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篆刻欣赏

合集下载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七秦公簋銘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

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

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

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

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

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

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

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

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

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

东汉永元四年立。

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

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

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十二祀三公山碑又名《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歧在元氏县城外访得。

此碑刻因处在篆书式微与隶书正盛之际,其书法篆隶相兼,方圆相应,随意放达,自由豪放,显现出一种篆的“稚趣”和隶的“拙味”,淳古遒厚,前所未有,给习篆者以启迪。

篆刻史名家名印欣赏

篆刻史名家名印欣赏

篆刻史名家名印欣赏陈振濂先生,曾对篆刻史料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整理,对印式、印篆、印技、印学、印家、印史、印谱、印制、印话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他对印家的研究,并没有按照传统方法:先名后字,出身年月,再就是按照流派的纵线一一介绍,报流水账,而是甄选对前代而言有所突破,本身具有较高造诣,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是左右印风的领袖人物,又是开宗立派影响后世的祖师级印家,从横截面入手,把他们分为初创、成熟、全盛三个时期,再分为第一代(宋元),第二代(文、何、苏),第三代(朱简、汪关、程邃),第四代(丁敬、邓石如),第五代(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五个层次,在寻找纵向的流派关系的同时,更着重地寻找他们那种横向的对比关系,以期更清晰地把握某一历史时期印坛的主要状况。

01初创时期印家的出现绝不是晚至明代,早在宋元就应该有了。

米芾米芾是篆刻史上第一位明星。

他符合印家身份的两个必须条件,一是能自篆自刻,二是有理论。

他的出现除了确定印人作为艺术家的地位将得到承认之外,还为以后文人陆续参与篆刻创作并开宗立派开辟了良好的道路,因此,对他的地位和意义应该有足够的估计。

(宋)米芾米芾(宋)米芾米芾之印(宋)米芾祝融之后赵孟頫米芾之后的第二位明星是赵孟頫。

作为正规的印家,赵孟頫对篆刻的最大贡献是引进了玉箸篆作为印篆文字,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以大篆入朱文和以摹印篆入朱文,一般都难于如秦篆这样饶有流畅的节奏韵律,这正是朱文不同于白文的所长。

故而赵孟頫的尝试一出,立即博得了后人的热烈欢迎(微信公众号:印书房)。

(元)赵孟頫赵氏子昂(元)赵孟頫赵孟頫印(元)赵孟頫水晶宫道人(元)赵孟頫松雪斋当然,也许在以秦篆体式入印方面,赵孟頫本人还算不上有多少炉火纯青的高级作品。

他的玉箸篆之后,也还有诸如铁线之类的新的秦篆体式出现,但无疑地,他正是一位开启将来的大人物。

他的开拓给后人带来了用之不竭的新的篆法源泉,考虑到后人作为传统的摹印篆是出自秦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妨把赵孟頫的大胆变革看作是一种回归,从作为小篆变体(应用体)的摹印篆再回归到小篆本身来。

