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①电荷价的影响: ②离子半径和水化半径: ③阳离子的相对浓度:
(5)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 摩尔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 cmol(+)/Kg.
阳离子交换量反映土壤的保肥能力。一般: 阳离子交换量>20 cmol/Kg土为保肥力强的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10-20 cmol/Kg土为保肥力中等的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小于10cmol/Kg土为保肥力弱的土壤。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①胶体数量 :
表6-4 不同质地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
砂 土 砂壤土 壤 土 粘土
CEC(cmol/Kg土 ) 1~5 7~8 7~18 25~30
②胶体种类 有机胶体交换量>矿质胶体。 矿质胶体中交换量大小是:蒙脱石>高岭石。说明2:1 型粘粒矿物越多,交换量愈高。 ③土壤pH值 一般来说,随土壤碱度增加(pH值增高),解离度增高, 带电量多,阳离子交换量越大;反之,越小。
(6) 盐基饱和度
土壤中的阳离子可分为两大类:盐基离子(Ca2+、Mg2+、 K+、Na+、NH4+等)和非盐基离子(H+与Al3+)。
阳离子代换量是指这两类离子被吸收的总量。 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 子总量的百分数。
= 盐基饱和度(%) 交阳换离性子盐交基换离量子(总c量mo(l/cmkogl)/kg)×100
二、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
1.微粒核(胶核): 2.扩散双电层 (1)决定电位离子层 (2)补偿离子层:
A、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B、扩散层。
三、土壤胶体的性质
(一)、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土壤肥料学第六章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
O2-
H+
pH
O2-
O2-
Al3+
H+
+ OH-
O2-
O2-
O2-
H+
.
Al(OH)4-
O2O2-
H+
H+ O2-
Al3+
O2- 1-
O2-
O2H+
O2-
H+
.
O2-
H+
O2-
O2-
pH
Al3+
H+
+
H+
O2-
O2-
O2-
H+
.
Al(OH)2+
O2-
H+
O2-
O2-
H+
Al3+
1+
H+
O2-
.
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非晶质(无定 形)的铁铝氧化物。非晶质的铁铝氧 化物可以吸附阴离子,如土壤中磷酸 根离子的吸附,使磷被固定,失去其 有效性。
.
三、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
胶核 胶体微粒
双电层
胶粒
决定电位离子层(内)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补偿离子层(外) 扩散层
.
● 胶核:是胶粒的 基本部分,由粘粒 矿物、腐殖质、蛋 白质等成分所组成。
.
2、专性吸附(specific adsorption)
专性吸附是非静电因素引起的土壤对离子 的吸附,它是指离子通过表面交换与晶体上 的阳离子共享1个(或2个)氧原子,形成共 价键而被土壤吸附的现象。
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主要是铁、 铝、锰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3、土壤的吸收形式:
(1)、机械吸收:这是指具有多孔的土壤对
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截留作用。 加强机械吸收的措施:采用多耙多耕可 以使土壤孔隙增多,增强土壤的的机械吸收, 也可以改良漏水田。 (2)、物理吸收:这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巨 大的表面能对分子态养分(如氨、氨基酸、 尿酸等)的吸收能力。
5、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调节
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调节: 1.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 增 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可提高土壤有 机质含量;翻淤压沙或掺黏改沙,增加沙土中胶体 含量;适当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均可改善土 壤保肥与供肥性。 2.科学耕作,合理排灌 合理耕作,以耕 促肥;合理灌排,以水促肥,也可改善土壤保肥与 供肥性。 3.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 状况。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碱性土壤 施用石膏,可调节其阳离子组成,可改善土壤保肥 与供肥性。
4、土壤的供肥性 土壤的供肥性:土壤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 断的供应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 特性,称土壤的供肥性。
土壤的供肥性与以下土壤性质有关: 1.速效养分含量 2.迟效养分的有效化;迟效养分包 括矿物态养分和有机态养分,二者分别通过 风化和微生物分解释放养分。 3.交换性离子有效度 一般来说, 在一定范围内(临界饱和度以上)交换性离 子饱和度越大,则该离子的有效程度越高。
