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使用)

合集下载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 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 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古代官职升迁
除:授官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授予官职(一般为升职)例:以相如功 大拜为上卿 擢:提拔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辟:征召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迁:升迁 再迁为太史令 (左迁:降职)
“但欲求死” 与“隐忍以行”, 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
“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 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 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探 讨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这句话对下文有何影响?
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 艰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 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序: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是说
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 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 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有关文天祥的祠联
海丰县方饭亭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文天祥 ( 1236 ~ 1283 )南宋大臣,与陆秀夫、 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 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状元 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第一部分: 段 落 层 次
(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 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 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
(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 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 代诗集的题名。
小结第1节段意:
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 心情与意图。
试赏析本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指南录后序主要内容

指南录后序主要内容

指南录后序主要内容
在杨宗保《指南录》这部伟大的诗篇中,后序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词语,是作者对这部作品的一种总结和评价,也是反映他对历史、社会、家庭和革命等重大问题的全新认识。

指南录后序从正面思考和理解历史进程的角度,论述了关于历史的内涵,具体表达为:孔子的四书五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源和历史灵感之源;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以及西汉朝开启新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西晋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在唐朝,中华文明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宋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形成了新的社会活动;另外,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建立一系列新的机构和制度,这些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此外,杨宗保在《指南录后序》中也强调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说明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敢于进行革命性斗争,在现实中提出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推进民族复兴的宣言,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杨宗保在《指南录后序》中也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的重要性。

他指出家庭是一个小的社会,发展家庭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家庭文化的发展引发文明的发展,而文明的发展又会影响家庭文化的发展,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发展螺旋,家庭文化的发展要靠的是教育,家庭的发展要靠的也是教育,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有机的连续性。

总之,杨宗保《指南录》的后序概括了历史、社会、家庭、革命等重大问题,展示了历史的发展,加强了人们认识历史进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激励了中国人民坚定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指南录后序 (全)

指南录后序 (全)
告东西二 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 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 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间:空隙,这里指机会。 具:通“俱”。 阃:统兵在外的将帅。 中兴:复兴。 庶几jī:差不多。 诡:隐蔽。 草,露:名词用作状语
探 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 讨 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
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奔” “变”“诡” “避”“出”“渡”“入”“展 转”“至于”
快急险
小结第4节段意:
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 难历程,表现了作者 经历艰险,仍力图中 兴的心愿。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 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 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 自颈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 从鱼腹死;

提问: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 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
讨 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
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
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 “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 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
国之策。
小结第2、3节段意: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 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 表达了他忍辱负重, 图谋再举的思想。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 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 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 则以兵围所寓舍shè,而予不得归矣。
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径直向前痛骂 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二 人叛国(的罪行)。(我)只想求死, 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元军虽然表 面尊敬,其实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 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 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朝廷了。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被动句
倒装句:宾前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介宾
莫知计所出
疑 难 语 句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予羁縻不得还 将以有为也 翻译:将以有为也
直译:将来凭借(隐忍以行)有所作为。 意译:忍辱不死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啊。
战守迁皆不及施 一、出使:1.背景:
记 叙
舍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身 2.动机: 救 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古代史官誓死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精神的故事:齐太史秉笔 直书:“崔抒弑其君。”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 其君”。现在用来比喻直书不讳。 )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 (袁绍手下的将军,张飞叫他投降,他说:只有 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为嵇侍中血,(嵇康之子嵇绍,为保护晋惠帝被害,血溅御服。后 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为张睢阳齿,(唐将张巡固守睢阳,城破的时候大骂安禄山,牙 齿都敲掉了,最后以身徇义。) 为颜常山舌;(颜真卿的哥哥颜昊卿骂黄巢,舌头被割掉,仍喷 血而骂) 或为辽东帽,(东晋管宁临死前把被敌人砍碎的帽子戴起来 ) 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君父夫为三纲) ,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gòu,遭遇)阳九(阳九,就是阳极阴盛,天地轮回到了一个 高潮必须回落) ,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楚囚“钟仪” 被关押在晋战车库里,一年后,晋 景公视察战车库,瞥见胡子邋遢的钟仪,卧在一堆白森森的老鼠 骨头中间,衣服已经被老鼠吃光了,惟独帽子还端坐在头上。) 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qù,寂静)鬼火,春院閟(bì ,关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lì 灾气)自辟易。 哀哉沮洳(rù潮湿)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指南录》后序ppt-我的课件教程文件

