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容 = 3m 有时对精度要求较严,也可采用容 = 2m作为容许误 差。
在测量工作中,如某个误差超过了容许误差,则相应 观测值应舍去重测。
3.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值与观测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在某 些测量工作中,有时用中误差还不能完全反映测量精度, 例如测量某两段距离,一段长200m,另一段长100m, 它们的测量中误差均为±0.2m,为此用观测值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之比,并将其分子化为1,即用1/K表示,称为 相对误差。
180°00ˊ00"
0
0
179°59ˊ57"
-3
9
180°00ˊ01"
+1
1
24
130
m2
2 3.6 10
两组观测值的误差绝对值相等 m1 < m2,第一组的观测成果的精度高于第二组观测成
果的精度
2.容许误差
容许误差又称极限误差。根据误差理论及实践证明, 在大量同精度观测的一组误差中,绝对值大于两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约为5%;大于三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仅有3‰,且认为是不大可 能出现的。因此一般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误 差。
全微分
dZ Kdx
得中误差式 mZ K 2mx2 Kmx
例:量得 1:1000 地形图上两点间长度l =168.5mm0.2mm,
计算该两点实地距离S及其中误差ms: 解:列函数式 S 1000 l
求全微分 dS 1000dl
mS 1000ml 1000 0.2 200mm 0.2m
测量误差=观测值-真值
观测误差来源于仪器误差、人的感官能力和外界环境 (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折光等)的影响,这三方面的 客观条件统称观测条件。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 ma
解:
α
D
+a
mS = ± 30 2 × 0.04 2 + 40 2 × 0.03 2
mS = ±1.7(m 2 )
1、求D 、 D=Lcos α = =165.50×cos15°30′ × ° =159.48m
2、求mD 、 (1)函数式 ) D=Lcosα (2)偏微分 )
中误差m ㎜,中误差 d=±0.2㎜,求实地距离 及其 ㎜ 求实地距离D及其 中误差。 中误差。 解: D=500d =
n-1 [ vv ] m=± n-1
例1:
l 1 2 3 4 5 85°42′49″ ° 85°42′40″ ° 85°42′42″ ° 85°42′46″ ° 85°42′48″ ° l0=85°42′40″ ° △l 9 0 2 6 8 25 v ﹣4 ﹢5 ﹢3 ﹣1 ﹣3 0 vv 16 25 9 1 9 60
V △l(㎜) (㎜) (㎜)
vv 4 25 256 441 9 121 856
m2 = n n
=
L = l0 +
[ vv ] 1 2 + m
∑∆ l 25" = 85°42' 40" + 5 5 =85°42′45″ °
二、求观测值的函数的中误差 S=ab (一)求偏微分 dS=b da+a db (二)以偶然误差代替微分元素
60 m=± 5 -1
m = ±3.9"
mD = 0.012 + 0.02 2 + 0.03 2
=±0.037(m) ± ( ) 六、线性函数的中误差 函数: 函数: z=k1x1+k2x2+…+knxn = + 偏微分: 偏微分: dz=k1 dx1+k2 dx2+…+kn dxn = + 中误差: 中误差:

误差基本知识

误差基本知识

1.用真误差来确定中误差
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真值为X的某一量进行n 次观测,其观测值为L1,L2…Ln,相应的真误差为 1,2…n。取各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称为该量各观测值的中误差,以m表示,即:
Δi = X - L i
m =
2
i =1
n
n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
在实际工作中,未知量的真值往往不知道,真误差也无法 求得,所以常用最或是误差即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
系统误差除可用改正数计算公式对观测 结果进行改正加以消除外,也可以用一 定的观测方法来消除其误差影响。
如经纬仪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造成的误差,可以 用盘左、盘右观测角度,取其平均值的方法加以 消除;在水准测量中,采用前、后视距离相等来 消除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造成的误 差。
由此可见,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影响较大,因此 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少它的影响。比 如用改正数计算公式对丈量结果进行改正。
例四 某水准路线各测段高差的观测值中误差分别为h1 = 18.316 m ± 5 mm,h2 = 8.171 m ± 4 mm,h3 = 6.625 m ± 3 mm,试求总的高差及其中误差。 解:h = h1 + h2 + h3 = 15.316 + 8.171 6.625 = 16.862 (m)
1.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 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有界性)
2.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 会多。………………………………….(单峰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基本相
等。 ………………………………次数的无限
容 = 2m 容 = 3m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单选题1、引起测量误差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B)。

A.观测者、观测方法、观测仪器B.观测仪器、观测者、外界因素C.观测方法、外界因素、观测者D.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外界因素2、测量误差来源于(A)。

A.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B.仪器不完善C.系统误差D.偶然误差3、用测回法测水平角,盘左盘右角值相差1°是属于( D )。

