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分类肛周脓肿根据部位的深浅分为低位(肛提肌下)和高位(肛提肌上)脓肿两类;(1)肛提肌下方脓肿(低位脓肿)皮下脓肿、低位肌间脓肿(括约肌间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

(2)肛提肌上方脓肿(高位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高位肌间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

2.临床表现、查体(1)肛门皮下脓肿:位于肛管皮下或肛周皮下间隙。

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肛门缘,脓肿一般较小,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局部疼痛较重,多呈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

查体:肛旁明显红肿、硬结、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2)低位肌间脓肿:位于齿状线以下,内外括约肌之间。

临床表现:脓肿一般不大,全身感染症状很轻,局部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明显。

查体:肛缘红肿不明显,指诊肛管内有肿块隆起,压痛明显,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3)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

临床表现:脓肿范围广泛且深,初起患者自觉患侧肛管持续性疼痛、酸胀感,但不剧烈。

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

随着病情的迅速发展,继而局部症状逐渐加重,疼痛剧烈。

查体:患处皮肤红肿,双臀不对称。

肛外指诊:局部硬结,压痛明显。

肛内指诊:患侧坐骨间隙所对应的肛管或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直肠壁压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4)肛管后间隙脓肿:位于肛管后深、浅间隙。

临床表现:脓液范围小,局部红肿不明显。

查体:按压肛门和尾骨尖之间的皮肤时,则有明显压痛。

肛内指诊:可在肛管后、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触有局限性硬结或肿块,并有明显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临床路径表单肛周脓肿或肛痈中西医结合版本汇总

临床路径表单肛周脓肿或肛痈中西医结合版本汇总

临床路径告知单(肛周脓肿)患者或亲属签字:经治医师签字:年月日XXXXXXXXXXXXXXXXX医院肛周脓肿(肛痈)临床路径肛周脓肿(肛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ICD—10编码:K61。

00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行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7-94)。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周脓肿)诊疗方案”.肛痈(肛周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3。

疾病分类(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肛痈)。

2。

患者适合并接受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周脓肿(ICD—10编码:K61.001)和肛痈(TCD编码:BWG040)的患者。

2。

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肛周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不进入本路径.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周脓肿(肛痈)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术前准备1—2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2。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 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运用

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运用

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运用摘要:目的探析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肛门疾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肛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分组,53例/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围术期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对比分析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64%vs22.62%,P<0.05)。

结论在肛门疾病的临床护理上,根据制定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围术期护理,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改善预后,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肛门疾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肛门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常见病,对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辅助有效的临床护理是极其必要的。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及相关人员共同指定的临床服务计划,在肛门疾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成为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2]。

本文以106例肛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予以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肛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分组,53例/组。

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区间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43.26±2.58)岁;其中,混合痔20例,肛瘘15例,肛周脓肿18例。

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区间为19~77岁,平均年龄为(43.11±2.24)岁;其中,混合痔21例,肛瘘13例,肛周脓肿19例。

对两组的各项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围术期环境、饮食、用药护理,严格遵守护理常规。

观察组给予围术期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入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相关注意事项,说明手术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运用 蔡玉湘

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运用    蔡玉湘

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运用蔡玉湘【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肛门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比两组护理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肛门疾病;围术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运用肛门疾病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也为典型外科病症,该疾病的产生非常复杂,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因素导致患者肛门产生病变,常见的疾病类型为肛裂、肛瘘、混合痔、肛周脓肿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严重负面影响,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在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受到的护理质量极为重要和关键,呈现正比联系,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显著[1]。

本文为探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肛门疾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肛门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1-78岁,平均年龄为(42.21±1.25)岁,疾病类型:肛裂患者5例、肛瘘患者4例、混合痔患者16例、肛周脓肿患者5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0-77岁,平均年龄为(42.26±1.24)岁,疾病类型:肛裂患者4例、肛瘘患者5例、混合痔患者15例、肛周脓肿患者6例。

两组在(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肛门疾病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肛门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8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

1.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1)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两侧方边缘或后方;全身感染不明显;局部持续跳痛,排便加重;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穿刺抽出脓液。

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超声声,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等;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

指诊检查:患者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超声或盆腔CT提示坐骨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骨盆直肠窝内,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可有排尿困难及肛门部坠胀感。

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超声或盆腔CT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8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表患者姓名:患者年龄:住院号:病房病床号:入院时间:纳入路径时间:实际住院天数: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住院费用: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1.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1)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两侧方边缘或后方;全身感染不明显;局部持续跳痛,排便加重;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穿刺抽出脓液。

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B超声,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等;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

指诊检查:患者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提示坐骨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骨盆直肠窝内,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可有排尿困难及肛门部坠胀感。

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17-肛肠科

中医临床路径17-肛肠科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312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 313 —目 录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379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385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391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395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400)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8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 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 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7-94)。

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治疗
(一)术前禁食水6小时,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初期:经坐浴后外伤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

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
膏或阳和解凝膏。

三、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等。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马齿笕,野菊花,三颗针,鱼腥草,芒硝。

水煎先熏后坐浴15---20分钟。

2.中药外敷法: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中药熏洗后选用紫草油纱条,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生肌敛疮。

3.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1)中药膏剂外用: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2)栓剂纳肛: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

四、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痈及术后并发症
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2.术后尿储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中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痈病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

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