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程序

合集下载

文物损伤检测方案

文物损伤检测方案

文物损伤检测方案一、背景介绍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文物也会遭受各种损伤和破坏。

因此,对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文物损伤检测是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二、检测方法1.目视检测法目视检测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物损伤检测方法。

通过肉眼观察和比较,发现文物表面的裂缝、损伤、腐蚀等问题。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其准确性有限。

2.光学显微镜法光学显微镜法利用显微镜放大被检测样品表面图像进行观察,在高倍率下可以发现极小的缺陷或者变形,并且可以通过摄像机保存图像以便后续分析。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需要专业设备并且对于大型文物不太适用。

3.红外线成像技术红外线成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文物损伤检测方法。

利用红外线相机对文物进行扫描,检测文物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发现文物内部和表面的缺陷。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但其成本较高。

4.激光三维扫描技术激光三维扫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非接触式的文物损伤检测方法。

通过激光束对文物进行扫描,获取文物表面的三维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出文物表面的几何形状和缺陷情况。

这种方法精度高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但设备价格昂贵。

三、检测流程1.确定检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要检测的文物类型、材质和损伤类型等信息,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2.准备工作将要检测的文物清洗干净,并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在检测过程中对其造成二次损伤。

3.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根据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进行文物损伤检测。

4.数据采集根据所选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对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文物表面的几何形状和缺陷情况等信息。

5.结果分析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文物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

6.修复工作根据分析结果和修复方案,对文物进行相应的修复工作。

四、注意事项1.保护好文物本身,在检测过程中避免对其造成二次损伤。

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文物鉴定是指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于文物的真伪、年代、作者等方面进行判断和鉴别的过程。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其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文物鉴定方法,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物理测试法物理测试法是最常用的文物鉴定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对文物进行物理性质测试,比如颜色、硬度、密度等,从而判断文物的真伪和年代。

例如,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以对文物中的元素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其金属成分和制作材料。

此外,还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文物表面的纹理和装饰品,通过与历史资料和其他文物进行比对,来推断其时代和制作工艺。

二、化学测试法化学测试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或分析技术对文物进行鉴定。

例如,通过碳14测年法可以对文物中的有机物进行测定,从而确定文物的年代。

此外,还可以利用酸碱试剂对文物表面进行试验,检测文物是否有涂料或伪造痕迹。

当然,化学测试法需要在保护文物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以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三、历史考证法历史考证法是通过对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献的研究,来推断文物的时代和价值。

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古书籍、字画等文献类文物的鉴定。

研究者会查阅历史档案、地方志、史书等各种文献资料,综合考证文物的年代、作者和出处等信息。

不过,历史考证法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和广泛的阅读基础,在进行鉴定时需要非常谨慎。

四、艺术鉴定法艺术鉴定法主要针对文物的艺术价值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品的鉴定。

鉴定者通过对作品构图、色彩运用、绘画技法等方面的分析,来判断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价值。

同时,还需要对艺术家的风格和创作特点进行了解,以帮助判断作品的作者是否一致。

五、电子技术鉴定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比如,利用红外光谱仪可以对文物中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制作材料和真伪。

同时,数字化摄影技术也可以对文物进行高清拍摄和三维测量,以帮助鉴别文物的细节和特征。

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

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

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是为了保护和管理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艺术品等珍贵文化遗产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并且促进文物的研究、展览和教育传播。

下面是一些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文物鉴定和登记制度文物鉴定和登记制度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为文物的合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下面是对文物鉴定和登记制度的详细介绍:1. 文物鉴定程序:博物馆建立了文物鉴定的程序和机制,通常由具有专业资质和经验的鉴定专家或团队负责。

鉴定过程中,会对文物的材质、年代、作者(或制作工艺)、保存状况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和价值。

2. 文物鉴定标准:博物馆制定了文物鉴定的标准,明确了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这些标准可能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要求、鉴定专家的资质要求、鉴定过程中的技术和科学方法等,以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文物登记程序:鉴定后的文物会被登记到博物馆的文物登记系统中,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来源、历史、鉴定结果等。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管理、研究和展览都至关重要。

4. 文物登记管理:博物馆建立了文物登记的管理制度,规定了文物登记信息的更新和维护程序,确保文物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文物鉴定和登记的重要性:文物鉴定和登记是博物馆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们不仅为文物的合理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展览和教育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是保护文物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文物鉴定和登记制度,博物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其收藏的文物,确保文物的安全、完整和可持续性。

二、文物保管制度文物保管制度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规定文物的存放、陈列、运输和保管等具体操作规程,以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以下是文物保管制度的详细介绍:1. 存放规程:规定了文物存放的地点、条件和环境要求。

