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集聚对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城市集聚对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作者简介:程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电子政务。 张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电子政务。
宁晓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区块链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096)。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 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3 个子城市群构成的国家 级跨区域城市群,涵盖了湖北、湖南、江西 3 省共 31 个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承接东西、连 接南北的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 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长江中游城市 群城市集聚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把握城市土地 扩张的演变规律及城市集聚驱动土地规模持续扩
关键词:城市集聚;土地扩张;固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3-0029-35
收稿日期:2019-01-21
DOI:10.13562/j.china.real.estate.2019.0化进程中城市间频繁
张的作用大小对于合理规划集聚区空间布局,促 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本文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03-2016 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在 分析城市集聚和土地扩张历时变化态势的基础上, 对城市集聚对土地扩张的作用效应和区域差异进 行实证检验。
2 模型选择、变量测度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选择
LEit=α+β0UAit+γXit+νi+μt+εit i 表示地区,t 表示年份,因变量 LEit 为 i 地区 t 年的土地扩张情况,自变量 UAit 为 i 地区 t 年的城市 集聚水平,β0 代表城市集聚对土地扩张产生的作用 强度,若 β0>0,则表示城市集聚化发展会推动城市 土地扩张;Xit 为控制变量集,γ 为相应控制变量的 待估系数。υi 和 ut 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 定效应,εit 是随个体与时间变化的扰动项。 2.2 变量测度 (1)自变量:城市集聚的综合测度。既有关于 城市集聚的研究主要是就某一具体层面的集聚度 进行测度,例如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产业集中度 等,但事实上,城市集聚是劳动力、资本、产业等 多要素横向匹配和纵向融合的复合体。为此,参考 已有研究,本文构建了表 1 所示的城市集聚度综合 测度体系,在利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湖 北社 会 科 学 2 1 0 2年 第 6期
中部 崛起 与湖北发展
长 江 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 的基础 条件分析
白 洁 1 ’
(. 1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 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30 7 2华 湖北 武汉 40 7 3 0 4)
摘要 : 构建长江 中游城 市群对推动 中部崛起 、 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乃至全 国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有 着重要 意义。 产业一体化是城 市群协调发展的核 心 内容和基本前提。 目前 , 大次城市群在 产业合作方面既有共 同的利益诉求 , 三
规划纲要 》要求加快构建“ 长江 中游经济带” 长江 中游地 , 沿 。
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中的地位 日益 凸显 。2 1 0 2年 2月 1 0
西部地区转移 步伐加快 。 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充分发挥三大城 市群资源丰富 、 要素成本低 、 市场潜力 大的优势 , 而且有 利于
作 者简介 : 白洁(9 ( )女 , 18 卜 , 湖北省社会科 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 究所助理研 究员, 中科技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博士后 。 华
践展开 。 陈建军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 了
长江三角洲各次 区域之 间产业 同构产生 的原 因, 为长江三 认 角洲 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 。 - 9 ) 民采用制造 殷醒 进行初 步测 定, 显示 区域 内部产业分 工趋于加深 。14 23 ]) ( 程玉 o 鸿. 许学强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
业 的专业 化系数对长江三 角洲 主要城市 的制造业 分工地位 关对策建议。 1 . “ 发展 两型” 产业是 三大次城市群共同的历史使命 。
武汉城市 圈和 长株潭 城市群是全 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重 点构建以生态农业 、 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 好型产业体系。 发展 “ 两型” 产业成为国家赋予三大城市群共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0 1 3年第 1 0期
中 部 崛起 与湖北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 究・
长江 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分析
秦 尊文 , 汤鹏 飞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7 )
摘 要: 湘鄂赣 皖四省在 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 打造 长江 中游城 市群 , 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 两个角度考察长 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 实践方面, 从 交通 、 产业、 市场和区域等 不同角度 , 总结 了长江 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所 开展 的实践。 理论测度 方面, 选择 中心职能模型、 城市流模 型和 引力模型考察 了长 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的情况 , 长江中 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主要存在 以下特征 : 城 市中心职能度 的“ 金 字塔 ” 结构 ; 重点城市的沿长江、 京广 、 京九重点轴线分 布特征 明显 ; 长江 中游城 市群传统外 向服务部 门具备优势 ; 城 市外 向服务功能的空 间分布表现 出圈层结构 ; 经济联
种, 参考 国内相关研究指标 的选取及代表性 , 本文选择城市 各个产业从业人员为城市功能指标 , 城市外 向功能量 主要取
E o = P o — P  ̄ ( P j , P ) = ( 1 - 一)⑥
i 城市的功能效率 用人均从业人员 G D P表示 , 即
N = G D P I /

i 城市 的城市流强度 为
F i = N i x E 。 = ( G D P I / P j ) x E i = G D P I x ( E i / P j ) = G D E x K ,⑧ 式⑥ 中的 称 为城市流倾 向度 ,即城市外 向功 能占总功

