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晴》阅读答案
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D. 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
16. 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
B.第六句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都写出了春天水面涨平的情景。
C.尾句以景结情,以料峭春风、如烟柳枝收束全诗,增添了诗人的惆怅意绪,含蓄隽永。
D.全诗用字精当,“自”“空”等字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虽经雕琢而不失本色。
16.古诗词中常存在逻辑现象。钱锺书曾说“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请从这一角度简要赏析“损花微雪似无情”一句。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④,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作于安史之乱中760年,此年吐蕃虎视眈眈。②澄潭:杜甫草堂旁百花潭。③琴台:浣花溪北的汉司马相如弹琴处。④东郡:故乡洛阳。
16. 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案】15. C 16. 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
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南宁市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南宁市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拓展阅读晴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4.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临沂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临沂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温庭筠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结合景物特点加以概括。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点评】要在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诗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清人姚范这首写景之作,何等鲜活洒脱,韵味独特。
尤其是次句将本是形容少女形体的“窈窕”一词,用得既新且奇。
至于到底是春风窈窕还是蘼芜窈窕,则又妙在尽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作者用“窈窕”一词形容春风,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草儿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美好姿态。
“绿”则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变绿的过程,突出了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杜甫《喜晴》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喜晴》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作品介绍】《喜晴》的作者是杜甫,也题作《喜雨》,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4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二载(757)三月。
【原文】喜晴(一作喜雨)作者:唐·杜甫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
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
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
干戈虽横放,惨澹斗龙蛇。
甘泽不犹愈,且耕今未赊。
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
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
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
其人骨已朽,此道谁疵瑕。
英贤遇轗轲,远引蟠泥沙。
顾惭昧所适,回首白日斜。
汉阴有鹿门,沧海有灵查。
焉能学众口,咄咄空咨嗟。
【注释】①至德二载(757)三月作。
②皇天:对天的尊称。
③出郭:出城。
④肃肃:整齐貌。
全诗校:“一作萧萧。
”春增华:为春光增添华美。
⑤青荧:青碧色。
陵破:田野中的高坡。
《庄子·外物》:“青青之麦,生于陵破。
”⑥窈窕:美好貌。
李:全诗校:“一作杏。
”⑦实:谷实,果实。
⑧无涯:无尽头。
⑨干戈:指安史之乱。
横放:横行放肆。
⑩惨澹:凄凉的景象。
龙蛇:指安史叛军。
⑧甘泽:好雨。
犹愈:犹胜干旱。
⑩未赊:指耕锄未迟。
⑩带甲:披带兵甲,指当兵。
O黍稷:泛指粮食作物。
⑩商山芝:秦末,河内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等四位老人(世称四皓),见秦政暴虐,乃避入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歌曰:“晔晔紫芝,可以療饥。
唐虞世远,吾将安归”云云。
事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高士传》卷中。
⑩东门瓜:《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
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三辅黄图》卷一载召平“种瓜青门外”,青门乃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故又称青门瓜或东门瓜。
⑩朽:全诗校:“一作灭。
”⑩此道:指避世。
疵瑕:指责。
⑩英贤:英豪贤才。
⑩远引:远走高飞。
⑧顾:顾念。
⑥“回首”句:谓自己已到暮年。
母汉阴:汉水之南。
鹿门: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县。
汉末庞德公,居襄阳砚山之南,未尝人城府。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试卷1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试卷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宋)孔武仲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3.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艾青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它忠于寻找它的人因为它直率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甚至会有人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解析1

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综合卷(含解析答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综合卷(含解析答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1、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 小山羊们好像约好了一样来到这里喝水。
B. 那棵大树像威武的士兵一样站在山顶。
C. 母熊浓密多油的毛皮和厚厚的脂肪像棉被一样覆盖着她。
D. 每一张笑脸就是一朵开放的鲜花。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B.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D.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下列诗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是/河豚/欲上时泥融/飞/燕子B. 正是/河豚/欲/上/时泥融/飞燕子C. 正是河豚/欲上时泥融飞/燕子D. 正是/河豚/欲上/时泥融/飞/燕子二、判断题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写了一群儿童在春天里放风筝的情景。
______________(判断对错)A. 正确B. 错误5、3、阅读长文章时,如果前面的一些内容忘了也没关系,没必要再返回去看一看。
()A. 正确B. 错误三、客观填空题6、把词语补充完整。
滥竽()()画()添足井底之()眼见为()耳听为()近()者赤近()者黑7、根据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填空。
诗中有美景:苏轼的“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桃花初放、鸭子戏水的情景;杜甫的“__________,春风花草香”描绘了江山秀丽、春风吹拂的情景;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_____”描绘了四月山下百花落尽,山寺桃花盛放的情景。
8、根据给出的汉语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晴》阅读答案
晴杜甫
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和艺术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久雨”写起,“久”“暗”二字衬托出了诗人看见巫峡久雨新晴后的喜悦之情。
B.“锦绣文”统摄全诗,指放晴之后的景色就像机织针绣出来的花纹图案一般绚彩美丽。
C.中间两联着重从景物的颜色和禽鸟的活动来表现新晴的“锦绣文”,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D.尾联描写的也是久雨新晴的典型景象,可见全诗紧紧扣住“晴”字写抒情,浑然一体。
2.有人说此诗虽欢悦却不免伤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3分)B (“统摄全诗”表述有误,尾联不在其中。
)
2.(4分)①这首诗前三联描写了巫峡久雨新晴之后锦绣般绚丽、万物尽欢悦的美好春景,意境开阔而和谐,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2分)②尾联写野花在雨后纷纷随风凋零的衰残景象,联系诗人流落蜀中的境遇,其中欢愉之后的伤感是不难理解的。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