A.系统误差B.偶然误差C.绝对误差D.粗差4、测量记录时,如有听错、记错,应采取(C)。

A.将错误数字涂盖B. 将错误数字擦去C. 将错误数字划去D.返工重测重记5、真误差是观测值与(A )之差。

A.真值B.观测值与正数C.中误差D.相对误差6、真误差为观测值与(C)之差。

A.平均B.中误差C.真值D.改正数7、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产生的影响属于(B )。

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8、下列误差中(A)为偶然误差。

A.照准误差和估读误差B.横轴误差C.水准管轴不平行与视准轴的误差D.指标差9、尺长误差和温度误差属(B)。

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中误差D.粗差10、用名义长度为30 m的钢尺量距,而该钢尺实际长度为30.004 m,用此钢尺丈量AB两点距离,由此产生的误差是属于(C)。

A.偶然误差B.相对误差C.系统误差D.绝对误差11、水准尺向前或向后方向倾斜对水准测量读数造成的误差是(B)。

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12、普通水准尺的最小分划为1cm,估读水准尺mm位的误差属于(A)。

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13、由于钢尺的不水平对距离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 B )。

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14、经纬仪对中误差属(A)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中误差D.容许误差15、衡量一组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A)。

《测量学》第0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0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 测量误差概述 5.2 衡量精度的标准 5.3 误差传播定律 5.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5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1 测量误差概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测量结果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 比如: 存在误差,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比如: 1.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2.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5.3 误差传播定律
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一、观测值的函数 1.和差函数 2.倍函数 3.线性函数 4.-般函数
Z = x1 + x 2 + L + x n
Z = mx
Z = k1 x1 + k 2 x 2 + L + k n x n
mZ = ± (
∂f 2 2 ∂f ∂f 2 2 ) m1 + ( ) 2 m2 + ⋅ ⋅ ⋅ ⋅ ⋅ ⋅ +( ) 2 mn ∂x1 ∂x2 ∂xn
5.4 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一、求最或是值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n次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 次 , 观测值为l 中误差为m 观测值为 1、l2……ln,中误差为 1、m2、…mn,则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L 为:
二、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5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一、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每站的高差为:h = a - b ;m读≈ ±3mm
一站的高差中误差:m站 =
≈ ±4mm
线路n站,则总高差:
取3倍中误差为限差,则普通水准路线的容许误 差为 :
二、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分析
用DJ6经纬仪进行测回法观测水平角,那么用盘 左盘右观测同一方向的中误差为±6 ″,
1、倍数函数:Z=kx 中误差:mz=kmx
2、和差函数 :Z=x1±x2±…±xn 中误差:mz m12 m22 ... mn2
3、线形函数 : Z=k1x1±k2x2±…±knxn 中误差:mz (k1)2 m12 (k2 )2 m22 ... (k n)2 mn2
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M0 = = ±3.2mm
一、一般函数的中误差
设Z=f(x1,x2,…,xn),其中x1,x2,…,xn属于独立自 变量(如直接观测值),他们的中误差分别为 m1,m2,…,mn则函数Z的中误差为 :
mz
(
f x1
)
2
m12
f (
x2
) 2 m22
f ... (
xn
) 2 mn2
二、特殊函数的中误差
小结
• 正确列出函数式; • 检查观测值是否独立; • 求偏微分并代入观测值确定系数; • 套用公式求出中误差。
思考题: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若测量一 边中误差为ml=±1cm,求周长的中误差? 若四边都测量,且测量精度相同,均为ml, 则周长中误差是多少?
§5.4等精度直接观测值
1.算术平均值原理 假设对某量X 进行了n次等精度的独立观测,得
5.偶然误差的特性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mC
试求 中误差
5.3等精度直接观测量的最可靠值及其中 误差
▪ 当观测次数n趋于无穷大时,算术平均值趋 于未知量的真值。当n为有限值时,通常取 算术平均值做为最可靠值。
▪ 利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i计算中误差:
m [vv] (n 1)
▪ 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M m [vv] n n(n 1)
例:对某直线丈量了6次,丈量结果如表,求算术
▪ 4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一测站高差的中误差为 _______。
▪ 5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_____、_______和 ______。
▪ 6对某目标进行n次等精度观测,某算术平均值的中 误差是观测值中误差的______倍。
▪ 7在等精度观测中,对某一角度重复观测多次,观测 值之间互有差异,其观测精度是______的。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5.1 测量误差与精度 5.2误差传播定律 5.3等精度直接观测量的最可靠值及其中误 差 5.4非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及其中 误差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 主要内容:测量误差的概念、来源、分类 与处理方法;精度概念及评定标准;误差 传播定律;观测值中误差计算;直接观测 值的最可靠值及其中误差
C.水准管轴不平行与视准轴的误差
▪ 经纬仪对中误差属( )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 尺长误差和温度误差属( )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 下面是三个小组丈量距离的结果,只有( 测量的相对误差不低于1/5000的要求
)组
▪ A.100m 0.025m; B.200m 0.040m; C.150m 0.035m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5.测量,测角中误差均为10〃,所以A角的精度高于B角。

