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自读课本(人教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模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CONTENTS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新课解析
延伸拓展
01.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 体会诗歌情感。
02.新知导入
竹里馆
王维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杰出诗人、画家。曾任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另有“诗 佛”之称。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沾湿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请求,烦劳。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 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含着渴望功名 之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 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03.新课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 的悠闲生活。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 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 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 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 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中小学语文学科各年级必读书目

中小学语文学科各年级必读书目小学一年级:《安徒生童话》自读课本(与教材配套)二年级:《格林童话》自读课本(与教材配套)三年级:《伊索寓言》自读课本(与教材配套)四年级:《鲁滨逊漂流记》、《克雷洛夫寓言》自读课本(与教材配套)五年级:《西游记》自读课本(与教材配套)六年级:《水浒传》自读课本(与教材配套)初中七年级上学期:《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童年》七年级下学期:《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学期:《水浒》、《鲁滨逊漂流记》八年级下学期:《朝花夕拾》、《名人传》、《骆驼祥子》高中高一年级上学期:《论语》、《家》、《复活》、《泰戈尔诗选》、《哈姆莱特》高一年级下学期:《子夜》、《女神》、《谈美书简》、《堂•吉珂德》、《雷雨》高二年级上学期:《普希金诗选》、《红楼梦》、《匹克威克外传》、《巴黎圣母院》高二年级下学期:《围城》、《呐喊》、《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歌德谈话录》小学图书室必备书目1.《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18.《上下五千年》林汉达曹余章著2.《格林童话选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19.《稻草人》叶圣陶著3.《严文井童话选》严文井20.《科学家故事100个》叶永烈著4.《草房子》曹文轩21.《天方夜谭》郅涛浩等译5.《十万个为什么》卢嘉锡主编22.《世界五千年》段万翰等著6.《乌丢丢的奇遇》金波23.《福尔摩斯探案集》(英)柯南道尔著7.《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著24.《成语故事》8.《中外动物故事选》伊明选编25.《水浒传》施耐庵著9.《科学王国里的故事》王会等主编26.《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著10.《中国民间故事》宣仁选主编2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11.《阿凡提的故事》赵世杰编译28.《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12.《西游记》吴承恩著29.《青铜葵花》曹文轩13.《伊索寓言》(希腊)伊索30.《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14.《皮皮鲁传》郑渊洁著3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海伦•凯勒著15.《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著32.《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邓碧霞译16.《骑鹅旅行记》(瑞典)塞•拉格洛夫著33.《100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猷著17.《十万个为什么》(部分)卢嘉锡主编34.《父与子》(德)埃•奥•卜劳恩,洪佩奇编3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特洛夫斯基中学各学段阅读推荐书目初中1.《中国中小学生阅读文选》(初中版)江苏文艺出版社2.《古诗文诵读》(初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3.《新人文读本》江苏文艺出版社4.《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5.《时文选萃》南方出版社高中1.《时文选萃》南方出版社2.《语文阅读》浙江大学出版社3.《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4.《古诗文诵读》(高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5.《中国中小学生阅读文选》(高中版)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学各年级英语阅读推荐书目和写作要求阅读篇目:1.《培生英语阅读》(分年级)译林出版社2.《快乐进阶-中学英语阅读欣赏及教程》(分学期)译林出版社3.《成功英语阅读策略》4.《新概念英语》第二、三册(高一高二选用)写作要求:七年级:1.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能用词组或简单的句子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3.能写出简单的文段,如简单的指令、规则等;4.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写出简短的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属乐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唐代七绝;《次北固山下》为五言律诗,《天净沙·秋思》则为元代散曲。
本课所选用的四首诗歌文质俱佳、流传广远。
选入这些具有经典性的篇目,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的语言运用范例的同时有一个与古今名家对话的桥梁,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今文化,对汉语世界的伟大产生尊敬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古代诗歌四首》是沧海江河、青山绿水、别友诉情、羁思乡愁,情景兼备。
这些古今名篇即具有极高的语文学习价值,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也通过春、冬、雨这些学生熟悉亲切的景致让学生充分领略自然之美,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身边自然之景的感受力,自然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基础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提高综合感受力,培养出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和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缺乏了解。
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前三课的学习,学生进行了初步朗读训练,能够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感情。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发现并感受诗歌古诗词声韵之美。
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以便进入诗歌情境。
2.整体感知诗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能够简单批注一些赏析文字。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诗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感受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够简单批注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圈点批注文字上,批注的文字宜简宜精,不需要过于繁琐。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增加的文言名句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增加的文言名句与七上语文教材同步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释义】指人固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
【出处】《孟子·告子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
也形容一个人有万夫莫当之勇,一个人挡上万个人。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释义】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出处】杜甫《前出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释义】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
“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
“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出处】陶渊明的《移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出处】宋朝志南和尚的《七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释义】比喻作者想做的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
而且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
【出处】《增广贤文》与七下语文教材同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释义】这就像蚂蚁想摇动参天大树,太可笑,太不自量了!用以比喻力量微小,却不自量力,妄图动摇强大的事物。
【出处】唐代诗人韩愈的《调张籍》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释义】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却是文王和武王不会做的;有时拉紧弓弦有时放松,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启发:凡事要适度,不要走极端;要注意掌握节奏,适当调节。
【出处】《杂记下》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
【释义】殊途同归,是说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后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2023年最新-语文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优秀5篇

