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doc
高中生物拓展型课本教案

高中生物拓展型课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进化的历史和证据2. 理解人类的进化与自然选择的关系3. 探讨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 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人类进化的历史和证据2. 自然选择对人类进化的影响3. 人类与其他物种的联系教学难点:1. 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及其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2. 探讨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生物教科书和参考书籍3. 实物或图片展示人类演化的证据4. 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的问题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类演化的证据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或实物与人类有何关系,并引出人类进化的主题。
2. 讲授:介绍人类进化的历史和证据,从早期人类的化石记录到现代人类的基因研究,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从古代灵长类进化为现代人类的。
3. 学习:讲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并讨论自然选择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特征使得人类在演化中更具竞争力。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比较人类的进化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和联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人类进化的历史和证据,以及人类与其他物种的联系。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类进化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份报告。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和感受人类进化的证据。
2. 可以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自然选择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反思:1. 每个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兴趣点不同,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在开展讨论和小组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合作态度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1 微生物 复习课件

微生物
• ——是肉眼难以看清的各 类生物的总称。
(一般体形在0.1毫米以下的小生物。)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建立
• 一、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 • ——17世纪列文·虎克(荷兰) • 1674年他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
物”的细菌,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微生物世界。
• 二、主要科学家: •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 德国细菌学家:科赫 • 19世纪中期后,微生物学的建立
三、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 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 1、配制原则 • A、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 B、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比例、适宜的PH • C、配制后进行严格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灭菌锅
• 1、05/cm2,121℃,15~30min
为什么采用121℃灭菌?
ⅣP20此温度以上才能杀死培养基中的细菌芽孢。
• 1、结构特点: • 蛋白质:构成衣壳 • 核酸:位于中心,构成
核心
•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 核酸:DNA或RNA。
• 营养方式:寄生
噬菌体:只有DNA
烟草花叶病毒:只 有RNA
• *病毒类型: • 裸病毒(无包膜)
结构1,4,6分别是指衣壳,成分是蛋白质。2,3,5分 别代表的物质是核酸,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 或RNA。
(接合孢子)
• *在自然中的作用:大多 为分解者
• *典型代表:青霉、根霉、 曲霉等
孢子
*应用:发酵生产抗菌素、酶制剂、食 品发酵等
*寄生种类可致病:皮肤癣症等
• (3)蕈——蘑菇等IVP15
菌盖: 菌褶
结 地上:子实体
构
菌柄
地下:丝状,与菌柄相连
生物高中拓展课程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二、适用年级: [年级]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体能力],如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具体知识点]五、教学难点: [具体知识点]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讨论。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知识点]。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具体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知识点讲解: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等。
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具体知识点]。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三)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意义。
2.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步骤,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
3.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四)课堂小结1. 回顾知识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 总结方法: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巩固:布置与[具体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完整版)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第一章微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病毒、真菌、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集体。
细菌:包含古细菌、真细菌(原核生物)、真菌(真核生物)。
真细菌:包含蓝细菌、放线菌等。
真菌:一类拥有真实细胞核,大多数营腐生生活,并用孢子进行生殖的真核生物。
包含酵母菌、霉菌、蕈(蘑菇)。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大多为能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黏菌(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间的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特色: 1. 个体细小 2. 构造简单 3. 散布很广 4. 营养方式多样 5. 生长生殖迅速。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微生物传得病流行过程:传染源经过流传门路(空气流传、接触流传、媒介物流传、病媒传播)使易动人群发病。
微生物传得病的预防: 1. 控制传染源 2. 切断流传门路 3. 保护易动人群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体液:人体中所有液体总称(体重的 60%),在细胞内的是细胞内液(体重的 40%),细胞外的是细胞外液(体重的 20%)。
细胞外液:主要种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由这些细胞外液组成的体液环境称为内环境。
自稳态:人体自己调理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固的状态。
内环境自稳态是动向均衡,令人体战胜外界环境影响,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是Cl -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2-2-、蛋白质K ,主要阴离子 HPO、 HPO44体内水根源:饮用水、食品水、代谢水体内水排出:尿液排泄(小便)、皮肤蒸发、呼吸蒸发、排遗(大便)水摄取:渴觉神经中枢控制水排出: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体温:人体内部温度,常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表示。
人体产热:寂静时-> 肝脏强烈运动->骨骼肌散热:传导(直接接触)、对流(气体或液体流动)、辐射(红外线形式)、蒸发(水分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环境靠近体温时人体独一的散热方式)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浓度达到最高值)。