长江 中游 城 市 群 推进 经济 联 系的 实践 分 析

专题二十三长江中游经济区2023年高考政治必备时政热点解读与考向预测

专题二十三长江中游经济区2023年高考政治必备时政热点解读与考向预测

2023年高考政治必备时政热点解读与考向预测专题二十三长江中游经济区一、【热点直击】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认为,在中部地区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将加快推动我国发展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转向以创新驱动、内需驱动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钻石型结构”经济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国际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沿海、沿边开放,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建立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主要经济区为主的“菱形结构”经济发展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区位优势】首先,从人文地理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单元。

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了“一江、两湖、三平原”的自然地理格局,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

湖北荆楚文化、湖南湘楚文化、江西“吴头楚尾”都可以追溯至楚文化。

始于元末迄于清朝长达400多年的“江西填湖广”大规模移民运动,促进湘鄂赣形成了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次,从历史发展看,长江中游经济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汉逐步成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游经济区是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重点,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有11个位于湖北、湖南和江西。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再次,从现实基础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是正在加快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长江中游三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2021年9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达成了《长江中游三省战略合作总体构想》,建立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推进机制。

长江经济带PPT

长江经济带PPT

2.1
经济带发展历史
四 个 发 展 阶 段
1)1985年“七五”计划提出东中西部的概念,要求加快长江中游 沿岸地区的开发,大力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横向经济联系。 2)2005年沿江九省市签订《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但因行政壁 垒等限制,使得长江流域航运和经济被割裂,协议效果不佳。 3)2013年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召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 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起草工作会议,上海、重庆、湖北、四 川、云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九个省市与会。 4)2014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随后,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 发展”;接着,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 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并决定将 贵州和浙江两省纳入发展规划。
3.1
长江经济带的规模
长江经济带,被誉为继中国沿海经 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专家预测,在本世纪的战略机遇期 内,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速将保持8%左 右,而长江经济带在未来15年经济增 长速度将超过全国经济的平均增速, 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 量将达到全国的50%。
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18%
对策三:设立区域协调机构,促进区域统筹发展。
国内外流域开发经验表明,流域开发是否能顺利而迅速地实现,关键在于 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和权威性的机构,组织开发并协调管理。因此,必须对 流域开发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协调,建立具有法人地位和权威性的机构,全面 负责此项工作。它不仅负责对全流域进行规划、开发与管理,而且负责建设 项目的经济运营。 现在沿江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是初步的,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区封锁和经济 问题,整体功能还没有能充分发挥。现行的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议制度 虽然对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上,该组织的权威 性难以适应和满足开发长江流域经济的实际要求。因此,为较好地处理全流 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统筹规划和制定长江流域发展战略,由国 家出面组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机构实 属必要。

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1.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布局现状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其合理与否对该国或该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具有重大的影响。

1.1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这四个省份,占地面积约为70.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48亿人,在2014年实现总产值为130151.04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0.45%。

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一产业产值的21.06%;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国第二产业产值的27.42%;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14.17%。

无论是从生产总值的角度还是分产业产值的角度,长江中游地区都在全国的经济和产值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这四个省份处于内陆和沿海地区的中间部分,成为内陆与沿海城市重要的纽带和桥梁。

借助于长江上游经济带和长江下游经济带的优势和资源,长江中游地区的四个省份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表1.1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单位: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TOTAL 安徽2392.39 11077.67 7379 20848.75湖北3176.89 12852.40 11340.93 27379.22湖南5031.60 42224.24 18952.60 66208.44江西1683.72 8247.93 5782.98 15714.63全国58332.00 271392.00 306739.00 636463.00 附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统计年鉴其中,湖北在这中部四省中三次产业比率最为和谐,第一产业的占比最小,第三产业的占比和第二产业越来越接近,省内主流产业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

下图给出了中部四省省会城市2015年三次产业比。

2015年,合肥、长沙、武汉、南昌分别实现产业增加值为:5180.56亿元、7824.81亿元、10069.48亿元、和3667.96亿元。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1.长江中游产业优势明显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同事具有颇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 5 个国家级高新区。

