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有邓石如的风范!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有邓石如的风范!
吴熙载 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年轻时拜“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而包世臣又是邓石如的徒弟,所以吴熙载也就是邓石如的徒孙了。
吴篆书和隶书均学邓石如,可谓“一脉相承”,但最终未能突破邓的藩篱,未能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即使如此,仍不失为一代大家。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纸本,180×46cm×6,朵云轩藏。
观此副隶书,很容易看到邓石如的影子。
继承大家,只要肯潜心用功,即使难成自己面目,也终不失大家之风。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纸本,180×46cm×6 朵云轩藏。
吴让之篆刻技法解析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扬州人。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
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缶老赞曰:“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在以刀意表现笔意方面,吴让之的朱、白文印皆有诸多典范之作,我们可从刀法、笔画等细节处来观摩。
图一“包兴言书画记”一印用刀轻行取势,按笔画书写方向行刀,尤其是笔画字形转折处更是细心收拾,如“言”、“记”等字。
此印文字排布较密,运刀疾徐有致,但每一笔皆有变化,运刀时应注意这一点。
图二“包诚私印”中四字做均匀格式分布。
尤其是“私”、“印”二字,笔画弯成一定弧度,使印面形式更加活泼。
临摹此印,用刀要留心。
如“印”字中“【注字1】”笔画转折处的变化极为用心,写印稿上石时要注意表现这一点。
特别是“印”字中的三笔弧画,切忌用刀一带而过,造成雷同。
图三“好学为福”一印与前两印相比,笔画要厚重些,多数笔画中间粗而两端细,略带弧度,显得饱满有力。
其中的“福”字,转折处行刀尤注重表现流转有意,临摹时宜细加体会。
图四“生气远出”是一方笔意极浓的印章。
“气”、“出”二字笔画粗细变化自然。
此印用刀浅削,但切忌浮滑。
手指间要有疾徐节奏,这样才能使印面线条产生节律变化。
吴熙载(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解析

吴熙载(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解析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是皖派的重要印家。
篆刻、书法都用邓石如法,亦能兼学汉篆,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婉约”的艺术风格,是晚清有杰出成就的篆刻家,于用刀之法更有突出贡献。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
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
“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
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吴熙载印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
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
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
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
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
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
“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
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此印轻松随意,形态婉转,互为穿插,层次分明,二字可做四字观,更增情节。
皖派巨擎——吴让之

龙源期刊网
皖派巨擎——吴让之
作者:榴云堂主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5年第02期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
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
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
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
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
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多方,年过七十依然刀耕不辍、功力不减,可见他的勤奋以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理论上,吴让之遵守师辈“以书入印”的训导,而在创作实践中,他有意与师辈的风格拉开距离。
在朱文印的创作上,吴让之以邓石如为面,以汉印为底,形成脱胎于邓石如,却又个性鲜明的自家面貌。
图1中的作品,最能代表吴让之朱文印的风格特征。
吴让之擅用冲刀,他篆刻的一大特点是以圆朱文篆法入白文印。
白文印给人第一感觉是字形横向长、竖向短,笔画略带圆转,印文有书写的笔意。
在欣赏他的白文印时,明显感觉到,吴让之不是在仿汉印,但却有汉印的神韵,笔画间既有书写的流动感觉,却又不乏金石的韵味,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如图2)。
吴让之篆刻的边款也有自家特色。
刀法上,他是采用三角刀“写”边款,与当时流行的“单刀倒钉刻法”有明显的区别。
他的行草边款秀美流畅,即便很少用的隶书边款也能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如图3)。
吴让之继承了邓石如篆刻思想并作了全面的升华,他将皖派篆刻推向了炉火纯青的成熟境界。
作为皖派篆刻最重要的传人,他对晚清印坛影响巨大。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吴让之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九年(1870),原名廷?r,字熙载,号让之、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甫、言庵等。
堂号师慎轩,江苏仪征人。
其祖籍江宁(今南京),后其父吴明煌迁居仪征。
吴让之青年时期曾一度从事科考。
在他考中秀才之前,常往返于仪征、扬州、泰州之间,这一时期主要居住在仪征。
其一生没有获得任何功名,仅为诸生(相当于现在的一般知识分子)。
早岁长期寓居扬州,据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在扬州时,曾住在石牌楼观音庵。
当时观音庵内还寄居着画家王素。
王素的画与让之的字,并为当时所推重,士大夫家皆非以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为减色。
吴让之曾受宿迁王惜庵之托续刻高凤翰撰集的《砚史》。
道光二十九年(1850)此书刻成时他写有长跋,其中谈道“余于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曾“分辑《南史》注”。
扬州文汇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
这里本是让之的用武之地,但为时不久,清兵在对太平天国作战中,将文汇阁付之一炬。
清咸丰三年(1853),五十四岁后,为避战乱让之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前后达十多个春秋。
在泰州首富姚正镛家,这从汪?]的著作中,可见端倪。
汪?](砚山)是和吴同时的仪征金石书画家,并曾随让翁学艺。
汪和吴虽属同乡,但从吴学艺并不在仪征,而在泰州的让之当时所寓的姚正镛家中。
据汪著的《扬州画苑录?吴让之》中说:”?]乱后师事之,终日晤于泰州姚氏迟云山馆。
”让之先后为姚治印一百二十方,还相继客岑仲陶、陈守吾、朱筑轩、徐震甲(东园)等之门,后又在刘麓樵家居三年之久,曾朱书《说文》一部以赠之,文末有“寄食三年,无以为报”的亲笔跋语。
寓刘家不仅为其子弟课读,还为刘治印八十八方,刻砚一方,书画多幅。
