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比较

参 考 文 献
[ ] H re r G,eso , o ne G,t uo pc i e o 1 admakH PrsnL B l drH ea Nernseic n- a l f
l s sa ma k r o e e r l ic e a a d i fr t sz n r tc r h a e i r e fc r b a s h mi n n a c i i a e r e e o
感染 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检验杂志 ,0 2,0 3 :7 —7 . 20 2 ( ) 1213
[ ] V r e zA G reM r e T M rnzCm o M,t .T e 4 e u Pr , a o l , a i a ps e 1 h d e d as te a
1 材 料 和 方 法 3 讨 论
利用容积数 据通过工作站对原始 图像进行后处 理 , 以 可 重建 出各种各样 的 3 D图像 , 常用 的主要 有 MP R,C R,V P R, MI , T E, S 各种技术在 A P C V S D, D的显示上各有优缺 。 表 1 各种后处理技术对 主动脉夹层 破 口、 内膜片和真 、 假腔显示 比较 ( ) %
测定 . 中华 神 经 科 杂 志 ,9 9,2 1 :4 . 19 3 ( )3 06
o o c e ul rl ia sqea A s e ir19 ,8 1 :72 . gl e. nE pP da ,9 84 ( ) 1 -0 t
6 4层 螺 旋 C T血 管成 像 不 同后 处 理 技 术 对 主 动 脉 夹 层 诊 断价 值 比较
杨 学华 张仁 知 韩 庆元 高剑 波 张保朋 宋芸 李和平
【 摘要 】 目的 评价 6 4层螺旋 c T血管成像各种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 ( ot i et n A A rcds c o , D) i s i
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应用

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应用
姚青松;何磊;周文明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9(11)1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结果 20例均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显示破口位置18例,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16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11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能提供准确的临床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姚青松;何磊;周文明
【作者单位】414000,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414000,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414000,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64排CTA与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J], 员小利; 井海云; 王丹; 荆宏峰
2.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J], 张宪亮
3.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孙垚全
4.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孙垚全
5.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J], 刘翱;王丽丽;罗利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全程显示胰管缺 点 , 同时避免 E R C P创伤风险 , 能够完全展现 胰管 系统 病变 累及 范 围,分 辨黏液 和乳头状 肿瘤形 成的充
【 5 】 S a k o r a f a s G H, S my ni r o t i s V,R e i d . L o mb a r d o KM, e t 1. a P r i m a r y
p a n c r e a t i c n e o p l a s ms r e v i s i t e d .P a r t m .I n t r a d u c t a l p a p i l l a r y mu t i n o u s n e o p l a s ms . S u r g O n c o l , 2 0 1 1 ,2 0 ( 2 ) : e l 0 9 — 1 1 8 .
物性质等具 有很 强的实用价值。E R C P不仅 能显示病灶外 , 还 可进行细胞学检查来确定肿瘤 性质及 分化程度 , 直观显示黏 液流 出和取得生化样本测定 , 对 于胰腺其 他恶性肿瘤鉴别诊
断亦有重要价值 。MR C P没有 E R C P因造影剂返 流所致无 法
参 考 文 献
【 1 ] O h h a s h i K,Mu r a k a mi Y,Ma r u y a ma M,e t 1.F a o u r c a s e s o f
缺, 对胰 管囊 性病灶更具敏感性 。结 合以 上 各种影像学技 术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医学影像 ・
21 0 1年 l 2月第 4 9卷第 3 6期
3 讨 论
主动脉夹层是主脉壁发生 中层坏死或退行性病 变 ,当 内膜 破 裂时 , 血液在 主动脉压力的作用下 , 中层 内形 成血肿并主要 在
上显示整个 病灶 ,能 较好地显示 病变 的范 围; I M P对管壁 的钙 化 及附壁血栓 显示最理想 ,对血管管腔 的直径测量最 精确 , 但
选 检查 。
【 关键词】主动脉 夹层 ;6排螺旋 C ;T 血管造影 1 T C A;
【 中图分类号】R 4 .6 R 1.2 5 31 ; 844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7 — 7 12 1 )6 9 — 2 6 3 90 (0 13 — 5 0
V l e o 6.l e S ia T A go r p y i a n ss o ri is c. au f1 . i pr lC n ig a h n Dig o i fAo tc D se . Sc
2 例 , 性 7例 , 龄 4 1 女 年 3~7 7岁 , 中有 多 年 高 血 压 病 史 其 2 例 、 冠心病 1 例 、 遗传 性心 血管 疾病 3例 ; 4 有 1 有 主诉 突感 剧 烈胸 部疼 痛者 1 0例 , 伴偏 瘫 者 2例 , 伴急 腹部疼 痛 、 肢疼 痛 上
示主动脉的全程及其分支 , 主要表现为 主动 脉增 宽 , 以降主动脉 最常见 , 2 例 , 共 5 证实并 区分主动脉 真假腔的存在 及清 晰地 显
处理方法。
1 资料 与方 法
11一 般 资料 .
