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_课后思考与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杜甫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围绕杜甫的三首诗作展开,深入分析其语言、内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同时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希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授和理解杜甫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首诗是《登高》。

这首诗以描绘登高的景色为主线,通过诗人自身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天地之间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登山这一行为与人生的起伏相比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围绕诗歌中的景色、情感和思考展开讨论,引导他们通过感知诗人的情绪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和美感体验。

第二首诗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诗人对已故兄弟的怀念为主题,展现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思恋。

杜甫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舍弟的个人特征的描述,表达了对兄弟之间深厚情感的追思。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析诗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抒发和思考,同时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提高学生对诗人情感和生命经历的感知。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也能引导他们思考亲情和友情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三首诗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咏史和咏史家的身份为主线,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咏史家事业的热爱和思考。

杜甫通过对古人事迹的咏史和咏史家自身遭遇的叙述,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和对咏史事业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咏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咏史事业的追求。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教学反思,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32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

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

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

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

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

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篇2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

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

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

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在对语文诗歌教学中,教授杜甫的诗歌这一内容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

杜甫的诗歌以其沉郁悲壮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饱满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学生和读者的喜爱。

教学杜甫的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杜甫的《春望》、《登高》和《月夜忆舍弟》三首诗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作品。

首先,在教学《春望》这首诗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通过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春望》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思考和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讲解《登高》这首诗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杜甫笔下的美景呈现给学生。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描述的山川壮丽的景色。

接着,我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解释了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最后,在教学《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诗歌中描述了杜甫对故友的思念之情,通过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动情。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亲友的思念和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通过情感共鸣,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思考,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反思和总结,我发现在教学杜甫的诗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手段。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杜甫诗三首》包括了《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春夜喜雨》。

这三首诗在杜甫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并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教授和理解这些诗歌。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通过描绘高山的雄伟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景色。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山的高远和风的呼啸声,使学生更加亲近和理解诗歌。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可以通过分组或抽号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句并解释其意义。

通过讨论和辩论来增加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寄托哀思的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追忆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和思考。

可以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和杜甫的生平,使学生更加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情境。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思考和体会。

同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通过欣赏名家名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比如,可以邀请学生们欣赏别人朗诵杜甫的诗歌,然后分析其中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能力。

《春夜喜雨》是一首写春雨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春雨的声音、气味和触感等来理解诗歌。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春天的喜爱和感受。

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观察和描写春雨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反思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杜甫的作品后,自行创作一首关于山水、亲情或春天的诗歌,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诗三首》是一组富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

杜甫诗三首——巧学精练(含拓展训练)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其不同类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

“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杜甫诗三首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修改版]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修改版]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老妪()不胜簪()泣幽咽()邺()城戍()青未了()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

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

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一)课内精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9.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
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
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 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 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 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
高中语文必修三 课后思考与练习 答案
杜甫诗三首

一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
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 的?
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 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 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 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
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
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 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
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
示例二: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 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 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 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 一新。

下一课再见!

三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 具体分析。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 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 “盖‘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四 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 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 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
示例一:此章俱写夔府秋景,惟第六句点出“故园心”三字,为八首主脑。 细玩上下语意,即八句中亦总归缩此三字。方秋而木凋气萧,兼天匝地, 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所以两见丛菊便至陨泪,一闻暮砧即忆刀尺,总 是故园心团结于中,自觉触景生感,因时遣兴,故八首中独此首写秋以完 题面,后七章全是遣兴,却仍不离秋意。(清·范廷谋《杜工部诗直解》 《秋兴八首》其一评语)
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二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 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 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 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 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 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 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 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 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