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一、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1.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背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学的萌芽-写作工具的演进与文字的形成-农耕文化与文学的初步成型-国家架构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2.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诗、赋、文、传-韵文和散文的区别与特点-文学应用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流派3.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与仁爱思想-宗教信仰的影响-社会乱象与人性善恶的探讨二、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与代表人物1.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反映周代社会风貌的诗歌集-《楚辞》:展现楚国风土民情的文学作品-《左传》: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记录-《庄子》: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描绘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追求2.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管仲:《韩非子》中重要人物,享有“管仲称相”之誉-屈原:楚国诗人,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三、古代文学的出版及传播1.古代文学作品的保管与传承-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阐释-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传统2.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传播途径-传统的手抄本传播方式-印刷术的发明与书籍的普及-纸张材料的进步与文学作品传播的便利化四、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发与影响-古代文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2.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古代诗歌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古代小说的揭示社会百态与审美追求-古代哲学文学的思想启迪与精神寄托五、复习方法和建议2.掌握各个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眼光和思维深度4.多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点和考题形式5.坚持每天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好的心态总结: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复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学习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重要作品和代表人物,同时加强对古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1、什么叫神话?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文献资料中?保存最多的是哪部书籍?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
文献资料:《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列子》等《山海经》中保存最多。
2、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神话分别记载在哪些典籍中?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山海经》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淮南子》3、中西方神话的比较。
熟悉所讲的著名神话。
①中国神华很零散。
希腊神话有严密的联系。
②中国神话大多半人半兽,将人神化。
而希腊神话则有浓厚的人情味,将人神化,人神同形同性。
③中国神华女性地位较高。
而希腊神话大多推崇男性神。
④中国神话无爱神。
西方有丘比特。
⑤中国神华伦理道德观念很强,呼唤正义、献身精神4、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一共有多少篇?是按什么分类的?六义是指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305篇;按照不同乐曲分为风、雅、颂。
“风”即国风,为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大部分是民歌;“雅”者,正也,周人认为的“正声”,就是周王朝直接管辖区的雅乐。
雅分大、小雅。
二雅小部分为民歌,大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5、“三家诗”名词解释。
三家诗是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
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
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6、周民族史诗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内容(篇目)?7、《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8、简述古代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一、古代文学的概述
1.古代文学的时期划分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诗经》
1.《诗经》的特点和内容
3.《诗经》的主要传世版本和研究意义
三、《楚辞》
1.《楚辞》的特点和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
3.《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论语》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论语》的思想和主要内容
3.《论语》的意义和影响
五、唐诗
1.唐诗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唐诗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六、宋词
1.宋词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宋词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七、元曲
1.元曲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元曲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元曲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明清小说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明清小说的题材和艺术成就
九、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阅读技巧
1.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如何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十、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2.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反思
3.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复习提纲,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
和扩展,重点掌握每个部分的基本概念、代表作品和相关研究内容。
同时,通过阅读原著、研究相关文献和参加讨论,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欣赏,提高复习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诗歌第一章上古歌谣第一节上古歌谣一、基础知识(1)《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2)《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4)《周易》《贲(bi)卦》六四爻辞:“贲如,皤(po)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反映原始社会的抢婚习俗。
(5)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的《弹(dan)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古“肉”字)。
”这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猎歌,表现了先民从制造弹弓到打猎的生活情状。
二、简答1、举例说明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上古诗歌的表达形式是载歌载舞的。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初民该如何表达情感呢?《毛诗大序》解释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确实具有初民生活的踪影:手握牛尾边舞边唱,或是带着各种野兽的标志,模仿野兽的动作,随着敲击石器的节奏而手舞足蹈,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包括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三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内。
2、《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先秦文学《诗经》篇鬥&时代:305+6西周初-春秋中叶作者:社会多阶层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IA)容无关联的兴句《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
(季隗、怀赢、崔抒)2.善于叙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U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
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
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己,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诸子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语录体:《论语》(《老子》)对话式的论辨体:《孟子》、《庄子》论文体:《荀子》《韩非子》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一)杂剧的体制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
用北曲演唱。
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4.杂剧演出的三要素: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
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南戏的体制元戏剧活动形成为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为杭州第一章关汉卿二、《窦娥冤》(一)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二)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一、《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二、《单刀会》与《西蜀梦》第四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二、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场上之曲尽快入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善于设置悬念第二章王实甫和《西厢记》二、崔张故事的演变(一)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二)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四)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1.王西厢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2.王西厢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
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
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5.《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一、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二、逻辑高潮与情感高潮第三节《西厢记》的艺术创新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西厢记》和《窦娥冤》比较相同:1.作者是仕途失意的文人,熟悉当时生活2.旦本戏3.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项目《窦娥冤》《西厢记》代表派别本色文采杂剧体制一人主唱,四折加楔子的典范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扩大上有革新审美类型悲剧喜剧故事内容酿成冤狱的公案戏男欢女爱的爱情戏主角身份没有文化的弱女子富有教养、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语言风格质朴生动自然华美创作方法两结合现实主义艺术效果酣畅淋漓震撼人心花间美人光彩照人第三章白朴和马致远第一节白朴和《梧桐雨》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1.深沉的沧桑感梧桐夜雨的意蕴作品着眼点并不在爱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
梧桐夜雨的意蕴历来称道这一作品,主要是因为它的词曲优美及长于抒情。
三、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之一故事的来源及在宋元时期的广泛影响。
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主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
第二节马致远和《汉宫秋》一、“曲状元”马致远贾仲明挽词云:“万花丛李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钦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二、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1.取材于昭君出塞故事,但与历代题咏相比,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着重抒写家园衰败之痛,与《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消极创作倾向,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和对官场黑暗的指责。
神仙道化剧盛行的原因和马致远的创作在元剧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郑光祖南方戏剧圈成就最突出的作家是郑光祖一、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题材来源,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
二、《王粲登楼》抒发一知识分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元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二、南戏的体制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第四节元代四大传奇一、四大南戏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
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二、《拜月亭》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
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
对王瑞兰的形象塑造,亦相当成功。
三、其他三剧《荆钗记》在思想倾向上和《本厢记》的异同;《白兔记》对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的再现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杀狗记》对“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的充分揭露,作品具有一定的劝戒作用,有极富表现力的说白,又杂有令人生厌的封建说教。
第四节元代后期的诗歌一、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二、杨维桢的“铁崖体”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明代文学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与版本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
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第二节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一、《三国演义》的主旨(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二)作品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尖税复杂的斗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阴险狡诈的反动本质。
(三)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战争,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战争规律,读者可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作品表现出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历史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英雄史观和封建的忠义观念。
第三节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一、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一)曹操: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奸雄”的典型。
这一形象既表现出作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汉末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概括了地主阶级贪婪的权势欲和奸诈、阴险、残忍的本性。
(二)刘备:这是一个“仁厚爱民”的好皇帝典型。
他深怀治野心,同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三)诸葛亮: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贤相”的典型和智慧的化身。
作为“贤相”他有着浓厚的忠君观念;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政令严明,知人善任,在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
二、《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场,在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人物的个性上都有创造和独到特色。
(二)战争描写: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影响一、历史演义的繁荣二、列国系统的小说三、隋唐系统的小说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第一节水浒传的作者和成书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一)《宋史》等关于宋江起义军情况的记载为《水浒传》创作提供了一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