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文知识点整理【第2杜甫诗三首】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眦zì搔sā簪zān逾ú妪ù幽咽è点拨:注意多音字“咽”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决眦人归鸟眦:眼角。

会当凌绝顶会:终当,终要。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二男新战死新:最近。

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点拨:“搔”“簪”等字容易写错。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默写《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杜甫,字子美,唐朝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

《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

《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背景:杜甫,唐朝诗人,后人尊称“诗圣”,诗多咏怀和忧国忧民之作。

《望岳》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出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与《石壕吏》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年间的作品,《春望》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则体现了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胜利的渴望,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又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进行了含蓄的.揭露。

2、文学常识: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常见,也有杂言的。

古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

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有如下规定:⑴限字句。

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⑵定韵脚。

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

⑶对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⑷讲对仗。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完全和律诗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

原为歌词,后衍变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故词又叫长短句。

词在声调、字数、句数等形式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下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内容或主题。

也有的词没有题目,人们往往用该词的第一句话来代替题目,以和同词牌的词相区别。

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杜甫诗三首 讲义---《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杜甫诗三首 讲义---《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杜甫诗三首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杜诗三首,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后期生活概况: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

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ū,现在陕西富县)。

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

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

759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秋兴八首(其一)一、文学常识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兴,就是赋比兴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选自《杜诗详注》。

是唐代宗大力元年(766年)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

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二、古文知识1、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凋伤:使动用法使…凋伤2、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萧森,萧瑟阴森。

气,气象,景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江中波浪连天。

兼天,连天。

4、塞上风云接地阴:夔州山上的风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一片阴沉。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5、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

他日,往日。

第二次看到丛菊开放,往日流过的泪又再次流出。

6、孤舟一系故园心: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不能东归,但漂泊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系,指系舟上岸。

7、寒衣处处催刀尺:人们拿着剪刀和尺子,处处都在赶制御寒的衣服。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制新衣。

8、白帝城高急暮砧:黄昏时,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促的的捣衣声。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三、内容主旨和写法内容和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独沉郁之感。

写法:1、寓情于景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三篇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三篇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三篇《杜甫诗三首》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下面我从文本解读、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作汇报。

一.说文本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

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

《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

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

诗情沉郁而忧愤。

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二.说学生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

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依据文本的内容风格,依据学生的认知层面,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出诗的情感和节奏。

(2)感知诗的情感和价值观。

(3)品味诗的物境和意境。

(4)鉴赏诗的美点和亮点。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 3)、4)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五.说教法学法: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是知识点:学习《杜甫诗三首》。

1.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2.理解《杜甫诗三首》中的诗意内涵3.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1.理解《杜甫诗三首》的诗意内涵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本节课由导入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引发学生对杜甫诗歌鉴赏的兴趣。

2. 学习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通过展示杜甫诗集的封面,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例如:写实主义、情感深沉、社会关怀等等。

3. 诗意内涵分析(1)浪淘沙·北戴河首先,对杜甫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这首诗在杜甫的晚年时期写成,叙述了他在北戴河的遭遇。

针对学生的阅读看法,开展多角度主题分析的讨论,探究杜甫在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

例如:我国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人生经历与对理想的追求等等。

(2)大风歌接着,讲解大风歌的背景知识,介绍杜甫为什么写下这篇诗歌,以及与杜甫生活和时代背景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探究诗歌品位,从写作手法、意义、情感方面相结合,剖析大风歌的诗意内涵。

(3)登高通过积极研究诗意以及深入探讨杜甫的创作手法,引发学生对写作艺术手法的深入思考。

针对学生的审美看法,深度挖掘杜甫登高在描述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义等方面,进行灵活回应和解答。

4. 课堂小结学生们的思想在课堂的不断展开中得到了更新和升华。

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手法、思想以及诗意内涵进行小结及评价,成果展示等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以铺垫上发掘,以对话引导问答破题,多角度同步分析,以及中英文意境对比展开,真实情感表现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互补使用。

并借助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听课氛围。

五、课堂检测及作业布置在课堂结束之前,设置必要的选理、分析等语言能力提升测试,鼓励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入课堂。

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一、重点字词1.在下面加标点符号。

Canthus Z scratch sāO hairpin Zā注意复调词“咽”的发音。

2.解释下面添加的单词。

(1)造化钟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2)决眦眦:眼角。

(3)会当: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6)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7)二男新战死:最近。

(8)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9)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10)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

(11)一何:多么。

(12)偷生:苟且活着。

(13)无完裙裙:衣服。

(14)岱宗:指泰山。

(15)死者长已矣已:完结。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杜甫的《望月》写于唐代“开元盛世”,而《春望》和《世好里》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

