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三步妙解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问题

三步妙解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问题在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中,经常会出现要求考生回答有关情景关系的题目。
遇到此类问题,同学们往往很难区分是何种情景关系,就会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话来搪塞。
现就情景关系问题举例分析如下:【考题举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难点聚焦】此题中问题⑴答案看似很明显,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看题目中有一“喜”字,全诗的感情该是“喜”?当然题目不会这么简单,需要深入思考探究。
问题二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独到之处,那么自然要区分是属于何种情景的关系,有何妙处。
这两个问题都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全诗,把握其“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问题透视】先来分析问题⑴。
从题目看,有一“喜”字,那么其情感中自然少不了“喜”;如果结合全诗来看,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应该是喜中有悲,悲喜交加。
再看问题⑵。
颔联此句描述了门外风雨交加,枯树黄叶飘零;屋内灯光昏暗,白发老翁独坐的画面。
它创设的自然就是一种悲凉的氛围,虽然不直接写悲苦,却通过这样的画面把悲苦之情表达得非常充分。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鉴赏中情景关系类问题,可以运用如下三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景物描写能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重新予以描绘,这有助于同学们进入诗歌意境,切身体会诗歌景物描写中所传达出的情意。
第二步,把所描述的景物和体会到的感情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区分不同情况。
情景关系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借景抒情(先有情,借景而发,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三种形式);②移情于景(把情感转移在景物上,又称主客移位)③融(寓)情于景;④托物言志(咏物抒怀);⑤以景结情,等等。
2016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第2课时)导学案

2015-2016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二课时)课题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课时)---意境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2.能由意象组成意境,并体会意境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能从意境特点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由意象到意境,体会意境的氛围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备忘一. 预习导学一.意境的概念: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意境的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 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4.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5.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诗歌情景关系(教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情景关系的历史演变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自然景象 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更加复杂,不仅局限于自然景象, 还涉及到社会景象、心理景象等多个方面,表现手法也 更加多样化。
02
情景关系的类型
写景抒情
描述客观景物,抒发主观情感。 注重景物的细节描写,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歌情景关系(教用)
目录
• 情景关系概述 • 情景关系的类型 • 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 情景关系的鉴赏方法 • 情景关系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01
情景关系概述
情景关系的定义
情景关系是指诗歌中情境与人物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通过描绘外部环境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
情景关系是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情景交融, 达到情感与景象的统一,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感染 力。
运用押韵和节奏
通过押韵和节奏的运用, 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美感,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创新运用
跨领域融合
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融 合到诗歌中,如科技、 艺术、哲学等,以创 造出独特的诗歌风格 和意境。
04
情景关系的鉴赏方法
抓住意象,理解意境
01 意象
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包括人物、事物、景物 等。
02 意境
通过意象所传达出的氛围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03 鉴赏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其营 造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深层情感。
分析手法,体会情感
01
诗歌鉴赏中情景关系探讨微课教学设计

讲授型 启发型 问答型
适用对象
高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分值有11分。2017年的新考纲出来后,诗歌鉴赏题有了一定变化-------由一个主观题和一个选择题组合而成,主观题有8分。在2016年11月份我校的月考当中,诗歌鉴赏的题型就是一个对比鉴赏题。试卷中的诗歌是杜甫的《南征》,考题是要比较和《登高》在景与情关系上的不同点。从阅卷情况来看,用心听讲的学生,这一题得分还是不错的。可还有学生完全找不到答题的方向。因此本微课就是要就这个知识点与学生做一个分享。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情与景的结构关系,然后结合例子讲解如何分析如何组织答案,然后再做两个练习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片头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答题能力。
二、正文讲解
一、请看月考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抒发了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二、品读《南征》这首诗歌,再回想《登高》
师:诗歌是言志的艺术,也就是说诗歌多是要抒情的。诗人的欣喜、哀怨、愤怒、愁苦、理趣……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他们借助的是什么?是“景”。如果弄清楚了情景之间的关系,也许对疲于应考的高三学生们有些许帮助。本次课堂就尝试从情景关系入手,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奥秘,然后碰到这类型的题目,能做到有效答题。
下面请看相关的课件
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关系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试题回放】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0洛阳期中考试 洛阳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0洛阳期中考试)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郑协:南宋末遗民。 芊芊:草木茂盛。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它们共同营造 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 的意境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的意境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写出了一个陶醉于溪桥晚景 有人说, 而心情闲适的人物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而心情闲适的人物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 合全诗简要分析。 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之 情景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掌握情景关系类诗歌的鉴 赏方法及答题规律。 赏方法及答题规律。
【试题回放】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宁夏、海南卷) ) 宁夏、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题。(10宁夏 海南卷) 雨雪曲 江总①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 雨雪隔榆溪② 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 别路迷。 别路迷。 江总: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 【注】 ①江总: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 河南兰考) 历仕梁、 隋三朝。 榆溪:指边塞。 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诗人把“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诗人把 旗彩坏”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 什么样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1、读懂诗歌,理解情感2、分清情与景的考查题型,规范答题。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中情与景的考查方式: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007年全国卷一)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2011年全国卷)3、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4、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008年天津卷)5、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2010年江苏卷)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卷)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010全国卷二)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2009年辽宁卷)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我的答案: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我的答案: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1、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士:指介之推,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我的答案: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秦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赵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重点:情与景在古诗词中的关系,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
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晦涩含蓄、复杂多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课堂演练、课外阅读、高考真题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中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景在诗歌中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二、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15分钟)从情景交融、反衬等方面,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组讨论高考情与景题目(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进行讨论,探究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四、课堂演练(20分钟)选取几道高考情与景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同时进行点评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情与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外阅读(10分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并结合情与景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高考真题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总结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七、总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高考中,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常常相互作用,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情与景的概念和作用。
在导入部分,我们先介绍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强调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和复杂性,以及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接着,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相关知识。
情与景是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景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写的,情是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
我们引用了胡应麟的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和范希文的话:“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缘情及景,移情入景:又称“借景抒情”、“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情藏于景,景中寓情:又称“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基本题型是:1、指认意象;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不仅要描述画面,而且要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涵。
3、剖析作者思想;4、欣赏画面美。
【例题引路】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习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叙述。
(5分)答案:【例题引路】例2:题西溪无相院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实践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周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这首诗可分作几个层次?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2、【2008年高考、卷】题世南画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答案:(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望月朱超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惟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1)这首诗描写舟中所望之月,形态生动。
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它的特点。
答案:【例题引路】例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实践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春行即兴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实践训练】2. 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答案: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5分)闽中秋思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
(6分)答案:(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在抒写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6分)答案:自学资料:【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白燕草如碧丝,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