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山涛(上篇)
望岳 翻译、赏析

望岳翻译、赏析《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1、题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4、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
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讲解】:题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
《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

《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2011年06月22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王保成摘(修武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说明:《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人,为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
《宋书》言其“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宋室之表”,《世说新语》就是他和他所招聚的文学之士采集众书共同编纂加工而成的。
本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文、文学等三十六门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多寡不同,一般是数行即尽,也有的只三言两语。
它通过众多人物的遗闻佚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的生活状况、文化风尚以及他们内心精神世界。
鲁迅先生在其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论魏晋风度和文学与吃药、饮酒、清谈的关系,在《世说新语》中都能找到生动的描述。
竹林七贤作为魏晋名士的卓越代表,自然是本书的重点。
因此,研究竹林七贤,不能不读《世说新语》。
也正因如此,当笔者有幸见到此书,自然欣喜异常,历时两月认真阅读,从中摘出有关竹林七贤记载的文字,并不揣简陋,加以句读,希望能够对有志于研究竹林七贤的初入者能够提供些微帮助和便利。
下文所摘,宋体字为刘义庆《世说新语》原文,楷体字为刘孝标所注。
刘孝标(463~522),名峻,孝标为其字,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因其为《世说新语》作注所用资料丰富,翔实可信,其注本也为历代所推崇。
德行第一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魏书》曰:文王,讳昭,字子上,宣帝第二子也。
《魏氏春秋》曰: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子也。
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山涛(下篇)

在嵇康死后的许多年里,往事渐渐地封沉于历史之中,曾经拥有过的玄音,放诞,玄谈与饮酒,不复再有了。
然而,在记忆的深处,一切不曾淹埋。
那个存活的人,依旧记得那封无言的绝交书,那首畅快淋漓的广陵散,那些竹林中悠远的身影……一切依在眼前,犹在眼前,却有意无意地隐藏,随着洪荒如流的历史沉淀在苍茫里。
那个存活的人,太单薄,也太无奈。
人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世道里,而他的世道,太遥深,也太呼啸,死生无常,合久必分,悲凉凄怆,更兼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明澈,他惟有过着自己的生活,尽着自己微薄的所有。
作为一个竹林名士,面对亡去的故友,面对远去的岁月,他犹如踏雪的飞鸿,那复计东西。
在几千年来,正统的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名教思想,自先秦之后渐渐深入人心,成为文士一种不可磨灭的信仰和治国之术。
汉朝独尊儒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得以宏扬。
然而,岁月流迁,世事更替,名教思想的派生条件一再发生变化,人为的流弊,带来思想的流弊。
在战乱纷纷,杀戮频繁的年代,思想被人为地利用,甚至成了为禁锢个性和杀人的工具。
东汉末年,清议时政,党锢之祸,曹魏篡汉,孔融、祢衡、杨修等人被杀;魏晋之际,清谈玄虚,放浪形骸,司马氏篡魏,何晏、曹爽、嵇康等人被诛。
因此,清醒的人士,在夹缝中寻求生存,韬光养晦,静观彷徨,在自然名教中寻求出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有的自然名教两用,有的附自然而弃名教,有的附名教而弃自然……(当时,北人更尚名教,好郑玄《庄子注》,南人更尚自然,好王弼《庄子注》。
)但是,自先秦以来的名教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无论如何无法从文士心中驱除。
而山涛好自然杂以儒术(或者更确切的说好儒术杂以自然),始终在出仕入仕之间,寻求人格的独立和自由的思想。
从史书上看,竹林七贤均有为官的记载,其中,山涛官威显赫,居位较长。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
”后仕历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行军司马,冀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尚书仆射,司徒等职,位列三公,“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事天朝三十余年”。
《世说新语》山涛

山涛
山涛和嵇康、阮籍见一次面,就情意相投。山涛的妻 子韩氏,发现山涛和两人的交情不一般,就问山涛。山涛说 :“我这一生最要好的只有这两位先生罢了!”他妻子说: “僖负羁的妻子也曾亲自观察过狐偃和赵衰,我心里也想偷 着观察一下他们,行吗?”有一天,他们两人来了,山涛的 妻子就劝山涛留他们住下来,并且准备好酒肉;到夜里,就 在墙上挖个洞来察看他们,看到天亮也忘了回去。山涛进来 问道:“这两个怎么样?”他妻子说:“您才能、情趣根本 比不上他们,只能靠见识、气度和他们结交罢了。”山涛说 :“他们也常常认为我的气度优越。”