(3)、化学吸收:这是指土壤溶液中的一 些可溶性养分与土壤中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而沉淀的过程。 磷的化学固定:指在一些含钙质的石灰 性土壤,含铁、铝的酸性的土壤中施用一些 磷酸钙后,会形成一些难溶性磷酸盐,使得 植物不易吸收,降低了磷的有效性。 化学吸收能有效的吸收有毒物质,减少 土壤的污染。
保肥性与供肥性

第三节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一、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概念(一)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有效性养分保留在耕作层的能力.(二)土壤供肥性是指耕作层土壤供应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速效养分的种类和数量的能力。
一般而言,供肥能力强的土壤,其保肥能力也强;但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其供肥能力不一定强.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土壤的重要生产性能。
二、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一)土壤吸收性能概念是指土壤能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施入到土壤中的肥料,无论是有机的或无机的,还是固体、液体或气体,都会因土壤吸收能力而被较长久地保存在土壤中,可以随时释放供植物利用,所以土壤吸收性与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关系非常密切.此外,土壤吸收性能还影响土壤的酸碱度和缓冲能力等化学性质,土壤结构性、物理机械性、水热状况等也都直接或间接与吸收性能有关.土壤的吸收能力越强,其保肥能力也越强;反之,保肥能力越弱。
(二)土壤吸收性类型土壤吸收性能产生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机械吸收性机械吸收性是指土壤对进入其内部的固态物质的机械阻留作用,使这部分物质保留在表层土壤中。
例如施用有机肥时,其中大小不等的颗粒,均可被保留在土壤中,污水、洪淤灌溉等所含的土粒及其他不溶物,也可因机械吸收性而被保留在土壤中。
这种吸收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孔隙状况,孔隙过粗,阻留物少,过细又造成下渗困难,易于形成地面径流和土壤冲刷,故土壤机械吸收性能与土壤质地、结构、松紧度等状况有关。
阻留在土层中的物质可被土壤转化利用,起到保肥的作用,其保留的养分易被作物吸收利用。
2.物理吸收性土壤物理吸收性是指由于土粒巨大的表面积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而起到的保肥作用,它表现在某些养分聚集在胶体表面,其浓度比在溶液中大;另一些物质则是胶体表面吸附较少而溶液中浓度较大,前者称为正吸附,后者称为负吸附.质地越是黏重的土壤,物理吸收性越明显;反之则弱.许多肥料中的有机分子,如马脲酸、脲酸、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都因有物理吸收作用而被保留在土壤中,这种性能能保持一部分养分,但能力不强。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土壤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或tm-3。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种植基础第二章第三节土壤的基本性质

(五)土壤缓冲性能
土壤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能力, 即在土壤中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的pH并不会相应地上升或下降, 仍能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三、土壤孔隙性
土壤孔隙:指土壤固相土粒或土团之间的空隙。土壤孔隙是土壤中物质 和能量交换的场所。也是植物根系伸展和土壤动物、微生物活动的地 方。
体积总和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
无机胶体在数量上远比有机胶体要多,主要是土壤粘粒,它包括 Fe、Al、Si等含水氧化物类粘土矿物以及层状硅酸盐类粘土矿物。
有机胶体主要指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在土壤中有机胶体一般很 少单独存在,绝大部分与无机胶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无机复合 胶体。
土壤胶体带有电荷,能够吸附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态养分,因而避 免其随水流失。这是土壤保肥性的重要方面。
赤红壤
砖红壤
几种酸性土剖面图
(三)土壤碱性
土壤碱性是由于土壤中OH-浓度高于H+离子浓度而造成的。 土壤中OH-主要来自于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和土壤吸附的钠离子的解离。
土壤中的强碱弱酸盐主要是碳酸盐或重碳酸盐的碱金属(K+,Na+) 或碱土金属(Ca2+,Mg2+)的盐类。
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称为石灰性土壤。
土壤板结,结构变劣; 部分微量元素有效性降低(镁);磷的有
效性也下降。 因此,施用石灰要适量。白云石替代
影响石灰施用量的因素有: 土壤潜性酸和pH;盐基饱和度;质地;有机质含量;石灰的 种类和施用方法;作物的要求等。
2.土壤碱性的调节
用石膏来改良。原理如下:
土壤胶体
Na+
+
CaSO4
Na+
土壤胶体 Ca2+ + Na2SO4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土 壤 吸 收 作 用 的 五 种 形 式
