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训诂概说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
10
《仪礼 ·聘礼》:“十斗曰斛, 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周礼 ·冬官 ·画缋》:“青与 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 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五采备谓之繡。”
.
11
《礼记 ·曲礼上》:“修身践言 谓之善行。”
《礼记 ·礼运》:“争夺相杀谓 之人患。”
.
16
义训如“解者,缓也”(《周
易·序卦》)、“同官为
寮”(《左传·文公七年》)、
“晦,冥也”(《榖梁传·僖公十
五年》)、“东方曰夷,南方曰
蛮,西方曰戎,北方曰
狄”(《礼记·王制》)之类。
.
17
训诂的基本术语如“也”、 “言”、“曰”、“谓”、 “犹”、“为”等,在先秦典 籍中也有用例。
.
18
二、出现於秦汉之际的《尔雅》 一书,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 专著
献服务时期
六、元、明两代训诂学趋向衰落
七、清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 成为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 代
.
4
.
5
一、先秦典籍中已出现 萌芽状态的训诂
.
6
训诂的起源,应该上溯到 先秦,因为先秦典籍中有大量 的训诂材料,足以证明这一观 点。
.
7
《周易 ·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阖一闢谓之变”。
清·胡承珙有《小尔雅义证》、宋翔
凤有《小尔雅训纂》、葛其仁有
《小尔雅疏证》)。《广雅》(三国
魏·张揖著)、《埤雅》(宋·陆佃著)、
.
14
形训如“夫文,止戈为 武”、“於文,皿虫为蛊”之 类。 《左传昭公元年》
.
15
音训如“政者,正也”(《论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
最初单称“诂”或“训”。
“诂”亦作“故”。
《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
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
《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
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
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第二,“通方俗之殊语。
”(同上)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
(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
如“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à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
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
训诂讲义

第一章绪论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从训诂学史上看,前人对训诂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一一介绍,就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不如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筛选出一种最切要最易为人掌握的说法。
《说文》及段注的注解较为适宜。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上面的结论,我们必须从语源学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和验证。
“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有疏通、顺从义。
《尔雅•释诂》“训,道(導)也。
” 《广雅》:“训,顺也。
”《说文》:“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三字盖的分化字。
《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
” 不流则成灾,故“ 灾” 字籀文作从一阻川,下加火。
故三字中的“川”声兼义。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应作“古亦声”。
(《说文》:“古,故也, 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因此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诂”是“古”字的分化字,即言之古,以别于一般的古。
段注:“故言者,十口所识(记述)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若将上面的释语贯穿起来,“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即解释疏通古代语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 [P6]黄侃《训诂之意义》认为“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在少数人能懂的语言” (陆宗达王宁3 页)。
从上述总结来看,训诂就是“ 用易知易懂的当代标准语,去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中难知难懂的古语和方言”(陆宗达王宁宋永培17 页),或“以今释古,以雅释俗” (郭芹纳《训诂学》引言)。
(二)训诂学训诂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如果将这些零碎的训诂实践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成为训诂学。
(郭芹纳引言)具体而言,“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转引自郭在贻 3 页)。
训诂专题

右 助也。从口、又(又者,手也。手不 足,以口助之)。(《说文解字·口部》)
2011-12-22
23
利用形训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解 释词义 1.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寻求字的本义。 利 《说文解字·刀部》:“铦也。刀和然 后利,从刀和省。《易》曰:‘利者,义 之和也。’” 《诗经•大雅•大田》:“彼有不获穉,此 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 之利。”
2011-12-22
24
2.通过字形分析,对更好地理解引申义, 掌握词义系统也有很大帮助。 徒( ) 《说文解字·辵部》:“步行 也。从辵土声。” 行走——乘车——众——空
2011-12-22
25
