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

合集下载

体育测量与评价可编辑全文

体育测量与评价可编辑全文

第一节 身体形态测量概述
一 意义 1 可以提供研究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重要数
据 2 为分析个体发育特征和提供个体发育水平
不可缺少的依据 3 为运动员选材提供重要信息
二 形态测量的基本知识
1 体表划线 胸部体表划线 腹部体表划线
2 测量的基本姿势及测点 基本姿势 直立位
正确的直立位 前面观:耳屏前 肩峰 大转子 膝 踝 侧面观:左右髂前上肌的连线与长 轴互成直角 后面观:棘突成一直线两肩齐平
二 有关测验的几个问题
1 测验对象 测验对象的年龄 性别 城乡 种族等都应在实 施细则中说明 样本含量的大小和抽样方法
2 测量形式
目的 体育教学和训练 体育科研
手段 计时性 计数性 丈量性 专家评分 仪器 理论临场观测
项目 单项 成套
阶段 横向 纵向
3 测量次数与标准观测值 次数 一次:极限强度 观测和操作难度大 理论 多次:非极限强度 易变敏感波动较大 无需受使者操作直接测量的
主要作用:促使人们经过主观努力达到理想水 平.
3 个体标准:是以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或不 同时期的各种指标进行比较为基础,是相对 于时间的变化和自身状态的变化而言的标 准.
使用条件:只能使用于建立标准时的个体本身
主要作用:确定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最佳状态.
• 第三节 评价量表 • 定义:即指将实测数据(原始成绩)换算成分
• 用指数法制定评价标准的方法步骤
1 首先计算出样本每个个体的指数 2 然后进行正态性检验 3 分别利用离差法和百分位数法评价标准制
成<指数评价表>
注意问题
1 用指数进行身体发育评价时必须注意身体 指数的年龄 性别 种族 城乡特点
2 评价身体某种特征时,对于同类性质指数应 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件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件

如何应用体育测量与 评价指导训练和提高 运动成绩
分享如何将体育测量与评价的 结果应用于具体的训练计划, 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和 学习体会
提供对本次课程所学知识的简 要总结,并鼓励学员分享他们 的学习体会和经验。
结束语
感谢大家参加本次课程
向学员表达感谢之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谢他们参加本次课程,与分享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
# 体育测量与评价 PPT课件 ## 第一部分: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和意义(20分钟)
1
体育测量的定义和分类
探索体育测量的定义,介绍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指标的测量。
2
评价体育水平的重要性
解释评价体育水平对运动员发展和训练的重要性,强调其在提高竞技水平中的作用。
3
希望本次课程对大家有所帮助
鼓励学员相信本次课程能够为他们带来新的知识和思考方法,对他们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有所 帮助。
鼓励学员在日后继续关注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
鼓励学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保持对体育测量与评价领域最新发展的兴趣。
体育测量与评价在训练中的作用
探讨体育测量与评价在训练环节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借助评价结果优化训练计划。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具体方法与指标
体成分的测量
介绍不同的体成分测量方法,包括体脂率、肌肉质 量等,帮助运动员了解自身身体组成。
功能性测试
解释功能性测试的重要性,介绍各种测试方法,以 评估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灵敏度等功能表现。
4
介绍心理测试问卷的设计和分析过程, 以便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实验室演示体成分的测量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了解在实验室环境 下测量体成分所需的工具和技术方法。

体质测量与评价第四章—身体素质的测定

体质测量与评价第四章—身体素质的测定

[运用与评价] 1.柔韧素质是许多运动项目必备的身体素质,良好的柔韧性可使人体动作灵 活、不易受伤。而在体操、武术、技巧、艺术体操、跨栏、跳水等项目上, 柔韧性好更可以表现出动作的舒展、潇洒和优美,使动作刚柔并济。 2.柔韧素质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儿童骨骼弹性好,可塑性大,且关 节韧带伸展性好,容易拉长,所以发展柔韧素质最好从幼年开始。柔韧素质 的练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练习时要做好准备活动,不可 用力过猛,以防受伤。动作的幅度、速度、力量要逐步增加。发展身体素质 的方法很多,锻炼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 3.一些专家认为应将“柔韧性”改为“动作范围”。实质上无论如何称呼, 柔韧性是指某一关节绕某一轴的最大运动幅度或多个关节绕某一轴的最大运 动幅度。 4.不同关节有不同的最大运动幅度,不同动作有不同的动作范围。不同运动 项目,如田径选手、体操选手、武术选手等对关节的最大运动幅度要求也不 同。因此,在运用中必须强调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关节最大运动幅度,以适应 运动项目的要求。 5.运动员的关节最大运动幅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适应最好”。 6.参照表10-1和表10-2进行评价。
3.以上为左右肢体一起测定,适用于某些对称运动项 目,如举重、径赛等。对有些非对称运动项目(如网球、 乒乓球、投掷等),也可进行单侧肢体测试。同时对称 性运动项目中,如分别进行左右肢体单独测试,有利于 发现力量薄弱的具体原因,一般人左右肢体相互比较, 左右两侧相差在10%~15%以内即是正常差异。 4.力量素质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年龄特点,在各年龄均 可进行力量训练,关键在于科学及时地进行评定。训练 中主要应考虑运动员能够承受负荷的最大可能性,采用 何种方法训练应有针对性,如年龄小可多做弹跳、伸展 肢体、支撑性练习,并以中、小负荷为主,在运动中进 行练习尽量不采用那种大负荷且需要身体长时间紧张静 力性练习。 5.大学男女生评分标准见表10-1和表10-2。