康殷篆刻欣赏《大康印稿》

康殷篆刻欣赏《大康印稿》

康殷篆刻欣赏《大康印稿》
书法 2021年9月18日下午8:39 71 0 jumingart
名作欣赏
康殷篆刻欣赏《大康印稿》
康殷1926年生于辽宁义县。

幼承家学,酷爱美术、书法、篆刻、古篆等,曾入吉林师大攻西画,解放后作文物工作。

一世浮沉,但一直醉心此道,苦行不懈。

平生以古文字形研究成就为最主要,揭开古文字形之谜逾千:揭发古文字结构、变化规律近百,皆两千年来未发之秘,深邃通俗,独辟蹊径,自成体系。

其次为书法,尤精金、甲文,造型活泼自然,笔法雄浑苍劲,如铸如刻,入木三分,金石气十足,前无古人。

篆刻亦然,实得力于古玺印,兼能隶、楷,尤擅榜书,皆承传统,又有强烈个性,自成一家。

积四十年心力编成《印典》二十四册,集古印之大成,著作等身。

生前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书协顾问、北京印社社长、中国美协会员。

历代篆刻印章欣赏

历代篆刻印章欣赏

印章欣赏
(子房山友收集整理 2016.9)
1、泥封印
印文笔划或残缺断续,或与边栏相连,与自然残缺的边框相映成趣,古扑、浑厚。

2、汉印“东郡守承”白文满布、大气雄壮、浑厚古朴、方中有园、园中愚方。

汉印“淮阳王玺”工整端庄、“奇”寓其中,神形相宜、铁笔生辉。

3、汉急就章刀法雄健、奔放挺劲,章法紊而不乱、收放得宜。

4、皖派
5、浙派
6、齐鲁印派
7、名家印拓
8、战国白文印
9秦印
10、秦成语印
11、汉印
12、汉缪篆、鸟虫篆、装饰印
13、一字印
14、二字印
15、三字印
(文字上下交换)
16、四字印
17、多字印
18、虚实对比处理
19、平整匀落处理
20、对称交叉处理
21、印字重复处理
22、繁简协调处理
23、多字调配处理
24、残缺匹配处理
25、印章边栏处理
26、文、形搭配处理
27、内容与形式的处理
28、笔画粗细、圆方、攲正处理。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可编辑修改-。

名家篆刻作品

名家篆刻作品

名家篆刻作品吴昌硕刻封门青闲章印文:道灋自然边款:弁群方家摘老子语属,老缶刻。

2.7×2.7×6cm黄宾虹自用印十一方(黄宾虹、温井白刻)、藏印四方印文:1. 蜀山纪游 2. 黄宾虹印 3. 癸未年八十 4. 秋月半窗 5. 宾虹入蜀记 6. 璞丞 7. 生于甲子 8. 宾虹学人 9. 我爱其静10. 朴臣 11. 场筑前 12. 朱深之印 13. 仁者寿 14. 翊熉长寿 15. 寿安清中期· 白田双螭钮章印文:海宁陈氏棣园鉴藏印4.4×4.3×6.2cm重: 233.3g田黄梅花薄意闲章印文:藏石之家,怀瑾抱瑜,穷曰达旦,讲论辩识,横陈斋馆。

边款:叔常家藏,幼珊曾观。

5.2×3.3×7.4cm重: 291g说明:淡橘皮黄色,质地莹澈凝润,其色纯而不杂,其质灵而不涩,萝卜丝纹醒目,颇具“ 细、洁、温、润、腻、凝” 六德。

薄意雕梅花山石,构图高雅,运刀娴熟,剔地平整,打磨光洁,为典型的西门派薄意雕刻手法。

田黄冻双凤钮闲章印文:奉天眷于千龄4×4×8cm重: 257g陈巨来篆、刻青田石自用印二方印文:1. 安持精舍印冣,丙午上元巨来。

2. 安持精舍印冣,丙午上元巨来。

边款:巨来自作。

15×2.4×3.7cm 10×7.2×3cm吴熙载刻青田石六面印印文:楚客坐我春风楚畹农草木有本心奉檄之余杂佩以赠之4.4×4.4×4cm吴昌硕刻象牙闲章印文:人生只合住湖州边款:吟轩先生正篆已卯三月苍石吴俊。

张均衡犀角龟钮鉴藏印三十三方印文:1. 石铭秘玩 2. 石铭大利 3. 适园未定稿 4. 盘庐 5. 东簃 6. 湖州乌程县人 7. 器在吴兴张氏 8. 择是居藏器 9. 张石铭读碑记 10. 石铭手笔 11. 字曰禹和 12. 一字可权 13. 适园寄兴 14. 钧衡之印 15. 适园漫兴 16. 适园藏古 17. 石铭白笺 18. 张氏藏书 19. 钧衡长寿 20. 吴兴张钧衡印 21. 石铭考藏 22. 石铭鉴定 23. 适园唫草 24. 石铭书问 25. 适园秘箧之印 26. 石铭观癖 27. 石铭又号适园 28. 石铭清玩 29. 适园居士30. 张氏金石 31. 张钧衡 32. 张钧衡印 33. 张钧衡印方介堪刻张大千象牙用印印文:潇湘画楼边款:大千吾兄命篆丁亥方巌。

