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资料

合集下载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马哲对
于广大中国学子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一份关于马哲期
末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哲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马哲概述
1. 马哲的起源和发展:简要介绍马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 马哲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等。

第二部分:马哲研究重点
1. 马哲的社会主义本质:深入解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特点,介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 马哲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介绍共产主义的概念、特点以及实
现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3. 马哲的人民群众观:阐述人民群众在马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 马哲的实践论:详细阐述实践在马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5. 马哲的科学社会主义: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三部分:马哲研究方法
1. 马哲的辩证法:详细介绍马哲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包括矛
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

2. 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包括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 马哲的实证研究:分析实证研究在马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介绍实证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第四部分:马哲的当代价值
1. 马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马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填空题: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4.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部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7.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黑格尔、柏拉图: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

黑格尔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李嘉图亚当·威廉·大卫·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 b) 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英国:法国圣西门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的形成德意志意识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的形成 9.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0.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哲资料

马哲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社会理想。

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7、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9、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体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1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3、规律的特性: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四、规律是客观的14、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马哲相关复习资料

马哲相关复习资料

绪论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规律的科学,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静止相对静止,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或者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任何联系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反对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规律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矛盾的共性矛盾的普通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矛盾普通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是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现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

抽象抽象既是思维成果,又是思维方法。

作为思维成果,抽象是指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思维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种因素、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因素、关系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因素、关系的逻辑方法。

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是真理的两个属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做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马哲资料

马哲资料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1、马克思主义对于黑格尔批判,尤其是宗教思想的批判2、认识论的意义,注意马克思的观点是本体论的意义。

3、从人的本质角度联系1844年手稿,和费尔马哈提纲,费尔马哈提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异化劳动,注意人和人相异化是一切异化的根源。

5、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交往、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世界历史性否定的思想、===联合起来可能吗,探讨,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不外乎感性的人、客观的人,人的再生产分两方在,物资资料再生产6、《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的贡献7、185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联系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注意两个绝不会:绝不会出现,绝不会灭亡8、卡夫丁峡谷:不是超越资本主义,而是借鉴资本主义经验,社会财富积累不能跨越。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黑格尔批判,尤其是宗教思想的批判基督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宗教的学说和观点比任何其他理论都更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在西方,马克思的时代,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无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你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基督教的事件、基督教的语言、基督教的观念以及基督教的情感。

宗教观念都不仅是历史性的东西,而且同样是现实性的东西。

因此,马克思理论这样一个对改变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不可能回避基督教的影响。

1、马克思宗教批判由于在当时的德国,宗教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且宗教批判又相对安全一些,因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的。

他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首先是从宗教批判开始的,他们在哲学世界观上的转变,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下,以其宗教观的转变为起点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2]这个观点来源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从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马哲资料(仅供参考)

马哲资料(仅供参考)
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形式: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基本条件: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b.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5.货币成为资本条件是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7.什么是真理,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于绝对的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基本特征: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可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可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的真理和具有相对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的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他们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

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

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已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996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3)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

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

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

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思考题]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的因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1)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

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2-783页。

(2)商品生产的地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上才能担负起大规模的生产。

所以,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

因此,在从手工业到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中,我们必须假定已经有这种积累。

这种积累可以叫做原始积累,因为它不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历史结果,而是这种生产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4-685页。

(3)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

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当前这一年”总是例外。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2页。

(4)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4页。

[思考题]为什么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论述(1)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是为了供自己消费,那他所创造的就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他作为一个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并且他的劳动本身也应该是构成社会所耗费的劳动总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的劳动应该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分工。

没有其他部分的劳动,这种劳动就不能存在,而这种劳动之所以必需,又是为了补充其他部分的劳动。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时172页。

(2)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页。

(3)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

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马克思:《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4)价值规律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也就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在目前的社会中,它以经济规律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唯一能为自已开辟道路的那种方式,即作为存在于事物和关系中的、不以生产者的愿望或努力为转移的、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

[思考题]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什么?[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论述(1)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

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机器使劳动的差别愈来愈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愈来愈趋于一致。

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愈来愈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愈来愈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愈来愈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

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

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一旦起来反抗在生活上有所保障。

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260页。

(3)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

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

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他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象是为主人的劳动。

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

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

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马克思:《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O -591页。

[思考题]为什么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论述(1)我们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下述两点。

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

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购买它们,他已在商品市场上预付了真正的货币——的价值总和。

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1页。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个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如果我们把分配上的偶然变动撇开不说,只考察分配的调节规律,分配的正常界限——是作为一份份的股息,按照社会资本中每个资本应得的份额的比例,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

在这个形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应得的平均利润。

这个平均利润又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并在这两个范畴下分归各种不同的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三位一体的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3)当我们在这里说利润是归资本所有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时,我们所指的是平均利润(等于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它已经由于从总利润(在数量上和总剩余价值相等)中扣除地租而受到限制;地租的扣除是前提。

因此,资本利润(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两个特殊组成部分,不过是剩余价值因属于资本或属于土地所有权而区别开来的两个范畴,两个项目。

它们丝毫也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