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合集下载

月经前出现心烦、上火、乳房胀痛等现象,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出现心烦、上火、乳房胀痛等现象,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出现心烦、上火、乳房胀痛等现象,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之前我发了很多文章论述女性月经的问题,讲了月经量多、月经量少、提前错后等情况,分析了病因病理和用药建议,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发的文章。

女性月经病,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症候,就是女性月经前几天或者月经来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心烦气躁、头晕头痛、乳房胀痛,口腔溃疡、鼻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有些会单独存在,或者两三个症状同时存在,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女性在月经过后,因为气血的排泄,会出现气血阴阳相对亏虚的状态,然后随着体内气血的逐步充盛,到了月经前达到顶峰状态,这时候气血排泄出来,又形成月经。

我个人的经验是,女性如果在月经前或者月经行经时候,若因为体内的气血逆乱,气血不往下行反而往上行,或者气血瘀阻化热,因此便会出现心烦气躁、口干舌燥、头晕头痛、乳房胀痛、口腔溃疡等多种“郁、瘀、热”现象。

明白了这些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便非常好理解,中医常用的经典方药是桃核承气汤,方里有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桂枝。

桃仁、桂枝起到温通调畅气血的作用,大黄、芒硝、甘草起到泻下排热的作用,大黄本身也有非常好的活血功效;因此这个方子用来治疗月经前后诸症比较合拍,但方中大黄芒硝,泻下力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随便用。

治疗月经前后诸症,除了用桃核承气汤之外,还要结合具体的症状,比如治疗失眠、口腔溃疡、鼻出血各不同,具体症状的选药会有区别。

另外,我的个人经验是可以在桃核承气汤的基础上加上丹皮、牛膝等药物,能够加强泻热、引热下行,活血散瘀的功效,能够加强疗效,治疗过多例,效果满意。

平常注意情绪调节,使气血调畅,能帮助缓解症状;月经前后诸症,症候多变复杂,要根据个体情况用药,以上用药方法建议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文章可供参考。

关注我,有更多的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摘要: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反复性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肢体浮肿、身痛、泄泻、吐血、衄血、发热、情志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者。

本文根据其病因病机、众医家治疗经验及对病例分析,对月经前后诸证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月经前后诸证;中医认识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包括现代医学所言的经前紧张综合征。

西医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2]。

本病可出现一种主证,也可两、三证兼见,常见于中年妇女,这些症状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他们的生活。

1.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

其中最常见的为肝郁。

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虚。

妇女在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气血较易壅滞,若素体肝郁、脾虚、肾虚及气血素虚,这些因素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的机体平衡失调,出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本病。

而在月经干净后,阴血渐复,气血通调,脏腑、冲任、子宫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诸证亦随之消失。

2.众医家对月经前后诸证的认识刘奉五先生[3] 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现代病因尚未明确,考虑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

刘老医生根据临床上的体会,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郁气滞。

肝郁乳络阻滞不通,故见乳房胀痛;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或出现脾虚肝旺导致经行泄泻;或出现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而导致经行浮肿;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出现肝阳上亢导致经行头痛;或热入血脉,破血妄行导致便血、倒经等;刘先生认为经前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易导致经脉壅滞不通,易于诱发上述诸证,而经血来潮后,冲任气血通调,症状自然消失。

孙维峰教授[4]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但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结,瘀血阻络。

孙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治疗上应治病求本,自拟疏肝解郁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20克,薄荷6克,茯苓20克,路路通20克,香附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一)关于中医妇科经水病论之一:先期病症论治初识妇科疾病,根据其生理特点,其病因,病理多属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房室所伤,从而损伤冲任二脉所致,应不使有伤正气,同时要防避六淫的侵袭(风寒湿暑燥火),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女子只要月经通畅,则可少生他病。

