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合集下载

红头 浅谈中医的“简、便、廉、验”

红头  浅谈中医的“简、便、廉、验”

浅谈中医的“简、便、廉、验”谈到中医,很多人会说,中医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之后,就语焉不详了。

说明很多人对中医及其特色的认知,还不够全面与准确。

中医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是在中国特有的身心统一主体性哲学思想指导下,以道统术,综合运用中医理、法、方、药,以确保人类身心康灵的生命艺术。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对人类生、老、病、死、苦的自觉关注、关爱,即人文关爱,是传统中医学的根本特质,医易相通的根源即在于此。

在此之上,才彰显出简、便、廉、验诸种特色。

一、“简”。

简有简单、简略、质朴等义,针对中医,则是简省,直指人类身心性命,绝不杂乱,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简单;简是简约,能从人类万般病象中归纳阴阳平衡与身心统一之理,彻底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所以更不是简陋。

二、“便”。

便指方便合宜。

可不要小看了“方便”二字,《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中医的方便,是能围绕人的身心康灵,在人类生活的全体时空与处所,从- 1 -容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术,为人类生命品质的升华,提供种种帮助。

中国先民“逐水草而居”,就是择居处;农耕桑蚕,是为了“适寒温”;食物搭配适度,不过饥不过饱,即是“和饮食”;劳逸结合,居移气,养移体,即是“慎起居”;《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是“调情志”;至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廉”,则是中医“养神”的上乘功夫了。

此外,我们依据《黄帝内经》经络理论,无论养生、防病、治病还是康复,既可用三棱针放血,又可用毫针刺疗,畏针者可用指针、杵针;还可砭石(刮痧)、按摩、沐浴等等,中医特有的人类经络理论,甚至为人类沟通先天和后天都提供了通道。

我们再看中医给药的方便,就更说明问题了。

一般说到中药,多以为只有汤药,黑糊糊煎出来一大锅,其实还有膏、丹、丸、散等,可谓气象万千。

一是膏剂。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

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

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

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

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

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

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

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前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加。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2.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因此,中医养生着重强调人们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注重顺应自然和季节变化。

2.2 中医的阴阳理论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有阴阳两种相对矛盾且统一的力量存在,而保持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营养摄入、运动和休息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2.3 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睡眠质量和日常活动来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3.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3.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认为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包括合理搭配食物,遵循节气饮食,保持适量饮食等。

3.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

3.3 心理养生中医养生重视调整心理状态,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4.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4.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方案。

4.2 寻求专业指导中医养生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尽量寻求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养生的效果。

4.3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

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

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

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

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

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源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

又比如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并不仅仅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五行在中医中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互相关系,通过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身体达到和谐和平衡。

中药学习感悟

中药学习感悟

中药学习感悟篇一:中医学习感想中医学习感想11151990148盛雨琴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

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

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

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我对中医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内外平衡。

相比之下,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症的具体症状和治疗,使用药物和技术来对症下药。

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中医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核心的方法和理念之一。

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患者的症状,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寻找疾病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医学更注重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诊断。

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诊断更加准确和科学,但在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中医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体质增强。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中医讲究“上工下农”,提倡日常饮食起居的调节,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理念相契合。

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预防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第四,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都是独特的,因此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获得最佳疗效。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证实,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

最后,中医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方技医家等多种思想和理念。

中医倡导天人合一、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人的整体健康为目标,注重积极预防和保健,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从而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进行浅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⒈阴阳平衡: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⒉气血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气血的畅通和充盈,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可以调理气血。

⒊五脏调养:中医养生认为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和情绪。

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⒋祛邪扶正:中医养生注重排除体内的邪气,增强人体的正气。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调节生活习惯可以实现祛邪扶正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⒈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药膳搭配和季节性的食物选择。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当的食材和制作方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⒉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推崇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⒊心理调节: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情绪,认为情绪的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通过学会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

⒋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借助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通畅。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舒缓疲劳、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等。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⒈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体质、疾病状况和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非常重要。

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强调动静结合,既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又要保持充足的休息。

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过度劳累。

⒊循序渐进:中医养生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

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

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

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

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

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

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

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

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

从上述实
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

我们不能一味的对西医全盘接受,也不能对中医的理论知识一概否定。

我们应该本着辩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中医,取其精华,应用于未来的行医之路。

最后我想说,中医是神秘且神圣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怀揣着崇敬、敬仰的心去学习它,领会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