机械吸收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
具有多孔体的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截留作用
指土壤胶体依靠其巨大的表面能对分子态养分的吸收能力 指土壤溶液中一些可溶性养分 与土壤中某些生物发生化 学反应而沉淀的过程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保存和积 累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指带电荷土壤胶体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被吸附的离子又能与土壤溶液中同号电荷的离子相互作 用。
1.可逆反应,迅速平衡 土壤的阳离子代换反应是一个可逆过程,即可以吸附,又可
以解吸,吸附与解吸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再向土壤中
加入可溶性钙盐,那土壤溶液中高浓度的Ca2+就会把胶体上 吸附的NH4+大量代换下来。
2.等当量代换
土壤阳离子代换吸附过程符合化学上的当量定律,是等当量 代换,如上例中被吸附的NH4+的化学当量数(正电荷数)等
离子吸附与交换性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 对土壤物理性和耕性的影响
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耕性都有显著影响; 当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Na+占有较大比例时,由于胶体分 散,土壤结构被破坏,紧实板结,通透性不良; 而代换性阳离子以Ca2+、Mg2+占较大优势时,则由于胶体ຫໍສະໝຸດ 的凝聚性,易形成良好的结构。
离子吸附与交换性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 对土壤缓冲性和稳肥性的影响
土壤的阳离子吸附与代换性能,还决定了土壤具有较强的 酸碱缓冲性能,能稳定土壤溶液的酸碱条件; 当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上升时,过多
的H+会被胶体吸附,而胶体上的盐基离子则解吸进入溶液,
当溶液中的H+浓度下降时,胶体吸附的H+便解离,从而使 溶液维持较稳定的H+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胶体带有电荷 1、胶体带电的原因 土壤胶体表面带有电荷是其最重要的胶体化学特 造成胶体带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性。造成胶体带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同晶代换 (2)断键 (3)表面分子的解离 土壤胶体能解离出H 而带负电的胶体称为酸胶 土壤胶体能解离出H+,而带负电的胶体称为酸胶 基或负胶体; 基或负胶体; 能解离出OH 胶体称为碱胶基或正胶 能解离出OH-而带正电的 胶体称为碱胶基或正胶 体, 能解离出H 也能解离出OH 的则称为两性胶体 两性胶体。 能解离出H+也能解离出OH-的则称为两性胶体。
二、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 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是一个对立矛盾的发展过程。 影响土壤胶体吸附离子有效性,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离子的饱和度 2.互补离子的影响 3.粘土矿物的种类 三、土壤供肥性的调节 土壤供肥性的调节包括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加强供 肥速度,延长供肥时间,使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能够全面 、充分、持续地供应,以保证作物的高产、优质,具体措 施如下: 1.合理施肥,提高供肥性能 建立有机肥料为基础,有机无机相结合,并配合各种肥料 的施肥体系,对土壤供肥性和保肥性的调节均是有意义的 。
第四节
土壤的供肥性 土壤的
一、土壤的供肥性 土壤的供肥性是指土壤供应作物所必须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 土壤供肥能力 土壤供肥能力可以反映土壤供肥性的强弱,土壤供肥能力表现 的主要内容有: 1.土壤供应速效养分的数量 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的数量可反映农作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养 分数量。 土壤的供肥容量(供应容量)是指持续地供应某种养分的基础 ,反映出土壤供应某种养分潜在能力的大小,一般指全量养分。速 效养分占全量养分的比值称为供应强度,表明养分转化和供应能力 的强弱。 如果养分的供应容量大,供应强度也大,表明在一般时间内养 分供应充足而不至于脱肥;如果二者均小,表明土壤的供肥能力都 很弱,必须考虑及时施肥。 2.缓效养分转变为速效养分的速率 3.速效养分持续供应供应的时间
电解质的浓度影响凝聚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其凝聚 电解质的浓度影响凝聚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 作用也增强。 作用也增强。 胶体凝聚有可逆的也有不可逆的。 胶体凝聚有可逆的也有不可逆的。 由等浓度的一价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 由等浓度的一价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如反复用水淋 凝胶可再分散形成溶胶,这叫做可逆凝聚 可逆凝聚。 洗,凝胶可再分散形成溶胶,这叫做可逆凝聚。由二价 以上的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 以上的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很难或不能再变成溶胶 的凝聚称为不可逆凝聚 不可逆凝聚。 的凝聚称为不可逆凝聚。 