(书法典藏)“西泠八家”书法篆刻作品欣赏31页全汇编

(书法典藏)“西泠八家”书法篆刻作品欣赏31页全汇编

“西泠八家”书法篆刻作品欣赏西泠八家,指的是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

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

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西泠八家不仅篆刻开宗立派,书法也别具风格,独树一帜。

具体来说,“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01丁敬(1695—1765)丁敬擅长隶书,继传统自成一家,善写梅、兰、竹、水仙,笔间潇洒,别有韵致;篆刻成就极高,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震、朱简之长,参以隶意,用切刀法刻印,别具面目,为“浙派”创始人,“西泠八家”之首。

丁敬《隶书六言联》纸本隶书106×22cm×2释文:饮酒敢忘古态,温经如逢故人。

——胸中古态熏,因出见皮日休和陆鲁望压酒诗。

敬身撰句,书赠宝岑秀才。

丁敬《楷书七言联》纸本楷书115×25cm×2释文:衣帢蕴藉多风貌,几研清严见性情。

丁敬。

02蒋仁1743—1795,蒋仁尤善治印,印风、刀法苍劲简古,篆法静穆洗练,较丁敬则稍趋工整,形式亦少变化,故章法上看来更为纯熟。

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诸家,行楷尤擅;蒋仁《行书柳子米南八言联》纸本行书133×28cm×2上海道明2011秋拍释文:柳子厚文章多六法,米南宫书画为一家。

款识:吉罗居士仁。

印鉴:蒋山堂印、吉罗庵蒋仁真水无香印03黄易1744—1802黄易隶书笔划圆润平实,气势宏大,觉得古法,是为大家,山水画冷逸幽隽,以淡墨简笔取神韵,有金石味;抚印为丁敬高足,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

黄易《隶书授其为复八言联》南京博物院藏释文:授其大道以极无上,为复定礼而表所尊。

秋庵黄易。

小松所得金石黄易刻04奚冈1746-1803奚冈四体皆工,尤精行草,山水画潇洒自得,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超俗,为浙中画家巨擘;在篆刻上,他宗法秦汉古印,推崇丁敬,笔法拙中求放,布局善变,古朴雄健,并善用切刀,领浙派篆刻阳刚风气之先。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旸字旭,旭甫,号寅东,秣陵(今江苏南京)⼈,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篆刻家,以铁笔隐居鸡笼⼭下(今南京鸡鸣寺⼀带),⽢旸篆书颇负盛名,精于刻印,尤好秦汉玺印。

⾃云:“余世家居秣陵,⾃⼤⽗相传⽽下,先后相承,皆好古者,乃先⼈暨伯考宦游海内,⼜殚⼼求索,仅得古印章若⼲计,⽽余⼜性癖,喜欢篆⾪六书。

嗜镌锼,每有佳处,辄勒之⾦⽯,乃谬谓古⼈之不多让也。

”为求秦汉传统真谛,见《印薮》等⾏世的⽊刻本,多有失真,遂以⾦⽯铜⽟摹刻,废寝忘⾷,历时七年,得印1700余万,辑成集古印谱《印正》,刊⾏于世。

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此苦⼼经营七载摹刻古印,实为历代篆刻家所没有。

功夫不负苦⼼⼈,⽢旸练就的⼀⼿⾼超的摹印本领,为其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印风虽受到⽂彭、何震的影响,但由于⽆⼈可敌的秦汉古印功底,使印作更得汉印神髓。

⽩⽂印线条较何震秀润⽼练,朱⽂仍汉⼀路,线条劲键,有刚切铜铸之美,朱⽂仿元朱⽂、篆法、章法、⼑法精到,已⾮⽂、何所及。

在他所处的那种时代,⽢旸能刻出这等功⼒不凡的朱⽂印,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1.gif (8013 字节)梁⼠升印曾鲸之印3.gif (4018 字节)朱完之印4.gif (7939 字节)龙骧之印5.gif (5030 字节)波⾂6.gif (4751 字节)吴鸣皋印7.gif (3636 字节)程国宝印⽢旸私印胡正⾔(1584--1674)字⽈从,号⼗⽵斋主,默庵⽼⼈。