赏誉第二十一
山涛
有人问王衍:“山巨源探究名理的学问怎么 样?是和谁同类的?”王衍说:“这个人从来不 肯以善于清谈自居,可是,他虽然不读《老子》、 《庄子》,常常听到他的谈论,倒是处处和老庄 思想相合的。”
山涛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 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 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 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 ,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 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 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 常以我度为胜。”
—
名 器 山 涛
山涛
山涛,字巨源,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好老庄哲学,四十岁进入官场,晋初任吏部尚书、 尚书右仆射等职位。选用官吏,亲作评论。晚年 多次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山涛
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 所题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 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山涛
晋宣武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 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 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 :“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 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 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 孙、吴,而暗与之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 暗与道合。”
《世说新语》赏誉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赏誉原文及译文赏誉作者:刘义庆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
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
”见许子政弱冠之时,叹曰:“若许子政者,有干国之器。
正色忠謇,则陈仲举之匹;伐恶退不肖,范孟博之风。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钟士季目王安丰:阿戎了了解人意。
谓裴公之谈,经日不竭。
吏部郎阙,文帝问其人于钟会。
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于是用裴。
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
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谚曰:“后来领袖有裴秀。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一曰:“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
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
见傅兰硕,江廧靡所不有。
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羊公还洛,郭奕为野王令。
羊至界,遣人要之。
郭便自往。
既见,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郭太业!”复往羊许,小悉还,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
复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颜子!”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仕至车骑掾。
蚤卒。
长和兄弟五人,幼孤。
祜来哭,见长和哀容举止,宛若成人,乃叹曰:“从兄不亡矣!”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王戎目阮文业:“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
”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约,楷清通。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清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原文注释及翻译从本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收录一些赞美人的品格方面的语录,因为当时的士大夫非常的注重人的个人修养,一个人的品得好与坏在当时的士大夫眼里非常重要,所以,本文收录的一般都是说明某个人的具体哪方面优秀的品得,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并非赞美的语言。
【题解】赏誉指赏识并赞美人物,这是品评人物的风气所形成的。
品评是士大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士大夫常在各种情况下评论人物的高下优劣,其中一些正面的、肯定的评语被纪录在本篇里,都是很简练而且被认为是恰当的话。
从中可以看出士族阶层的追求和情致。