体育测量与评价_08运动技术的测量与评价

体育测量与评价_08运动技术的测量与评价
运 动 技 术 测 量 评 价 的 内 容 技术容量
训练技术容量 比赛技术容量
训练技术全面性
技术全面性
比赛技术全面性 技术绝对效果 技术比较效果 技术实现效果
技术效果
(一)技术容量的测量
技术容量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所完成技术动作 行为总的数量。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能完成的合理技术动作的数 量与比赛成绩有着直接关系。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比在比赛 中所能完成的技术容量更多。运动员的训练技术容量 只能证明他的潜在能力,而比赛的技术容量与训练的 技术容量之比,则表示这种潜力所发挥的程度。
五、简单观察法
简单观察法要求教练员、教师对运 动员、学生实地练习中完成技术动作的 情况进行观察,然后与正确技术模式进 行比较对照,从中找出错误,并分析产 生的原因。
第三节 部分专项运动技术测量评价 方法的介绍
一、篮球
(一)篮球综合技术动作测验 • 目的:测量受试者的篮球技术水平。 • 对象: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篮球选修的男女生。 • 内容:分技术评定和达标测验两部分。技术评 定的有效性0.7以上,客观性是0.85;达标测 验具有内容和结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未 见报道。
二、足球
(一)足球技术达标测验 • 目的:测量受试者的足球技术水平 • 对象:适用于体育专业足球选修的男 生及青少年运动员。 • 测量三性:
1.技术评定 内容:1)16.5m正脚背射门;2)脚弓 传接球;3)原地正面头顶球。 2.达标测验 (1)1.50m运球绕杆射门 (2)定位踢球 (3)垫球
1.技术评定
技术评定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正确掌握技 术的程度。技评的项目有: 跨步急停;
原地双手胸前传球;
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女原地投篮);

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绪论

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绪论
精品课件
3.专业时期(1973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评价方法论的人文化特点得到迅速发展,并有 超过实证化倾向的势头。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出现了一 些新的评价模式。
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 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 和主管认识的作用,不过分追求客观性,并试图摒弃数量特征 ,从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精品课件
1.开创时期(1930-1958年)
“八年研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联盟一些教育 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 出了一套新教育课程实验研究。泰勒教授承担并设 计了教育实验的评价方案,并结合实验进行评价研 究。其总结这次教育评价的报告《史密斯-泰勒报 告》,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
体育测评
测量 前提、基础
统计 方法、手段
评价 目的、结果
精品课件
二、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研究对象、意义和功能
研究对象:体育测量评价所研究的对象是为获取体育 范畴内各种信息的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 法。
学校体育测量评价的对象:每个学生、体育活动(教 学活动、训练活动、课余锻炼活动、竞赛活动等) 、体育教师和体育活动计划、体育活动条件(体育 场馆设施、设备、周围社会环境等)、体育制度( 体育行政体制、法规、制度等)。
近十年来,为了在不同地区、国家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各国 不但在测量内容方面力求统一,而且在测量仪器、实 验方法等方面也都力求尽量统一,以使测量标准化、 规范化。
精品课件
例如美国的“体育及格标准”、苏联的“劳卫制”、日本的“ 体力测定”、我国在学生中进行的“体质调查”等,均 是标准化测量与评价的实施。