故妇科以调经为首要。

月经不调,原因很多,治以调畅气血为主。

故调经之药,不可呆滞。

月经不调,由气滞血凝者,当先调气为主,活血为佐。

由伤生冷者,当温通。

凡经水不通,少腹痛者,病在血海,当治血分。

但血随气行,应少佐调气之品。

若少腹痛,内有硬块,尿时阴道痛如刀刺,经期错乱,得之经水未净入房,治当通化下焦之瘀滞。

用檀香,琥珀,牛膝,当归须,桃仁,茜草,乌贼骨等。

月经病,首重调经,调经之法,分为治本,治气,治血,调养脾胃等。

如先有其它疾病,而致月经不调的,宜先治本病,病去则经自调。

如先出现月经不调的,然后发现其它疾病的,宜先调其经,经调则其它疾病亦愈。

调经理气,以行气开郁为主,用药不宜过于香燥,必须佐以益血之药,兼顾其补阴药,以免耗气耗血。

若气乱,气逆,气寒,气虚的,又当根据病情,采用调降,温补等法,辨证施治。

调养脾胃,在于养血之源,用药原则,与上相同。

女子无身热,口苦,腹胀等现象,而右手寸脉浮洪,是月经将来的征兆,或正值月经期。

经行之时,用药亦当谨甚,一般用药不宜过寒过热,大辛大散,药量不宜过大。

这是一般常规,但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

女科常见疾病,如经闭,崩漏,带下,滑胎等,大都由肝肾虚弱,或冲任损伤所致。

治疗常兼养肝肾,治肝肾即是治冲任二脉,养肝肾是治疗妇科的基本原则。

若肝肾阴虚的,宜补其阴,法当滋养。

若肝肾阳虚的,宜扶其阳,法当温养,使肝肾之气充足,则冲任之脉得养,诸疾然向愈。

月经病珍断要点:经期,色泽,经质,经量,气味,腹疼,腹胀来辨别虚实寒热。

【一】月经先期病论:经行先期多重于热(血热,虚热)亦有气虚所致的。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经绝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数年不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阴阳失调而发病。

“肾为先天之本。

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

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和肾阳虚。

一、肾阴虚素体阴虚血少,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房事不节,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二、肾阳虚素体虚弱,肾阳虚衰,经断前后,肾气更虚,复加大惊卒恐,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命门火衰,脏腑失煦,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辨证论治]辨证以肾阴阳之虚为主,治疗以调治肾阴阳为大法,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一、肾阴虚型主要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精亏血少,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多,色鲜红。

中医妇科学-经行泄泻(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行泄泻(月经前后诸证)

谢谢
【临证要点】
经行泄泻虽以脾虚、肾虚为主,但临床并非如此单一,往往两 脏合病者多。如脾虚肝旺或脾肾两虚等,其中以脾肾两虚者多见。 临证时需熟悉脏与脏之间的传变、生克关系,通过四诊对本病进 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确定证型,遣方用药。另外,本病虽为虚 证,但因其仅经期乃发,治疗上不宜峻补收涩,只可健脾化湿或 温肾扶阳,缓而治之,平时当补脾固肾以固本。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调经为辅。 脾健湿除,肾气得固,则泄泻自止。
(三)分型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神疲 肢软;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脉濡 缓。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不能运化水湿,湿渗大肠,则大便溏泄, 脘腹胀满;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气虚不能摄血,则经行 量多;脾阳虚气血化源不足,则月经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 脉濡缓,均系脾虚之候。
2.经期伤食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史,常伴有腹痛肠鸣,脘腹痞 满,暧腐酸臭,与月经周期无关。
3.经期感寒泄泻有感受寒湿及风寒史,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 痛肠鸣,伴表证,与月经周期无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经行泄泻,有脾虚、肾虚之分,辨证时应着重观察大便的性状 及泄泻时间,并参见月经的量、色、质。若大便溏薄,腕腹胀满, 多为脾虚之候;若大便清稀如水,每在天亮前而泻,畏寒肢冷者, 多为肾气虚寒。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 脾主运化,肾主温煦,为胃之关,主司二便。 经行时脾肾更虚,遂致泄泻。
1.脾虚素体脾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虚失运, 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或肝木乘脾,而致腹痛即 泄。
2.肾虚素体肾虚,命门火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不能 上温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而致经行泄泻。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衄、口舌糜烂、疹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二三症同见,多在月经前1 ~2周出现,月经来潮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西医学的经前期综合征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经期的生理变化、患者情志因素和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与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

女子以血为用,肝藏血,肾藏精,精化血,脾生血、统血,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月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①肝气郁滞:素有抑郁,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复因恚怒伤肝,肝失调达冲和之性。

经期阴血下注血海,肝血不足,肝气易郁,气机不利,而出现经行乳房胀痛。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灼伤血络,遂致经行吐衄、头晕头痛、烦躁失眠。

