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同老师篆刻边款刀法图示

合集下载

篆刻┃黄牧甫印谱(超高清200图)

篆刻┃黄牧甫印谱(超高清200图)

篆刻┃黄牧甫印谱(超高清200图)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

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

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

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

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

1908年,黄牧甫病逝家乡。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黄士陵出生在安徽黟县五都黄村一户书香人家。

其父亲黄德华,字仲和,号印川,曾出任宁国府教授,喜诗文、擅书画、通文字训诂之学,著有《归田录》、《竹瑞堂诗钞》等多卷。

由于家学渊深,耳濡目染,黄士陵自幼读书、写字、制印、绘画并举,更对篆学发生兴趣,八九岁即操刀习印,年未弱冠就已经在乡里成为知名人士。

黄牧甫自小就对篆学发生兴趣,八九岁即操刀习印。

十四岁时,家园被毁,不久父母亦相继去世,从此失学。

因生活所迫,曾随从兄在南昌开设照相馆十多年,籍以糊口,期间开始了业余的鬻印生涯二十八九岁时,他在南昌出版了《心经印谱》,不但表现出卓越的才华,更窥见他对明清印派的深入研究。

黄牧甫闲章印谱。

一八八二年,牧甫从南昌移居广州,就此很快结识了一班文人雅士,他的印艺也颇为很多官员所赏识。

1885年,由于将军长善及其儿子志锐等人的大力揄扬荐举,牧甫于八月到北京国子监肄业,主要致力于金石学。

他得到了盛昱、王懿荣、吴大澄等名家的指点,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收藏,印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参加了重摹宋本《石鼓文》的工作。

一八八七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澄在广州设立广雅书局,从事经史的校刻。

吴大澄与牧甫有旧,便邀请牧甫参加广雅书局校书堂的工作,牧甫再次来到广州。

从第一次来粤,住了近四年,到第二次来粤,一住便是十四年,牧甫前后在粤共住了十八年。

他留传下来的大批印作,多刻于此时。

一九〇〇年五月,牧甫离开广州回安徽。

一九〇二年秋,牧甫又为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到了武昌,协助端方从事陶斋吉金录等书的辑著工作。

篆刻入门ABC:篆刻边款的刻法与拓印,简单实用

篆刻入门ABC:篆刻边款的刻法与拓印,简单实用

篆刻入门ABC:篆刻边款的刻法与拓印,简单实用一、边款的刻法(一)基本刀法边款的刻法,重要有单法和双刀法两种。

1.单刀法单刀法,是指一刀刻成一笔线条,不复刀。

单刀法一般是用切刀刻成的,以刻行楷书为宜。

单刀法刻边款时一般不先写字样,随手在石上刻去。

但遇到跋语较长时,可先在石上涂沙层墨,再用铅笔在上面划出每一行的直格,这样刻起来容易掌握行数及行距,并可保证每一行都刻得挺直。

石面着墨,容易看清刻成后的效果。

单刀法是印章边款中最常见的一种刻法,着力表现笔画的顿挫,着意于刀刻的意味,字迹为阴文。

单刀法刻边款,利用腕的转动,使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石,不必转动印石,或很少转动印石。

具体刻法简述如下:点点有两种,均作三角形,一种是平头在上的,一种是平头在下的。

平头在上的,刀杆斜向内,用外刀角入石,向左略按便成。

平头在下的,刀杆斜向外,用内刀角入石,向内一按便成。

横横有短横与长横两种。

短横,刀杆斜向右内,以右刀角入石,然后摆动刀杆,向左稍切便成。

长横,起刀同短横,切下的幅度较大,或于切下的同时,刀角向左移,便成长横。

直直有短直、长直和带钩直三种。

短直,刀杆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然后摆动刀杆,向内切下便成。

长直,起刀同短直,在切下后,随即将刀角向下移动便成。

带钩直,刻如短直或长直后,随即把外刀角移到下端,向左一推便成。

撇刀杆向右内,用外刀角入石,摆动刀杆,向左下切去,便成一撤。

捺在单刀边款中,捺笔一般都是以长点来代替作形,可以内刀角入石,向左上切去,或把印石转动90度,以外刀角入石,向左下切下便成。

戈刀杆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钉下后,随即边移动刀角边向右下切去,然后在下端补刻一三角点便成。