高中生物教案:拓展生命科学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高中生物教案:拓展生命科学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生物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
在当今的社会中,生命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范畴,更是我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而在高中阶段,生物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对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高中生物教案的编写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拓展生命科学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因此,在编写生物教案时,我们应该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安排。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光合作用实验、基因工程实验等方式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原理。
二、引入前沿科技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因此在生物教育中也应该将前沿科技引入其中。
例如,可以引入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其原理和应用场景。
同时,随着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这不仅能够拓宽视野,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应用意识。
三、加强互动授课互动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生物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互动授课。
例如,可以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设置小组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热情。
通过提升互动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四、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现代科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生物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讨论科学伦理、开展科学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应用的潜在影响。
高中生物拓展延伸训练教案

高中生物拓展延伸训练教案
主题:细胞生物学
目标:通过本次拓展延伸训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复习:教师简要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回忆细胞的组成以及不同细胞器
的功能。
2.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与学生讨论细胞膜的重要
性以及作用。
3.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胞膜的透性与渗透性,通过实验结果讨论细胞膜的特
点及功能。
4.应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渗透压对细胞膜的影响,并通过实验
结果总结渗透压对细胞的重要性。
5.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次教学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思考细胞膜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6.拓展: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细胞膜的其他功能以及与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拓展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评价方式: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和总结思考,体现对细胞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资料:
1.中心体:中心体是动植物细胞的核心细胞器,具有调节细胞分裂和代谢的功能。
2.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细胞的分泌器官,参与合成和包装蛋白质的过程。
3.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参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分子供细胞使用。
上海市古美高级中学高中沪科版生命科学与拓展型课程课后作业:1.4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第四节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基础知识自测】1、微生物传染病是指能够从一个传播到另一个的微生物致病因子,如、、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所导致的疾病。
它往往具有性和性两个特征,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往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工作和生活秩序。
对于人类传染病来说,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病原微生物要形成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和四种。
2、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串联在一起构成了。
一般来说,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抑制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
3、微生物传染病的病原体一般营生活,所以需要在宿主体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定居。
病原体定居的位置一般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如霍乱弧菌、肝炎病毒和爱滋病毒选择的场所一般分别是、、。
4、新传染病在某地流行时,常表现为染病人数在最初,再,然后的规律。
这种变化和数量的变化有关,在最初,由于的人较少,因此表现出染病人数上升的趋势,后来由于的增加,引起易感人群数量的下降。
5、病原菌黏附和定居于人体的特定组织后,通过产生特殊的或的作用或通过伤口进入,然后向更深的组织渗透。
当它们进入系统后,就可以进入宿主细胞的所有器官和系统。
当大于,人体就表现为显性感染。
6、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是吸附在宿主的上,然后通过或进入细胞(不进入细胞)。
在宿主细胞的作用下,被水解,释放出病毒核酸,它利用细胞的合成系统自身物质。
7、在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中,接种疫苗是属于,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是属于。
疫苗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的稳定性。
【练习题】1、登革热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微生物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途径属于()A.接触传播B.空气传播C.病媒传播D.媒介物传播2、既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又是其传播途径的是()A.患乙型肝炎的人B.家里的猫、狗C.消化道病人用过的杯子D.带有疟原虫的蚊子3、传染病的特点是()A.由病毒引起的B.具有一定的区域性C.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D.通过呼吸道传播4、下列传染病中,属于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是()A.疟疾B.狂犬病C.肝炎D.流行性感冒5、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切断三个基本环节的任何一个6、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传染病易感人群的是()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C.给医疗仪器消毒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7、控制传染源是抑制微生物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对传染源进行控制的是( )A.接种特效疫苗B.设立隔离病房C.注射相应抗体D.室内定期通风8、下列不属于病原体的是()A.感冒病毒B.破伤风杆菌C.蛔虫D.苍蝇9、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遗传病,它的病原体和主要传播途径分别是()A.细菌飞沫传播B.病毒血液传播C.病毒病媒传播D.细菌接触传播10、下列各项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的是()A.肺结核B.流行性乙型脑炎C.血吸虫病D.细菌性痢疾11、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候是()A.未发病前B.发病初期C.发病最严重时期D.恢复期12、下列有关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染病的生物B.消灭“四害”,从防止传染病的措施分析,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接种疫苗是预防微生物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D.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病13、以下关于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人类的传染病来说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易感人群B.通过与SARS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接触病原体而患病的传播属于病媒传播C.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染链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D.同一种微生物传染病可以有一条以上的传播途径14、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是()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沪科版高三生物拓展型全册课件【完整版】