从所搜集的评语看,他们所赞赏的内容很广泛,可以说是有什么就赞什么,有一点可赞的就赞一点,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佩服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人。
其中有一些赞誉因为记载过于简略,没有记述说话的环境,至今时过境迁,令人难以了解是指哪些方面而言的。
除外.如显示尊贵,喜好饮酒、会欣赏山光水色等,也受到赞誉。
尊贵,是士族阶层所自诩的异于平民百姓的特点,如果言行神采显示出这种身分,自然会成为学习的榜样。
例如第80 则记殷浩评王羲之为“清贵人”。
鼓吹纵情饮酒,也许在开始时有愤世嫉俗而借酒浇愁之意,以后逐渐也被视为名士风流,借纵酒来表现超脱、放诞,或脐身名士。
在世事纷争之中,与其机关算尽,何如酣饮一醉,于是饮酒也成了名士的一个特点。
例如第130 则说:“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人欲倾家酿”,这里同时也赞扬了他的酒德。
至于寄情山水之间,更是名士借以表达意趣超脱或超然物外的心境的一仲追求,自然会得到很高的评价。
例如第125 则说:“谢太傅称王脩龄曰:司州订与林泽游”。
而对山水无心、缺乏欣赏眼光,就会受人讥笑。
例如第107 则说:“孙兴公为咦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
孙日:“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还有一些评语,或者直接称赞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例如第148 则记王子敬对谢安说:“公故萧酒”。
【竹林七贤】——山涛

【竹林七贤】——山涛竹林七贤:山涛其实是优秀人才山涛字巨源,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入仕三十余年,官至司徒,位极人臣,《晋书》和《世说新语》记载:山涛在选人用人上眼光精准、堪称一流,在为人处世上清廉节俭、谨慎低调,当时的皇帝称他“道德为世模表”。
伯乐再生举无失才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作题目,皆如其言,唯有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
山涛掌管选拔官吏重任十余年,前前后后选拔的官吏,几乎遍及文武百官,凡是经过他考察的官吏,都和他说的一样,只有陆亮是皇上下诏用的,当时山涛的意见和皇上不同,力争皇上也不从,陆亮不久也因为受贿被撤职。
在任冀州刺吏期间,深入民间,选拔了埋没的人才三十余人,皆享有声望,带动了民风的转变。
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绍平简温敏,有文思,又晓音,当成济也,犹先做秘书郎。
”“阮咸贞素寡欲,深思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与时”。
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差额推荐和公开启奏是《山公启事》的特点,推荐嵇绍和阮咸的两则启事,通俗易懂,简练务实,堪称优秀公文。
山简感叹:“我年近三十,仍不为父亲所了解!”山涛推荐父亲被判刑的嵇绍、好酒有争议的阮咸以及前文提到的寒门人才,而不推荐自己的儿子山简,由此可见,山涛选官的过人之处表现为:标准为德才兼备,特别重视品行;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不拘一格选人才,重视提拔被埋没的人才和寒门人士;在选人上不存私心。
这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实属可贵。
山涛不但独具慧眼,而且见识非凡。
直言反对皇帝的“偃武修文”政策,虽然意见未被采纳,但后来时势的发展,验证了他的远见,宰相王衍叹道:“山涛所论,与道暗和。
”淤泥荷花高山仰止在征召任命的用人制度下,山涛取得了“举无失才”的成就,这得益于他近乎圣人的个人素质。
竹林七贤之一山涛

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希望对你有帮助。
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
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司马炎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
未几,卒,谥曰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选贤用能。
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他的论点很精湛,众人都认为“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山涛所言。
竹林七贤山涛的故事山涛生于205年,卒于283年,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是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自少时就卓尔不群,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但是他宁愿掩饰自己的才能,隐居于乡间也不愿出仕。
所以,他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做官。
山涛分析事物入情入理,有远见卓识,对于司马懿与曹爽之争也早有识度。
所以,他又归隐不问世事,免于遭受祸患。
知道司马师执政,他才再度出山,倾心归附。
山涛在地方做官时,治理有方。
他选拔隐逸的能人异士,四处探访贤人雅士,使他们都能闻名于世。
山涛因此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使当地的风貌也焕然一新。
山涛不仅是一个造福百姓的好官,还是一个侍母极孝的孝子。
山涛曾因母亲年老,而向武帝请辞。
但是武帝并不应允。
山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继续不断地上表,武帝在无奈之下只得答应。
因山涛清贫俭约,武帝对他礼遇厚重,无人能及。
山涛年过七十之后,武帝再次下诏任命山涛,山涛无法推辞,只好勉强就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嵇康死后的许多年里,往事渐渐地封沉于历史之中,曾经拥有过的玄音,放诞,玄谈与饮酒,不复再有了。
然而,在记忆的深处,一切不曾淹埋。
那个存活的人,依旧记得那封无言的绝交书,那首畅快淋漓的广陵散,那些竹林中悠远的身影……一切依在眼前,犹在眼前,却有意无意地隐藏,随着洪荒如流的历史沉淀在苍茫里。