2 结 果 2 8例患 者中 , 3例 为 I型夹层动 脉瘤 ,4例 为 Ⅱ型夹层 动 脉瘤 ,2 例为Ⅲ型夹层动脉瘤 , 获得 图像满意 , 1 所 均能很好地显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运用

夹 层 动 脉 瘤 是 一 种 危 及 生 命 的 血管 性 病 变 , 病 后 4 h病 发 8 死 率 高 达 6 . 着 国 内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以 及 膳 食 结 构 O 随 的改 变 , 该病 的 发 病 率 呈逐 年上 升趋 势 。 由于 多 排 螺 旋 C 的 T 快速 、 范围 、 创的扫描 , 大 无 以及 其 高 分 辨 率 的 图 像 , 维 重 建 三 图像 的运 用 . 大 提 高 了 主 动脉 夹层 的诊 断 率 , 运 用 价 值 正 极 其 在 日益 受 到 临 床 和 放 射 科 医 师 的 重 视 , 已成 为 主 动 脉 夹 层 检 查 的首 选 和 最 可 靠 的检 查 方 法 。
韦 璐 ,陈 刚 ,许 彪 ,白崇顺
( 柳州 市人 民医院 放射 科 , 广西 柳州 5 5 0 ) 4 0 1
关 键 词 : 动脉 夹 层 ; 口 ;6排 螺旋 C 血 管 造 影 术 主 破 1 T; 中图 分 类 号 : 1. 2 R 4 . R84 4 ; 5 3 1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10 —4 92 0 ) 615 —2 0 82 0 (0 70 —3 80 受 压 变 形 成新 月形 ,4例 假 腔 中可 见低 密度 血 栓 ; 口位 于 左 1 破 锁 骨 下 动 脉 远 端 5 (1 7 )1 例 2 . ,5例 腹 腔 干 动 脉 及 肠 系 膜 上 动 脉 受 累 , 髂 总 动 脉 受 累 。2 8例 3例 真 假 腔 之 间 均 可 见 “ 弧 形”“ 形” “ 、线 或 S形 ” 密 度 内 膜 片 。 R重 建 中 2 均 显示 低 MP 3例 了主动脉 真假两腔 、 内膜 片形 态 及 剥 离 范 围 , 体 、 观 地 显 立 直 示 了 腔 内破 口位 置 、 小 、 态 以 及 与 周 围 主动 脉 分 支血 管 开 大 形 口的 关 系 . 支 血 管通 过 剥 离 内膜 相 连 。采 用 VR成 像 可 以观 分 察 到 真 腔 剥 离 内 膜 表 面 粗 糙 , 规 则 ; 腔 内壁 表 面 凹 凸 不 不 假 平 , 光滑 ; 欠 内膜 形 态 多 不 规 整 [。 J ]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974 结语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临床可以根据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来评判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参考文献】[1]裘存新,章锡林,汪靖,等.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3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11):2038-2041.[2]王薇,李丹,黄雪兰,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7):3371-3375.[3]南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17-118.[4]张宁,徐标,孙步高,等.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的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03):243-246.[5]刘书丽,王燕霞,马秀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左心局部功能及同步性[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0(01):29-32.[6]吴亚丽,姜囡珏,蔡艳.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4):3097-3100.随着C T 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成熟,尤其近年64排以上螺旋CT 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CT 扫描速度显著提高,并且真正实现了图像的各向同性,使图像在各个重建断面的分辨力与原始横轴位图像保持一致[1]。
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CT 血管成像检查(CTA)在头颈部血管病变检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头颈部CTA 的多种后处理方法也使头颈部血管显示的信息增多,但是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原理不同,在具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也各有优势[2],因此恰当的后处理方式的选择对具体疾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全身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 T血管 成像 ( T 是一 种实用描条件 。选择 10k 2 v管 电压 ,5 20—30m 5 A 管 电流 , 层厚 06— . m。球管转速为每圈 03 。设置 手 . 0 8m .5S 动调节扫描或 自动触发扫 描程序 , 根据检查 的部位 不 同造影 剂用量为 3 9 l造影剂流速为 4— ls 0~ 0Il I, 5m/ 。注射造影剂前 先试注生理盐水 3 1观察有 无外漏外渗现象 , T扫描与 造 0m , C
中国医学创新
21 0 2年 1 月
第 9卷第 2期
Meia Invt no hn , n a .0 2 V 1 o2 dcl noa O f iaJ ur 2 1 ,o. N . i C a y 9
