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非遗文化的介绍

徽州非遗文化的介绍
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非遗文化传承地。
徽州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
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徽州非遗文化包括徽派建筑、徽剧、徽州绣、徽州木雕、徽州
石雕、徽州石拱桥等众多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
其中,徽派建筑以
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的瑰宝。
徽剧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表演风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绣是徽州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
风格而著称。
徽州木雕和石雕则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作品精美细腻,栩栩如生。
此外,徽州石拱桥也是徽州非遗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石拱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艺术品,
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建筑智慧。
徽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徽州非遗
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才能让徽州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学的思考——以黄山学院开设的《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

把 专 业方 向 的选 择 、 专业 课 程 的设 置 看成 在 高 校 就 读 的头 等大 事 。家长 及学 生对这 种 “ 社会 呼唤 ” 的误
读 和 地 方 高 校 自身 的 结构 性 问题 导 致 了 学 校 在 开 设 地 域 文化 教学 时 无法达 到预 期效 果 , 这在 受 教 育
改革 传统教 学弊端 、 更新教 育理 念 、 大力提 升教 师综 合能 力 , 实现培 养 应 用型人 才 、 高 大学生 综合素质 的 以 提
目的 。
关 键 词 : 域 文 化 ; 学 ; 境 ; 策 地 教 困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 6 22 G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4 7 2 1 ) 2 叭 1 — 3 l7 ~ 4 x(O 10 一 5 0
、
地 域 文 化 教 学 所 面 临 的 困 境
随着 高 等教 育 事业 的迅 猛 发展 也 成 为社 会 关 注 毕 的焦 点 。而社 会对应 用 型人才 的呼唤 使 学生 和家长
的 内容 系统 庞 杂 , 合 多学 科 的 知识 , 节 之 间 跨 融 章 度 大 , 论 性 与 实 践 性 兼 具 , 平 时 教 师 在课 程 的 理 而 讲 授 中 , 以 理 论 为 主 , 于 授 课 时 间和 班 型 的特 多 固 点 , 展 实 践 教 学 有 一 定 困 难 , 样在 学 生 的 理 解 开 这
一
才 ” 设置 的 “ 用 型本 科 教育 ” 一 种 专业 性 通 才 而 应 是 教 育 ,它 不但 强 调 对基 础 理论 知 识 的掌 握 , 更加 【 ‘ 】 还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古徽州人民创造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戏剧、诗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古建筑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州,其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人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外,历史因素也对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徽州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就有人居住,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在宋代以后,徽州地区逐渐成为文化重镇,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徽文化的核心内容1.语言文字徽州方言是徽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
徽州方言源于古代吴语,具有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特点。
同时,徽州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汝”、“吾”、“渠”等。
2.文学艺术徽文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
明清时期,徽商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兴建了许多园林和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徽州地区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3.学术思想徽州文化中还包含了许多学术思想。
其中,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新安理学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程颐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

徽州文化一、徽州概述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
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1、年表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
2、古代教育徽州历史厚重、文风昌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的教育办学。
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书院260多所。
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同时,也有少数官办。
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
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
二、徽州文化概述(一)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
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2008年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
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第五讲 徽州风俗概述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婚姻礼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 礼教,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 规和许多烦杂琐碎的风俗。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 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 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 闹洞房、回门。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 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开脸美容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 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 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 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 人。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 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 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 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 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 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 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 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 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 “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
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 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 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 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 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 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 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 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 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 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 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 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 如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 又称“嬉钟馗”,流行于 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 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 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 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 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 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 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 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 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 动,煞是热闹。
徽州文化传统

