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王福庵16幅篆隶书法欣赏:圆融浑朴、古拙灵动!不愧为西泠名家

王福庵16幅篆隶书法欣赏:圆融浑朴、古拙灵动!不愧为西泠名家王福庵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金文)篆书是形成最早的一种书体形式,其次便是隶书。
而篆隶书法在书法史上共有两次高峰,期间的书法名家和代表作不胜枚举。
篆隶书法的第一次高峰自然是秦汉之际,到了唐朝仅有李阳冰、唐玄宗守着篆隶书法的旗帜。
直到清末民国,沉寂了一千多年的篆隶书法才终于才迎来了其第二次高峰,并同促进了篆刻治印的发展。
王福庵隶书四条屏在这期间,精于篆隶书法和篆刻治印的名人大家不在少数,比如广为人知的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王福庵等人。
而今天课代表要分享的乃是王福庵的篆隶书法。
作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其篆刻能力自然不必多说,我们仅看其与篆刻相辅相成的书法艺术。
王福庵篆刻王福庵篆书王福庵的篆书,既师法“二李”之俊逸清刚,又取金文之圆劲古意。
使其笔下的金文篆书极富峰回路转之意趣,大小错落、安排妥帖,线条流畅雅静、用笔使转自如,工致精妙,堪称神品!王福庵的隶书宗法汉碑,浑厚古朴、秀丽雅隽,稳厚沉着而又不失精巧。
因其在隶书的笔法结构中加入了篆书之变化,故而显得圆融浑朴、洒脱中寓于稳健,舒展中隐含工整,使人赏心悦目!王福庵篆书七言联接下来一起欣赏王福庵的篆隶书法作品——王福庵16幅篆隶书法欣赏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
浙江杭州人。
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工篆刻,善金文、小篆、隶书,其所著《说文部首》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王福庵篆书《西泠印社记》

王福庵篆书《西泠印社记》
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
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
精篆刻,是。
书法工篆、隶。
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
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
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王福庵篆书《西泠印社记》
声明: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王福庵篆书《西泠印社记》

王福庵篆书《西泠印社记》
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王福庵篆书《西泠印社记》
西泠篆刻名家杜文平巅峰之作《铁线篆千字文》

西泠篆刻名家杜文平巅峰之作《铁线篆千字文》(西泠资讯)杜文平当代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为奥运会和世博会指定玉玺篆刻家,中书协指定名家用印篆刻家,中国盛世兰亭书画院签约书法篆刻家,北京荣宝斋合作书法篆刻家,师承西泠印社副社长高式熊、韩天衡。
杜文平擅长四体书体,尤以隶法作篆为长,为篆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吸收了清人篆书基础之上兼收并蓄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除了篆隶上的成就,杜文平对铁线篆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经过对铁线篆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心力和笔力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故而写出了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典著作《铁线篆千字文》,高式熊如此评价杜文平:文平隶篆功力深厚,上承秦后承清,有特色有风骨,是不可以多得的隶篆传承者。
《铁线篆千字文》是代表杜文平篆书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铁线篆笔画纤细刚劲,细硬似铁,清真雅正,形体修长瘦劲,给人一种刚正朴厚的感觉,其可贵之处在于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彰显了小篆线条的张力与艺术内涵。
字字独立而行气贯通,庄严而不呆板,以方折劲峭的笔法与圆熟相佐,视觉上刚劲秀美,在传统的铁线篆的技法上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将小篆推向又一个新高度。
杜文平在隶篆方面有着不朽的贡献,其铁线篆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
杜文平作品也获得了很多奖项,1996年获得中书协组织的全国书法大赛,篆书类银奖;2006年年荣获西冷印社组织的篆刻作品《大美西湖》《心经印谱》获得一等奖,被西冷印社博物馆收藏。
2007年与恩师西泠印社副社长高式熊联合参与奥运会玉玺篆刻,《奥运双玺》荣获金奖;2008年百佛、百寿、百福长卷被北京荣宝斋拍出39万元,捐给汶川灾区。
2010年 6月与恩师西泠印社副社长高式熊参与世博会玉玺篆刻创作。
《东方之冠》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杜文平的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收藏者的高度赞赏,其作品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西泠印社元老童大年书画篆刻作品欣赏(80幅)

西泠印社元老童大年书画篆刻作品欣赏(80幅)他是系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的西泠印社首批社员,著名金石家。
