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马哲常考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是在的范畴,这种客观是在是人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和反应.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实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真理:从是更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5、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8、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9、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二,问答题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其一,意志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嘛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现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啦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好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3、为什么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带于深化和发展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吧他们分开。

4、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免费版)83个《全》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35、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36、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38、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39、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50、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24、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25、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6、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得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人得感觉而存在,为人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得关系。

4、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得对立统一关系得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得现象、事物得外部联系、事物得各个方面得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就是认识得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得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得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与事物自身规律得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就是认识得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得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得改造与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得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得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得制度、组织与设施,由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得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得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得基本问题(1)什么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得内容第一方面: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得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得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得问题。

☆2、意识得能动作用(1)意识得能动作用得含义: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

(2)意识得能动作用得表现:第一、意识就是能动得,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 1. 就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就人自身来看,
是人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2. 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 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 狭义的实践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广义的实践
(与“理论”相对的活动)包括人与对象的主客体活动,即生产劳动、
科学实验和人与人的主体间的活动,即交往活动。

5. 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实践活动。

6. 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社会关系:1.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2.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3. 社会关系的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
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4. 是物的超感觉本质。

5. 体现在、承载与物上。

6. 吃饭的过程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7. 实践和社会关系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共同结合为社会生活的有
机整体。

社会总体:1. 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一个整体。

2. 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一个整体。

3. 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和局部。

4. 包括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精神活动和精神关系)、政治的实
践-社会关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和经济的市价-社会关系(经
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5. 包含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两个维度。

其中,社会的总
体性包括共时性、空间性,是横向的;历史的总体性包括历史性、
时间性,是纵向的。

资本主义:1.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2. “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

以“资本生产”
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
会生产体系。

3.资本的生产包括文化生产(精神产品、精神关系、文化制度、文
化组织的生产再生产;教科文、意识形态)、政治生产(政治
权力、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阶级
统治,政府治理)和经济生产(物质产品、经济关系、经济
制度、经济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分工、交换、雇佣,市场经
济)
4. “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不仅指一种国
家制度、意识形态类型,不仅在一国内部,还存在于跨国家、
超国家层面,是一种支配着现代世界运行的整体性的“结构系
统”、“世界体系”。

5. “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文明形态”。

资本:1. 资本具有不断“自我增殖”的本性:逐利性。

具有无止境的吮吸活劳
动,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趋势,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
无止境的欲望。

2. 资本支配着现代生产,资本支配的现代生产不仅是既有价值的保存过
程,而且还生产了新的价值,是价值的自我倍增过程。

3. 资本的实质是现代的“生产关系”,包括现代的劳动分工关系,现代
的市场交换关系,现代劳资雇佣关系。

4. 资本天然不是物,是生产关系,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体现为物。

资本的
三种基本物化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5. 资本是总过程,是总体,人和个人的日常生活嵌套在资本流通的总过
程中。

6. 资本是一种垄断性的支配权力——以对“物(劳动条件)”的垄断性
占有为中介,而形成对“人(劳动力)”的支配。

7. 资本的多重形态表现为:人格化的资本家个人、肉身,拜物教意识和
意识形态;社会化为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力;物化为商品、
货币和生产资料。

资本的总体化逻辑:
1. 资本关系无止境地自我扩张,竭力去渗透一切,去统治一切,资本不断膨胀
为总体,通过不断地“总体化”进程,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总体性存在”。

2. 资本广泛渗透并全面主宰: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各个层面,渗透于
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个人(身体-个性-心理)等各个领域。

3. 资本逻辑,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个人各个生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和个
人的生产,都根本上服从于资本逻辑。

4. 资本全面主导、全面统合。

整个现代社会、现代世界体系是以资本关系的自
我生产为“中轴”而结构起来并持续运转的。

5. 资本总体化沿着向外膨胀和向内吸纳两个方向同时进行。

资本如“癌细胞”
全身蔓延扩散,侵占社会细胞、社会组织,直至整个社会机体。

同时又如“漩涡”“黑洞”般无穷尽地吸入自然社会资源、社会关系、活劳动。

6. 资本的总体化趋势为资本日益膨胀为“社会总体”,社会总体日益被资本所
吞噬、支配。

资本的二重性逻辑:
1.资本的生产过程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物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生产。

2.生产关系的生产即价值增值过程是主导,支配着或是物化为物的生产即劳动
的过程。

3.生产关系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而物的生产是以人的需要为目的,在前者的支
配下从“有限”变为“无限”。

4.在资本二重性中,价值增殖过程支配劳动过程:使用价值生产不是为了满足
人的需要而生产,生产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

5.资本的二重性使人物化,也使人格化。

资本的矛盾性逻辑:
1.资本的矛盾性逻辑表现为创造文明同时对抗分裂异化。

现代文明进步,是在
对抗分裂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

2.资本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使生产力发展片面化。

3.资本使生产力社会化,却又坚持资本主义所有制。

4.资本使生产力极度发展,却使社会关系对抗分裂。

5.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
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资本逻辑的“界限”:
1.资本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拉动使用价值生产过程,必然遭遇内外“界限”。

2.当资本逻辑触及自然生态界限,超越自然生态能够承受的极限,将造成永久
性损害。

因为当自然力量本身被激发出来,它将失去控制,充满风险。

3.当资本逻辑触及社会生态界限,将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信任、道德
伦理领域造成一系列问题。

4.当资本主义超脱社会和自然双重界限的时候,它的发展已经不能承受,系统
将整个崩溃。

5.资本主义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文明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