(X)8.在测量工作中无论如何认真仔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

(X)10 .测量中,增加观测次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

(X)1、什么是偶然误差?它有哪些特性?定义:相同的观测条件,若误差在数值和符号上均不相同或从表面看无规律性。

如估读、气泡居中判断等。

偶然误差的特性:(D有界性(2)渐降性(3)对称性(4)抵偿性7.已知DJ6经纬仪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nu = ±20",用这类仪器需要测几个测回取平均值,才能达到测角中误差为±10” ?()A. 1B.2C.3D.43.偶然误差服从于一定的规律。

4.对于偶然误差,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

14.测量误差的来源有、、外界条件。

3.设对某距离丈量了6 次,其结果为246.535m、246.548m、246.520m、246.529m、246.550m、246.537m,试求其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其相对中误差。

6.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向于o14.设对某角度观测4个测回,每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5",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24.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极限误差。

3.观测值与之差为闭合差。

()A.理论值B.平均值C.中误差D.改正数5.由于钢尺的不水平对距离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8.阐述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o9.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0测量误差按性质可分为和两大类。

1. 2.相对误差2.由估读所造成的误差是()o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既是偶然误差又是系统误差14.下列不属于衡量精度的标准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简答题
(1)简述什么是过失误差?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
(2)什么是真误差?什么是似真误差?什么是最或是值?
(3)什么是等精度观测?什么是非等精度观测?什么是权?
(4)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5)为什么算术平均值是真值的最优估计值?
(6)写出衡量误差精度的指标。

(7)写出误差传播定律的公式,并说明该公式的用途。

(8)试推导求n次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公式。

(9) 试写出白塞尔公式,并说明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二、单选题
5-1、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的影响属于( )。

A 偶然误差
B 系统误差
C 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 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5-2、丈量一正方形的4条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2cm ,则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 )cm 。

A 0.5
B 2
C 4
D 8
5-3、用DJ 6级光学经纬仪测量一测回方向值的中误差为±6″,则一测回角值的中误差为
( )。

A ±12″
B ±8.5″
C ±10″
D ±6″
5-4、普通水准尺的最小分划为1cm ,估读水准尺mm 位的误差属于( )。

A 偶然误差
B 系统误差
C 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 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5-5、设对某角观测一测回的中误差为±3″,要使该角的观测精度达到±1.4″,需观测( ) 个测回。

A 2
B 3
C 4
D 5
5-6、某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测角中误差分别为±6″与±2″,且误差独立,则余下一个角的中误差为( )。

A ±6.3″
B ±8″
C ±4″
D ±12″
5-7、测量了两段距离及其中误差分别为:1d =136.46m±0.015m ,2d =960.76m±0.025m ,比较它们测距精度的结果为( )。

A 1d 精度高
B 精度相同
C 2d 精度高
D 无法比较
5-8、水准尺向前或向后方向倾斜对水准测量读数造成的误差是( )。

A 偶然误差
B 系统误差
C 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 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5-9、对某边观测4测回,观测中误差为±2cm ,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

A ±0.5cm
B ±1cm
C ±4cm
D ±2cm
5-10、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100m ,其往返较差为+4mm ,其相对误差为( )。

A 1/25000 B 1/25 C 1/2500 D 1/250
三、计算题
(1)用钢尺丈量某一距离,丈量结果为312.581m 、312.546m 。

312.551m ,312.532m 、312.537m 、312.499m ,试求该组观测值中误差与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最后的结果。

(2)用某经纬仪测量水平角,一测回的中误差m=±15″,欲使测角精度达到土5″问需要观测几个测回?
(3)同精度观测一个三角形的两内角α、β,其中误差:mα=mβ=±6″,求三角形的第三角γ的中误差mγ?
(4)在水准测量中,设一个测站的中误差为5mm,若lkm有15个测坫,求lkm的中误差和Kkm的中误差?
(5)设量得A、B两点的水平距离D=206.26m,其中误差m D=±0.04m,同时在A点上测得竖直角α=30°00′,其中误差mα=±10″。

试求A,B两点的高差(h=Dtgα)及其中误差m h?
(6)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值为a
=b =c=60°,测角中误差为±10″;AB
的边长D AB =150.000m,其中误差为±
0.050m,试求AC和BC的边长及其中误
差。

(7)用同一架经纬仪,以不同的测回数观测某一角度,其观测值为:β1=24°13′36″(4个测回),β2=24°13′30″(6个测回),β3=24°13′24″(8个测回),试求单位权观测值的中误差,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8)同—个角度有甲、乙两组观测值如下;
甲:83°23′50″,83°24′03″,83°23′55″
乙:83°24′11″,83°23′30″,83°23′28″试求甲、乙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以及观测结果,并比较哪组精确?
四、名词解释
1、真误差——
2、闭合差——一
3、限差——
4、相对误差——
5、绝对误差——
6、极限误差——
7、平均误差——
8、系统误差——
9、偶然误差——
10、误差传播定律——
11、权——
12、单位权中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