《指南录》后序ppt-我的课件教程文件
明确:前面四段是这一段的必 要铺垫,这一段是前面四段基 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
【翻译】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 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 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 交错地出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 何等的悲痛啊!
同现,出现
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 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 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 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提问:在第5节中,两次使用“呜 呼 ”一词,它在体现层次和表达感
讨 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 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 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 举的思想。
第四段 填空:
▪ 这段叙述了文天祥逃出 京口 抵达 永嘉 的 苦难经历。可分为三层:
▪ (1)逃脱后的 喜悦 ; ▪ (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 (2)受误后的 困境 ; ▪ (留二日……号呼靡及。) ▪ (3)得舟后急于南下的 急迫 心情。 ▪ (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
明确:连用了22个“死”字, 构成了生动有力的排比句式, 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 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 情。
【提问】给作者的危险处境分类 ,作者在哪几种情况下“当死” ?
▪ ◆元兵的追购; ▪ ◆南宋内部的误会; ▪ ◆自然环境的险恶; ▪ ◆以死明志。
探 提问:这段文字和前面 讨 四段有什么关系?
天刚亮的时候 省略句
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
因为
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篇1教学目标:1.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3. 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难点: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导入:人生活在世上总是有感情的。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感情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有高下之分。

那么,最高尚的感情是什么呢?哲人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爱国主义感情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美丽的一种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种感情,就不能忘记文天祥(板书)。

文天祥一生的言行强烈地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接p38注①作者、背景介绍)。

△ 他字宋瑞(板书),连他的名和字中都寄托着对自己祖国的美好祝愿。

古人云:“诗言志”(言:表达;志:思想感情),文天祥就写了很多诗歌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问:说说有哪些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调动情绪)(响一点,要共鸣,会默写)△ 实际上,除诗以外,文还有许多文章同样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其中名篇即《指南录》后序(板书)。