语文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复习导引(一)复习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二)复习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风筝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
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羚羊木雕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散步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河北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7. [2024 河北期末] 请完成《朝花夕拾》阅读探究。 (1)阅读过程中,有同学仿照中国古典小说回目式标题 的形式,为《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重新拟定了 标题,请写出下列两个标题对应的文章。
回目式标题
原标题
东渡留学遇良师 纸短情长话师恩
①《藤野先生》
强背书压制童趣 旧教育扼杀天性
123456789
9. 我们可以把《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理解为“花”,有 的“花”可亲,有的“花”可敬,有的“花”傲然不 屈……请你从下面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内容 谈谈这朵“花”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 长妈妈 B. 藤野先生 C. 范爱农
123456789
答案:示例:A 长妈妈是《朝花夕拾》中那朵可 亲的花。她关心鲁迅。鲁迅念念不忘那本有画的 《山海经》,长妈妈知道后,在自己不识字,甚 至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的情况下,还是 想办法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123456789
⑥《〈二十四孝图〉》: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旧社会 的孝道观念,与恩师、挚友和保姆的主题完全无关,是可 以跳过不读的篇目之一。⑦《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回忆 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藤野先生,因此与“恩师”有 关,不符合跳过不读的条件。⑧《五猖会》:描述了鲁迅 童年时期对民间迎神赛会的向往,并未直接提及恩师、挚 友和保姆,是可以考虑跳过不读的篇目之一。
123456789
③《父亲的病》:虽然讲述了鲁迅父亲的病痛和去世, 但并未直接涉及恩师、挚友和保姆,不过其主题较为沉 重。④《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明确回忆了鲁 迅的保姆阿长,因此与“保姆”有关,不符合跳过不读 的条件。⑤《琐记》:讲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的经历,提到了他的一些老师和同学,但并未直接体现 特定的恩师或挚友关系。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析

第四单元教材解析一、单元选文情况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
选编的课文中,《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述和抒情,思路清晰,逻辑谨严。
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值得当代人学习的优秀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是绘本书中的名作,法国作家让·乔诺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种树、以只手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的故事,这位牧羊人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记叙文。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只关注眼前的一小步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此类困境的人生经验。
《诫子书》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同时也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
这封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中名句大家耳熟能详,加之文章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读背之中就能体味人生经验。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既有对美好人生的礼赞,也有对人生的憧憬和感悟,还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回顾。
选择这些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
二、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四篇课文,包含四种体裁。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植树的牧羊人》是一个绘本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记叙文,《诫子书》是一封书信正文的节录。
相关文体的知识,将在八九年级集中学习,本单元可不做要求。
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是: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形象(白求恩、牧羊人)、知人论世(诸葛亮),理解作者从人物身上或者生活中获得的人生思考,从而汲取人生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获得熏陶和感染,也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自由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认识;不能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将人生启示概括成抽象的教条,让学生死记硬背。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

文言名句选读(一)(与七上语文教材同步)多行不义,必自毙语见《左传·隐公元年》。
毙:倒。
意思是,多做不义之事,必然要栽跟头,自己毁灭自己。
这句话现在常用来说明,坏事做多了,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
行百里者半九十语见《战国策·秦策》。
半:以……为一半。
意思是,全程百里,走了90里,只能说走了一半。
现常用来说明,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越要坚持不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见《论语·为政》。
知:前四个“知”都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是:这。
意思是,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现在用来劝戒人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语见清代赵翼《论诗》。
意思是,神州大地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
现在可用来说明事物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才在涌现,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新人新事。
启发人们不要一味厚古薄今,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语见《荀子·修身》。
非:认为……错误。
当:恰当。
是:认为……正确。
谄谀(chǎnyú):巴结奉承。
贼:害。
意思是,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肯定我的优点恰当的,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是害我的人。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怎样识人,怎样择友,怎样修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见《荀子·劝学篇》,跬(kuǐ):古半步。
无以:不能够。
意思是,不坚持一步一步地前进,就不能走千里远;不汇聚涓涓细流,便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这两句话现在用来说明,学习必须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好高骛远,半途而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见屈原《楚辞·卜居》。
意思是,尺虽长,但和更长的相比,就显得短了;寸虽短,但和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了。
这两句话表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