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 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 家,从业人员 32.88 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 2 个国家级和 1 个省级高新区,10 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2.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

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 78 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

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

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明显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一体化”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中部四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更好的研究产业协同效应,在此对长江中游城市中四省在协同发展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国家汉冶萍公司由清政府于1908年批准湖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的长江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北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之后首位城市武汉莫属即使将长株潭合并在一起计长江通信管理局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此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算其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仍然远小于武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很久以来武让的长江航运中心也是我国内陆重要国经汉一直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
因为武汉从来就是一个具有全 国性影响的 口数之比值, 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
大城市 ,它 的辐射 范 围不应 仅 限于湖 北 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 集中程度。 一般认 究得出结论: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 为,城市首位度等于或 略小 于 2 明结构 济 圈,正在成 为继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 表 省,而应作为更大城 市群 的首位城市 ;也
维普资讯




可 ¨


_ l “l


I - 越
是最大城市人 1 1 3 3的 / ,余类推 。
其进行 整合。
尽管这一推论缺少存在性证明, 但它 确实与大多数后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规模分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我们知道,下一轮经济竞争, 将表
解释和检验这一法则的高潮,结果证明, 情况看,中部的一些交通枢纽地带有一
… 太

l 北近)如把位市汉在 的展会这法靠。 “ ( 8但果首城武放 发也向一则拢 城市首 有东一形城群还 ‘于r 湖省 , 高接考 全省的城市首位度则下降 与此紧密相 关的一 个概 念是 来察 像面 ,而能否 形成 ,,取决’ 部 市‘ ’ 点 i 不是 ‘ ’样成 面是 ,
布惊人的相似。克鲁格曼称其为 “ 经济学 为区域性城市群的竞争。因此,推进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秦尊文,汤鹏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湘鄂赣皖四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两个角度考察长从交通、产业、市场和区域等不同角度,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所开展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

实践方面,的实践。

理论测度方面,选择中心职能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引力模型考察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情况,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城市中心职能度的“金字塔”结构;重点城市的沿长江、京广、京九重点轴线分布特征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圈层结构;经济联系强的区域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城市。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心性;城市流;引力强度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1003-847710-0052-05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融合”而成。

2013年初,安徽皖江城市带要求加入,由此范围涉及到四省。

研究所涉及城市间的经推济联系,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度,对于优化空间策略、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经济联系的实践分析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一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体化”(一)交通一体化方面。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负2012年2月,责人达成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共识,并建立协调机制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整体联动的大交通体系一体化进程。

2012年7月,四省建立了长江中游水运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长江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定期分析四省水运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规划实施情况,研究解决水运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四省率先进行交通联合,也率先取得成效。

以九江大桥区域为例,过去,由于受江西九江大桥设计通行能力的硬限制,鄂赣皖省际高速公路的畅通受到严重制约,九江大桥区域成为中国南北第一“堵点”。

鄂赣皖高速公路黄梅区域省际联动应急机制应运而生,2012年实现了跨省多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

实施省际联动后的春运、清明、五一等特殊时段,鄂赣皖省际未发生长时间、长距离、大面积的车辆滞留情况,呈现出“堵点不再堵、高峰不集中无滞留”的全新局面。

见峰、(二)产业一体化方面。

2012年,湘鄂赣三省有关产业主管部门分别签署了一湘鄂赣三省科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或发展共识。

3月31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厅在武汉签订4月12日,湘鄂赣三省经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5月4日,三省农业部门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

2月10日,三省旅游局局长签署了旅游业合作协议。

4月18日,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汉举行,达成了《中三角旅游合作发展2012年行动计划》和一揽子工作方案。

同日,中国中部“中三角”演艺联盟在武汉剧院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产业合作也从三省扩大到四省。

2013年5月12日,“2013年中国酒类行业湘鄂赣皖地区品牌经销商年会”在汉举行,400多位酒商形成联手打造第二个“中国白酒金的共识。

5月19日,四省会旅游部门在第三个全国旅三角”游日首发优惠联票,每个城市联票涵盖当地的两大代表性景区。

江西省与湖北省在九江市签署《关2013年6月19日,于共同支持九江与黄冈小池滨江新区跨江合作的框架协作者简介:秦尊文(1961—),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汤鹏飞(1982—),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52·议》。

按照协议,赣鄂两省将共同支持推进湖北黄冈小池作为一个新区纳入九江西江的发展规划,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一体化,共同打造赣鄂合作新典范。