1904年西泠印社出版《现代篆刻》第八集《童心龛印存》为童大年一人之作,其时童氏刚过三十岁,足见其成名之早,影响之大。
其书法四体皆能,篆书功力最深。
作花卉,以书法行之。
他又擅长没骨花卉,尤喜画梅。
是一位把书画印融会贯通的艺术大师。
童大年(1874——1955)崇明县城人,早年潜心于先秦汉印,摹古几可乱真;中年后精研甲骨金石学说,晚年醉心三代秦汉古钵,又娴书法,尤精篆、隶,1933年为西泠印社30周年书写的篆对“西泠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行笔雄健,今可于西泠印社三老石室柱石上见之。
生平著作,有印谱《童子雕篆》等。
童大年艺术上的成就,多见于专家学者著作,本文介绍其轶事数则,以飨读者,或有助于我们能更多地使了解这位德艺双馨艺术大师的性情、品格。
|淡泊名利求心安据《崇明县志·人物》记载,童大年成年后远赴北京当文书。
1895年进沪宁铁路购地局,继而在沪宁、沪杭甬铁路任职。
1900年,童大年受友人、书画家黄山寿的挽请前往天津,出任布政使哈达瑞与观察使文邵儒的幕僚。
到任以后,尽心公职,一丝不苟,显示了不凡才干与敬业精神,得到上司信赖,同僚称许。
直隶总督李鸿章闻讯后,嘱布政使哈达瑞通知童大年,准备将他调至总督衙门襄理政务。
被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李鸿章看中,官运亨通不在话下,飞黄腾达也在预料之中,一般人是求之不得,趋之若鹜,童大年却嗤之以鼻,这是为何?李鸿章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权奸国贼,一向“惧外”,主张“委曲求全”的对外方针,曾以全权大使的身份,主持签订过多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如《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胶州湾租借条约》……童氏以李鸿章是祸国殃民之辈,视为不齿,岂愿折腰事之?借口老母年迈体弱,须尽人子之责,匆匆辞去幕僚职务,与黄山寿一起南归。
途中船上,黄山寿称赞童大年洁身自好,品节可嘉,乘机请其绘画《鳌峰归隐图》以明心志。
西泠印社珍藏—近现代篆刻名家印(珍版原印谱)

西泠印社珍藏—近现代篆刻名家印(珍版原印谱)
西泠印社,被誉为“天下第一明社”,1904年夏天,丁辅之、叶为铭、王福庵等几位朋友相聚于西湖孤山人倚楼消暑,讨论印学,大家想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印章集合成册,以便学习借鉴。
丁辅之首先提出创立印社,大家拍手叫好,叶为铭集众人意见修书一封寄往上海。
吴隐听闻,当即来到杭州,积极支持并怂恿成立印社。
于是众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印社宗旨,又因地邻西泠桥,“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所以取名“西泠印社”。
丁辅之与叶为铭、王福庵、吴隐作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他们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实力坐社长的位子,但他们却推举了吴昌硕,当时印社影响巨大,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等都是首批社员,杨宗敬、盛宣怀、康有为为赞助社员。
其实在印社成立的前九年,四位创社先贤都互相谦让,皆不肯出任社长。
直到印社创立第十年,1913年的首次社员大会上,才公推时年69岁的海上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
而吴昌硕先生之后的继任者,为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与饶宗颐。
这其间,在共计110多年的时间里,社长空缺的年限,累计长达60年!因为那时候的文人,眼里只有文化理想!也正是前有先贤的榜样,而今百年西泠,不仅广纳海内外社员,现当代金石书画大家近千人,而且以国之文物守护、传承为己任,历尽艰辛,成就一番非凡功绩。
如今,西泠印社共收藏了可移动文物近2万余件,包括印章、印谱、印屏、绘画、书法、碑帖、书籍、杂件等多个大类,其中近150件文物为一级文物,这些国宝是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名社”的重要根基。
西泠印社中人——张鹏

年在西泠印社二届国际篆刻书法展中获“西泠印社奖”;2002年在西泠印社三届国际篆刻书法展中参展;2006在西
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评展中参展;2010在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评展中获“优秀奖”。2004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中
获“全国奖”。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曹水无香
菩提萨婆诃 随喜功德
抱琴看鹤去 枕石待云归
56
敬古斋
尊古斋
存刚过眼 半卷书斋
安晖私印 徐娟 福果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乘骑
张华庆印
欲破巨浪乘长风 闰余成岁 双百人物 还秋堂
苦瓜斋印
浅眷楼聚书记
温饱逍遥
57
金 石
西泠印社中人——张鹏
天
地
张鹏,1971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赋性率真,知文守朴。潜心印学二十
余年,所治细朱文印婉通挺秀,满白文印质文相含,皆可观也。
1995年在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评展中获“优秀奖”;1999年在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中获“优秀奖”;2004
年在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评展中获“优秀奖”;1998年在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画展中获“西泠印社奖”;2000