那个存活的人,太单薄,也太无奈。
人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世道里,而他的世道,太遥深,也太呼啸,死生无常,合久必分,悲凉凄怆,更兼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明澈,他惟有过着自己的生活,尽着自己微薄的所有。
作为一个竹林名士,面对亡去的故友,面对远去的岁月,他犹如踏雪的飞鸿,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绳池怀旧》诗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这是一种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放达。
自古从先秦两汉,到唐宋元明清,无数的文人曾为生命的真谛所感伤,悲咏,哀悼。
因此,留下了“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悲凉凄怆的诗句。
而魏晋作为一个悲凉凄怆的时代,无疑是悲凉中的悲凉,凄怆中的凄怆。
自东汉末年起,至隋唐一统,其中有太多的杀戮,有太多的亡灵,“孤魂号外野,千里无人烟”。
因此,作为一个魏晋时代的人,更多了些流离失所,更多了些忧生之嗟。
感伤,悲咏,哀悼,放诞,纵酒,玄谈,怀疑一切,探求一切,甚至破坏一切。
以完成独立个体,实现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他们以悲天悯人的胸怀恒立于寰宇之间。
无论世道何等的不堪,无论战事何等的频繁,人总要存活,而且是一如既往的存活,所以自觉的人,贴近宇宙,明了天地万变,恒化无常;明了人世虚无,生命短暂。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阮籍“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些纵使有时代行进的必然,儒学大一统的破坏,玄学盛行,世事杂沓,名实相争的外化,但是,时代的悲凉,人的自觉终究反馈在人个体身上。
所以,名士总在寻求一种心灵归遁和解脱。
或是自然,或是名教,或是建功立业,或是放任山水……都有他们灵魂寄托所在。
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是千百年来文人心绪的一个徘徊。
而那些治世儒学出身的人,乱世先忧后乐的人,魏晋“自然名教相通”的人,尤为如此。
而山涛作为一个竹林名士,好老庄而杂以儒术(或者更确切的说好儒术而杂以老庄),他的心绪犹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山涛与阮籍、嵇康、吕安、向秀等人结为竹林之游,原系着名士的知心和乱世的归遁。
《晋书》本传写道:山涛“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大凡名士的交往合则来,不合则去——竹林七贤在交往中有着各自的通脱和随意,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竹林七贤均好《庄》《老》,均能饮酒,均为性情中人,但各有各的自在,各有各的取向,重于神往而非形往。
山涛言嵇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是一种由衷的敬意;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是一种由衷的敬意。
因此,竹林之交是方外之交,竹林之游是方外之游,离、同、异、和均可。
均好《庄》《老》而言,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嵇康“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山涛“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
向秀“雅好老庄”,“任率无为”。
刘伶“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
阮咸“一家尚道弃事”。
王戎“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赏其要会”。
但是,竹林名士有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阮籍、刘伶、阮咸),有的名教自然并崇(向秀),有的好名教而杂以自然(山涛、王戎)……因此,七贤自然名教两通,而倾向不同。
其中,山涛处于名教自然之间,处于有无本末之内,纵情越礼之处明显较少,没有阮籍“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以万里为一步,千岁为一朝”的气势;也没有刘伶“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随意;而更多的是“其进也,抚俗同尘;其退也,餐和履顺,以保天真”的处世。
颜延之《五君咏》没有山涛,可能与名士的通脱之气及仕途之心有关。
其实,山涛深解通脱。
“山公启事”中有关于山涛推荐阮咸和嵇绍的两则启事,写道“吏部郎主选举,宜得能整风俗、理人伦者。
史曜出处缺,散骑侍郎阮咸,真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也,若在官人之职,比妙绝于时。
”“绍平简温敏,有文思,又晓音,当成济也。
犹宜先作秘书郎。
”前者阮咸“耽酒浮虚”,而山涛更注重他“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的禀性,推荐为吏部郎,显然对他“多违礼法”的性情持以通脱的理解(推荐阮咸为吏部郎,终以晋武帝的“咸耽酒浮虚”而驳回。
《竹林七贤论》于此写道:“山涛之举阮咸,固知上不能用,盖惜旷世之俊,莫识其真故耳。
夫以咸之所犯,方外之意,称其清真寡欲,则迹外之意自见耳。
”由此亦可见,山涛的通脱和清明)。
后者嵇绍故人之子,故人因犯事而亡,而山涛以“平简温敏,有文思,又晓音”,敢于推荐为秘书郎(实任秘书丞),又言道,“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尚且此消彼长,岁月变化,而况人乎?”一则见其通脱,一则见其情谊。
(同时,不免使人想到《与山巨原绝交书》,山涛承受的压力)。
均能饮酒而言,阮籍醉酒能啸,任性不羁;嵇康酒色同体,令人自枯;山涛饮酒不多,八斗未醉;向秀酒色淡雅,欣然自往;阮咸嗜酒于盆,与猪同乐;王戎酒味清香,不舍酣饮;刘伶举杯泽野,妙趣寰中。
可见,竹林名士饮酒各有各的趣味。
同时,七贤往往将饮酒与音律,玄谈,自然相系,大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旷然。