影 像 与 检 验
变 的大小 、 目以及继 发病 变及肺 部 基础 病变 , 数 可监 测病 变
6 4层 螺 旋 C T血 管 成 像 在 全 身 血 管 病 变 中的 临床 应 用
王经 天 龚 家顺 陈功 杨 红 明 普 云 霞 王 兴宏 王艳 玲
【 摘要 】 目的 探讨 6 层 螺旋 c 4 T血管成像 技术 要求及在 血管病变 中的l 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利用手动调节 扫描或 自动
ga hc,0 12 ( ) 85— 3 . rp i 20 ,1 4 :2 8 7 s
断 。典型 的肺癌 边缘 呈分叶状伴有 毛刺或 棘状 突起 , 空洞壁
厚薄不均匀 。 参 考 文 献
[ ]V ies a , aaasD spn eJ e a.naiep l nr s 1 ade r P rsd , eh ad R,t 1Ivs umoaya w P v prioi: td f 9cssa at s [] J G M,0 4 5 ( ) eg l sas yo ae t uo y J .P 2 0 ,0 1 : ls u 3 p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扫描 以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 回顾分 析。结果 : 6 4排螺旋 C 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 够清楚 直观地显示 主动脉夹层大小 ,破 口位置 、内膜移 位 、主动脉壁钙化 、真假腔形态 、主要分 支血管受 累情况 ,并有助于做 出准确分型 。结论 : 运用 6 4 排螺旋 c T 增强扫描 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 , 能对 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诊断 、分型 ,以及明确分支血管受累情况 ;上述技术在治疗方案选择 、术前 、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 临床价值 。
Me d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2 0 1 3 。1 0( 2 6) : 0 8 8 — 0 9 0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 6 4 一 s l i c e s p i r a l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f o r a o r t i c d i s s e c t i o n . Me t h o d :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v a s c ul a r b r a n c h,i n d i c a t i n g t h e s i g n i ic f a n t c l i n i c a l v a l u e s i n t h e c h o i c e o f t r e a t me n t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a n d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目的:通过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多种不同后处理方法在诊断
主动脉病变中的效果,以期提高CTA发现主动脉常见病变的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期间CTA扫描并经DSA或手术确诊的常见主动脉病变68例,由两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诊断医师对比不同后处理重建方式,包括多方位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容积演示(VR),对各种主动脉病变的检出进行记录。
结果:结果显示MPR/CPR、MIP、SSD、VR均很好显示了所有主动脉瘤(20/20),主动脉缩窄(2/2);MPR/CPR及MIP对主动脉夹层显示良好(30/30),SSD、VR对真假腔显示欠佳;MRP/CRP发现大动脉炎10例(10/12),MIP、SSD、VR发现大动脉炎8例,并将1例大动脉炎误诊为单纯动脉瘤;MIP很好地发现了全部4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MPR/CPR、SSD、VR仅发现2例。
结论:螺旋CTA结合各种后处理功能对主动脉常见病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
临床应用中,影像医师应综合运用各种后处理功能提高主动脉疾病的诊断效果。
标签:主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血管造影
主动脉作为大循环的起始动脉,全身各部位组织器官的血供均与其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主动脉发生病变势必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近年发展及普及较为迅速的影像学技术,并以其丰富的后处理功能为优势,成为了探查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0~75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主动脉夹层30例,主动脉瘤20例,大动脉炎12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4例,主动脉缩窄2例;临床表现多为胸部症状、高血压等。
1.2 检查仪器
飞利浦MX4000 Dual双排螺旋CT及飞利浦CT专用影像工作站。
1.3 扫描方案
选用三代显以高压注射器经周围静脉团注,延时18~22 s,采用预设定大血管扫描条件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腰5椎体水平。
1.4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期间CTA扫描并经DSA