西泠名家篆刻欣赏

西泠名家篆刻欣赏西泠名家篆刻欣赏2015-08-31中华书画篆刻网林健刻高山石犀牛望月钮闲章印文:上善若水边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聃句。
癸巳夏,林健刻。
附:原作证明书林健 1942年生,福建福州市人,字力帆,斋号补砚斋。
自幼爱好书法篆刻,师从沈觐寿、陈子奋先生。
致力研讨秦汉篆、隶,能融于刻印之中。
作品风格雄浑豪放,跌宕多姿。
出版有《篆刻字汇》、《补砚斋书法篆刻》、《力帆林健印存》、《临汉祀三公碑示范》。
现为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社员。
杨祖柏刻高山石古兽钮闲章印文:一默如雷边款: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沉默并非无声,只是因为音偕和声波的不同一般,人听不到罢了。
癸巳仲春,西泠中人祖柏治印并记。
杨祖柏 1962年7月生,籍贯四川简阳。
别署简斋、海上刀郎。
作品曾获中国书协及西泠印社多项大奖。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刻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嘉定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孙慰祖刻巴林鸡血石龙戏珠钮章印文:真水无香边款:楚简文字入印,慰祖可斋刻石。
孙慰祖 1953年生,别署可斋,上海人。
幼习书法篆刻得翁思洵、顾懋钧指授,继师韩天衡。
又从马承源攻习玺印篆刻鉴定研究。
先后担任上海首届篆刻大奖赛,上海市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篆刻艺术评展、全澳书画联展等各类展览评审委员。
著有《封泥:发现与研究》、《邓石如篆刻》、《陈鸿寿篆刻》等。
现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
孙慰祖刻芙蓉石兽钮闲章印文:延年边款:延年,见汉人瓦当颂辞,又见秦小私印,古今喜取吉语,自祈其理一也,此刻略参诏版笔法。
慰祖并记於可斋。
孙慰祖 1953年生,别署可斋,上海人。
幼习书法篆刻得翁思洵、顾懋钧指授,继师韩天衡。
又从马承源攻习玺印篆刻鉴定研究。
先后担任上海首届篆刻大奖赛,上海市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篆刻艺术评展、全澳书画联展等各类展览评审委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三) 1 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长光。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社员,理事。幼丧父,依靠母亲刺绣度日,16岁进学,19岁中举人。后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课班学习英文三年,又以官费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经济。1909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教务长、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政治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应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之聘,任浙大教授,继任文理学院院长,1928年接任浙大校长。1935年离开浙大,赋闲杭州,专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和校对书籍。抗战期间, 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会长。
解放后,邵裴子先后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民革后,任民革浙江省副主委、中央委员。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对于古代美术品之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多所贡献。善书法,最擅行楷,清劲挺秀,饶唐人韵味。精鉴赏,尤深于识别陶瓷。编有《宋诗三百首》,撰有《唐诗绝句选》、《林和靖附林和靖事》等。
陈锡均(1879—1963)字伯衡,江苏淮阴人,住杭州,室名“石墨楼”。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浙江寿昌县知事、绍兴酒捐局局长等职。喜藏碑帖与金石书籍,罗致碑帖声名籍甚,为研究碑版专家,识者及同好咸奉若祭酒,由是博得“黑老虎”魁首之雅谑。此喻虽欠雅训,亦实至名归之定评。其所藏碑帖每种均亲自考证或题识,不下数千种。诸如《司马温公家人卦》、吴越钱鏐《凤凰山排衙石刻诗》、吴越王钱弘俶《金涂塔铭文》、《杭州石物洞造像拓本》五十八种、《桐庐县令独孤勉等题名》、《葛洪处州南明山题字》等珍品均有收藏。伯衡先生解放前任浙江通志馆编纂。195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任常务委员,从事碑碣及拓本之鉴别整理。1953年转职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曾著有《碑版金石录》、《历代篆书石刻目录》(不分卷)以志心得,迄未付梓,甚为可惜。又著有《金石述阐》、《枫树山房帖目主编》等。
伯衡先生去世后,所藏碑帖二十六大箱,于1963年经王松泉介绍全部捐给浙江图书馆,获奖金3千元。剩余之金石善本书及古代现代名人书画册页、砚台、图章、玉器瓷器尚很多,惜在“文革”时被抄达六次之多,所有文物均被抄殆尽。至1985年落实政策,所抄之物可以认领收回。唯伯衡先生大世兄,系外科医生,不识家中所有文物,且人又老实,去认领二次,均认领不到一物归来。其时本人又 奉命出国为外国人治病,需时二年。其母言:只要家中大小平安,被抄之物都是身外之物,能领到收回一点当然好,如认领不到也只好作罢,不必耿耿于怀。就此放弃认领。叹几代收藏,从此家中一无旧物宜!