2.这三首诗都选自杜诗的详细注释。

作者是杜甫,他的性格很美。

这位诗人自称少陵老人。

后人叫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是“沮丧和沮丧”。

他的大量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到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三官”(新安官、潼关官、世豪官)和“三离”(新婚、老人、无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巅峰。

因此,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诗圣”。

3、重点句子记忆知识表“望月”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不仅是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攀登人生之巅的誓言(体现了作者崇高而坚定的志向)(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俯瞰一切的志向和精神):他将登上山顶,一瞥群山。

5.《望山》中细看泰山的诗是:摇胸生曾云,折眼角成归鸟。

春天的希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 《 杜甫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 《 杜甫诗三首》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背景】作于763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头年冬季,唐军在洛阳 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 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 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 听到9/1这6/2个019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32 。
9/16/2019
14
以“望”为切入点比较两首诗:
望岳
春望
“望”的对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象不同 奇秀丽、巍峨高大 池和遍地荒草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 近看:城池残破,
“望”的视 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角不同
近看:山南山北分昏晓,细 远望:满城荒草丛 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生,荒凉一片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 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 家命运的担z忧xxkw ,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怎能不沉重?
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 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是唐朝一次 地方割据视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由安 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 到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 惨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 后余生写下了《春望》。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 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9/16/20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称为“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3.造化钟神秀: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4.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

5.荡胸:心胸摇荡。

6.曾(céng):通“层”。

7.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眦,眼角。

8.会当:终当,终要。

9.凌(líng):登。

10.一览众山小: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春望》1.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2.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石壕吏》1.投:投宿。

2. 逾(yú)墙走:越过墙逃跑。

逾,越过。

3.一何:多么。

4.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5.戍(shù):防守。

6.附书至:捎信回来。

7.新:最近。

8.偷生:苟且活着。

9.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11.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12.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13.无完裙(qún):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14.老妪(yù):老妇。

15.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请,请让我。

16.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应,应征。

17.犹得:还能够。

18.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

19.泣幽咽(yè):(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21.壕(háo ) 22.邺(yè) 考题例析1.(2015•江西南昌中考)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1)(2)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点明了都城景物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动惊心。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诗人“白头搔更短”只源于亲人离散之伤痛。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实写了景物,虚写情感,融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C.“望”字统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望岳》《石壕吏》等作品是一致。

2.(2015•上海中考)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1)(2)题。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1)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首联的“国破”和颈联的“烽火”可知,“白头搔更短”不仅是因为亲人离散的伤痛,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选D 。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与《石壕吏》风格一致。

而《望岳》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与这首诗的风格不同。

2.(1)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题干中已作了“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 提示,再根据甲句的示例,可知需从表达诗人的“渴望”(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

答案:乙句: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丙句:渴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甲】句就与题目“书博山道中壁”无关。

本题选D 。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望岳》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崇高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衬托诗人志向之远大,表达了一种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 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的是春天看到的满眼的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石壕吏》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最后连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理清结构《望岳》《春望》青未了——绵绵不尽钟神秀——神奇秀美割昏晓——遮天蔽日生曾云——气象万千入归鸟——幽静深远凌绝顶——抱负远大整体形象主观想象神奇秀丽宽广胸怀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所见所感望春望(寄情于物)春城败象饱含感叹(翘首望景)忧国思亲《石壕吏》写作特色《望岳》是一首古体抒情诗,不讲究平仄。

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

《春望》是五言律诗,全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语言凝练。

写景生动,情景交融,爱国、思家、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把无形的内心情感,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使抽象的愁苦之情变得具体直观,富于感染力,收到了良好的抒情效果。

《石壕吏》是一首古体叙事诗,全部采用五言句式。

在表现手法上有三大特点:一是寓情于事,采用白描手法,从旁观的角度描述客观的事实。

二是角度新颖。

三是概括含蓄,尤其是最后两句,似无别语,但更有锥心之痛。

把握重点《望岳》【高清课堂:欣赏杜甫诗三首】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

2.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

“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3.“望岳”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

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何—怒妇—啼—何—苦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家破人亡家中困难: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深重苦难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犹得备晨炊 (详写)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夜久语声绝 泣幽咽……独与老翁别——凄惨情景石壕吏同情和关注阔。

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春望》【高清课堂:欣赏杜甫诗三首】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

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赏析颔联。

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

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此联“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

3.颈联写了什么内容?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

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

4.品析诗的尾联。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伤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