文物鉴定程序

文物鉴定程序

文物鉴定程序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对于了解、研究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而文物鉴定作为一项专业技术活动,旨在对文物进行准确的确认、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文物的真伪、保护与流传。

下面将介绍文物鉴定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一、手续准备文物鉴定需要有一份完整的申请材料,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关文物的基本信息、现状描述和研究需求等。

此外,为了保证鉴定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申请人还需要提供合法途径获取文物的证明材料。

二、鉴定机构选择选择一家有良好信誉、专业水平较高的文物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申请人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咨询专业人士或者向文物保护部门寻求建议来确定鉴定机构。

三、文物交接与登记在确定了鉴定机构后,申请人需要将准备好的文物交给鉴定机构。

鉴定机构会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录文物的相关信息,包括交接时间、文物状况描述等。

这样可以确保文物在鉴定过程中的安全与完整。

四、初步鉴定初步鉴定是对文物进行外观的观察、辨认和初步评估,包括文物的材质、工艺、时代和风格等方面的鉴定。

鉴定专家会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物进行初步分类和评价,并提出初步鉴定结论。

五、实验分析对于初步鉴定达不到明确结论的文物,鉴定机构会进行更加深入的实验分析。

这包括对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年代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实验和仪器检测。

通过实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文物的真实性和时代背景。

六、综合评估在初步鉴定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鉴定机构会进行综合评估,对鉴定结果进行总结和确认。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文物的历史价值、独特性、艺术价值、流传与保护情况等。

综合评估的结果将反映文物的真实价值和历史地位。

七、鉴定报告鉴定机构会根据鉴定结果,编制鉴定报告。

鉴定报告应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鉴定过程及结果、鉴定专家的签名和鉴定机构的盖章等内容。

鉴定报告一般由鉴定机构向申请人提供,也可以用于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管理。

八、文物归还或保存完成鉴定后,如果文物是合法获取的且没有争议,鉴定机构会将文物归还给申请人。

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文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研究人类的发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价值。

而对于一个文物的真伪、年代,以及其历史价值等方面的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将介绍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工作。

一、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是以客观、公正、科学为基础,根据事实和依据,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和鉴定。

具体而言,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真实性原则:文物鉴定的首要原则是确定其真实性。

鉴定人员应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文物的材质、构造、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以确定其真实性。

同时,要辨别出可能的伪造和仿制品,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2. 可靠性原则:文物鉴定应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鉴定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以及科学、可靠的鉴定方法和仪器设备。

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文物的保护、鉴赏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目的性原则:文物鉴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鉴定人员在进行鉴定时,应明确鉴定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4. 综合性原则:文物鉴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考古、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鉴定人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对文物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二、文物鉴定的方法文物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鉴定法:外观鉴定是文物鉴定的基础,可以通过对文物的形状、大小、纹饰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判断其真伪和年代。

外观鉴定法通常适用于对陶瓷、铜器、石刻等文物的鉴定。

2. 材料分析法:材料分析是文物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对文物的材质、元素成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检测,来确定其真实性和制作年代。

材料分析法通常适用于对壁画、古纸、古墨等文物的鉴定。

3. 文献比对法:文献比对是文物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相关的古籍、史书、文物编录等,与待鉴定的文物进行对照和比对,来判断其真伪和年代。

文物考古的实地调查技巧

文物考古的实地调查技巧

文物考古的实地调查技巧文物考古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遗存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而文物考古的核心环节就是实地调查,本文将介绍一些文物考古实地调查的技巧。

一、调查准备在进行文物考古实地调查之前,调查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调查区域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研究,了解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的时间、范围和目标等。

最后,要准备好必要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如测量仪器、挖掘工具、相机等。

二、现场勘查实地调查的第一步是进行现场勘查。

在现场勘查时,调查队需要仔细观察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同时,要收集现场的地表文物信息,包括表面的遗存、遗址、遗迹等。

此外,还要注意现场环境的变化,如植被状况、土壤类型等,这些信息对后续的挖掘和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测技术应用探测技术是文物考古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帮助调查队更准确地确定文物的位置和范围。

常用的探测技术包括地质雷达、电阻率测量、磁力测量等。

这些技术能够探测到地下文物遗迹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识别。

在实地调查中,调查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探测技术进行应用,以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挖掘发掘挖掘发掘是文物考古实地调查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挖掘发掘,调查队可以进一步了解文物的构造、功能和年代等信息。

在挖掘发掘过程中,调查队需要掌握一定的挖掘技巧,遵循科学的操作规范。

挖掘时,要注意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可读性,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同时,挖掘现场的文物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标记,以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五、资料整理和研究文物考古实地调查完成后,调查队需要对获得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整理时,要对调查中获得的照片、测量数据、记录等进行分类和归档。

研究时,可以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文物的时代、样式、工艺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文物发[1989]9号