潘天寿(1898—1971),原名天授,字颐,号阿寿、寿者,别署三门湾人、大颐寿者、颐者、懒道人,室名无谓斋、止无室、止止堂、听天阁。浙江海宁人。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画家、印学家、学者。27岁时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聘为中国画室教授,曾著《中国绘画史》,以后曾担任上海美专等高级美术学院的教授、主任和校长。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一扫清后一百年间陈陈相印的媚俗画风。破常规,创新格,布局敢于造险、破险,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单纯,气势雄阔。其指墨画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前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画领域中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编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三) 2
论随笔》、《中国书法讲义》、《治印纵谈》、《顾恺之研究》等。 齐 璜(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篆刻齐派创始人。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早年曾为木工,二十七岁起习书画篆刻,刻苦自励,中年后五次出游南北交友访艺,1919年起定居北京。篆刻初学浙派,后取法汉凿印,采用“天发神谶碑”等方折字发入印,布局齐肆朴茂,单刀侧锋直下,痛快劲辣,自创一家,称誉印坛。有《齐白石印存》、《齐白石诗文篆刻集》等著述多种。
张鲁庵(1901—1962)1901年生,字炎夫,号幼蕉。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社员。精篆刻又以善制印泥名驰遐迩。其时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闻,两岐并峙,曾有“南张北徐”之雅誉。鲁庵先生癖嗜历代名家印谱,广收博集,积有四百余家,可谓集印谱之大成,颇少可与之抗衡者。其藏书中尤足珍者,有传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韫椟而藏鲜肯出示。另从事历代印章实物之收藏,日积月累得四千余方,其中有少见之何雪渔先辈印章二十方,鲁庵先生特拓为专集;所藏“放情诗酒”一印,系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鲁庵先生治印在民国20年(1931年),始学赵次闲及西泠诸家,后乃以邓完白氏为依归,尝以重金购得邓氏燕翼堂五面印,所以宠之备至。鲁庵刻印行世者,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两卷(民国21年影印)、《鲁庵印选》、《鲁庵印谱》。另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等。鲁庵先生与余杭褚德彝(字礼堂)哲嗣保衡曾辑礼堂遗印百方,冠名曰《松窗遗印》两册,以精工精拓而付剞劂,仅拓引四十部,得之者珍如瑰宝。
鲁庵先生乐于助人,人若相识告贷,凡丧葬者有求必应;而如若婚事呼将,辄拒不置理,此为其处世之哲理。鲁庵先生作古后,家属悉将所藏印章印谱,捐献给西泠印社。
秦康祥(1914——1968),字彦冲,原名仲祥。浙江宁波人,居上海。西泠印社社员。擅诗文书画,亦精鼓琴,工金石篆刻,以收藏名竹刻、印章等驰名海内。嗜印之深,功力之勤,堪张鲁庵相匹,广事收藏古玺印、名家印三千余方,并编拓成谱,有《睿识阁古铜印谱》十卷,《唐石斋花押印》四卷,自用印辑成《濮尊朱佛斋印印》,另有《竹刻集拓》、《竹人三録》、《藏竹小记》,与王福庵、孙智敏合编《西泠印社志稿》,后编《西泠印社小志》并出资发行。
孙智敏(1881——1961)字廑才,浙江杭州人,清光绪癸卯科翰林,任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09年)任浙江图书馆会办。辛亥(1911年)后任建德、龙游两县知县,又任杭州高等学校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教授、青岛市政府秘书。喜藏书。三十年代后,从事教育工作或以卖字、卖文为生。长骈文,善作诗。著有《知足居文存》《知足居诗存》《知足居联语录存》 等。擅书法,所书均清代通行之馆阁体,方整清秀,字如其人。如亲友向其求墨宝者,无不应命。孙智敏故世后,藏书由家人陆续售完。其早时曾和钱塘丁辅之、仁和叶为铭、王寿祺三人同辑《西泠印社志》,并由孙作序,惜散失。其著述尚多,惜均未付印而遭散失。