两省将以黄冈小池为载体,积极推动两地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对接和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协调规划建设小池滨江新区九江江北工业园。

(三)市场一体化方面。

三省商务部门积极行动,在汉召开2012年2月24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商务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发布了《武汉宣言》。

依据三省商务厅协同规划,湘鄂赣三省将在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共享等六个方面实现一体化合作。

为实现上述商贸交流与合作,中国中三角商务网也以10种语言版本正式上线。

4月11日,中三角经济圈小商品产业发展峰会在湖南岳阳举行,会议就中三角小商品市场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交流。

2012年9月20日,《湘鄂赣三省工商行政管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汉签署。

安徽省虽然在2013年才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但其宿望江县、东至县早在2006年就参加了赣鄂湘皖毗邻区松县、域多边合作,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合作领域包括加强区域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强势区域旅游品牌,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表示:区域等。

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一体化大趋势、市场一体化大格局,正在成就核心城市群的辉煌;长江中游城市群凝聚四省精华,辐射广阔市场,必将谱写跨越发展的时代篇章。

二、经济联系节点的中心性测度与分析(一)城市中心职能模型的构建及测算。

城市的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表现为替其他地区提供中心商品与服务的能力,是衡量城市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学者越来越注城际重多指标的综合度量方法,在零售业和服务业零售额、间实际交互作用等指标的基础上,依据人口、科技职能和工业指数等指标,然后取其平均值求得。

本研究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39个城市的6个指标: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Vi)、市区人口数(Pi)、二三产业增加值)、专业技术人员(Zi)、固定资产投资额(Mi)和社会消费(Si品零售总额(Ni)。

其中市区人口数量、二三产业总产值和国专业技术人内生产总值代表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水平。

员数反映了城市的接受和消化外来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能力.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体现了分别计算以上6类城市发展经济的基本能力。

以如下公式,职能指标:KE=KVi+KPi+KSi+KZi+KMi+KNi其中:KVi=1Vi①参考公式⑨-⑩的测算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9个城市分为四个等级,具体结果见表1:等级KE>21<KE≤2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中心职能等级划分城市武汉5.76、长沙4.26、合肥2.99、南昌2.13宜昌1.45、芜湖1.16、岳阳1.1、衡阳1.07、常德1.05株洲0.94、六安0.87、九江0.85、荆州0.85、孝黄冈0.710.71、益阳0.68、上饶0.66、黄石0.66、荆门0.62、抚州0.61、吉安0.59、滁州0.57、咸宁0.54、宣城0.52、萍乡0.51、娄底0.50、鄂州0.44、景德镇19KE≤0.7新余0.52、铜陵0.37、池州0.32、鹰潭0.30、仙桃0.30、潜0.42、江0.25、天门0.24合计45安庆0.80、宜春0.71、马鞍山0.71、湘潭100.7<KE≤1感0.80、长江中游城市群必将以“多中心”的格局推动经济联系和发展。

通过选择城市经济实力、城市接受能力和城市发展基本能力三个方面的6项指标的测算,我们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等级呈现“金字塔”结构,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为核心的多中心区域经济联系格局。

但是空间分布仍然表现出不均衡的特征:一是职能等级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地区;二是江西次级中心城市发展明显不足。

(三)重点城市的沿长江、京广、京九重点轴线分布。

城市职能等级高、外向型发展的城市主要沿长江、京九和京广三条重点轴线分布(见图1)。

其中,沿江地区城镇分布最为密集,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的一级主轴。

图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等级分布图二、基于城市流的城市功能联系分析(一)城市流模型。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双向或多向的流动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区域内发生的频繁、现象。

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群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对流、传导、辐射与集聚)所产生的相互影响量。

计算公式为:F=N×E③ΣVii=1n②KPi、KSi、KZi、KMi、KNi的职能指数K值也按照公式⑩计算。

(二)城市中心职能度呈“金字塔”结构。

·53·式③中F代表城市流强度;N代表城市功能效益,即各个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代表城市外向功能量,即城市外向功能的大小。

城市流主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五种,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指标的选取及代表性,本文选择城市各个产业从业人员为城市功能指标,城市外向功能量主要取决于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即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计算公式为:的区位商Lqij,Lqij=P/Pj(i=1,2,…n;j=1,2,…m)④1⑥()Eij=Pij-P=P(iPj/Pij1-qij即i城市的功能效率用人均从业人员GDP表示,Ni=GDPi/Pj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为(GDPi/P)(Ei/P)Fi=Ni×Ei=⑧j×Ei=GDPi×j=GDPi×Ki式⑥中的称为城市流倾向度,即城市外向功能占总功能的比例,反应城市总功能的外向程度。