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文物发[1989]9号

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正文:---------------------------------------------------------------------------------------------------------------------------------------------------- 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文化部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文物出境鉴定是指对申报出境的文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及国家规定的文物出口界限和鉴定标准,进行鉴定、查验,决定其能否出境。

第三条凡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或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及其它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雕塑品,家具、书画、碑贴、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一九四九年以后,我国已故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都必须进行文物出境鉴定。

第四条文物出境鉴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文物出境鉴定组负责办理。

第五条出境文物包括:销售单位申报出境的文物;私人所有并携运出境的旧存文物;暂时进出境的文物。

第二章销售单位申报出境的文物鉴定第六条销售单位系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营文物的单位。

第七条销售单位申报出境的文物鉴定,必须在销售前进行。

文物出境鉴定组须在得到销售单位造具的清册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允许销售的批准文件后,按清册对照文物进行鉴定。

未经批准、未造具清册或未列入清册的文物,一律不予鉴定。

鉴定完毕后,该清册由文物出境鉴定组收存。

第八条经鉴定允许出境的文物,应按规定位置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

第九条凡经鉴定不准出境的珍贵文物,文物出境鉴定组应登记拍照,备案存查。

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引言:文物是一国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世界文化的宝库。

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文物鉴定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文物鉴定的方法,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目视鉴定法目视鉴定是文物鉴定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文物的形态、材质、工艺特点等,来判断其真伪、年代和价值。

例如,对于青铜器,可以通过观察器物的质地、斑驳的氧化层以及雕刻手法等来判断其真实性。

二、样品检测法样品检测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文物鉴定方法。

通过取样对文物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分析,来获取关于材料、制作年代和真伪的信息。

常见的样品检测方法包括放射性碳素测年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等。

三、文献考证法文献考证法是一种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对文物进行历史考证的方法。

通过查阅古籍、文物史料和历史档案等,寻找有关文物的相关记录,从而揭示文物的来历、价值和历史背景。

例如,通过对史书记载和历代官方文件的研究,可以证明某件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地位。

四、专家意见法专家意见法是一种依赖专家经验和知识的文物鉴定方法。

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文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判断,来确定文物的真伪和价值。

专家意见常常是文物鉴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科技手段辅助法科技手段辅助法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文物鉴定。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应用于文物鉴定领域,如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红外线光谱仪等。

这些科技手段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和详细的物理特性分析数据,进一步确保文物鉴定的准确性。

六、复合鉴定法复合鉴定法是指将以上多种鉴定方法综合运用,相互印证,从而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进行复合鉴定时,需要充分利用不同方法的优势,确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结论:文物鉴定是一门复杂、细致而又重要的学科。

通过目视鉴定、样品检测、文献考证、专家意见、科技手段辅助和复合鉴定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和鉴别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物鉴定的方法,严肃对待每一件文物,并为其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鉴定程序详解
如今,古玩市场上80%以上都是仿古品,而且仿各大名窑、各个朝代的瓷器,仿品生产分工明确:专做胎的,专绘画的,专做旧的,几乎形成了一条龙式的仿古生产,古玩市场。

如今,人们谈起古玩收藏时,都会发出“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的感叹!慧眼是借不到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去炼,怎么炼呢?得好好学习“文物鉴定与修复”这门技术。

一、文物鉴定有四个工作流程
文物鉴定的四个工作流程就是:定名称——断时代——定价值——存档案。

1.定名称:人家拿个东西给你鉴定,首先会问你这是个什么东西啊?所以鉴定一样东西时先得取个准确的名称。

1986 年文化部颁发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历史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

”定名要求科学、确切、简明,时代一般不入名称。

命名公式:特征要素+通名=文物名。

可细化为:作者产地+工艺技法+纹饰题材+材料质地+器形通名=文物名。

通名是指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类事物的称谓,是文物名称最基本最核心的成名,如碗、瓶等。

最简单的器名只由二个要素组成,质地+通名,如石斧、木椅等。

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抓住重点,最多选用三至四项要素,以文字传达出文物的外在形式和最本质的内涵特征,达到“见其名如见其物”的要求,同时避免名称过长。

2.断时代:定名称之后,紧接着的问题来了,这是哪个年代的东西?是老的还是新的?因此,这个环节既要断代,也要辨伪。

我们要根据所鉴定物的造型、工艺、铭文等特征信息,参照不同年代的文物标准器,给器物定年代,因为不同年代的器物,特征是不同的。

从年代上辨伪,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是清仿明的?民国仿清的?还是现代仿古的?要从各个细节去分辨,给文物断定一个准确出生年代,为定价值打下基础。

3.定价值:文物价值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文博部门所定的级别,二是文物市场反映的经济价值。