韩登安(1905——1976),名竞,一字铮,号耿斋、印农。浙江萧山人,居杭州。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五十年代前后任西泠印社总干事,东皋雅集总干事,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精篆隶,尤以玉筋篆著名。善刻 印,所刻细朱文,人称绝艺。酷嗜浙派,间仿皖派,与王福厂交善,画亦清秀淡逸。编著有《登安印存》118册,《登安集拓金石图》、《明清印篆选录》、《西泠印社胜迹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三) 3
留痕》、《增补作篆通假》、《毛泽东诗词刻石》、《岁华集印谱》等。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希斋,别号南屿山人,浙江孝丰县人。闻韵弟吴缶入室弟子。善书画,工篆刻,尤长花卉,精于篆书,对石鼓钻研尤深。作风均似其师。初为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及国立艺专教授,后任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
余任天(1903—1984),号天庐,浙江诸暨县人,居杭州。善画山水,先从西画入手,后致力传统笔墨,天分高,魄力大,吸收性强,故能于写生山水中以古法行之,构成现实性的巨幅创作。精篆刻,潘天寿部分用印皆出其手。山水花卉人物皆精到,在现代风格上颇有成就。
唐源邺(1886—1969)字李候、蒲佣,号醉农、醉龙,又号韭园,别号醉石、醉石山农,晚年称醉翁。湖南长沙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七岁丧父,十三岁随外祖父李黼耀宦游杭州。喜金石碑拓印谱,研习鉴赏,博古多识。善汉隶,气息高古沉雄,名重一时。治印尤宗秦汉,继浙派印艺真谛,尽去浮习,凝重宽博,苍秀浑厚,为振兴浙派印坛主将之一。韩登安称之为清代以后第一人。曾应马衡之邀赴京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审定文物。后任中央印铸局技正。解放后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湖北东湖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著有《唐醉石印存》、《醉石山农印稿》、《唐醉石专集》、《醉翁印最》、《急就篇印谱》、《唐醉石自用印印存 》等。
唐醉石篆刻作品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广平、一琴,号漱筒,又号瘦桐,字秋宾;丧母后改名哀,字哀公,又字惜霜;留学日本改名岸,号叔同、息霜,又字微阳,号黄昏老人;出家后法名演音,又署演银和尚,简署音,号弘一。浙江平湖人。著名画家、诗人、音乐家、美术家和教育家。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为我国近代高僧。
钱君匋(1907—1998),原名玉堂,曾用名玉棠、豫堂、敬堂、涵、冰壶生。浙江桐乡人,居上海。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其书法涉猎广泛,兼取博收,擅多种书体,尤长汉简帛书自具风貌,篆刻功底深厚,治印以万计,风格多样,力能扛鼎,善刻巨印长跋,鹤立印坛,名烁中外。亦擅国画,以花卉见长。此外,散文、评论、新旧体诗、作曲、教育、收藏鉴赏、翻译、出版、书籍装帧,广泛涉猎并见成果,同辈中比肩者无多。曾任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美术教育研究会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君匋艺术院院长。编著有《摘花》、《中国民歌选》、《小学校音乐集》、《水晶座》、《君匋诗集》、《蝴蝶鞋》、《战地行脚》、《钱君匋篆刻选》、《钱君匋印存》二册、《君匋印选》、《长征印谱》、《鲁迅笔名印谱》、《茅盾印谱》、《钱君匋长跋巨印选》等。
陈从周(1918—1998),浙江杭州人,原名郁文,室名随月楼。著名古建筑家、园艺家,又工于书画,为张大千早年入室弟子,梅兰竹菊等皆专,1952年任同济、之江大学教授,曾为博士生导师。有多种刊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