直弯钩这一笔用三刀接成。

第一刀与刻直笔相似,但下端末锐处须注意略向右弯,第二刀刻法与横画相似,在估计应为挑钩处进刀,向左切,注意与前一刀末锐处搭接,然后在挑钩处补一三角点便成。

耳长直刻好后,在耳形右上角进刀,先向左切,把刀收回,转动刀杆,再向左下切,成一弯折,然后把刀角移下,刀杆向外,先轻后重,向下推动,同时摆动刀杆,使成一圆弧弯,最后把刀角向左一推,便成一钩。

篆刻大图解

篆刻大图解

两汉南北朝篆刻艺术达到很高的成 就,特别是巅峰期汉代印章的篆刻,至今 仍是我国篆刻艺术的高峰。
汉代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官印制度, 这套制度是在秦制基础上逐步补充完善 的,它是汉印成熟的标志。
西汉初期的官私印基本上沿袭了秦代 印章旧制,有边栏和界格,其印文主要以 小篆为主,然体势不及秦印之流转圆劲。
西汉中叶以后,印文的设计布局上更 趋于平直方整,端庄稳健。出现了结体绸 缪缜密的“缪篆”,此外还有鸟虫篆和悬 针篆,这三种书体装饰性很强,多见于私 印。摹印篆属小篆系统,但笔画、字形与 小篆均有区别,是汉摆脱秦印影响以后专 用于刻印的一种书体。官印则必须使用摹 印篆,私印也普遍使用。
魏晋官印
建春门侯
魏晋私印
殿中司马
长水司马
颜文和
马骏印信 8
冯泰 蔡种印信
臣纳 陆骏印信
XIN ZHUAN KE DA TU JIE
四、隋唐宋元的印章:庄重端雄 清秀雅致
隋唐时期,随着纸张早已作为代替竹木的书写材料被广泛应用,我国官印制度发生 重大变化。在形制方面一反传统印面方寸的龟、鼻钮和阴刻的印式,而以印大、钮高、 阳文为基本特征,并且为了使钤印更为醒目出现了朱色阳文。
(这是河南安阳出土的三方商代铜鉨,是目前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三印章无印 文,文字近似于甲骨文和金文。) 1
篆刻大图解
上类随为印
按似着了章
压于物适起
固图质应源
定形生物于
形的产质实
状器的生用
的物不产记
记在断的号
号自丰需,
。己富要是
制,产人
造用生类
的一的文
产种。明






一、战国玺:形态各异 朴拙之美

篆刻基本刀法(图文)-网络知识汇编

篆刻基本刀法(图文)-网络知识汇编

篆刻基本刀法(图文)刀法犹如书法的笔法,是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之一。

印章的篆法、章法、线条,最后均要通过刀法去完成。

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精美成功的作品来的。

刀法由执刀法、运刀法和基本刻法三部分组成。

(一)执刀法执刀如同执笔。

在篆刻家手中,刀有“铁笔”之称。

正确的执刀方法,能冲切任意,轻便灵活,游刃有余。

常见的执刀方法有两种,即:三指法,也称指捏式;拳握法,也叫整握式。

1.三指法三指法是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刀杆,成三指鼎立之势,无名指、小指辅贴于中指,中指端离刀刃约1厘米左右,刀杆与印面约成30°夹角,似执钢笔式。

执钢笔,三指法已足能书写。

执刀,由于石质有一定硬度,为防失控,中指端须顶住石章顶侧,以控制运刀速度,无名指、小指紧贴中指,做到五指齐力,由右向左推进(见图6—4)。

2.拳握法拳握法虎口朝上,整把握住刀杆,刀杆略向前侧(向身外),与印面成60°左右夹角(见图6—5)。

掌、腕、指、臂同时发力,向身内犁进。

拳握法由于整把握刀,用臂、腕带动手,力强势足,运刀长驱直入,长冲短切均可。

两种执刀法各有优点和不足。

三指法灵活轻便,运刀变化丰富,然而刻较大的印章力量不足。

拳握法力强势足,刻大印、巨印,线条雄强浑厚,但灵活性较差,不易表现细微变化。

其他还有正刀法、五指斜执法等执刀方法。

正刀法刀杆与印面垂直,古人有“执刀如执笔”的比喻,故此法与执毛笔相同。

运刀时虽然用腕带动指,但指力毕竟有限,所刻线条软弱,运刀也不够灵活。

五指斜执法其实是三指法的变化执法,用于冲刀。

此法执刀比三指法平些,五指辅刀杆疾冲,所刻线条迅猛酣畅,具霸悍之气。

(二)运刀法运刀法是刀刃在印面上的切割运动之法。

古人在印论中所述名目繁多,十分混乱,有的甚至故弄玄虚,使初学者读后不知所云。

其实运刀的基本方法主要的只有两种,即冲刀法和切刀法。

1.冲刀法冲刀法是沿着笔画向前推进的犁割方法。

三指法和拳握法均能使用。

三指法,左手执石,右手五指齐力,以刀的一角入石,以腕发力,刀杆横于胸前,与印面成30°夹角,无名指顶住印石上侧端,用力从右至左推进,犁出一条“V”形沟(见图6—6)。

