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6青山不老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精品教学反思资料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精品教学反思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不老《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课堂反馈及时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3篇PEP sixth grade volume I Chinese Lesson 16 "green mountain i s not old" teaching plan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青山不老例文(基础版)2、篇章2:青山不老范文标准版3、篇章3:青山不老文档(通用版)篇章1:青山不老例文(基础版)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出示图画,激情导入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抓“奇迹”。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坠。

〞[2]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13第16课 青山不老PPT课件

13第16课 青山不老PPT课件
11
2、我能正确朗读并理解这句话:
•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 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 高二三丈而坠。”
12
3、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
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 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 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 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 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
• (2)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 些奇迹?(用“﹏﹏”在文中标明)
• 4、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
3
4
5
6
7
8
9
• 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 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
内蒙古相望。 10
二、检查预习
• 1、我会读 • 土炕 肆虐 盘踞 淤泥 • 参天 归宿 劲挺 荡漾 •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绿风荡漾 • 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21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2
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 (2)自学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
组员交流自学成果,并对问题2展 开讨论,说说自己的体会。 • 2、小组汇报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15
16
17
பைடு நூலகம்
18
19
20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青山不老》(完整版)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青山不老》(完整版)PPT课件

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
要点点拨
1.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2.老人年老、瘦小。 3.生活条件艰苦。 4.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 辛和精神的可贵。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青山不老”的含义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肆虐 盘踞 淤泥 归宿 奇迹 价值 治理 荡漾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劲挺: 荡漾:
任意残杀或迫害。 非法占据。 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1
2
3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树梢卷过涛声,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 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 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 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 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
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 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 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____地对马爷 爷说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____地告诉全 世界__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6课《青山不老》(完整版)
知识链接
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 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 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 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 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 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 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 搬迁一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课文内容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同时也渗透环保教育。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为孩子们都是南方人,对晋西北恶劣的环境无法想象与体会。

因此,课前要安排学生认真收集资料,了解晋西北恶劣的环境及植树造林的好处。

课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做适当补充,使教学达到实效。

【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写练这三项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以读促情,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具体整合思路如下:在导入新课时,开课时,让深情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以简介植树英雄马永顺来引入新课,并为课堂作了情感铺垫。

在感悟理解环节,教师依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深思,以读促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在自主品味文字、汇报交流学习体会后,又在曲子的渲染下,进行课堂写话,让真情在凝注笔端;最后,配乐出示“呵护地球”图,教师布置一道作业,要求学生以“植树造林、保护地球”为己任,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教学目标】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归宿、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情 况下创造出来的?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许多地方几乎寸草不生
干旱少雨的气候
沙尘肆虐
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
那是一种怎样恶劣的环境啊!
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
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
大环境 (险恶)
大风、干旱、
小环境 (艰苦)
81岁、老者 一人、五人离 世、老伴去世
词 语 知
分组诵读词语
1 三番五次、肆虐、盘踞、险恶 2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
3 风雨同舟、如臂如股、宏伟、 归宿
4 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自由快速朗读课文,从哪里可以
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作为一个山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引
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
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了。”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 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 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青山不老
全南县龙源坝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XXX
前言
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 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 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 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 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4单元第16课 青山不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4单元第16课 青山不老

1.理解 “险恶、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老人植树造林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主要作品: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

肆虐(nüè lüè) 盘踞(jù jū)••√√卷juàn (试卷)juǎn (卷曲)恶ě (恶心)è(恶习)wù(厌恶)宿sù(住宿)xiǔ(星宿)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事迹。

肆虐:盘踞:归宿: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造句:屋外狂风肆虐,屋内四季如春。

非法占据;霸占(地方)。

文中指当地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的袭击。

造句:敌人就盘踞在不远处的炮楼里。

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造句:为建设家乡而献身,是他最好的归宿。

劲挺:三番五次: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造句:风雨中,哨兵仍然劲挺如松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形容次数很多。

造句:调皮的小弟弟三番五次的给我捣乱。

盘踞 占据都有“占为己有,据守不让”的意思。

“盘踞”侧重于霸占不让,是贬义词。

“占据”侧重于占有,多用于口语,是中性词。

1.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消灭了盘踞在大山深处的土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青山不老1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课程标准描述】4*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能主动识字。

5*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6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7*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8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9*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10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12的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1314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15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16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18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1920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21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2223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24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25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26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27【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重点词概括法,把握课文主2829要内容。

302. 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

313.抓住关键语句,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32的艰辛与决心。

33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5. 合作交流,感悟造林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3435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36【教学重点】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738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39【教学难点】40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41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42【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4344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45【教学课时】1课时46【评价活动方案】471.第一题学习运用重点词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落实评价目标一(过程48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492.第二题联系全文,结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50落实评价目标四。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13.第三题合作交流,感悟造林的重要意义。

落实评价目标五(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253【教学过程】54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55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56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57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5859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60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评价目标1)6162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63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642.出示学习目标。

653.自由读课文,要求:66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67684.反馈交流:69⑴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70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71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72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73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74要内容。

75三、以文入情,感悟“奇迹”——抓奇迹(评价目标2)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7677大家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78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79预设,教师出示句子:80①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81不起的奇迹。

82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6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 83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84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85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86野的绿。

这就是——“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87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过渡: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

(第1自然8889段和第5自然段)90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91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92光。

93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9495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96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9798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99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100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101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02“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103104吗?105要是没有这些树,没有这树林,会怎样?106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107这片土。

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108不是一个奇迹吗?109四、奇迹背后——抓环境(评价目标3)110过渡: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111(一)体验绿洲所处大环境的险恶。

(学习第二自然段)112⑴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113恶。

114点拨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115116B 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117怪物。

)118(2)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119资料,我们一起来看:120(出示资料)(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121122的说法。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123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124125的意思。

126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127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128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129(二)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130131(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132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抓“看法”(评价目标4)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1331342.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135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136(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137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38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139“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140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141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142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环境、保护家园、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

143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

144六、拓展链接,升华情感145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面对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想对别的什么人说什么?146147资料补充(课件出示图片):全国掀起植树造林高潮148七、课堂小结149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150值。

他的生命会随着茫茫青山而无限扩张,会随着茫茫青山而永垂不朽!这位普151通的老人让我们感悟到——青山不老!(读课题)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152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去努力吧,153让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154155板书设计:16*青山不老156157大环境──险158恶159创造奇迹实现价值160小环境──艰苦161162【学习目标检测】16*《青山不老》评价单163案例提供:济南市滨河小学崔丽165案例整理:济南市滨河小学崔丽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