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二部分-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二部分-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2.按测量属性分类
物理量测量:直接测量物质的实体,
获得其物理特性的定量数据。如身高、 跑速、血压等属性的测量。
非物理测量:指测量抽象、复杂的属
性,获取非物理特性的数据。如疲劳 程度、技战术水平、心理素质等的测 量。
3.按测量的组织形式分类
连续性测量:是指在连续的一段时间内,
对固定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定 期性测量。反映纵向发展变化的规律。
3.数字符号
测量是对事物的属性或特
征数量化的过程,测量结果需
要用数字符号来表示。
(四)测量量表
测量量表是指测量所获得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 (反映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字符号的性质和类型)。这 个表述规则是由实数列的诸特性所决定的。即实数列 的三种特性:顺序、距离、原点。具体的说,两个以 上的实数有顺序之分,两个实数之间的差距可以用距 离描述,原点是对应于零位数的那一点。 一般地,根据量表中含有实数列特征的多少, 我们将量表分为四类:
1.测量过程的分解
测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测事物或现象的真值。根据测
量真值的近似可知性和体育测量的推测过程的基本特点, 可把测量过程分解位以下过程:
I II III X T1 T2 T 式中:X-指标测量值;T1-现象真值;T2指标真值; T-待测真值。
(1)第I过程:由测量值推测现象真值的过程。 (2)第II过程:由现象真值推测指标真值的测量过程。 (3)第III过程:由指标真值推测属性的过程。
史蒂文斯曾说,广义而言,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
物赋予数量。也就是说,用一定的法则给事物属 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即为测量。
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
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体育测量与评价.

体育测量与评价.
第五节 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
体育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分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也有学 者定义为,姿势是指人的四肢、头、躯干、内脏器官、 神经系统等各组织器官的力学关系。
• 姿势包括静动态姿势。 • (1)静态姿势:是指坐、立、卧等相对 静止的状态; • (2)动态姿势:是指活动的人体所持的 姿态或运动的样式。 • 身体姿势测量的意义:了解青少儿生长 发育的一般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 姿势,促进身体姿势的完美发展。评价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 (1)观察法 • 受试者身着短裤,取自然立正姿势站 立,测试者立于其后。 • a、左右两肩是否等高? • b、两肩胛骨下角是否在同一水平面? • c、与脊柱的间距是否相等? • d、脊柱各棘突是否在同一直线并垂直 于地面?
(2)重锤法
• 1、测量仪器: • 重锤线、测量尺 • 2、测量方法: • 受试者自然站立,租个靠拢。使悬垂 的重锤线通过其第七颈椎棘突。测试者立于其 后,观察各棘突是否偏离垂线,然后测量偏离 距离(方向分左偏离、右偏离;部位分颈、胸、 腰部)来判定测弯程度。偏离距离小于1.0cm 为正常;1.0-2.0cm者为轻度侧弯;2.1cm以上 为重度侧弯。 • 3、 a、偏离距离小于1.0cm为正常; • b、1.0~2.0cm者为轻度侧弯; • c、 2.1cm以上为重度侧弯。
划线法:
• 预先用10%亚铁氰化钾溶液(或10%鞣酸 酒精)浸湿8K纸晾干备用。用棉花或海 绵做成与纸差不多大小的棉垫放在搪瓷 盘内(或木盆)内,以10%三氯化铁溶液 (氯化高铁)浸泡备用。 • 具体过程见书P106. • 评定时,测试者用笔和尺先画一条足弓 内缘切线—第一线;再自中趾中心至足 跟正中点画一条线—第二线;一,二线 相交成角,在画一条该角的等分线—第 三线。三线将足印分成三部分,即内侧、 中间、外侧部分。

体育测量与评价_03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解析

体育测量与评价_03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解析
(1)身高-坐高
(2)髂嵴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H(学名 髂嵴高)。
(3)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C(学名 臀纹线高)
(4)髂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A (学名髂前上棘高)
12.小腿长+足高 大小腿屈曲90度时,胫骨点至地面之间的垂直距 离。
13小腿长 大小腿屈曲90度时,胫骨点至内踝点之间垂直距 离。
三、人体主要测量点
形态测量的测量点,大多根据骨性 标志(即骨的隆凸、结节、骨骺的边缘 等)确定,另一些根据皮肤皱褶、皮肤 特殊结构和肌性标志确定。
(1)头顶点: (2)头后点: (3)头侧点: (4)枕外隆凸点: (5)眉间点: (6)耳屏点: (7)颏下点: (8)颈点: (9)喉结节点: (10)胸上点:
(1)在未提出特殊测量要求时,测试者一般测量受试者的右侧肢体。
(2)测量仪器要保持清洁,测量前必须检验校正测量仪器。在经过一定 人数的测量后,必须随时校正仪器,保持测量的精度。
(3)掌握测量方法,熟悉测量点。精度要求较高的小样本测量,可由专 人在受试者身体上标出测量点,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身高、体重等 易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指标,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测量为宜。
2.呼吸差
呼吸差未最大吸气时胸围值与最大呼气时胸围值的差 数。
使用器材:每米误差不超过0.2cm的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体位及带尺所放置的位置都同上。令受试 者深吸气后测量胸围,之后令受试者尽量将气呼出, 再测其胸围。吸气时胸围值减去呼气时胸围值即为呼 吸差。
注意事项:身高坐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 立柱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测量时应注意足跟、骶 骨部和两肩是否靠近立柱。水平压板与头顶接触时, 松紧要适度。
2.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滑肌:除心脏之外的大部分内脏肌肉
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压力检测法
骨骼肌的力量测量与评价
(一)静力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测量与评价
1、握力
《 性别 年龄/岁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国 男 20~24 29.6~36.9 37.0~43.5 43.6~49.2 49.3~56.3 >56.3