肝木犯脾,则出现经行泄泻、腹痛。

②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健运。

或素体脾虚,经期经血盈于冲任,脾气益虚,脾虚湿停,水湿下注大肠而为经行泄泻,水湿泛渣肌肤则致经行浮肿。

③血虚肝旺:素体血虚,经期阴血下注血海,阴血更显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旺,则出现头痛、头晕。

血不养心,则烦躁失眠、情志异常。

血虚经脉失养,则出现经行身痛。

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灼伤血络,则致经行吐衄。

虚火上乘于心,心火上炎,致口舌糜烂。

④血瘀痰浊:经行、产后感寒饮冷,寒凝血瘀,素体肥胖或脾虚生痰,痰浊瘀血阻滞清窍,则致经行头痛、头晕。

经前气血下注冲任,血瘀、痰浊阻滞脉络,“不通则痛”,则经行身痛。

类证鉴别:①乳癖:乳癖可出现经前乳房胀痛,检查多见乳房有包块。

经行乳房胀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后消失,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

乳房超声检查或红外线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②外感头痛:经期偶感风寒或风热以致头痛者,常伴表证,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痒、脉浮等。

无月经周期性发病特点。

③脏躁:妇人无故自悲伤,不能控制,甚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称为脏躁。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月经前后诸症---中医妇科学

月经前后诸症---中医妇科学
➢ 孕酮不足:PMS常发生在有排卵的周期,黄体期孕 酮不足可导致PMS。
➢ 孕酮不足以致雌激素相对过多,而产生电解质平衡 失调,细胞外液增加,出现头痛、水肿、烦燥、乳 胀等。
➢ 肝病患者雌激素代谢受影响,易致经前期综合征。
2、神经调节失常
➢ β一内啡肽(β一EP)的影响: ➢ 正常月经周期β一EP从排卵前开始升高,持续至下
1、阴 道 细 胞 学 检 查 2、宫 颈 粘 液 检 查 3、内 分 泌 检 查 4、基 础 体 温 测 定 5、其 它 检 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
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的测定主要是排除全身性疾 病或低血糖。
五、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心、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 相鉴别;
有乳房结节者应与乳腺病相鉴别; 精神症状严重者应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治法:清胃泄热。 方药:凉膈散《和剂局方》。 大黄 朴硝 甘草 栀子 薄荷叶 黄芩 连翘 竹叶
病案分析
张某,女26岁,未婚。2008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经来乳房胀痛、烦躁3年。 现病史:患者近3年来每值经来双乳胀痛,心烦易怒, 思想纷纭,失眠多梦。曾服药治疗,但效果不佳。近 来症状加重,发展至经期情绪失控,常与人吵,但经 后又如常人。未次月经9月25日,现双乳胀痛,下腹隐 痛,眠差,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平素月经正常,无特殊病史。
2、经行头痛
特点:头痛伴随月经周期而作,部位不固定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气血为病
阴虚阳亢 血虚 瘀血阻滞
辨证论治
辨虚实:根据疼痛时间、性质、部位 治疗大法:调理气血
(1)阴虚阳亢
主证:经行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烦躁易 怒,口苦咽干,手足心热,经行不畅,色红质稠。 舌红苔少,脉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发表时间:2017-09-22T14:46:46.5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李团网[导读] 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陕西中医药大学
摘要: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反复性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肢体浮肿、身痛、泄泻、吐血、衄血、发热、情志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者。

本文根据其病因病机、众医家治疗经验及对病例分析,对月经前后诸证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月经前后诸证;中医认识
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包括现代医学所言的经前紧张综合征。

西医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2]。

本病可出现一种主证,也可两、三证兼见,常见于中年妇女,这些症状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他们的生活。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

其中最常见的为肝郁。

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虚。

妇女在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气血较易壅滞,若素体肝郁、脾虚、肾虚及气血素虚,这些因素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的机体平衡失调,出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本病。

而在月经干净后,阴血渐复,气血通调,脏腑、冲任、子宫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诸证亦随之消失。

2.众医家对月经前后诸证的认识
刘奉五先生[3] 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现代病因尚未明确,考虑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

