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想象为主要特征。
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景物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绘,以具体的自然景物或环境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手法。
1.3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景物形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景物形象可以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描绘与表达2.1 观察与体验诗人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景物,获取灵感和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2 描绘景物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
运用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存在。
2.3 表达情感与主题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3.1 选取具体诗歌进行分析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如《静夜思》、《春晓》等,进行景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
3.2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包括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等。
分析景物形象与情感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与分享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深入分析。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创作背景与情境设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背景和情境,如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时刻,进行创作。
4.2 描绘景物形象学生通过描绘景物形象,使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存在。
4.3 表达情感与主题学生通过描绘景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批评5.1 诗歌鉴赏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景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5.2 诗歌批评的技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批评。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教学设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教学设计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风景图片。
我们生活在世上,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入中国古典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中景,景中情。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经典诗歌回顾。
展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学生齐读一遍诗歌,思考:这首词里选用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把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描绘出来?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明确: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描绘: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感觉:凄凉悲苦等2、明确什么是“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3、学生回顾思考如何得出意境。
明确: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利用景物想象画面——找出画面中给你的感觉。
(四)归纳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一找二想三感受”:找:意象、主观情感词语,想:想象、联想)1、找出诗中画面所描写的景物2、找出诗中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3、将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词语构成画面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五)实战演练1、群策群力。
全班齐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一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分析古诗词中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生动描绘。
(2)学会从景物形象入手,解读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分析古诗词中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描绘。
2. 教学新课(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如《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分析其中景物形象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景物形象的生动描绘。
(3)讨论:景物形象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 课堂练习(1)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发现。
4.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景物形象,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所学古诗词。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古诗词中常见景物形象的分类1. 自然景观:山水、江河、湖海、草原、田园等。
2. 季节景象:春花、夏雨、秋月、冬雪等。
3. 动植物形象: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
4. 人文景观:古建筑物、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等。
七、教学活动第七章: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经典古诗词,如《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等,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形象。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策略第八章:实践演练1. 教师设计景物形象的写作训练,如以“夕阳西下”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一幅美丽的夕阳景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一、考纲解读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2.思乡类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3.愁苦类意象(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4.抒怀类意象(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6.战争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二、导入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1.这首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___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
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我从床上醒来,看到满地的露珠。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概念,认识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3. 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
2.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3.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手法。
4.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5.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表达手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景物形象表达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开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景物形象是什么。
3. 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4. 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景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5. 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其中的景物形象。
6.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互相交流和学习。
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并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运用景物形象。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并尝试创作一首含有景物形象的诗歌。
9.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10.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实践,提高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并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提升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估学生对景物形象概念的理解程度。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解释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讨论景物形象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1.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类介绍自然景物、人文景物等不同类型的景物形象分析不同类型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1.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描述技巧讲解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探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景物形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景物形象2.1 山水自然景观分析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山水自然景观描写举例说明山水自然景观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2.2 季节与气候探讨季节与气候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释季节与气候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2.3 动植物形象介绍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动植物形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和主题相呼应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析方法3.1 文本解析基础介绍诗歌文本解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对诗歌语言、结构和意象的细致分析3.2 景物形象的解析步骤讲解如何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提供具体的解析步骤和技巧3.3 实例分析提供具体诗歌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景物形象的解析讨论解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思考方法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景物形象4.1 诗歌创作中的景物形象运用讲解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景物形象表达情感和意境探讨创作中如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景物形象4.2 创作技巧与建议提供诗歌创作中关于景物形象运用的技巧和建议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4.3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改进建议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提供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进行景物形象的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解析5.2 学生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5.3 诗歌鉴赏总结与反思总结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第六章: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景物形象解析6.1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深入解析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月、花、鸟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哲思6.2 唐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分析唐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讨论自然景观在唐诗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6.3 宋词中的城市与景物探讨宋词中城市与景物的描绘,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解析城市与景物在宋词中的情感表达和生活哲理第七章: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转换7.1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新颖性和转换性探讨现代诗歌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现代感和个性化情感7.2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与内心世界讲解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诗人内心世界的联系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景物形象如何反映诗人的心理状态7.3 现代诗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运用独特的景物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提供创作建议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第八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背景8.1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传统文化探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体现和反映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影响和意义8.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地域特色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如何展现地域特色和风情引用不同地域的诗歌为例,解析地域文化如何影响景物形象的描绘8.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反映时代背景和历史变迁探讨时代背景对诗歌中景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诗歌鉴赏的深度与广度9.1 诗歌鉴赏的深度把握讲解如何深入理解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探讨诗歌鉴赏中深度把握的方法和技巧9.2 诗歌鉴赏的广度拓展指导如何广泛阅读和比较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诗歌鉴赏中广度拓展的重要性和方法9.3 诗歌鉴赏的综合素养提升强调诗歌鉴赏中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诗歌鉴赏提升审美、文化和思维能力第十章:诗歌鉴赏教学总结与反思10.1 诗歌鉴赏教学成果评估总结整个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和成果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进步10.2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反思反思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10.3 教学实践与研究展望分享诗歌鉴赏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展望未来诗歌鉴赏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第十一章: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11.1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创新手法和特点探讨现代诗歌如何通过创新景物形象表达时代感和个性化情感11.2 现代诗歌中的多元景物形象运用讲解现代诗歌中多元景物形象的运用,如科技、城市建筑等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多元景物形象如何丰富诗歌表达11.3 现代诗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运用创新的景物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提供创作建议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第十二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关系12.1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的关联探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与主题相互呼应和关联分析景物形象在诗歌主题表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2.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融合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融合技巧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景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12.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哲思的结合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与哲思的结合方式探讨景物形象在诗歌哲思表达中的意义和价值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批判性思维13.1 诗歌鉴赏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讲解如何在诗歌鉴赏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探讨批判性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13.2 诗歌鉴赏中的分析和评价技巧指导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强调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标准13.3 诗歌鉴赏案例讨论提供具体诗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评价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跨文化视角14.1 诗歌鉴赏中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景物形象表达探讨跨文化比较在诗歌鉴赏中的意义和价值14.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交流讲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引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为例,解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4.3 诗歌鉴赏的全球化视野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诗歌鉴赏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全球化对诗歌鉴赏中景物形象认知的影响和意义第十五章:诗歌鉴赏教学的持续发展15.1 诗歌鉴赏教学的资源整合探讨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强调资源整合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15.2 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分析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创新方法探讨如何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5.3 诗歌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展望诗歌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强调诗歌鉴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教案”,内容涵盖了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析方法、诗歌创作与景物形象、诗歌鉴赏实践、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景物形象解析、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转换、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背景、诗歌鉴赏的深度与广度、诗歌鉴赏教学总结与反思、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关系、诗歌鉴赏的批判性思维、诗歌鉴赏的跨文化视角以及诗歌鉴赏教学的持续发展等十五个章节。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能力要求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
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
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
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准确把握形象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第一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诗歌鉴赏二: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一、考点说明二、常见题型题型一:意象题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每拿到一首诗。
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
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
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
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预习】
什么是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1、景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景中情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2 、意象,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例:月、柳)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3 、意境,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学习过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分)
【答案】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补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
(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三、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步骤一)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二)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课后作业】
完成《导与练》“对点精练”的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