解题:“指南”即朝向南方,因是国家所处的方位。

《指南录》的命名,即出于刚才诗句中。

据说文天祥临刑前,面朝南方叩三头,从容就义。

所以“指南”二字,份量不轻,对文而言,祖国确实是一个始终吸引他的大磁场。

今天,强大的祖国一定更加吸引我们为她而奋斗了。

“序”这种文体曾接触过吗?(《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一般写在文章前面,说明写书目的、经过或介绍,评论书的内容,这种性质的文字有时出现在文章书籍后面,叫什么?跋(板书)本文为何称“后序”?(是第2篇序言了)。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一、解题
(一)、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 前的文章,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列在书后面的叫 “跋” (“后序” ),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
序》。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 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如鲁迅的《<呐喊>自序》。
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 “赠序”, 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 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 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 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 序。 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农村调查>序言》 以议论为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叙述与抒
情相结合,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二)、文天祥(1236年-1283年)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19)号呼靡及(há ) ( mǐ ) o
二、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1段 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官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聚集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缓和、解除 予更欲一觇北 暗中查看 辞相印不拜 授给官职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 都督诸路军马 统率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中 明确: 心 不计个人利害,图 救国之策。
归 纳 中 心
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 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 ”,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不矛盾。
“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 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 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 为,图救国之策。
归 纳 中 心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 是否可以删去?
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
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
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
探 讨
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 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 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 而不在使者之目。”
第1段应注意的是: ①时间②出使元营原因③作者的意图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 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 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 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 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 “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 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探 讨
提问:这段文字中连用了多少个“死” 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连用了22个“死”字
②构成了生动有力的排比句式 ,说明环境险恶
③表现了为解救国难 而视死 如归的思想感情。
探 讨
提问:两个“呜呼”,三个“矣” 所表现的语气。
“呜呼”: ①环境险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 ②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矣”: ①处于统领句末,提示下文,重读 ②总结上文,轻读 ③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 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 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 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 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 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 逐:被赶出。 • 如:到……去。 • 竟使:假使。 • 为……所:表被动。 • 趋:趋向;奔向。 • 捕系:捕捉。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 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 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 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 人,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 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赴元营 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归时所作 的诗歌结集,并取《渡扬子江》 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 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 南录”。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 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为 “后序”。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 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 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 • • • • •
会:适逢,正好。副词。 北:指元军。 纾:解除,消除。 意:估计,料想。 觇:窥探,察看。 求:寻求。 翌日:第二天。
u (1)德祐 yò (3)纾祸 shū
字音
n (2)缙绅 jì (4)觇北 chān u (6)诟虏帅 gò (8)羁縻 jī mí
(5)献谄 chǎn
(7)贵酋 qiú (9)二阃 kǔn (11)自刭 jǐng o (13)巡徼 jià (15)毗陵 pí (17)余僇 lù (19)号呼靡及 há o mǐ
• • • • • • • •
赖:依赖;依靠。 福:福泽。 雪:洗雪。 若:像;如;好像。 向:从前;往昔。 微:没有。 文:文饰,掩饰。 诚:确实;实在;的确。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缙”通“搢”
2、几为巡徼所陵迫”
4、主辱,臣死有余僇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 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 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 舍,而予不得归矣。 • 度:揣度,估量。 • 直:径直。 • 前:向前,上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 顾:顾及,考虑。 • 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 • 名:名义上。 • 围:包围。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 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 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 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 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 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 • • • • • • 哨:哨船。 如:到……去。 无辜:指无罪。 道:经过。名词用作动词。 凡:总共,一共,总计。 可:可能。 固:本来。 堪:忍受。
这段文字中连用22个“死”字,这样 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用了22个“死”字,构成 了生动有力的排比句式,说明环 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 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 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 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通州, 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 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间:断断续续,有时。 • 存:保存; • 本:指底稿。 • 手:用手,名词用作状语。 • 为:作为。 • 悲:悲叹;同情;思念。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总结:第一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 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 自任的思想感情。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 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 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 可收拾。
• • • • • • 上下:指元军上下。 遽:立即,立刻。 轻:轻视,小看。 于:介词,在。 羁縻:被扣押、被拘留。 遂:就。
古今异义 1、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无依无靠; 今义:单调,没意思
2、 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 ;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说一事
3、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 今义:大方 4、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盘查;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犹豫不决
6、不复顾利害 古义:个人安危 ;今义:利益得失
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 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 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 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 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 • • • • • 间:空隙,这里指机会。 即:立即。 约:约定。 诡:隐蔽。 草,露:在野草间;在露天。名词用作状语 日:每日,名词用作状语。 相出没:指与元军互相遭遇或没有遇见。这里可翻 译成“周旋”。
文天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出使北营的?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 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 出使北营的。
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心情:“予不得爱身”,已抱定了为国捐 躯的决心。 意图: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 件事说明了什么?
7、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古义:赐予自己的身体; 今义:尸体
特殊句式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避哨竹林中/出入乱尸中 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状语后置 省略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
予羁縻不得还
真州逐之城门外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死生,昼夜事也 而幸生也何为?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 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乎!若予者,将无往而 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10)渚洲 zhǔ
i (12)殆例 dà (14)檄文 xí (16)邂逅 xiè hò u (18)愧怍 zuò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 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 计所出。 • 除:授官,被任命为。 • 都督:名词用作动词。统率。 • 迫:逼迫,这里引申为逼近。 • 迁:迁移,转移。 • 施:施行,实行,做。 • 萃:聚集。 • 莫:无定代词,没有谁。
“僇”通“戮”
词类活用
1、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前:名作动,走上前。 2、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貌:名作状,表面上。 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分:名作状,按理。
4、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草、露、日:名作状 5、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道:名作动,取道 6、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名作动,作序 7、名曰《指南录》 名:名作动,命名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 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 • • • • • 穷饿:困窘饥饿。 无聊:无依无靠,古今异义 迥:远。 靡:无,没有。 避:避开。 出:逃出。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 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 • • • • • • 几:问数量,多少。 诋:辱骂。 去:逃离。 挟:携带。 几:几乎,差一点儿。 为……所:表被动。 物色:盘查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 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 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 • • • • •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未几:不久; 敛赀财以送其行 诣:到……去; 驱:驱使; 而:表转折,但,却; 目:名单; 分:本当,理当,名作状; 昔人:即古人;
文天祥被扣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 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却“隐忍以行”,这 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 主辱,臣死有余僇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 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 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 • • • • •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幸:侥幸。 求:要求。 以:用。 于:向。 犹:副词,还,仍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