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合集下载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7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3)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7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3)
课后作业
8地位:王充是最杰出的思想家代表。代表作:《》
三、司马迁和《史记》
9地位: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代表作:《》
10《史记》叙史范围: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
11价值:是我国第部体史;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2艺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这些俑用 塑造烧制而成的,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请把关键词标出来


群学Leabharlann 思学【探索新知】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地位:佛教是之一。
2发源地:起源于。
3传入时间:传入我国,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
4主张:人死后能,只要虔诚信,来世就能幸福。
5道教地位:是我国的宗教。
6创立时间:创始人: 教主:尊为教主,称为“ ”。
7主张:修身养性,,以。
二、王充和《论衡》
A、北京B、南京C、洛阳D、西安
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表格
集思广义,展示团队的魅力。
独立用五分钟时间完成然后用两分钟小组反馈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 一的佛教,本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宣扬死 后转世,今生受苦,来世幸福。道教是我们本土的宗教,由 东汉张陵所创,尊老子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王充以《论衡》批判了封建迷信鬼神。司马迁的《史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其体裁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不仅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秦汉的杰出雕塑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他们是用泥土塑造烧制的,是世界艺术宝库中 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题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吴克成(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王充与《论衡》。

佛教传入中国。

道教的兴起。

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据报导(____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

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

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

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

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

2.讲授新课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

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了解秦始皇陵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有关佛教的历史。

佛教为什么能受到封建统治
里引导学生得出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和平相处的结论)
记》的评价。

是中国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为本
本上的内容来谈谈对司马迁的看法
在学习秦兵马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前不久发生在我国西安秦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寄托的作
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版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C.从唐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12.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史记》B.《汉书》C .《后汉书》D.《资治通鉴》
A.《离骚》B.《后汉书》C.《史记》D.《春秋》
6.《史记》成书于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汉明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文帝
7.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8.下列哪一项属于道教的主张()
A.有救世主可以普度众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时可以得到幸福
A.秦王扫六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张骞通西域D.“神医”华佗
14.阅读下列材料:

人教七上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

人教七上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佛教起源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时期,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逐步传到中国。

3.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其创始人之一叫。

道教尊为教主,称为。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4.秦汉时期,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的代表作是《》。

5.《史记》的作者是,它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

(二) 小组活动任务1.各小组准备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小组问题竞赛。

2.思考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从教材导入框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二:通过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20分钟)本节课属于文化史教学内容,知识点多且都需要掌握。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1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1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通过观看有关秦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象陵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

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科学对待宗教。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结合有趣史料讲解、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小组讨论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上/2BdW7VPnMZ9oH4L9.html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教材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教材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宗教,分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王充和《论衡》;第三部分司马迁和《史记》;第四部分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有关图片和相关影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教材;然后再提问教材内容;同时,完成书中思考题;最后做练习巩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峨眉山:/baike/pic/item/b6045da950c7d7ea1f17a25d.jpg
普陀山:/baike/pic/item/b3508d13fbbaccba6438db5b.jpg
【预期效果】使学生对佛教的pic/item/adee30dd69ceems/vi%C0%C0%D6%CD%C1%5F/pic/item/cd4adddf6486feupload/2007_08/070817092551192.jpg
九华山:/baike/pic/item/29752a9bf90d1da6c9eaf4ef.jpg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1(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

史学家班固和《汉书》。

乐府和乐府诗。

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乐舞的发展。

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答: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新课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

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学生答: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

)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

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

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
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
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
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

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
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

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
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
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
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传统。

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
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
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

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又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法建议
一.讲授本课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请注意理解:
1、《论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论衡即论述轻重。

论述什么的轻重呢?王充自己解释到:“控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

”即实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间的是与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广泛地区传播的宗教。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上承认的三大宗教。

道教产生于中国,生长于中国,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属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表示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

二、讲授本课时,可采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为鬼。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认为人死不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生来世、忍受苦难。

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教义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

使被压迫阶级在宗教的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他们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教学思路:制作知识结构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总结,引入思想、宗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
尊称为释迦牟尼。

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

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传入我国后,分内传佛教、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
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

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
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
国逐渐流传起来。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以使他们不相
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
福的斗争,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
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三、王充与《论衡》
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王充,
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
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

[小结]思
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
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板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我国(西汉末)
2.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1.道教在民间兴起(东汉)
2.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三、王充与《论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论衡》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花瓣雨飘过,把花心留给你,四季风吹过,把枫叶留给你,当月潮涌过把欢乐留给你,夜深人静时刻,把深深的祝福留给你,天气多变,注意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