刘老医生根据临床上的体会,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郁气滞。

肝郁乳络阻滞不通,故见乳房胀痛;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或出现脾虚肝旺导致经行泄泻;或出现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而导致经行浮肿;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出现肝阳上亢导致经行头痛;或热入血脉,破血妄行导致便血、倒经等;刘先生认为经前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易导致经脉壅滞不通,易于诱发上述诸证,而经血来潮后,冲任气血通调,症状自然消失。

孙维峰教授[4]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但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结,瘀血阻络。

孙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治疗上应治病求本,自拟疏肝解郁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20克,薄荷6克,茯苓20克,路路通20克,香附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

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经通络之效。

王子瑜教授[5]认为月经前后诸证总结归纳为经期发热、头痛、眩晕、身痛、泄泻、浮肿、乳房胀痛、情志异常等。

王教授认为经期发热,主要是因为气血营卫失调,正值月经生理改变导致,经期发热的发生,可由血瘀产生,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也可由阴虚导致,可用四物汤加减养血滋阴;也可由肝郁导致,可用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调经;经行头痛可分为气血虚弱、阴虚阳亢、瘀血阻滞和痰湿中阻四种证型,其病机是气血阴精不足,经行之后,气血阴精更亏,清窍失养所致经行头痛,或由痰、瘀之邪,每逢经期随冲气上逆,阻塞清窍导致经行头痛;而经行眩晕主要是因为精血虚衰或痰浊上扰清窍所致,常见分型有气血虚弱、阴虚阳亢和痰湿中阻三种证型;经行乳房胀痛的发生的原因多为肝郁,由于经前、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气血相对壅滞,若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会导致瘀滞更甚,从而导致经期乳房胀痛;另外有气血失和,肢体失于濡养而导致经行身痛;血热随冲气上逆,破血妄行导致经行吐衄。

王教授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疗效尚佳。

罗元恺先生[6]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的辨证治疗应平衡脏腑气血阴阳,常用的治法为疏肝解郁,调和气机,应在经前1~2周开始用药,连续调理3-6个周期。

他认为此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肝郁气滞、阴虚肝旺、脾肾阳虚三种证型,而肝郁气滞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应疏肝理气,可用逍遥散加减;阴虚肝旺的患者应育阴潜阳平肝,可用二至丸和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脾肾阳虚证患者可用健固汤加减以温肾健脾;除药物治疗外,罗先生还认为,精神心理的调理和生活调理也应该重视,不同体质应在饮食方面加以配合,将会达到更好的疗效。

3.病例讨论
孙某,女,25岁,于2017年01月12日初诊。

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8天,经期5-6天,经量适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经行腰腹不适,无经前乳房胀痛,末次月经:2016年12月17日。

自诉1月前因家庭不和大怒后,出现乳房胀痛不适,伴有胸闷胁胀,经行不畅,伴大量血块,色黯红,未予治疗。

1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乳房胀痛,伴有精神抑郁,时常叹息,苔薄白,脉弦。

诊断为经前乳房胀痛。

辨证为肝气郁结证。

患者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经前冲任气血偏盛,循肝上逆,乳络不畅,故见经行乳房胀痛;肝气不舒,冲任阻滞,故见经行不畅,血色黯红,伴有血块;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故见胸闷胁胀;肝失调达,故见精神抑郁;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应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方选逍遥散加减。

方药为: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2g,薄荷6g、炙甘草6g,香附10g,郁金10g。

7付,水煎服,日2剂。

患者于2017年02月20日复诊,自诉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续服上述方药。

4.讨论
月经前后诸证具有周期性反复出现,随月经而发,月经干净后停止的特点。

其发病与经期及经前冲任气血及子宫盈虚变化较急骤,气血容易瘀滞或亏虚相关,此外还与患者的体质及脏腑的偏虚偏旺有关。

治疗此病可分为两步,经期及前后,针对症状治标;平时调理体质,消除病因以治本。

此外还可配以针灸治疗、头腰背部推拿等,同时也应注意经期调护,调情志,适劳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3.
[2]谢幸,苟文丽,狄文等.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3.
[3]黄瑛,达美君.妇科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5.
[4]魏睦新,郝传铮.医治女人病的大医之法.[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27-28.
[5]王阿丽,陈艳.王子瑜妇科临证经验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144.
[6]张丽君,李杰.妇产科病中医经验集成.[M].第1版.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