城市流强度结构关系是指构成城市流强度影响因素之由公式⑥的推导可以看出城市流强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

度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城市经济总量(GDP)i与城市流倾向度(K)计算i两个因素。

对这两个因素指标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公式如下:GDPi'=GDPi/maxGDPK'=Ki/maxK⑩⑨式②中Pij表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Pi表示i城市的从业人员数;Pj表示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表示全国从业人员数。

若Lqij<1,则说明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若Lqij>1则说明i城市j部门具有外向功能,表明i城市j部门在全国属于专业化部门,可以为外区域提供服务。

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计算公式为Ei=ΣEiji=1n(二)城市外向型服务部门区位商分析。

由于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县级市无相关统计数据,因此我们只进行地级以上城市(共36个)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商的测算,具体见表2:⑤式③中的表示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量,公式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9100.4861.1320.4610.7700.4890.6810.3690.5560.8730.4420.6400.5340.7020.5070.4230.5841.6 360.5410.5220.4170.3711.0350.6810.4160.4630.4361.2471.6860.4940.4090.6871.2840.7890.382 0.4590.92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930.5490.5300.3870.9270.5010.7960.6030.3851.0360.6580.4410.4830.7661.0150.8600.5810.2560.4 860.6450.7850.2621.0360.4510.8390.9230.8750.8340.4460.5230.4950.9841.1380.1861.1610.777 0.676批发和住宿、零售业餐饮1.4111.3690.6540.5031.6841.3841.0381.1191.7330.6801.2771.9670.5310.2470.7670.5960.7210.7 391.2481.8960.4550.6790.6360.6130.3820.7100.5490.5110.5670.4470.4500.5890.3390.3331.067 0.9761.2880.8000.5410.4580.2780.1560.4180.4680.7310.3630.7330.2810.8670.2440.9060.2390.2 300.2541.1620.8750.5230.5960.6040.0830.5020.3500.7280.4010.6270.2543.9224.8700.5041.121 6.29910.4001.2841.425表2201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城市武汉黄石宜昌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吉安宜春抚州上饶萍乡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六安池州宣城合计建筑业2.0171.2531.0861.3610.7781.8171.1531.4591.0431.3421.4662.0181.6631.2661.6751.1571.1282.2 060.7801.5190.4080.8000.6650.5901.5410.5300.4062.0081.2110.8311.1050.8740.5720.4751.169 0.2591.376金融业0.8520.6230.4140.4220.6330.4770.9310.8680.7131.2160.8581.1601.0591.0130.8071.6060.7360.7 170.7880.8280.9800.8971.1860.8820.9091.0191.1340.9370.8671.2990.8481.1981.2780.4372.272 0.3330.855房地产业0.8940.4611.4380.8581.0931.7530.5880.6610.7001.9311.4640.7220.7200.4370.5180.6630.3320.8 360.5540.9840.0550.3850.5120.4620.3290.3790.4201.3560.5620.2350.4160.6150.3290.3900.697 0.4350.893租赁和商业服务业0.6010.2351.0110.5741.0700.5230.3450.1630.3800.9351.2670.3430.3850.4061.5852.0370.3270.9 430.3860.8420.0970.2910.4510.1750.0210.3020.4680.5830.2100.9310.2850.3180.2111.2390.430 0.4800.66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820.5170.9100.3300.4500.4130.5740.5930.9931.6040.3910.4290.5920.3650.3920.4650.3690.9060.8 510.7090.5661.4630.7240.2830.5040.3250.4401.5080.9780.7290.5550.7810.7430.4680.8370.093 0.832教育0.7940.8070.5310.6390.7770.7681.3051.8151.4710.8520.8080.9541.2521.0091.3171.4101.2390.7 350.8111.1351.1080.9841.7471.3161.6731.9901.2020.8951.0851.0340.6242.0181.8650.6341.450 0.3890.994文化、体育及娱乐1.1520.6001.2070.5010.8450.7110.9820.8090.5572.0790.4940.5920.8580.4110.8880.6420.5510.8 431.0420.9920.5171.6551.4920.6820.7070.7460.5601.1450.3840.6060.6951.3150.3371.4673.538 1.8421.041·54·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看法: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