然而,山涛饮酒不多,八斗未醉,似乎多了些清明自持,老成稳重的余韵。
《晋书》描述: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
”《太平广记》描述:山涛“饮酒量至八斗。
武帝欲试之,使人私默以记之,至量而醉。
”这些在自遣慰藉之中,能见到一个“隐身自晦”老者形象——深通自然,合于名教。
其实,无论是自遣还是慰藉,或者旷然,名士饮酒的背后多少隐藏着沉痛。
宋人叶梦得说道:“晋人多言饮酒,至于沉醉,未必真在乎酒。
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可以疏远世故而已。
陈平、曹参以来,已用此策……传至嵇、阮、刘伶之徒,遂欲全然用此,以为保身之计,……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耳!”看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老庄清谈,超然世外,犹如阮籍的诗,嵇康的文,“放浪形骸,借以逃避祸端”;“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同时,这也是一种心灵皈依和慰藉,唐人杜甫有诗“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悉绝”大抵文人相似。
如今从这类少量的史料中,略能寻觅山涛在竹林之游中的身影。
《世说新语任诞》:“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说新语排调》:“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
”《向秀别传》:“向秀字子期,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善,其趋舍进止,无不毕同,造事营生,业亦不异。
”……由此,山涛等七贤常聚于竹林之下,饮酒谈玄,赋诗弄曲,放浪形骸,可窥一斑。
其中,超然物外,悠然玄远,物我两忘,独立寰宇的名士风度,也带着神化的色彩源远流长。
然而,名士风度的背后,实与饮酒纵酣那般,聊作慰藉的多。
“魏晋之际,名士少有全者”,因此,清明远见的人更多了些静观韬晦。
同时,魏晋尚品藻,品藻别人,也品藻自己,因此,静观韬晦的人总能得相应的禀性。
在对山涛的品藻中,最见其禀性的可能数《世说新语尚誉》中的:“裴令公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一句。
其中,山涛才器之高,隐晦之深,犹如苍茫天地,犹如璞玉浑金,难以窥测。
此外顾恺之《画赞》也有类似的记载:“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际,而其器亦入道。
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
”可见,山涛气度之恢弘,性情之隐晦非常人所比。
《世说新语贤媛》记载:“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
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
’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
’”在这个欲求解脱而不能,逆来顺受而不愿,痛恶时世,蔑视现实,却不得不低头顺时,以全性命的环境中,名士活着总有一种内在的相通——作为一个清醒独立的人,对世道的一种忧患和关怀。
因此,知心之间无论有多大的差距,志向有多大的不同,气度有多大的高低,若能真诚神往,夫复何求,所谓“人各有志,无可厚非”,“真名士自风流”。
何况真名士以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独立于乱世。
因此,尚能在绝交之后,有托孤之意(《晋书》山涛本传描述:“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可见彼此知心之深,心灵之默契,神往于寰宇之间。
尚能在绝交之后,不忘旧故,不计前嫌,举故人之子,成故人之托,可见气度之恢弘,胸襟之博大,幽然于天地之外。
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历来为史家所关注,当时,司马氏篡魏之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时,嵇康惊世骇俗与旧说相对,师心遣论与六经相抗。
所谓“宰割天下,以奉其私”;所谓“管蔡怀疑,未为不贤”;所谓“六经纷错,百家繁炽,荣利之途,故奔骛而不觉”。
而“山涛将去选曹,欲举嵇康”也有拉拢的味道(实为司马氏有拉拢的味道,山涛选职素来有“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的思索。
)而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刚肠疾恶,遇事便发”。
一则世道混沌,杀人如麻,曹氏凋零(嵇康与曹氏的关系),一则清醒的名士对乱世生灵,对自由独立,对理想文化有着忧患和关怀。
因此,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己嗜臭腐,养鸳鶵以死鼠也”,以“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来痛骂山涛,不如说是痛骂天下钻营的人士,虚伪的名教。
是知心间的默契和互救。
《嵇康别传》记载:“岂不识山之以一官遇己情邪,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耳。
”此后,山涛在缄默中为知心无声地援助,见于形更见于心。
与王戎的吝啬不同,山涛对人都深着一种情谊,这在绝交一事中,在举贤授能中,在夫妻情感上都有体现。
“山公启事”有这样一则记载:“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
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
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
”此处对他国的臣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一种深深地缅怀,直抒不隐,举贤良之后,贤达之士,以合梁益之风,有着一种发自深心的情谊。
此外,山涛对犯事的旧吏也给予举用,“旧选尚书郎极清望,号称大臣之副,州取尤者以应。
雍州久无郎,前尚书郎傅祗坐事免官,在职日浅,其州人才无先之者,请以补职,不审可复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