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第01讲《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第01讲《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1)极半径6357千米。
(2)赤道半径6378千米。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5)表面积:约5.1×108平方千米。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相关的重要概念。
接下来,为了更直观、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地球仪就像是地球的缩小版,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地球的各种地理要素。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球仪的奥秘吧!二、地球仪简介1、地球仪——地球模型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2、地球仪的识读(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星相对的一点叫南极。
三、经纬线及其应用1、经线与经度及其规律(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2)经度: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3)经度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
(4)经度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5)经度递变:顺地球自转方向看,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
(6)一般来说:没有最东、最西一说,只有某个地区的最东边。
如中国最东边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2、纬线与纬度及其规律(1)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2)纬度: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与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3)纬度起点线:赤道(0°纬线)(4)纬度划分: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5)纬度递变: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北纬度越往北越大,南纬度越往南越大。
3、经度与东西半球划分(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西经20°、东经160°(20°W,160°E)。
(打印)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是。
地球的模型是。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千米。
1.两条相向的经线才能组成一个圆圈,即经线圈。
2.度数越大的纬线,其长度却越短;度数相等的纬线,其长度则相等。
3.沿某条纬线一直向东(或西)走,最后能返回到原地;而沿某条经线一直向北(或南)走,最后不能返回到原地。
四、经纬度的特点
1
2
五、特殊的经纬线
1.赤道(即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是南纬、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3. 180°度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重合在一起的,合称180°度经线。
六、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判断: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
所以,北纬一定分布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分布在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判断: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而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
所以,西经不一定分布在西半球,东经不一定分布在东半球。
(小小东,大大西)。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根据 的形状,推测地
球是个 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
形状:地球是一个 地 平均半径: 球 地球 大小 最大周长: 和 表面积: 地 球 地轴:地球的
仪 地球仪 北极:两极中对着 方向的点 (一) 南极:与 对应的点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重要的分界线:
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是 ,它也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2、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是 ;东西经度的划分界限是 。
3、低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
重要的概念,请连线:
0 °纬线北回归线
0 °经线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23.5°N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23.5°S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90°N (北极) 地球的旋转轴
90°S (南极) 南回归线
66.5°N 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66.5°S 赤道
经线本初子午线
纬线北极圈
地轴南极圈。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 —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地球与地球仪基础知识全文

30o 度
数
越
90o 大
重要的纬线及纬度
66.5o
90o
北极圈
23.5o
北回归线
0o
赤
道
23.5o 66.5o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o
66.5o 23.5o 0o 23.5o
66.5o
南北半球的俯视图
高
中
60o
低
纬 30o
度
的 划
0o
分 30o
60o
90o
高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90o
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N
60º 50º
A
B D
40º
30º
C
165º W
150ºE
165º E
180º
(1)给各条经线标注“E”或“W”。
N
60º 50º
A
B D
40º
30º
C
165º W
150º E
165º E
180º
(2)A、B、C三点位于__西___半球(东、西), D点位于__北___半球(南、北)。
经纬网
利用经纬度网确定地理位置和区域
从近几年的高考不难看出,区域地理 的考查往往是以经纬网之类的地图为切入 点进行的,根据经纬网准确确定地理位置 和区域是解题的关键。利用经纬网确定地 理位置主要是根据经线、纬线的度数变化 确定该地图所示地区的经纬度,进而由经 纬度确定地图所示区域。
一、读经纬网 1. 读图(1): A地理坐标是 2. 读图(2):A 地理坐标是
认 识 地 球
一、描述地球形状、大小常用数据
平
极
均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
3、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
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经度起止度数0度(0度纬线叫赤道)—90度N/S0度(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度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E。
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度W和160度E分东、西半球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
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7、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7页,第5题。
要会判断A、B两点的经纬度。
8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什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运动转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 2、时差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地球的公转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日期 3.21 6.229.2312.22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昼夜平分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短3、地球上的五带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地球与地球仪》 知识清单

《地球与地球仪》知识清单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活动范围有限,人们认为“天圆地方”。
后来,随着视野的扩大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球体。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造卫星的发射,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全貌——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这些数据是我们描述地球大小的重要依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定义和作用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全貌、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地球的运动等。
2、构成要素(1)地轴: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 665°的假想轴。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即北极和南极。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3)纬线和纬度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约 4 万千米。
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点。
纬度:人们为了区分不同的纬线,给纬线标定了度数,称为纬度。
赤道的纬度为 0°,从赤道向北、向南,纬度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分别为 90°N 和 90°S。