篆刻的边款刻法图解及其拓法

篆刻的边款刻法图解及其拓法

篆刻的边款刻法图解及其拓法边款的刻法,主要可分为切刀、衡刀和划刻三种,切刀和衡刀亦可分单刀刻和双刀刻两种,划刻一种是用三棱尖刀刻成。

边款中最常见的单刀楷书阴文款识,刻制时执刀如持毛笔,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具体刻法:(1)点—刀杆向右后方倾斜,用刀尖下压并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成小三角形。

(2)横—按刻点的方法,将右刀尖下压入石,将刀杆向左前方推动,笔画长短根据需要而定。

(3)竖—刀杆直立,刀尖右角入石,刀杆顶部向左前方,刀向下渐渐移动,到笔画尽处为止。

如竖画有钩者,运刀结束时再补刀,类似刻点时用刀即可。

(4)撇—与刻横画相同,但用刀的方向是向左下斜切推成。

(5)捺—多借长点代替,刀杆顶部向右,刀尖入石后向左上方切去,使虚尖处对准应连接的部分,如需刻成一捺时,则在长点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如同刻点。

(6)钩—在直画刻好后另起一刀,由直下端入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成一钩。

(7)折笔—是一直一竖两刀刻成。

转笔是一上一下两刀即成。

边款的拓法:篆刻自明代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以来,印谱便兴盛起来,但初期印谱并没有边款,后来人们认为边款不仅是精美的艺术的一部分,而且还能通过边款来鉴定印章的真伪,加上拓出的边款与红色印蜕放在一起,红黑相映,使篆刻艺术更加完美,于是边款的拓制开始盛行,故边款的拓法也需要掌握。

一般边款的拓法分湿拓、干拓两种。

(1)湿拓:湿拓又称墨拓,如同拓碑竭上的文字一样,必先水湿后墨拓。

拓前先将刻好的边款石面用刷子去粉末,擦拭干净,涂上稀胶水(古法用“白岌”水)马上铺上拓纸(薄而均匀的纸),再用一张棉纸或毛边纸覆在上面,共同按压并用棕刷压刷,使拓纸陷人石上字迹的凹处直到字口清晰为度,将上面一层纸轻轻揭开,等到拓纸九成干时再上墨。

上墨时需用拓包,先用大拓包蘸上新研好的浓度适合的油烟墨,在一盘子上拍打,再用小拓包蘸取大拓包上墨,互相拍打至墨色均匀(注意不能过湿);由石上无字处开始渐渐拓至有字处,初拓先淡淡一层,然后再加一层二层,直到满意为止,等纸干透便可轻轻揭下。

篆刻刀法ppt课件

篆刻刀法ppt课件

执刀的方法

三指法 三指法是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刀杆,成三 指鼎立之势,无名指、小指辅贴于中指,中指端离刀刃约1 厘米左右,刀杆与印面约成30°夹角,似执钢笔式。执钢笔, 三指法已足能书写。执刀,由于石质有一定硬度,为防失控, 中指端须顶住石章顶侧,以控制运刀速度,无名指、小指紧 贴中指,做到五指齐力,由右向左推进。--运刀的技巧 Nhomakorabea四
冲刀
切刀
篆刻上的运刀法非常丰富,古人有“用刀十三法”、“用刀十九法”诸说,其实大同小异。 有的只存其名,不言其详,炫耀其词,似是而非。若以刻刀在印石上的运动方式来概括,主 要有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
--
冲刀法: 要领:
(1)以刀角触石面,刀锋向外, 推刀向前。 (2)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 控制运动速度。做到用刀的“稳” 和“准”。 (3)刀杆与印面约30度角。角度 小些,在不跑刀和稳定的前提下, 做到用刀的“狠”。 (4)要一节一节地冲。
--
刀法小结: 线条效果是用刀的 唯一目的。为了线 条的效果,可以不 择手段,包括刀法 以及刀法以为的手 段。 切记:刀法只是手 段而已。
--
--
执刀的方法