3.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既可以了解字的 本义和引申义,又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 义。 须 《说文解字•须部》:“须,面毛也, 从页从彡。臣铉等曰:此本须鬓之须。页,首也。 彡,毛饰也。借为所须之须。俗书从水,非是。”
训诂专题
第一讲 训诂概述
总论
一、什么是训诂 1、[汉]许慎 许慎《说文·言部》:“训,说教也。”“诂, 许慎 训故言也。” 2、[晋]郭璞 郭璞注《尔雅·释诂》云;“此所以释古今之 郭璞 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 尔雅 》 十九篇,开头三 《 尔雅》 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唐]孔颖达: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诂者,古 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 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4、[清]马瑞辰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 马瑞辰 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 2011-12-22 2 语则为训。”
天》)
(3)叠韵关系。如:
训诂的内容分析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训诂的实践案例分析
《说文解字》的训诂实践
总结词:系统全面
详细描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通过对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训诂,全 面揭示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通过对《说文解字》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汉字的构 造、读音、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主要成果
汉代的《尔雅》、唐代的 《说文解字》等是古代训 诂学的代表性成果。
研究方法
以传注、笺疏为主要研究 方法,注重对古代文献的 解读和诠释。
现代训诂学的兴起
转型与变革
现代训诂学兴起于20世纪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 ,开始注重语言实证和文 献考据。
代表性学者
王国维、胡适、钱玄同等 是现代训诂学的代表性学 者。
在语言研究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 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语法结构 和修辞手法等,为语言研究提供科学 的依据和指导,推动语言研究的深入 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训诂的学术史与展望
古代训诂学的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形成
古代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 期,随着经学的兴起而逐 步形成。
总结词:规模宏大
VS
详细描述:《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字典,收录了丰富 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资料,为后世研 究汉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 康熙字典》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 了解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 变,进一步揭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价值。
REPORT
THANKS
训诂笔记——精选推荐

训诂笔记第⼀讲训诂概述⼀、什么叫训诂学?【训诂学】1作为⼀门科学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服务的⼀门科学,它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古代书⾯语的意义,从⽽准确地理解内容表达的意思(许嘉璐)。
训诂学是⼀门研究古代语⾔的语义和字义的⼀种专门学说(齐佩蓉)。
2作为⼀门课程。
训诂学是带有⼯具性的专业基础知识课。
⼆、训诂释义1、段⽟裁《说⽂解字注》训、诂是⽀配关系。
《说⽂解字》中训(故⾔也)诂(说教也)是解释古⾔。
2、黄侃:训诂两个语素之间不是⽀配关系,是并列关系。
3、许嘉璐“训诂”是解释语⾔的⼯作,训诂的萌⽣原因是社会语⾔上有了交际障碍。
训诂学⼏乎是和古籍整理同步产⽣的。
今天,⼀直认为产⽣于汉代。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整理古籍的第⼀个⾼潮。
训诂学家的成就容易使⼈误解为训诂学是解释故⾔。
训诂开初⽆时空限制。
三、训诂学任务。
(汉代古⽂经学和经⽂经学的⽃争促使训诂学迅速发展)中国的学术⼀个最⼤的特点是务实。
-------许嘉璐1、研究语⾔的规律2、研究解释语⾔的规律2、研究训诂学本⾝的规律(和古籍整理有密切关系;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训诂学分期(北⼤陕西师⼤郭芹纳)(北⼤)三⼤任务:许威汉1释古今之异⾔2通⽅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也四、训诂学的性质1、【综合性】(1)与语⾔关系密切:⾳韵学、⽂字学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被训诂学吸收;训诂学的发展⼜丰富了⾳韵学、⽂字学;⾳韵学、⽂字学是训诂学的两只翅膀(黄季刚)宋陈彭年《⼴韵》----《锯宋⼴韵》按四声编排的(2)与语⾔学以外的学科关系密切(经学史学)2、【实⽤性】所谓训诂学的实⽤性,就是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解放出来,使之为语⽂教学、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作服务,并为⼴⼤读者所欢迎。
(郭芹纳)始⼀终亥----《说⽂解字》布局的部⾸从⼀开始到亥结束。
五、训诂学的特点:1、重视语义2、重视语义与语⾔环境的关系3、注意语义的多层次结构(义素--词义--句义--话语义--语段义--篇章义……)4、训诂学的客观性5、怎样学习训诂学6、训诂学注意到语⾔的历史发展,同时注意到共时和泛时,注意到语⾔的宏观,同时也注意到语⾔的微观第⼆讲训诂内容1、解释字义、词义古汉语的特点之⼀:单⾳节词占优势约定俗成的词义⼀般分为三个层次:(1)概括义:词处在存储状态或静⽌状态时,词的意义是概括的(2)具体义:词进⼊⼀定的语⾔环境,有具体所指(3)修辞义:在具体语⾔环境中运⽤,不是具体地指某个事物,⽽是利⽤它所代表语⾔的特点来增加语⾔的⽂采。
训诂术语简介

