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合集下载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

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

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

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

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

《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

《乡愁》优质课教案《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优质课教案篇1设计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2. 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优秀篇

《乡愁》教学设计优秀篇

《乡愁》教学设计优秀篇《乡愁》教学设计优秀篇(通用10篇)很多人都会经历过背井离乡出来工作,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乡愁》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教学设计优秀篇篇1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中的意象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总述】这节课教育目标:通过分析陈村物欲哲学和“乡愁”,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生活的局限性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视频(1分钟)播放陈村物欲哲学感人的视频,引起学生共鸣,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找寻幸福的不同方向。

2、提问(4分钟)提问:你们对乡愁是什么样的感觉?它给你们带来什么体验?二、正片:(25分钟)1、引言(5分钟)陈述乡愁和物欲哲学的关系:都是人对自己文化和价值感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2、图文并茂(15分钟)PPT放映,介绍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图片和文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促进理解和交流。

3、阅读(5分钟)给学生分发一篇文章《寻找乡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归纳提取对乡愁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

三、深度思考:(20分钟)1、角色扮演(10分钟)把学生分成两组,演绎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在国内生活的农民工的对话和冲突,考察跨文化交流的困境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2、思考题(10分钟)提出几个思考题,比如:什么是“乡愁”?它如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它对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四、总结:(5分钟)1、小结(2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今天的课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展示(3分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进行讨论。

【延伸阅读】1、《物欲、人生和世界的之路》2、《乡愁与失落》3、《重新建立乡愁的价值观》【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复杂性和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陈村物欲哲学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

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

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

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件展示、学生欣赏)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简介作者(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第6篇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点击余光中)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

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

(拼音“zhèi”“nèi”换颜色)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三、品味乡愁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乡愁》教学设计
轵城实验中学曹佩贤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独特、精炼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毛阿敏的《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改编而成的。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余光中手持酒杯倚窗而立,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走进书房,用了短短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短短的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却凝聚了他20年的牵挂和惦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这头”和“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èitóu”和
“nèitóu”),另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做“ya”。

这首诗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lá)i啊(ya)”。

强调完后让学生齐读
3、师配乐范读
4、生自由读(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5、找一生读
三、品读语言,体会乡愁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一)、饱含深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找四个同学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四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那么,大家觉得这四节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一小节?
明确:第三小节
3、第三小节和其他小节相比做了一点改动,能看出来吗
明确:其他三小节的最后都是“”这头“那头”,这一小节是“外头”“里头”。

4、外头和里头距离究竟有多远呢?
明确:是啊,外头和里头是生与死的距离。

母亲在矮矮的坟墓中静静地长眠,余光中站立在外头泣不成声。

那贴着邮票的家信再也无法送达,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再也无法让母亲知道。

还有什么比这种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更让人悲伤呢?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

生读
朗读指导:“后来啊”深吸一口气,用叹气式的方式来读,读出酸楚和陈痛之感。

“母亲在里头”应该声音断续、带点哭腔来读。

学生再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生他养他带他一路逃难的母亲,现在静静的躺在坟墓之中,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了,而在坟墓的外头,余光中曾写了很多诗作来呼唤母亲,在此老师摘录了一节,我们共同来朗读感悟一下。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母亲啊,
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招魂的短笛》节选
(二)低回婉转的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大量使用叠词,余光中先生对叠词也是情有独钟,为什么使用叠词呢?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男生)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女生)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明确:
1、使感情变得浓重、绵长(从词语的重叠上分析)
2、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反衬出了乡愁的浓重
3、使感情回环曲折、低回婉转(从这几个叠词的声调上分析)
(三)浓缩着悲欢离合的时间词:“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啊”“而现在”
这些时间短语对表达乡愁有什么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小时候他的乡愁是对母亲的依恋和牵挂,长大后是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是痛失母爱的悲伤,现在是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可以说由个人的离愁上升到了家国之愁。

我们来读一读,读出越来越浓,越来越厚的思乡之情。

(四)重章叠句:“小时候”这些表时间的短语,“乡愁是……”的句式,“这头”“那头”
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称之为重章叠句。

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诗人余光中就是借助重章叠句来表现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出“百转千回”,读出“绕梁三日”的感觉。

四、构设画面,升华乡愁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教师示范: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

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

”少年用力点点头,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深深坠入余光中的情感世界中。

如此好诗不背下来岂不遗憾?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理清诗歌思路,让我们带着对诗歌最真诚的理解共同背诵这首诗。

齐声配乐背诵整首诗。

(真背不下来的,可参考大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