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2)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中国⼈习惯把⽇常⽣活概括为“⾐⾷住⾏”,服饰排在了第⼀位,由此可见它在⽣活中的重要位置。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冠⼤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部⼈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部感性化了的⼈类⽂化发展史。
服饰是⼈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明的结晶,⼜具精神⽂明的含意。
⼈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明时代,缓缓地⾏进了⼏⼗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与树叶,在风⾬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暖体,创造出⼀个物质⽂明。
然⽽,追求美是⼈的天性,⾐冠于⼈,如⾦装在佛,其作⽤不仅在遮⾝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们就已将其⽣活习俗、审美情趣、⾊彩爱好,以及种种⽂化⼼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化的精神⽂明内涵。
战国时⼈撰写的《吕⽒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裳。
从出⼟⽂物⽅⾯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店⼭顶洞⼈(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针和141件钻孔的⽯、⾻、贝、⽛装饰品。
证实当时已能利⽤兽⽪⼀类⾃然材料缝制简单的⾐服。
中华服饰⽂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服材料主要是⽪、⾰、丝、⿇。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料⽤⾊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献记载和出⼟⽂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礼治。
中国文化概论——服饰篇

服饰篇
——穿在身上的历史 >>
王永豪
1 2 3 4
一、服饰的起源与功能
二、古代服饰的演变
三,服饰与礼仪
知识延伸:关于深衣
一、古代衣食住行的等级
1.服饰:衣饰上的限制自古迄清都是用以区别贵贱的一种 标志。官吏的朝服公服,其形式、颜色不同于常服。官吏 又因官阶不同而颜色不同。至于商人、奴仆、娼妓等,不 与庶人同列,限制更苛。 衣料的质地也有讲究,庶人只能穿粗布衣。封建时代,黄 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 皇帝的专用色彩,任何人都不能穿黄衣服。品服(官服), 又称“品色衣”,出现于我国隋代,至唐乃形成制度。以 唐代为例,品服的颜色: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 品,浅青。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 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 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 富。“(论语.雍也)
由于西汉时的深衣是 将下襟缠在身上,这 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 所以到了东汉,一种 直裾的襜chān褕yú就 流行开来了。襜褕的 再发展一步,就是唐、 宋时代的交领袍。
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的意义: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 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 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华夏服饰的复 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 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 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 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 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 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 的复兴。
中国服装史 (2)

清代女装
第一章
中国服装史概述
人类的生活与繁衍,首先是衣、食、住。有此条件条件 后才能使自身的生命得以保存、壮大,并不断延续。人类经 历了漫长的历史,为了适应各种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衣 着方式。服装是人类根据自己所属的不同时代、环境、风俗 及社会而穿着的,它作为人的第二层肌肤,是表达人类精神 生活的特殊语言,更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远古时期,人类穴居深山密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 人们仅以树叶草葛遮身,后来渐渐知道了“搴木茹枝以御风 霜﹑绚发冒首以去灵雨”,才开始用兽皮裹身,从此服装成 为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中国又称“华夏 ”,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服装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曰: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 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 文明的代名词。
第一章
中国服装史概述
中国服装发展,始终保持着以下几个特点: 1.协调性:中国服装历来强调穿着者与社会环境、穿着 者本身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中国服装服装始终注意人 们自身内部与社会外部特有的一种协调性关系。 2.与自然环境关系:人们着装要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关系 ,同时追求自然法则,以“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与环 境的和谐,在与环境相统一的服装体系中,重视与社会 环境的统一。 3.注重服装的社会属性:如服装的社会功能、人们的精 神力量和服装的秩序与其道德化、政治化相结合。 4.稳固性:在服装长期演变中,不管朝代制度如何更替 ,社会风尚如何改变,服装外形如何变异,中国服装所 表现出的内在实质却始终没有得以改变,具有长期的稳 定的特性。服装始终是以“继承性”而发展,而非西方 服装以“传播性”的发展模式。 服装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划分: 1.古典期: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朝、宋 朝和明朝; 2.突破期:中国服装最大的突破期专指清朝; 3.近现代期:辛亥革命至20世纪末。其中近现代期又分 为辛亥革命至建国前和建国后至20世纪末。
中国古代的服饰变迁