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 (《周礼· 天官· 冢宰》) 注:郑司农云:版,名籍也。以版为 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 标明方言用语 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茦, 或谓之壮;自关而东或谓之梗,或谓 之刿;自关而西谓之刺;江湘之间谓 之棘。(《方言》)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诗经· 邶 风· 匏有苦叶》) 毛传:匏谓之瓠。瓠叶苦,不可食也。 孔疏:匏、瓠一也,故云“谓之瓠。”
郩有二陵焉(《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注:大阜曰陵。 《尔雅· 释地》 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 肉曰脱之;鱼曰斮之。冰,脂也。 肉 谓之羹,鱼谓之鮨。肉谓之醢,有骨 者谓之臡。(《尔雅· 释器》)
(二)不同点 “谓之”可以用于沟通同一个事物的 不同名称,这种训释相当于单字相训 中的直训或互训。 通古今之异语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 释宫》 注: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 两名。
魏地已定,欲立周市为王,市不肯。 使者五反。(《汉书· 陈涉传》) 注:师古曰:反谓回还也。 “言”可以用来揭示词语描绘的形貌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诗经· 豳 风· 东山》) 传:慆慆,言久也。 《幽通赋》“安慆慆而不葩兮” “乱貌”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诗经· 鄘 风· 鹑之奔奔》) 笺:奔奔,彊彊,言其居有常匹,飞则 相随之貌。 二、解句 说明、概括或者讲解文句的含义(谓) 点明文句的言外之意(言)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 邶 风· 谷风》) 传:东风谓之谷风。 《尔雅· 释天》: “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 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礼记· 曲礼》) 注:室中西南隅谓之奥。 《尔雅· 释宫》 “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 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
训诂学简论——精选推荐

训诂学简论第一章概说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当指字、词、句的解释;“诂,训故言也”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当指解释典籍中的古语。
训诂连用,如《汉书儒林传》“(贾)谊为《左氏传训诂》”《后汉书张衡传》:“著《周官训诂》”。
训诂或作“故训”“诂训”如《汉书艺文志》记载《毛诗故训传》。
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但是,推广开来,解释方言及其它方面词语的解释也属于训诂范畴。
第一部训诂专著《尔雅》,晋代郭璞注曰:“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尔雅》分类中则有释言、释诂、释天、释亲、释木、释乐、释兽等等。
最初之训诂主要指词语的解释,后来范围扩大了,古书的各种解释都包括在内了。
有“传”、“笺”、“章句”、“义疏”等。
也就是说: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都可以叫训诂。
训诂范围略举例如下:(一)解释字词义。
《诗经卫风氓》“虻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布,币也”(二)串讲句义。
《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楚辞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三)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四)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五)申述篇章旨意。
赵岐《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六)说明典章制度。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两百御之”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七)引证史实、故事。
(八)评论原文。
二、为什么要训诂(一)语言的原因(1)古语。
其一,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
《诗经大雅荡》:“内奰(bi4)于中国”毛传:“奰,怒也”《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赵岐注:“折枝,案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宗达、王宁 “比较互证” 。
联系性:
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内部研究上,要注意“六者互 相求”,段玉裁序王念孙《广雅疏证》:“小学 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 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黄侃 :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
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字(词)句章 篇的意思。
毛亨《诗诂训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也, 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 可居者曰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 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 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二、训诂的作用
古文献阅读 理解词义、分析章句、了解行 文体例
古籍整理 标点、校勘、注释、翻译、辑 佚、辨伪
辞书编纂 资料收集、解形、注音、释义、 引证
其他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语源 (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文化
三、训诂的原则
时代性:
一方面,训诂的目的首先在于读懂古书,古书的 内容和语言都有时代性,释词切忌以今律古。
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 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 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
