱼的生长,同时介绍了显微注射法、电脉冲法、精子载体法、基因枪法等常用的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分析了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安全性、遗传稳定性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长激素基因重组体;转基因鱼;基因转移;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f non - "all fish", fish and the same growth hormone gene recombinant construc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transgenic fish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the micro injection method, electroporation ,sperm vector method,Particle gun method commonly used fish gene transfer technology, analysis of the growth hormone gene fish safety, genet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 words: Growth hormone gene recombinant; transgenic fish; gene transfer;0前言1985年,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的诞生,开辟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新领域,同时也揭开了转基因鱼研究的序幕[1]。
过去的20 余年,转基因鱼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35 种的鱼用于转基因研究,绝大多数鱼类的转基因研究以培育具有优良生产性状的新品系为目的[2]。
其中,生长激素转基因鱼由于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转化效率高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近日,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在确认转基因三文鱼食用安全性五年、环境安全性三年之后,批准了水恩公司(AquaBounty)的转基因三文鱼品牌“AquAdvantage”上市,从而使之成为首个获批的供食用转基因动物,快速生长转基因鱼在转基因动物中率先实现市场化[2]。
在对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研究中,先后经历了转非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鱼,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鱼以及同种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研究,采用了显微注射法、电脉冲法、精子载体法、基因枪法等常用的基因转移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不同转基因元件构建的转基因鱼生长状况,介绍几种基本的基因转移方法,转基因鱼的安全性、遗传稳定性分析以及其发展前景。
1生长激素基因重组体与转基因鱼1.1 非“全鱼”生长激素转基因鱼非“全鱼”生长激素转基因重组体指转植基因的构成元件(调控序列和生长激素编码序列)中至少有一部分来自鱼类以外的其他物种。
通过转移此类转植基因所获得的转基因鱼即为非“全鱼”生长激素转基因鱼。
转基因鱼研究的初期,所使用的重组生长激素基因来自哺乳动物,如人、牛等的生长激素基因,调控顺序有小鼠金属硫蛋白基因(mMT)启动子、病毒SV40启动子等。
部分非“全鱼”生长激素转基因鱼的快速生长效应是令人振奋,60 日龄转入生长激素基因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的平均体重是对照组的 1.82 倍[4]。
135日龄转入生长激素基因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体重较对照鱼增加3—4.6 倍[5,6]。
F2 代转入生长激素基因鲤鱼(Cyprinuscarpio L.)最大个体体重是对照鱼的8.7 倍[7]。
除此之外,尽管其他非“全鱼”生长激素转基因鱼的生长速率或体重增加较对照鱼有一定优势,但一般不超过 50%。
F2 和 F4代转入生长激素基因红鲤(Cyprinus carpio L. red var.)的生长率分别比对照鱼高出13%—25%[8,9]。
转虹鳟生长激素基因鲤鱼P0 代个体的平均体重比对照鱼高 22%,F1 代杂合个体平均体重比对照鱼高50%[10,11]。
嵌合体转基因沟鲶(Ictalurus punctatus)平均体重与对照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尽管其F1 代转基因个体表现出一定的快速生长效应,但其平均体重仅仅高出对照鱼23%—26%[12]。
1.2 “全鱼”生长激素转基因鱼“全鱼”生长激素转基因鱼指通过转移构成元件来自鱼类,但又不完全来自于受体鱼类本身的转植基因所获得的转基因鱼。
朱作言等利用鲤鱼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与草鱼生长激素基因(gcGH ),重组构建了鲤科鱼类基因元件组成的“全鱼”生长激素基因构建体pCAgcGH[13]。
目前,国际上已克隆出20 多种鱼的GH 基因,包括鲷鱼、大马哈鱼等[14]。
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已构建出10多个“全鱼”重组基因,证实了其在受体鱼中的生物学功能[15]。
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生长情况根据“全鱼”转植基因不同可分为如下 4 种情况。
(1) 转植基因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均来源于与受体鱼亲缘关系较远的鱼类。
这一类转基因鱼主要包括转基因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泥鳅、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平鲷(Rhabdosargus sarba)和印度鲶鱼(Heteropneustes fossilis)。