或手术确诊的常见主动脉病变68例,由两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诊断医师对比不同后处理重建方式,包括多方位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容积演示(VR),对各种主动脉病变的检出进行记录,当意见不同时协商得到一致结论。
2 结果
结果显示MPR/CPR、MIP、SSD、VR均很好显示了所有主动脉瘤(20/20),主动脉缩窄(2/2);MPR/CPR及MIP对主动脉夹层显示良好(30/30),SSD、VR对真假腔显示欠佳;MRP/CRP发现大动脉炎10例(10/12),MIP、SSD、VR发现大动脉炎8例,并将1例大动脉炎误诊为单纯动脉瘤;MIP很好地发现了全部4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MPR/CPR、SSD、VR仅发现2例。
3 讨论
3.1 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形成的壁间血肿。
MPR/CPR能根据需要组成不同方位的图像或曲面,清晰显示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片。
MIP能从多角度显示主动脉管径及其内部情况。
但是,MPR/CPR及MIP显示的是三维实体的二维投影,而CPR重建图像的优劣与操作人员的经验有极大的关系。
SSD和VR均是三维的图像显示,能直观显示主动脉外形的改变及其三维立体空间关系,但是不能显示血管内部情况,因而对本病的诊断没有很好的优势[1]。
主动脉瘤是主动脉管腔的局部异常扩张膨大,而血管壁仍保持完整。
主动脉瘤可为梭形或囊状[2]。
通常以胸主动脉直径>4 cm或以病变管径超过近端动脉管径1/3以上为CT诊断主动脉瘤的标准。
本组病例经CTA各种重建均可很好地显示主动脉瘤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
MIP处理后血管径线的测量相对最可靠,目前,多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血管的扩张或狭窄。
3.2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一种以中膜损害为主的动脉全层炎症,它好发于腹主、胸降主动脉、肾动脉和头臂动脉(尤其锁骨下动脉)[3]。
影像学表现多伴有动脉狭窄及阻塞的动脉瘤样扩张。
同时,有研究表明,CT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的主动脉壁增厚,多累及全周也可见新月形的局部增厚(1~4 mm)[4];非活动期病例动脉壁甚少增强征象。
因此,CTA有助于本病活动与非活动期的判断[3]。
如前所述,MIP、SSD、VR对主动脉外形及管径变化显示良好,而对于部分没有狭窄仅有扩张的主动脉炎与单纯主动脉瘤鉴别困难,同时,这三种重建方式均不能显示主动脉壁的改变。
相对而言,MPR/CPR能从不同方向显示异常血管壁改变。
部分主动脉管径改变轻微及管壁未见强化的病例CTA的诊断效果欠佳。
3.3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
本病的自然病程为溃疡性动脉硬化破坏主动脉内膜,穿透内弹力层在中层形成血肿,也可引起主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形成,严重者可引起主动脉破裂[5-6]。
CT典型表现为胸主动脉中下段溃疡样突出,CT增强扫描显示一个分离的、有对比剂充盈的“衣领纽扣”样龛影突出于主动脉轮廓外[6]。
MPR/CPR、SSD及VR 显示小溃疡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所用机器重建后的分辨力未能达到各项同性;同时,如前所述,MPR/CPR对小病灶的显示对操作者的经验也有密切关系。
所以,运用CTA各种后处理诊断本病需紧密结合常规横断面图像综合考虑。
3.4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主动脉发育畸形,可单独发生,也可作为心内畸形的并发畸形。
CTA各种重建方式能直接显示主动脉缩窄部位及狭窄后扩张。
其狭窄部位常位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开口远端侧,按其狭窄特点分为广泛型和局限型。
本组2例主动脉缩窄病例均为局限型,其中1例并发心内畸形。
综上所述,螺旋CTA结合各种后处理功能对主动脉常见病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
临床应用中,影像医师应综合运用各种后处理功能提高主动脉疾病的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闻玲.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68-69.
[2]张红迁.CTA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常见疾病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4):129-131.
[3]刘玉清,凌坚,宋金松.大动脉炎及影像学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00,15(5):311-314.
[4]Park J H,Chung J W,Im J G,et al.Takayasu arteritis:evaluation of mural changes in the aorta and pulmonary arterywith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1995,196(1):89-93.
[5]Yoo S M,Lee H Y,White C S.MDCT evaluation of acute aortic syndrome[J].Radiol Clin North Am,2010,48(1):67-83.
[6]黄宝生,柴瑾,赵绍宏.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9):71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