元成宗
元代贵族便服
元英宗时期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
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 大珠的“质孙服”制。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 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 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 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 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 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 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 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 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
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 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 繁。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 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大袖、 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是 人类物质有形文化在人体外 部装饰上的反映。
服:指衣、裤、袍、裙、帽、鞋袜等 从头到脚的各种外包装物件。
饰:包括人体饰(纹身、纹面、画眉 等)、物件饰(手镯、项链等)、配 饰(佩刀、扇子、挎包等)。
一、原始服饰
《韩非子•五蠹》:“古 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 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 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 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 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 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 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 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 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西周妇女服饰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楚国贵妇服饰
西周男子服饰
论述中国古代女子深衣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女子深衣的发展演变过程导言古代中国女性的服饰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时代背景的变化。
女性深衣作为古代女子的主要服饰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女子深衣的发展演变过程,旨在深入了解古代女性的服饰文化。
第一部分:深衣的起源与演变1.1 深衣的起源深衣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时的深衣还不是女性的专属服饰,而是男女通用的服饰。
深衣是一种由上衣和裙子组成的套装,采用立领设计,整体线条简洁、修身合体。
1.2 唐代的深衣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深衣逐渐成为女性的主要服饰,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深衣风格多样,主要包括宫廷礼服、官员服饰和民间服装。
•宫廷礼服唐代的宫廷礼服注重丰富的细节和华丽的装饰。
宫廷女子的深衣通常使用高质量的丝绸和绣花。
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花纹被精细地刺绣在深衣上,展示了皇家阶级的豪华和权威。
•官员服饰唐代的官员服饰尚重典礼,深衣的款式也比较庄重。
官员的深衣通常统一规格,采用素雅的色彩和简约的图案,彰显其身份和职务。
•民间服装唐代的民间女性多穿着色彩鲜艳的深衣,流行的款式有中腰连衣和直裾。
民间女性的深衣以舒适、实用为主,注重舒展身段。
1.3 宋代的深衣演变到了宋代,深衣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的深衣整体风格朴实、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舒展。
•苏州深衣苏州是宋代深衣的代表,其特点是线条简洁、流畅,剪裁合体。
苏州深衣以丝绸面料为主,薄透而具有良好的贴身感。
领口和袖口常常采用对比色的镶边,增强了整体的美感。
•宋代宫廷深衣宋代宫廷深衣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同时,宫廷深衣中逐渐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腰带、褶裥等,使服饰更加凸显女性的曲线美。
第二部分:深衣与女性身份深衣不仅是一种服饰,还与女性身份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的身份地位常常通过衣着来显示。
2.1 古代女子深衣与家族身份在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中,深衣往往被视为家族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窄袖织纹⾐、蔽膝穿戴展⽰图。
2.东周男⼦服饰 窄袖织纹⾐穿戴展⽰图。
3.战国妇⼥服饰 楚墓出⼟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着⼗余件。
锦袍前⾝、后⾝及两袖各为⼀⽚,每⽚宽度与⾐料本⾝的幅度⼤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袖⼦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两种颜⾊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除了上⾐下裳相连这⼀特点之外,还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襟。
“续衽”就是将⾐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法,将左边⾐襟的前后⽚缝合,并将后⽚⾐襟加长,加长后的⾐襟形成三⾓,穿时绕⾄背后,再⽤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的曲裾深⾐。
秦汉皇帝服饰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 汉代的男⼦的服装样式,⼤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的深⾐。
汉代仍然沿⽤,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穿深⾐者已经少见,⼀般多为直裾之⾐,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图为汉代男⼦的曲裾深⾐。
3.秦汉妇⼥服饰 秦汉妇⼥的曲裾深⾐ 曲裾深⾐也是⼥服中最为常见的⼀种服式。
这种服装通⾝紧窄,长可曳地,下摆⼀般呈喇叭状,⾏不露⾜。
⾐袖有宽窄两式,袖⼝⼤多镶边。
⾐领部分很有特⾊,通常⽤交领,领⼝很低,以便露出⾥⾐。
如穿⼏件⾐服,每层领⼦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
汉代宽袖绕襟深⾐ 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
⾐服⼏经转折,绕⾄臀部,然后⽤绸带系束,⾐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直裾⼥服进,曲裾绕襟深⾐已属多余,所以⾄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
汉代妇⼥的襦裙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为⼤袖宽衫展⽰图及漆纱笼冠。
南北朝时期裤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服饰 深⾐ 魏晋南北朝时期,深⾐已不被男⼦采⽤,但在妇⼥中却仍有⼈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已有较⼤的差异。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一、古代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5000年-1840年)中国服装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服饰主要以兽皮、树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制作简单,功能性强。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麻、蚕丝等纤维材料制作衣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王朝相继建立,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展示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贵族阶层的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平民百姓则使用麻布或粗布制作的衣物。
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中国服饰的样式和工艺也开始传入西方国家。
二、近现代中国服装的转型与创新(1840年-1949年)19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传统的服饰文化受到冲击。
西方的服装和时尚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服装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服装制作工艺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取代。
同时,西方的剪裁和设计理念也开始融入中国的服装设计。
民国时期,中国的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和制衣工匠。
中国的服装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感,各类服装设计师和时装公司纷纷涌现。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服装发展(1949年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物资短缺,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缓慢。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1980年代,中国的服装生产开始大规模扩张。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的时装周逐渐成为国际时尚界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服装市场逐渐分化。
高档品牌和快时尚品牌纷纷涌现,消费者对于服装品质和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中国的服装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就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
中国服饰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曾经就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
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
或者就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形成。
麻衣的出现就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发明饲养蚕与纺织丝绸就是相当早的。
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与等级的冕服与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
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北魏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显著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这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就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址。
但由于宋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
辽金元三代均为少数民族掌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她民族相融合的特征。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
清兵入关以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
结果导致传统服饰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统一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
至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辛亥革命发生,掀起了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更大的变革,服饰的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更自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