咸丰四年(1854)甲寅八月,刘麓樵新居落成,让之特为刘隶书长联一副,文曰:势不因人,翁之乐者山林也!居虽近市,客亦知夫水月乎?上款题识:“麓樵以高西园先生所集联文属书泰州姜堰新居,以其文与近况有合故尔。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并译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并译一生清贫的篆刻家、书法家吴让之。
吴熙载像新鲜冬虫夏草,全国低价!今日专享!广告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开剩余89%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
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缶老赞曰:“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释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平台声明。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吴熙载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
吴熙载的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
是'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的端庄、浑厚的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风格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在书法方面的最大成就是篆书。
吴熙载的书法功力虽然很深,但是由于受到老师的束缚太深,所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
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
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浅析吴让之篆书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 _ 蒋淑松
读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摘要:吴让之是清一代书法、篆刻大家,其篆书与 篆刻都给后人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留下了很深的影 响。他是继邓石如对传统“二李”(李斯、李阳冰) 模式改造的完善,充分体现邓石如思想“印从书出, 书从印入”的实践者。究其原因,是什么原因形成 吴让之独有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吴让之;风格;形成因素
《宋武帝与臧焘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法 于《天发神谶碑》、《西岳华山庙碑》、《乙瑛碑》。 其结构上多取法于《天发神谶碑》和《西岳华山庙 碑》,在线条的厚重质感上则偏向于隶书《乙瑛碑》 一类。这三种字体有许多相像之处,皆是在其转折 处多为方折、断笔接搭的书写,线条厚重有力量。 《天发神谶碑》和《西岳华山庙碑》两者的用笔铦 厉奇崛,结字折拓盘回,取势伟健郁拔,运笔沉着 稳健,布势奇险变化莫测,横画钉头状,尤须向下 作撇点后向上提再折峰向右而行。其折处虽暗中换 锋然而却外呈方形,写此碑能做到方中带圆、圆中 有方方称妙佳。较之《吴均帖》、《三乐三忧帖》、 《庾信诗》等帖来说,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是 吴让之众多篆书作品中取法最多也最相似于《天发 神谶碑》、《西岳华山庙碑》的。
一、吴熙载简介与其篆书风格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 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 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 刻家、书法家。 吴让之的篆书框架方整、线条圆劲流美、舒 展自如,为时人所推崇。行笔的婀娜、接笔的轻快、 韵律的顿挫等技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用笔上妩媚爽利、圆润流畅。线条瘦劲硬朗,节奏 明显,横画略粗,相当精致。结构上疏朗秀美,曲 直自如。取上紧下松的结构体势,线条弧度大、弹 性很足从而显得婀娜挺拔特别秀美。 二、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和阶段 首先,吴让之学书思想多数是受包世臣的影 响。包世臣论书法首重执笔,主张在运笔时“使 笔毫平铺纸上”,“以求四面圆足”,转折处“笔 笔断而后起”,在暗中就势转换笔心保持中锋。转 折提按顿挫的书写不同,方折提按笔所表现的框架 更能将字形的结构支撑起来,表现出的空间更加空 旷硬朗。而圆转的空间则温文尔雅,娟丽秀美。 其次,在用笔和结构上受到汉碑和《天发神 谶碑》等影响。吴让之在《西岳华山庙碑》“长垣 本”题跋中曾题:“在咸丰元年曾见此碑与袁浦, 同治三年在海陵于沈君旭庭寓三次见之。幸甚。仪 征吴让之”。 从此题跋中可看出他对此碑的喜爱和重视, 并可推测出他对《西岳华山庙碑》篆碑额应有所借 鉴。此外,在其临摹的《乙瑛碑》、《天发神谶碑》 这一类的书体中可看出,这三种字体有许多相像之 处,皆是在其转折处多为方折、断笔接搭的书写。 篆书的转折是指一个字之中两个笔画相交或转换方 向时所采用的用笔方式。清中期以前的篆书多用转 法,至邓石如折法开始引入篆书。也正是他的篆书 从隶书的转变,转折和折法往往用于一处,使转折 处多呈现外方内圆之状。吴让之继承了这一方法, 书写时笔势至转折处稍顿,随即用腕内转,稍顿后 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利用》课题研究案例设计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吉沐成 fzjimucheng@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吴熙载的生平介绍,了解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观察吴熙载的书画作品,使学生懂得篆刻艺术水平的提高来自多方面的营养。
情感目标:学生在作品的欣赏中,激发对家乡艺术名家的崇拜之情。
教学重点:
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吴熙载篆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篆刻艺术形式的“京”字,因为篆刻艺术是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那么有谁知道我们扬州非常有名的篆刻名家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入课题。
二、吴熙载的生平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原名廷飏,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
工四体书,尤精篆、隶、温婉圆健,展促有姿。
师事邓石如学生包世臣,为完白山人再传弟子。
篆刻初学汉印,30岁后见邓石如作品,遂倾心效法,得其神理精义。
前人对其篆书有“怀宁蝉蜕安吴逝,篆势苍茫孰与论”之赞语,对邓派艺术的发扬光大,其功至巨。
刻印于遒劲凝练中见流畅,用刀如笔,大气磅礴。
邓石如存世资料较少,后世学邓多借径于吴,吴昌硕称:“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在近代影响深远。
也擅花贲,曾作《兰桂芬芳图》、《垂柳芙蓉图》等。
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
三、作品欣赏
展示相关作品,学生说说自身感受。
教师阐述:
1、吴熙载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吴熙载工四体书。
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
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
3、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
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
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四、尝试实践
学生以橡皮等材料为媒介,临摹吴熙载的篆刻作品。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