安徽休宁⼈,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书舍⼈。

参加“复社”,交游甚⼴。

明亡后,闭门谢交,以⽰不屈之节。

他是明末清初艺坛上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善画⼭⽔、⼈物、花卉,真、草、⾪、篆各体俱精,⼜长于篆刻,并擅制墨、印笺纸等。

所辑《⼗⽵斋画谱》、《⼗⽵斋笺谱》,均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胡正⾔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风的影响,亦从古印中汲取养份。

他取法何震平实⼀路,并参⼰意,有⾃⼰⾯⽬。

豪放虽不及何雪渔,但⼑法圆润,不激不厉,平正⼯稳,⽓息纯朴,具有⾃然和谐之美。

历代名家篆刻印章欣赏

历代名家篆刻印章欣赏

历代名家篆刻印章欣赏一、元赵棣顾德辉鲜于枢箕子之裔伯几印章德日生枢鲜于鲜于困学斋二、明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地置老夫周鼎张凤翼周祚新金俊明吴会孤云明怀上下千年孙龙姚绶琴心三叠沧江虹月知足之足常乐归昌世拿云心事人不知负雅志于高云李流芳项圣谟天意每随人神游林壑风下松而含曲恨古人不见我松涛中诗画史留真迹与人间垂千古彬彬在野砚田耕老不愁荒与山水传神梁袤不朽盛事国士之风丁承吉芝房何震何长卿子公兰雪堂沽酒听渔歌俞安期印小山楼云中白鹤戴本孝画髓张瑞图此子宜置丘壑中暂住蓬莱王时敏苏宣深得酒仙三昧苏宣之印映雪读书处啸民王瑞庭印书淫徐枋祝允明朱彝尊笪重光梅清皆大欢喜可为知者道朱简陈继儒印杲叔恽寿平贤者而后乐此王原祁邹之麟魏植滴露研朱点周易烟霞泉石平章三十六峰长周旋髡残胡正言周亮工周亮工戴明说傅山邵弥顾苓龚贤周之冕朱耷汪关程邃三、清赵游汪泓谈其徵翁嵩年吴昌硕蒲华悔盒鹤身吴俊卿印甲申十月园丁再生石潜大利安吉吴俊卿昌硕考藏金石书画山阴吴氏竹松堂审定金石文字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金侃杨晋养拙野鹤闲情从心所欲捕风捉影天怀幽澹不因人热赵之谦黄牧甫乃勋长寿孝禺学但视其字知其人臣庆和印儿女心肠英雄肝胆丹青不知老将至(款)随宦廿年从迹万里光绪十一年国子学……邓石如林皋文士英禹之鼎吴熙载高士奇萧然自放兀尔无名不以三公易此日颐养闲暇冷澹生活只可目怡一乡看待老莱衣丁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竹町老人梅竹菩萨主人九溪外史齐白石邓散木陈左夫来楚生罗福颐张邯吴颐人任伯宏印一书蠢耳庄司良成宁坞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明哲陈若曦周哲文沙孟海鹤亭是为双氏在山泉馆藏物四十九年无事处须菩提决明馆贺师章印聋虫督差使者夜雨雷齐无限风光在险峰陈子奋诗中画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力争上游书虽少退亦轩昂吕迈大汾枫香斋吞吐大千返虚入浑娄师白祖国万岁老安草堂关山月关山无恙从生活中来九十年代学到老来知不足从生活中来赢来难得晚晴天关山月铸豪情雪里见精神适我无非新新纪元聊赠一枝春山月画梅乙玄关丰子恺张大千“大千豪发”赵鹤琴刻“以介眉寿”张大千原刻“昵燕楼书画印”张祥凝刻“摩耶精舍”王壮为刻“老?敦煌”顿立夫刻“张爰之印”方介堪刻“大千居土”方介堪刻李叔同陈子奋唐醉石马公愚童大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篆刻欣赏1.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

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

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

"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

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

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春涯家在四灵山水间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我书意造本无法意与古会2.文彭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