沪科版高三生物拓展型全册课件【 完整版】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1 微生物
沪科版高三生物拓展型全册课件【 完整版】
微生物的探究历程
沪科版高三生物拓展型全册课件【 完整版】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沪科版高三生物拓展型全册课件 【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156页 0304页 0376页 0448页 0520页 0546页 0548页 0627页
1 微生物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人体自然环境的自然稳态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 3 遗传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 生物工程的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第一章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原核生物)、真菌(真核生物)。
真细菌:包括蓝细菌、放线菌等。
真菌: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大部分营腐生生活,并用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蘑菇)。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大多为能运动的单
细胞真核生物),黏菌(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间的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 1. 个体微小 2. 结构简单 3. 分布很广 4. 营养方式多样 5. 生长繁殖快速。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通过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媒介物传播、病媒传
播)使易感人群发病。
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 1. 控制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人体中全部液体总称(体重的 60%),在细胞内的是细胞内液(体重的 40%),细胞外的是
细胞外液(体重的 20%)。
细胞外液:主要种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由这些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称为内环境。
自稳态:人体自身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自稳态是动态平衡,使人体克服外界环境影响,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是Cl -
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 2- 2- 、蛋白质
K ,主要阴离子 HPO 、 HPO
4 4
体内水来源:饮用水、食物水、代谢水
体内水排出:尿液排泄(小便)、皮肤蒸发、呼吸蒸发、排遗(大便)
水摄入:渴觉神经中枢控制
水排出: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
体温:人体内部温度,常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表示。
人体产热:安静时-> 肝脏剧烈运动->骨骼肌
散热:传导(直接接触)、对流(气体或液体流动)、辐射(红外线形式)、蒸发(水分气
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环境接近体温时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浓度达到最高值)。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范围: 3.89-6.11mmol/L。
低血糖症: <3.89mmol/L低血糖休克:<2.8mmol/L糖尿病:>7.8mmol/L
胰岛 A 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提高血糖浓度)。
胰岛 B 细胞:胰岛素(血糖转变为糖原、脂肪酸储存,抑制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降低血
糖浓度。
糖尿病: I 型为遗传(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移植治疗),II型为后天(胰岛素抵抗)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尿糖检测实验:
班氏糖定性试剂(蓝色)+尿液 =>
1.形成砖红色沉淀(含尿糖)
2.无变化(不含尿糖)
血脂:血液中的脂类物质,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成
脂蛋白,分 1. 乳糜微粒( CM)2.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3. 低密度脂蛋白( LDL) 4. 高密度脂蛋白( HDL)。
1+2=甘油三酯携带者, 3+4=胆固醇携带者。
高血脂症: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两者兼有的血脂代谢紊乱疾病。
血压:血液流动对血管壁造成侧压力。
正常血压:收缩压 100-130mmHg( 13.3-17.3kPa ),舒张压 60-90mmHg(8.0-12.0kPa ),脉压30-40mmHg( 4.0-5.3kPa )。
高血压:收缩压 >140mmHg( 18.7kPa ),舒张压 >90mmHg
( 12.0kPa )低血压:收缩压 <90mmHg( 12.0kPa ),舒张压
<60mmHg( 8.0kPa )高血压发病因素:遗传、饮食、精神、肥胖、烟酒
等非药物治疗: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体育锻炼等
第三章遗传
基因连锁:形成配子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连在一起遗传。
不发生交换称基因完全连锁,发生部分交换称基因不完全连锁。
基因交换:有性生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等位基因发生互换。
显性基因的相对性:完全显性(显性表达)、不完全显性(表现型为双亲中间型)、镶嵌显性(双亲显性性状在不同部位同时显示)。
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对应基因座位上存在两个以上形式的等位基因。
第四章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生产人类所需产品。
基因工程:体外 DNA重组创造生物新类型,并获得相关基因产品(基因表达的多肽或蛋白质)。
生物工程:改造生物结构与功能,获得相关产品。
高效性、经济性、清洁、低耗、强调技术
设计、可遗传、可扩散、影响人类伦理道德。
细胞工程:细胞水平的,以细胞生物学理论技术为基础,结合各种学科原理、技术,研发、
利用细胞。
植物组织培养四阶段:预备、诱导分化、再分化、移栽
干细胞:具自我更新、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
细胞融合:人工使不同来源的细胞互相融合,重组形成新细胞。
单克隆抗体:单个杂交瘤细胞增殖,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群所分泌的成分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细胞核移植:一种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去核细胞中的技术。
胚胎移植技术:动物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移植到指定母体子宫内,妊娠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
例题: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
按每人每1 kg 体重1 g 计算,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
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
1)两人血糖浓度变化如图 A ,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________。
2 下列 B~E 4 种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 2 人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是________。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往往______,而血糖浓度 ________。
答案: B、 D、不足、过高且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