(4)经线和经度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经度:为了区分不同的经线,给经线标定了度数,称为经度。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向东、向西分别划分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3、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1)重要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235°N,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概况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1、地轴、两极、赤道地轴—①地球自转的假想轴②通过地心,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垂直与赤道平面③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与水平面成66°34′的夹角两极—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
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
赤道—地球上的最大圆,与地轴垂直。
2、经线和纬线概连接南北两极的同赤道平行的特形半圆圈,且都不平自成圆圈,方指示南北方指示东长度都相等(2万千米)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渐短3、经度和纬度经纬度的划分经度纬度含义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间的面面角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起始线(0°经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各180°以赤道为起始线(0°纬线)从赤道向南为南纬(S), 向北为北纬(N),各90°变化规律东经度是向东西经度是向西增大北纬向北极点方向(向北)增大南纬向南极点方向(向南)增大特殊经、0°、180°经线东西经分界线;赤道、南北极圈、回归线、地球概况: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平均半径:6371km。
2纬线20°W、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30°60°纬线(划分高中低纬)作用划分半球 20°W 向东至160°E为东160°E向东至20°W为西半球赤道划分南北半球;低、中、高纬的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划分定距离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的水平距离约111千米赤道上经度相差1度的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定位置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定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经度与纬度图★东西半球的划分图示法1)海陆轮廓法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中通过,20°W经线通过大西洋,160°E经线通过太平洋,避免了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2)数轴图示法(l)并不是所有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也不是所有西经度的范围都在西半球。
(2)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范围是0°向西至20°W。
(3)既位于西半球,又属于东经度的范围是160°E向东至180°、南北半球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低纬、中纬和高纬: 0-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3、回归线:23°26′N和23°26′S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回归线之间为热带。
4、极圈:66°34′N和66°34′S分别表示北极圈和南极圈,极圈与回归线间为温带,极圈到极点为寒带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汇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34、常见经纬网图的判读5、经纬网的主要应用A 、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确定位置(包括地理坐标、半球位置、温度带、高中低纬位置)(1)确定经度:①规律: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向西)增大的是西经度;②180°经线两侧经度变化:(与0°两侧相反) 西侧东经度向东增大东侧西经度向西增大③确定对跖点(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和相对经线:经度规律:度数和为180°,东经和西经相反;纬度规律:纬度数相等,南纬和北纬相反;(对跖点昼夜长短相反,地方时相差12小时。
) (2)确定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注意:俯视图上是难点,应先确定0°经线,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经和西经。
B、确定方向(1)一般规律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只有东西方向。
(3)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两点的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的南北方向。
(4)以极点为中心的。
经线的判断:若是北极,它四周都是南,南极则相反;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是东经度,则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劣弧段),则东经在西经的东边,若大于180°则东经在西经的西面。
(或:在相比较的两地之间的劣弧,画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箭尾为西,箭头为东。
)C、计算实地距离:(1)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图中AB。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
4D、两地之间的最短航线问题(1)概念: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2)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般规律:①侧视图中,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为弯向高纬方向的弧线(如图)。
②俯视图,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可视为两点间的直线(如图)。
特殊规律:①赤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两点之间赤道弧线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AB之间)(如下面左图中的CD之间)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上两点之间劣弧部分。
③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经过某一极点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EF之间)④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右图中的GH之间)注意:上述四种情况中赤道、经线、经线圈、晨昏线都是大圆或大圆的一部分,故直接可截取球面距离。
5. 判定范围a.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度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b.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
c.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下图(图中闭合曲线为等高线),甲、乙两图图幅相同,但甲图经纬线相隔10°,而乙图经纬线相隔5°,因而甲图所示地区面积远远大于乙图;由此也可得出以下结论: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地形的坡度比乙图小。
5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南北纬60度约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黄赤交角:(1)定义: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了二分二至。
(3)应用: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用曲线图表示,如下图所示:★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误区警示】两至点和近、远日点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冬至点、夏至点、近日点、远日点的关系,不能把它们相混淆。
冬至冬至6【思考】北极地区的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极昼天数?这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存在差异造成的,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时间在每年的3月21日至9月23日,此时,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公转速度较慢,时间过的相对较慢,所以极昼的天数多;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时间在每年的9月23日至次年的3月21日,此时,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公转速度较快,时间过的相对较快,所以极昼的天数少。
三、昼夜交替与晨昏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误区警示】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会有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了吗?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太阳光照射下,地球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因此昼夜现象的产生和地球是否自转没有关系。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是表明,没有了地球自转,就不会有昼夜交替了。
在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此时的昼夜交替周期将由一天变为一年。
2.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3.晨昏线(1)概念:昼与夜的分界线,晨线上看到日出,昏线上看到日落。
(2)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特点:1)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7)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