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 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 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
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 传有之。”传,直恋反。放,置也。书曰:“成 汤放桀于南巢。”曰:“臣弒其君可乎?”桀纣, 天子,汤武,诸侯。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 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弒君也。”贼,害也。残,伤也。害仁者, 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 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 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 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 垂戒后世也。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 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 免于篡弒之罪也。”
第五章 训 诂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训诂基本概念、理解训诂 的基本形式与方法,掌握阅读古注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 【授课时数安排】8课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要点:训诂基本概念,训诂体式(基本形式),训 诂条例(训释词义的方法、常用术语)。 重点:训诂条例(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常用术 语)。 难点:因声求义。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 胎、俶、权舆,始也。
崩、薨、无禄、卒、徂、落、殪,死也。
《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 北斗。晋·杜预《春秋左传注》:孛,彗也,既 见而移入北斗,非常所有,故书之。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言“入于北斗”,则从他处 而入,是“既见而移入北斗”也。
一、训诂的含义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 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训故 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晋·郭璞: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孔颖达:诂训者,通古今之辞,辨物之形帽, 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毛诗诂训传》孔疏)
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现实需求,阐发古代典籍。 因此,训诂的目的不仅在于解读古代文化典籍,尽 可能地贴近文本本意即原创者的“原初视界”, 还需要发掘经典对现时代社会的指导读书要“徐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对经 典的阐发不一定完全是圣贤“本意”,但必须符合圣贤 “本意所向”。
现实需求的时代性须以古书内容的时代性为基础。
实践性:
第一,训诂要“贴近本意”,训诂的目的在于 消除历史障碍,全面进入古代文化典籍,因此 必须尽可能的贴近文本本意,首先必须尽可能 贴近原著语言实际,这就要求对词义系统及其 演变有全面认识。
第二,训诂要“讲究证据”,训诂的目的更在 于引导时人进入古代文化典籍,不仅要让人知 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因此训诂重证据。
其次,要注意联系具体语境,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所说的“依文为训”。
再次,要注意联系社会文化背景,训诂既是语言 研究,也是文化研究,既需要联系具体语境,又 需要联系社会文化背景。
四、训诂简史
萌芽期 先秦 兴盛期 两汉 沿袭期 六朝隋唐 变革期 两宋 衰落期 元明 复兴期 清代 更新期 五四后 三个高峰:两汉(汉学)、两宋(宋学)、清代
先秦训诂: 训诂开始于春秋时期对经典的一些引用性注解 战国时期第一部词典《尔雅》的产生 则标志着
训诂学的诞生 汉代训诂: 确立了随文注疏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体式 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之争 六朝隋唐训诂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扩大了训诂范围,经史子集都有注解
宋代训诂: 注重阐发义理,训诂由朴学变为宣传理学的工具 敢于创发新义,开一代疑古风尚 清代训诂: 注重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全面研究 现代训诂: 注重理论化 出现大量古籍新注和辞书
朱熹《论语集注·学而》:子曰:“君子不重 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
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
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
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 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 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
在农业—宗法社会成长起来的 华夏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崇尚文化 传统、尊重历史经验并进而信奉古 代文化典籍的价值取向,信奉古代 经典,实际上就是立足现实社会的 文化环境解释古代经典,因此,很 早就形成了专门的事业、学问—— 训诂。
第一节 训 诂 概 说
要点:训诂的含义、训诂的原则 一、训诂的含义 二、训诂的作用 三、训诂的原则 四、训诂简史
在训诂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训诂的理论和方 法,以全面深入揭示语言文字的系统和根源,就 形成训诂学。
训诂学是从研究词义历史、地域变化入手,用
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的语言,以解释词义为核心, 兼及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诸方面研究的学问。
古代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称为“小学”, 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