他饱读诗书。

能书画,精研文字学。

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

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

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

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

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忘己事之己拙倚南窗以寄傲笑古人之本工3.吴昌硕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

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

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

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

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诗熔于印。

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

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

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

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

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

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

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

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

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鲜鲜霜中菊泰山残石楼千寻竹斋千寻竹斋千寻竹斋千寻竹斋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4.赵之谦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益甫,号悲盒、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做过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县知县。

他的篆刻开始学浙派,后来又学邓石如一派,由于写得一手好篆书,又擅长绘画,在北京又致力于文字训诂和金石书画考证,所见极广,篆刻突飞猛进,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他在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贡献很大,一是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

以汉印作为学习目标,是明清以来篆刻家所走的道路。

赵之谦悟出了"汉印之妙,不在斑驳,而在于浑厚"。

他就在"浑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驳",而取光洁,突出个性。

二是扩拓了印章文字的广阔前景。

无论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胆吸取汉镜、钱币、权、诏、汉器铭文、砖瓦以及碑额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艺术更丰富了金石的内涵。

三是大胆探索边栏的艺术。

白文印的四周出较宽的地位,以作边栏;朱文印的边栏或破或曲,或一边无栏,形式不一。

四是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元。

他的边款,有颜体,有一般行书,后来大量用魏体书法,或用生动的图画,有阴的、有阳的。

边款的文字有笔墨有刀,金石味很浓。

他的篆刻不但对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对日本也有重大的影响。

赵之谦伯寅藏书茶梦轩二金蝶堂汉后隋前有此人丁文蔚 5. 赵之谦赵之谦(1829--1884),有又铁三、益甫、冷君、无闷等别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

他在书法与绘画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表现,在碑刻考证、诗文研究方面的造诣颇深;但能代表其艺术最高成就的,则当首推篆刻。

赵之谦是一位非常富有才情的文人篆刻大师,他的艺术才华很全面。

赵之谦的篆刻初学浙派,进而对秦汉玺印、宋元朱文、皖派篆刻均有深邃的研究。

他从邓石如使用各种篆文刻印受到启发,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的篆体广泛地入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

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在篆刻中追求"墨趣"是赵之谦的一大创造。

他的篆刻很少流露出刀刻的痕迹,倒是在那一绿缕的印文中饱含着浓浓的笔墨情趣。

汉学居灵寿花馆八求精舍餐经养年陈宝善子余印信长寿大慈悲父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鉴古堂钜鹿魏氏均初灵寿華馆均初所有金石灵寿華馆穷鸟6.张大千张大千(1899.5.10 -1983.4.2)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四川内江。

1917年与二哥善孖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

1919年回国拜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1925年首次个人展在上海举行。

1933年参加巴黎印象主义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近代画展,《荷》被该馆购藏。

1936年应徐悲鸿邀,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年,《张大千画集》首次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41年赴甘肃敦煌石窑,潜修临画,计276件,1944年出版《大风堂临抚敦煌壁画》二册。

1949年前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举办个人展十余次。

1949年赴台北,后转赴香港暂居。

1950年留印度大吉岭年余,后迁港。

1952年举家移居阿根廷,名所居为“呢燕楼”。

1953年首度访美。

1954年从阿根廷移居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摩诘。

1956年首次游欧洲,晤毕加索于尼斯。

1958年,《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

1963年,在纽约展出六屏通景荷花,以14万美元售予读者文摘社,创当时国画售价最高纪录。

1967年,敦煌壁画自摹本62件赠台北故宫博物院。

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

1977年返台北筹建“摩耶精舍”,1978年于台北定居。

从1950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举办个展60余次,出版有《张大千书画集》等多种选集。

1983年6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并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座谈会研讨其艺术。

著有《画说》。

作品有《华山云海图卷》、《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

7.篆刻流派篆刻流派之先驱米芾的篆刻虽受时代的局限,不过能得粗拙浑厚之趣。

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

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

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

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

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8.篆刻流派篆刻流派之先驱赵孟頫所刻的细圆朱文印秀逸圆工,宛转疏朗中带朴拙俊拔之气。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