徽州文化传统
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充满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地方。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徽州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工艺技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传统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而闻名,其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的仿木结构建筑,屋顶呈马脊状,飞檐翘角,装饰华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徽派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别具一格,在内部装饰上也富有特色,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展现出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除了建筑艺术外,徽州文化传统还包括徽州绘画、徽州医药、徽州茶道等多种艺术形式。
徽州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色彩鲜艳,构图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徽州医药则以中草药为主,秉承古代医药传统,对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
徽州茶道则是徽州人民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茶艺表现出徽州人民的礼仪之美和审美情趣。
徽州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为世人所称道。
如今,徽州文化传统正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希望这份珍贵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世人能够更好地领略徽州文化的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徽州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流派,始于唐朝,兴于明清时期,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为中心。
徽州文化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民俗、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建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徽州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严谨的结构体系、细致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技艺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徽州建筑徽州建筑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形成的,而至明、清两代时期达到极盛。
徽州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典雅高贵,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徽州建筑的特点是“四进四厅”,即前门、外厅、中厅、内厅。
四厅按大小递减排列,依次对着前面一厅的门,形成格局完整,结构严密的整体。
建筑中还有丰富多彩的细节装饰,如雕花、画门、琉璃瓦、马头墙等。
徽州建筑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石材,而石材则常常作为地基或基础构造使用。
徽州建筑的木构架结构通常使用无榫结构,檐口常采用飞檐式,以增强建筑形象的立体感和轻盈感。
徽州建筑装饰雕刻精美,常常采用天、地、人、鬼、神、兽等各种图案,体现了徽州人对生活的崇尚、富足和向往。
同时,徽州建筑的装饰还流露出整个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二、徽州绘画徽州绘画是徽州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其风格独特,流派丰富,其中门派最为有名的是“芜湖法”。
芜湖法以细画著称,细致入微、用笔清晰,表现出了徽州人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
徽州绘画的主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
其中山水画,尤其是徽派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派山水画强调画面的平衡美和空间感,注重用笔技巧来表现整个画面的气韵和品味。
徽派山水画的遗产轮廓清晰,色彩浓郁而又不失淡雅,线条含蓄而又不失灵动。
徽派山水画风格独特精湛,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贡献巨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
三、徽州音乐徽州音乐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唐朝以来,徽州人就对音乐有着很高的热情和追求。
徽州音乐以“丝竹合韵”的演奏方式或者即兴伴奏为主。
徽州文化作文素材