25~29 32.6~38.3 38.4~44.8 44.9~50.4 50.5~57.6 >57.6 30~34 32.2~38.0 38.1~44.9 45.0~50.6 50.7~57.6 >57.6
体重获胜
相对力量
级各别世界纪录保持者的相对力量指数(深蹲/体重) : 140公斤以上级 3.71 140公斤级 3.75 125公斤级 4.31
110公斤级 4.86 100公斤级 5.02 90公斤级 5.30 82公斤级 4.99 75公斤级 5.27 67公斤级 5.50 60公斤级 5.33 56公斤级 5.61 52公斤级 6.01

50~54 31.5~45.8 45.9~53.5 53.6~59.9 60.0~69.7 >69.7 55~59 25.9~31.4 31.5~38.5 38.6~43.9 44.0~50.7 >50.7

60~64 21.5~26.9 27.0~34.4 34.5~40.4 40.5~47.5 >47.5

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
同特点,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
力量耐力
力量的测量与评价
心肌力量的测量与评价
心脏泵血功能
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实际年龄 平静心率:60~100次/分
憋气前后心率血压心电图
收缩压上升——心功潜能大 收缩压下降——心泵水平不高
平滑肌力量的测量与评价

65~69 21.0~24.9 25.0~32.0 32.1~38.1 38.2~44.8 >44.8
》 女 20~24 18.6~21.1 21.2~25.7 25.8~29.8 29.9~35.0 >35.0
握 力
25~29 19.2~21.7 21.8~26.1 26.2~30.1 30.2~35.3 >35.3 30~34 19.8~22.3 22.4~26.9 27.0~30.9 31.0~36.1 >36.1 35~39 19.6~22.3 22.4~27.0 27.1~31.2 31.3~36.4 >36.4
各级别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挺举相对力量指数: 105公斤以上级 1.67 105公斤级 2.25 94公斤以上级 2.46 85公斤以上级 2.56 77公斤以上级 2.72 69公斤以上级 2.85 62公斤以上级 2.93 56公斤以上级 3.00
中国的军力在世界排名
中国的综合战争实力排世界3位(美国、俄罗斯、中国) 综合军事力量排世界4位(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 常规军事力量排世界7位(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
真诚期待您的宝贵建议!
引自: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背力
3、屈臂悬垂
(二)动力性肌肉力量的测量与评价 1、爆发性肌肉力量的测评 立定跳远
原 地 纵 跳
前抛实心球
2、肌肉耐力的测量与评价
斜身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
俯卧撑 双杠臂屈伸 一分钟仰卧起坐
男性:俯卧撑、背力 女性:仰卧起坐

35~39 31.3~37.2 37.3~44.4 44.5~50.2 50.3~57.7 >57.7

40~44 30.0~36.4 36.5~43.4 43.5~49.5 49.6~56.7 >56.7

45~49 29.2~35.5 35.5~42.4 42.5~48.5 48.6~55.4 >55.4

40~44 19.1~22.0 22.1~26.9 27.0~31.0 31.1~36.5 >36.5
价 标 准 (kg)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
18.1~21.2 21.3~26.0 26.1~30.3 30.4~35.7 >35.7 17.1~20.1 20.2~24.8 24.9~28.9 29.0~34.2 >34.2 16.3~19.2 19.3~23.5 23.6~27.6 27.7~32.7 >32.7 14.9~17.1 17.2~21.4 21.5~25.5 25.6~30.4 >30.4 13.8~16.2 16.3~20.3 20.4~24.3 24.4~29.7 >29.7
日本、中国)
核军事力量排世界5位(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 陆军军事力量排世界2位(俄罗斯、中国、美国、) 空军军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
中国)
海军军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 中国)
参考文献
1、肌肉力量的测量方法[J];《运动》 2012年03期 2、单信海;专项力量中的肌力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02期 3、迟晓丹;不同等长肌力测试方法评价中老年人力量素质的可 行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赵国东;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初探[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5、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2003 6、郝晶晶.力量素质在运动中的意义[J].科技信息,2007,3:143. 7、马云霞.力量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与特定人群概述[J].伊犁师范 学报,2006,3:106. 8、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2004, 24(9):36—40.
体育测量与评价
——力量
汇报内容
1、什么是力量 2、力量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3、力量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何为力量?
中文
力量
英文
strength
运动生理学: 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
测量目的
全民:推动全民健身


依肌肉收缩的特点,可分为静力性力量

和动力性力量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的关系,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