土壤胶体所处的状态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所处的状态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而影 响土壤的肥力状况。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如施肥、中耕、 响土壤的肥力状况。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如施肥、中耕、 浇水、烤田等都可使土壤中的电解质发生变化, 浇水、烤田等都可使土壤中的电解质发生变化,从而使 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局部发生改变, 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局部发生改变,尤其是施用钙 质肥料,由促进土壤形成不可逆凝聚的显著作用。 质肥料,由促进土壤形成不可逆凝聚的显著作用。
③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是指pH值为7时每kg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 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一般用CEC表示。它 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性、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 ④盐基饱和度 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称为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80%的土壤, 一般认为是肥沃土壤。 盐基饱和度在50%~80%为肥力中等的土壤。 盐基饱和度<50%的土壤被认为是肥力较低的土壤。 3. 阳离子专性吸附 发生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过渡金属离子,因为这 些离子具有较高的水合热,较易水解成羟基阳离子,致使 离子在向吸附剂表面接近时所需克服的障碍(阻力)降低 ,从而有利于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2.合理耕作和灌溉,促进养分的转化供应 ①精耕细作,疏松耕层,以耕促肥 ②合理灌排,调节水、热、气状态,达到以水促肥的目的 3.用养结合,进行合理的轮、间、套作 4.消除有害物质,改善养分的供应状况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存在,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并 影响到土壤养分的转化及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消除土壤有 害物质以及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对养分的调节起重要的作 用。 具体包括:消除酸害和碱害;消除盐害;消除还原性 物质毒害;消除污染的毒害。
三、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 (一)土壤中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相互交换作 用。 (二)特点:发生在双电层外层,吸持松,易解吸。主要 离子有Cl-、NO3-、ClO4-等,但Cl-、NO3-不易被胶体吸附; 阴离子浓度、离子价、互补离子等对阴离子交换作用的影 响和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相似;阴离子吸附数量与土壤 pH值有关。 (三)阴离子的负吸附 大多数土壤主要带负电荷,对土壤中的阴离子有排斥 作用,表现出较强的负吸附。 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概念及与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的关 系;土壤胶体及性质;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土壤吸附保 肥性及阳离子的交换作用;专性吸附 。 ;
主要是腐殖质及其各种组分, (二)土壤有机胶体 主要是腐殖质及其各种组分,此外还有少量的蛋白质 或氨基酸,多肽,多糖类化合物。 或氨基酸,多肽,多糖类化合物。
(三)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二、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
胶核 胶体微粒 土壤胶体分散系 土壤溶液 双电层 补偿离子层 决定电位离子层 非活性层 扩散层 胶粒
2.土壤吸附的类型 (1)交换性吸附是土壤胶粒带有电荷借静电引力从溶液 中吸附带异号电荷的离子或极性分子。 中吸附带异号电荷的离子或极性分子。土壤固相从溶液 中吸附离子的同时, 中吸附离子的同时,也伴随着固相表面上交换离子的解 吸。 (2)专性吸附是非静电因素引起的土壤对离子的吸附作 它是指离子通过表面交换与晶体的阳离子共用1个 用。它是指离子通过表面交换与晶体的阳离子共用 个 个氧原子, 或2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而被土壤吸附的现象。 个氧原子 形成共价键而被土壤吸附的现象。 (3)负吸附是指土粒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浓度低于整体溶 液中该离子或分子的浓度的现象。 液中该离子或分子的浓度的现象。