徽州文化作文素材篇一《探秘徽州文化之古民居的魅力》徽州文化就像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宝藏,隐藏在安徽的那片土地上。
我有幸去徽州走了一遭,这一趟可让我对徽州文化有了不少独特的理解。
抵达徽州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那些古民居给牢牢吸引住了。
那些古民居啊,就像是一群默默伫立了千年的老者,虽然外表已略显沧桑,但是每一道刻痕,每一块砖石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我走进了一座古民居,刚踏入门槛,就感觉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
屋子是那种典型的徽式建筑风格。
大门外面有一个小小的庭院,地上铺着的石板,有些地方已经斑驳不平了。
我好奇地伸出脚,去踩那些石板,高一块低一块的,不小心差点扭了脚。
我心想这怕是很多代人的脚印才把这石板路给折腾成这样的吧。
庭院里摆放着一些奇奇怪怪的石头,看上去像是随意摆放,但我知道这里面肯定藏族着什么讲究。
有一块石头像只趴着的乌龟,还有一块模样像一朵懒洋洋的云彩。
进入屋内,采光有点昏暗,但这恰恰给屋子增添了神秘的氛围。
房梁和柱子那是相当粗,摸着那柱子,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当年建房时工人们喊着号子抬着大梁的画面。
木头的纹理在指尖划过,很粗糙,却有一种很实在的感觉。
屋内的木雕更是惊艳到我了,门窗上那些雕刻精细极了,有花鸟鱼虫,还有各种戏曲人物。
我凑近去看那些戏曲人物,那眉眼儿啊,就像活的一样。
有一个像是穆桂英在耍大刀,大刀上的纹路清晰得很,看她的表情,那叫一个英姿飒爽。
我这看得眼睛都不舍得挪开了,越看越觉得古代徽州人的技艺高超,这要是换我,拿着刻刀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墙面上的壁画也是讲究得很,色调虽然有些暗沉了,但图案还是能够一眼看明白。
画的大部分都是神话故事或者家族的祥瑞之兆。
比如说有一幅画的是麻姑献寿,那麻姑的服饰上的花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再看看旁边的寿星老儿,那胡子又长又白,刻画得简直逼真到不得了。
在这屋子里走一圈啊,就像在翻阅一本古老的历史书,每一章节都记载着徽州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这徽州的古民居就是传承徽州文化的超级大功臣,默默地把这古老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
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
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
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
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
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
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
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学家程大位、经学家俞正燮、戴震,理财专家王茂荫、近代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等著
名人物。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集团,足迹遍布天下。
他们不仅给徽州带回了丰厚的物
质精神财富,而且直接参与了许多地区的开发,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大小城市无不是徽商聚
集之地,其资金和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诸如“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陈去病《五石脂》,“山东临清,十九皆徽商占籍”
(谢肇《五杂俎》卷一四),北京“徽人辐都下者,已以千万计”(许承尧《歙事闲谭》)。
随着徽商遍及海内的商业活动以及大量徽人为官入仕四处游宦,很多徽籍人口散
居于全国各地,以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浸润着徽州文化韵味的徽人采取主动姿态
吸取四方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发展创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保持着持续发展
的可能。
另一方面,优势的徽州文化又以昂扬自信的姿态将自己展现于其他文化区域。
旅
居在外的徽州人十分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全国大小商业都会无处不有徽州会馆及码头、义学等附属机构。
徽人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其生活习俗、观念形态、价值取向很容
易为客居
地居民接受、仿效,形成一种徽客文化势力,从而扩大了徽州文化的地域外延。
在与
各地域文化碰撞交流中,徽派文化对中华文化其他各支系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地域间
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华的内涵。
徽商文化初步整合传统宗族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丰富了古代经济思想和
社会思想。
他们倡言“良贾何负闳儒”(《太函集》卷55),“贾何负于耕?”(《新安歙北许氏支东世谱》卷八)对正统“士农工商”的本末体制提出质疑,明确提出与正统观
念对立的社会价值观,宣称“造物之厚人也,使贵者治贱,贤者治愚,富者赡贫”(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二十六》),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按贵贱、贤愚、富贫之别重新划分,
否认职业有贵贱之分,所谓“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
士农工商,勇往
为先”(《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728条),强调个人努力,承认个人成就。
商人阶层的
价值体系也得到徽州社会其他阶层的认可,“商居四民之末,徽俗殊不然”(《歙事闲谭》)。
逐利、致富在这里是光明正大的,连读书人也抛去封建士大夫“君子不言利”、
安贫知命的古训,“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出现了一批亦儒亦贾的新兴家族。
徽商标榜义与利、仁与富的统一,竭力为发展工商业鸣锣开道,是对正统儒学观念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
以戴震为代表的汉学皖派,在儒家圣学范围内,纠正其偏颇之外,以当
时社会价值取向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尊重人性,肯定人欲,用“理者,存于欲也”(《孟
子字义疏
证》),调和理欲矛盾,反对以理杀人。
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就在于当时徽州商
业发展的长期积累,引起思想领域产生相应的波动。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
成难知难不难”(《古徽楹联》),一语道出徽人不拘古训,注重效果的务实与通达。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徽州文化蕴涵的精华和糟粕都极为典型地折射出中国传统
文化的特质。
毫无疑问,植根于封建土壤的徽州文化有落后、保守、稳定甚至僵硬的一面,它所崇尚的宗法礼教精神使社会凝固板结,阻滞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更新;其突破传统、
变异自我的尝试最终也失败了。
但同时,徽州文化中又确实含有极具开拓、开放性因素的
精华,积淀凝聚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铭刻着传统文化探索自身突破自我的尝试。
其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突破传统的魄力与创意,取财于义、生财有道的商业道德,搏击商海仕途犹不失人文与风雅的达观、洒脱以及人际的体恤、关爱和亲情,在改革开放
的今天仍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