转基因罗非鱼在室内和室外生长条件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快速生长效应(2—4 倍), 但是不同家系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17]。
与对照鱼相比,转基因泥鳅、香鱼和平鲷的快速生长效应均达到了2 倍[17,18],而生长激素转基因印度鲶鱼的生长速率是对照鱼的 1.6—1.8倍[19]。
(2) 转植基因调控序列来源于与受体鱼亲缘关系较远的鱼类, 而编码序列则来自于亲缘关系很近的鱼类。
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是转基因大西洋鲑。
转基因大西洋鲑的生长速率是对照鱼的2—6 倍[20,21]。
此外, 转生长激素基因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克氏鲑(Oncorhynchus clarkii)以及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平均体重分别是对照鱼的3—6 倍[22]。
(3) 转植基因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均来自于与受体鱼类亲缘关系很近的鱼类。
转基因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和红点鲑(Salvelinus alpinus)即属于这一类。
这一类转基因鱼的快速生长效应较上述几类更加明显,均达到了10 倍以上。
转基因银大麻哈鱼的平均体重是对照鱼的11 倍,最大转基因个体体重是对照鱼的37 倍[23]。
10 月龄的转基因红点鲑的平均体重是对照鱼的14 倍[24]。
(4) 转植基因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两部分中一部分来自于受体鱼类,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受体鱼类以外的其他鱼类。
这一类包括转基因黄河鲤和南亚野鲮(Labeorohita)。
80 日龄F1 代转基因黄河鲤平均体重为对照鱼的 1.6 倍[25]。
转基因野鲮生长速率是对照鱼的4.0—5.8倍[26]。
1.3 “同种”生长激素转基因鱼“同种”生长激素转基因鱼指通过转移构成元件均来自受体鱼类本身的转植基因所获得的转基因鱼。
生长激素转基因泥鳅是世界上第一例“同种”转基因鱼,快速生长效应可谓是惊人的。
部分嵌合体转基因鱼的体重是对照鱼的35 倍。
2月龄超大型转基因个体体重、体长均远远大于12 年龄的普通泥鳅[27]。
饲养转基因泥鳅到上市规格 (10 g)仅需30—50d, 而对普通泥鳅而言, 这一过程则需6 个月。
此外,“同种”转生长激素基因罗非鱼[28]、野鲮[29]和团头鲂[30]的研制也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转生长激素基因鱼具有快速生长效应已勿庸置疑。
但由于实验鱼种类和品系、转植基因、整合位点、拷贝数等因素致使不同生长激素转基因鱼之间生长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总体上讲,“全鱼”生长激素转植基因的促生长效应较非“全鱼”生长激素转植基因有了较大提高,但似乎“同种”转植基因的促生长效应最为明显。
2 鱼类基因转移的几种主要方法2.1显徽注射法即在显微镜下借助显微操作将直径几微米的玻璃插入受精卵原核或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注入一定量的外源基因,注射后的受精卵于室温下在生理盐水中发育成鱼苗。
显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是目前广泛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
目前有三种显微注射方法。
一是从受精孔将DNA溶液注入卵中,简称MP法[31]。
二是在受精卵刚受精后卵壳尚未变硬时直接注射,简称Ei法[31]。
三是先用硬金属针在卵壳上打一个孔,再进行显微注射,简称LI 法[31]。
2.2 电脉冲法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外部高电压短脉冲使细胞膜的结构改变,使之产生可逆的孔隙或孔洞,一定大小的分子包括 DNA 即可通过孔隙或孔洞进入细胞。
在电脉冲处理下,外源DNA 可进入已去除卵壳的受精卵,其中部分外源DNA可整合到受精卵的基因组内而成为转基因鱼。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可同时处理大量的受精卵。
缺点是外源DNA导入无定向性,转移率较低等。
关于外源基因在电脉冲处理下进入受精卵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在仅有的两例成功的鱼类电脉冲基因转移报道中,使用的电压都较低(几百伏)。
有人认为,在这样的电压下,受精卵膜不会发生变态,因此外源基因的进入机制也就不同于培养细胞。
分析是在鱼类受精卵膜上天然存在一些小孔,在低电压下,外源基因就通过这些小孔进入受精卵[32]。
2.3精子载体法在鱼类的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子,与受精卵的雌性原核结合,成为受精卵,随后发育成个体。
如果将目的基因设法结合到精子上,由精子将这一基因带入卵内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基因转移途径。
目前, 精子载体制作转基因鱼主要有2种方法:2.3.1直接混合法在受精前将精子直接加入事先配好的保存液中, 然后与外源基因混匀, 温育半小时后按常规方法受精。
2.3.2 脂质体法将外源DNA 与精子混合培养之前用脂质体包裹, 脂质体自发地与DNA 形成脂质体- DNA 复合体。
这种复合体比较容易和精子细胞质融合, 从而进入细胞内部, 同时脂质体的包裹还可防止核苷酸酶的降解以及防止DNA 被稀释。
2.4基因枪法又名高速钨微粒子轰击法或粒子枪法( Particle gun) 。
基因枪法是利用DNA 包裹在钨微粒子上面,通过高速轰击受体细胞以达到把外源DNA 转移的目的[33]。
该方法在植物细胞中使用得较多,鱼类也有成功的报道,如Zelenin 等用半乳糖苷酶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序列的质粒DNA 包裹钨微粒子,高速轰击欧洲泥鳅( Misgurnus fossilis) 、虹鳟鱼和斑马鱼受精卵, 有70% 的卵受轰击后存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