2.拳握法 拳握法虎口朝上,整把握住刀杆,刀杆略 向前侧(向身外),与印面成60°左右夹角(见图6—5)。 掌、腕、指、臂同时发力,向身内犁进。拳握法由于整把握 刀,用臂、腕带动手,力强势足,运刀长驱直入,长冲短切 均可。
--
拿篆刻刀的手势:大拇指与食指握紧刀柄,中指顶住刀柄,无名指 抵住石头边缘。
(林健篆刻)醉舞狂歌
--
双刀:双刀法是指一个笔画需要用两刀,一去一返才能完成。以刻白文横画
为例,沿墨线一侧端起刀,侧锋,刀刃切割墨线边缘,刀角激石在墨线中,似 锯齿形,边缘光洁,刻至墨线另一端。将石章调转 180°,用第一刀同样的方 法起刀,再刻去线条 的另一半。最后刻去 两边不齐的燕尾,双 刀白文横画即完成。

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黄牧甫(1849-1908)是清末中国印坛上的一位大家,不但做到印外求印,如三代吉金,两汉刻石,权量镜铭,泉布古陶,他都能吸取到自己的印上,而且他的印章法上也充满了变化。

学篆刻者,皆知篆刻的三个要素,“刀法、篆法和章法”,而凡有所成就的大家,都是在章法上下过很大功夫。

黄牧甫的印貌似平淡,但寓巧于拙,寓奇于平,充分认识平斜曲直、粗细欹正之间的矛盾觃律,于平中见险,平中见奇,略举几例以论之。

$ T* q. k" \/ b: B4 U1 |' D" U, e/ j 一、夸张笔画,盘活全局;$ W8 E2 i9 m K/ D 对原本平直无奇的印章在笔划粗细或繁简走势迚行刻意的夸张,使全印趋于活泼、动感。

如以下三方印“与家文忠公同行第九”,“雪涛所得石墨”,“我生之初岁在丙辰惟时已巳”。

9 C7 M( |% y) f 与家文忠公同行第九郭兄赵伦“与”印是通过幵笔与夸张使上边两行的六个字重心统一在字的下部,其中“与”“家”二字是通过字下边的两笔相幵实现重心下降的,而“忠”“公”二字是采用二字篆法中重心偏下的一种入印,使二字重心偏下。

“行”字采用把下边两竖的末端做成三角形来实现的(这种用法在汉印中已有之),而“第”字是幵笔与末笔三角共用实现的。

最下边一行的三个字重心都顶置,形成上边两行下压,下边一行上顶之势。

上压下顶,一方枀普通平直的印顿生动势、斗势。

朱文印“雪涛所得石墨”同样采用上轻下重的布局,全印面重心平稳,为了使印面上半部轻简,采用“雪”字最简化的篆法,幵使上三字重心上移空出中部,使中间部分显得空灵透气,“所”字的“斤”部和“涛”的“寿”部曲线化处理,使印面更显灵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牧甫印崇尚光洁完整,而此印边框的残破有四处,成对角呼应之势,打破了印面宽边,使不致沉闷,“法无定法”,可见其灵活,用心良苦。

' {+ G: U* J0 \2 N 雪涛所得石墨我生之初岁在丙辰惟时己巳“我”印,稍留心就发现其上下两边与左右两边幵非垂直的,而是右高左低的,单从印面看,我们无法知道其是为了印面边框适应文字而做成斜势,还是印面本来不方正,文字将斜就斜而刻成。

篆刻章法布局图例

篆刻章法布局图例

篆刻的章法犹如绘画的构图,在形式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无论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会前功尽弃。

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据印面位置一字一画地置于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顾盼生情,妙趣横生。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但也不是玄妙到无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们从先贤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找出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表现手法,也不是十分艰难的事情。

至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则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后,方能逐步形成。

下面根据前人常见成功的印例,对印文布排、章法布局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

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

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是因为文字结构笔画繁简的不同,为了章法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

1.一字印,常见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两字印,布排方式有两种: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种: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种: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种: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顺序规律,容易顺读就可以了。

(二)章法布局篆刻的章法布局,基本方法如下:1.平均法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属最工整的一路。

字数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相等。

章法工整平稳,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留朱宽度基本相等,横平竖直,转折处或方或方中寓圆,给人以静雅稳健、自然得韵之感(见图8—19)。

平均法初习刻印比较好掌握,不过选择内容文字的笔画多少要基本相等,过于悬殊,章法也就无平均可言了。

2.疏密法入印文字的笔画有繁有简,把它们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或者是根据文字特点,作适度的调整后所产生的疏密对比。

古人所说的“宽可走马,密不透风”,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体现。

疏密法在传统的印章中有四种表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