文博部门一般只论文物级别,而不论文物价格,有些市场价格很高的犀角、象牙、金银器,文物级别却很低,有些文物级别很高的,如袁州铜镜、朱德扁担等一级文物,市场价不会高。

文物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二级;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三级;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另外,国家还规定,地市一级鉴定委员只能定三级文物,省级定二级,国家级定一级,要三人以上签字。

文物无价,硬要定价的话,主要参照市场走势。

一是以历史上拍卖同类器为参考定价,中央台《鉴宝》节目专家定价就是据此;二是到各大古玩市场询价,了解行情。

定价上要把握一个诀窍:同样是一种器物,年代早、“有功的”(有铭文、花纹)的,比“没功的”价高;出身名门(如官窑、名人名家)比老百姓器物价高;品相残损的大打折扣。

4.存档案:文物鉴定之后,要留下四种文字档案:一是文物鉴定清册,内容包括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完残情况、鉴定意见、备注等,最后签上所有鉴定专家的名字;
二是建立藏品总账:内容项目有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年代、数量、尺寸、重量、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等;三是填写《藏品档案》,除以上总账内容之外,还有“形状内容描述”、照片绘图两项内容;四是做文物卡片,基本上把《藏品档案》内容填写成卡片式,方便研究。

二、提高文物鉴定
1.掌握基本的历史文物知识概念和鉴定术语。

历史文物知识概念包括:一是考古学文化:比如我们浙江的河姆渡文化、良绪文化等,要弄清其时代、器物特征;二是各种文物名称概念:比如瓶、尊、豆、博山炉、唐三彩等等;三是各种文物纹饰概念:比如蟠螭纹、弦纹、乳丁纹、斗彩、五彩、等等;四是各种窑口概念:比如浙江有名的有越窑、哥窑、南宋官窑、婺州窑、上虞窑等,要弄清各种窑器物的器形、釉色、纹饰特点。

文物鉴定术语行话包括:包浆:各种物质包裹在器物表面的一层物质,出土的有各种凝结物,传世的有汗污垢;青铜器上的“黑漆古”、“水银皮”(氧化膜层,时间短的为水银皮);瓷器方面的“火石红”、“贼光”;
2.熟悉各种真的标本特征。

搞鉴定一定要多看、多摸各种真品标本,对标本要仔细察看、掂重听音。

对照真物,仔细印证、分析书上所讲的概念,比如龙泉窑瓷器上的“出筋”效果。

看标本有几条途径:一是参观各大博物馆,二是各种图录,三是文物市场,最好收藏一些实物标本。

只有把真标本特点烂熟于心,才能识假。

3.到市场了解各种造假做旧手法,比如:①用失蜡法和翻砂法做的铜器有砂眼和缩孔,因其透气性差,致使铜液流动性较差造成气孔;②用人工方法做锈如胶着锈、化学锈、电镀锈,但都锈色单一、呆板、浮在表面;③用酸浸瓷器,烟熏、胶粘污土,或用羊皮擦磨新光,不滢润、亚光,细微处有贼光;④用火烧玉做鸡骨白效果、放入羊腿做血沁玉效果;⑤用茶水、酱油水浸泡纸张做旧。

现在做旧手法花样翻新,瓷器有一种接老底做法,铜器有拼真器做法,所以,我们要经常深入各大古玩市场,了解新流行的做旧方法、效果,在鉴定时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要从各方面找破绽,不协调的地方,对书上没记录的奇形怪状之物尤其要注意。

三、文物修复
博物馆在修复文物前应填写修复记录,内容包括:文物时代、器物来源、损坏情况、修复部位、采用的修复方法和材料、修复日期,以及在使用和保管中应注意的事项。

修复施工主要有四个步骤:清洁——粘接——配补——作旧。

1.清洁:主要用高锰酸钾、漂白粉等各种清洁剂清除器物污垢、严重的锈层,但不能伤害器物纹饰、颜色,能反映文物时代的风貌的锈要保留,比如铜锈,国外修复去除如新,我国则保留其古色古香韵味。

2.粘接:主要用环氧树脂粘合剂、502 粘合剂、乳胶等粘粘碎片、裂痕。

3.配补:对文物缺损部位用材料配补,包括纹饰、厚薄、材料、颜色等要与原器一致,有手工填补法、模补法、插接法等多种方法。

4.作旧:一是作色,采用喷涂、刷涂、勾画等方法,用原器相同相似的颜料处理,做成与原器颜色、纹饰一致效果;二是作旧,去新光,用擦蜡、绸布醮研磨膏抛光、化学剂腐蚀等方法去新光火气。

同时用胶黏土锈、化学上锈等法作各种锈旧。

总之,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为其所用的专业,要求知识广博。

但这门课只要钻进去,就苦中有乐,其乐无穷。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