第三节 土壤的吸附保肥性能 一、土壤的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 1.土壤吸附 土壤是一个多孔体,同时在土壤表面具有大的 体,同时在土壤表面具有大的 表面能及电荷,是土壤具有明显的吸附性能,表现 在土壤颗粒表面具有能够吸附阴阳离子、气体、液 体等物质的能力,称土壤的吸附性能。土壤由于具 有吸附性能,是土壤起到“ 有吸附性能,是土壤起到“库”的作用,避免了土 壤养分的淋失,从而达到保蓄养分的能力,这对于 植物营养、土壤肥力以及污染土壤的自净能力等方 面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特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起 着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特性有三个: 着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二)胶体带电性 (三)土壤胶体凝聚与分散
(一)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积也可叫做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 比表面积也可叫做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或体 物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 积)物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重量 土壤在风化及成土因素作用下,其固相颗粒都是在 土壤在风化及成土因素作用下, 不断破碎,粒径逐渐变小,比面积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不断破碎,粒径逐渐变小,比面积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如高岭石比面积的典型值是10- /g,蒙脱石是600 如高岭石比面积的典型值是10-20m2/g,蒙脱石是600 /g, -800m2/g, 由于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叫做表面能。 由于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叫做表面能。物质 的比面积越大,吸附能力也越强, 的比面积越大,吸附能力也越强,由于土壤胶体具有巨 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巨大的表面能。 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巨大的表面能。
2.土壤胶体电荷的种类 (1)永久电荷 由于同晶代换的作用产生的电 叫永久负电荷。 荷,叫永久负电荷。 同晶置换是指铝硅酸盐矿物中硅氧片或水铝片中 的配位中心离子,被与其大小相近而电性符号相 同的离子所取代,但其晶层结构未变,这种现象 称为同晶置换。由于置换中低价离子取代高价离 子,使晶层产生剩余负电荷,它不受外界环境的 影响,故称为永久电荷。 指胶体随土壤溶液pH值的 (2)可变电荷 指胶体随土壤溶液pH值的 变化 而发生电荷数量、符号变化的那部分电荷。 而发生电荷数量、符号变化的那部分电荷。其主 要是由胶体表面分子的电离引起的, 要是由胶体表面分子的电离引起的,其次来自矿 质胶体晶格的断键。 质胶体晶格的断键。
二、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 1.阳离子的静电吸附 一般而言,土壤胶体表面带负电荷越多,吸附阳离 子的数量也越多。土壤胶体表面的电荷密度越大,阳离子 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吸附的越牢。 2.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①概念 是指土壤胶体表面能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扩散层中 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②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 力。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a. 离子电荷数量的影响
第
六
章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第一节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含义 第二节 土壤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第三节 土壤的吸附保肥作用 第四节 土壤的供肥性 第五节 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土壤保肥性 与供肥性的含义,土壤吸附保肥特性以及影响土 壤供肥性的因素。 第一节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含义 土壤保肥性:土壤吸持、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 土壤供肥性:土壤向植物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
在离子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溶液中离子的电荷价越高, 阳离子受胶体的吸附能力越大。 b. 离子的半径及水化程度 对于同价离子而言,原子量越低,离子半径越小,单 位面积上的电荷密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在增加,水化程 度越高,在阳离子周围包被着相当厚度的水膜,增加了阳 离子与胶粒表面的距离,减弱了胶粒与离子的引力,而离 子半径大的,水化膜薄,易于胶粒接近,所以彼此的引力 较大。所以一价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为Rb+>NH4+、K+、 Na+>Li+。 c. 离子浓度 由于阳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所以能 力较弱的离子,如果有较高的浓度, NH4+ 、K+等,也可将 交换能力强的Ca2+、Mg2+离子从土壤中交换下来。所以根据 这一原理,酸性土壤通过试用石灰,从而改良土壤酸性的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