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区域货币联盟2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ppt54页

即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金币的重量、成色。
(2)自由铸造
2
(3)自由兑换
辅币、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
(4)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金币本位制的缺点: 从根本上讲,其缺点是过于刚性,表现在:
●清算、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清算、支
付手段单一。
●货币数量的增长依赖于黄金产量的增长。
2、金块本位制
2、改革IMF的作用和职能
☆增加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
IMF资金实力太弱,无力充当最终贷款者。
☆扩大IMF提供援助的范围。
无论成员国的危机是否会立即影响该国的对外
支付能力,IMF都应该提供援助,以缓解危机对该 成员国的冲击。
☆增强IMF的监测和信息发布功能,为投资者和市场 主体提供准确的信息,也为成员国制定政策提供重
6
3、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IMF的协调、监督及其规则的约束力,IMF对国
际收支逆差国提供资金融通。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
2、第二次美元危机(1971年)
3、第三次美元危机(1973年)
(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其根本缺陷是什么?(讨论)
☆欧元的启动,推动了德国在欧元区各国乃至整个
欧盟的投资
☆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 20
2、欧元启动对欧元区小国经济的影响
荷兰:
1996年荷兰GDP增长率为2.6%,1999年为3.7%,
1999年经济增长加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在欧元启动前夕的1998年及启动后的1999年,荷兰
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兼并等资产重组的形
三、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的形成
第六章 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PPT课件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二、国际金本位制类型 (三)金汇兑本位制
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持外汇, 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
1.国家仍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但禁止金币铸造。 2.金币不流通,纸币具有无限的法偿权。 3.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用外汇可在
国外兑换黄金。 4.禁止黄金输出。
欧元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 面:
1.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能力的挑战。 2.对国际储备体系的挑战。 3.挑战所谓的“非体系”,为世界货币的发展起到
示范作用。
第六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障碍 国与国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最大
障碍,这些矛盾既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与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1.美国与日本、欧盟之间的矛盾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创建
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来促
进国际货币合作 (二)规定美元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双挂钩
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安排 (四)取消对经常账户的外汇管制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 1.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非常稳定。 ◦ 2.国际金本位制对供求失衡的调节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从而使政府的干预减少到最低程度,避免了人为的政策失 误。 ◦ 3. 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配置组合更具有效率。 ◦ 4.在国际金本位制下,“物价与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 支不平衡的调节是渐进的。 ◦ 5.国际金本位制通过国家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压力,对那 些偏好于膨胀国内经济的政府施加了外部的约束。
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促进各国之间贸易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类型、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货币联盟的概念货币联盟是指由多个国家共同采用一种货币体系的经济组织形式。
货币联盟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并通过协调货币政策来实现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
二、货币联盟的类型货币联盟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同盟两种形式。
1. 固定汇率制度:成员国相互约定将本国货币与某个基准货币或一揽子货币挂钩,并保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例如,欧元区采用的就是固定汇率制度,成员国共同使用欧元作为货币。
2. 货币同盟:成员国共同发行一种新的共同货币,并放弃各自的独立货币。
这种方式要求成员国更深入地融合,并形成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三、货币联盟的优势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带来多种优势。
1. 投资和贸易便利:成员国在货币联盟下使用相同的货币,消除了货币兑换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 货币稳定与经济增长:货币联盟成员国通过协调货币政策,可以实现货币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3. 提升地区影响力:区域内的货币联盟可以使成员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更具竞争力,增强区域的整体影响力。
4. 政治与经济合作加强:货币联盟有助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形成更紧密的共同体。
四、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经济差异与政策协调:成员国之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协调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需要克服此类差异。
2. 主权和财政独立:货币联盟可能要求成员国削弱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独立性,可能面临一定程度上的主权放弃。
3. 危机传染风险:当货币联盟中的某个成员国遭遇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时,可能会导致整个联盟内其他成员国受到波及。
总结:货币联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促进经济合作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与人民币国际化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货币体系问题颇受关注。
本文通过阐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现状和重构历程,联系我国实际思考中国应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最终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进程中更好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是调节各国货币在国际间支付、结算、汇兑和转移的规则、惯例及机构安排的总称。
1880年至今,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从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的变革。
这长久的演变,实质上也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
国际货币体系的每次变迁都伴随着严重影响世界的重大经济危机和政治变革,客观反映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评价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
它某种层面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混合汇率制也能够灵敏的反应经济变化,相互补充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使得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美元的创造功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数次的金融危机都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弊端,首先,美元的霸权地位没有根本动摇,国际社会对于储备货币的信心仍依赖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这使得理论上的特里芬难题仍存在;其次,浮动汇率制并未改变成员国从自身偏好及利益来决定汇率和干预管理的现状,使得国际资本频繁改变流向,造成金融投机猖獗,股市动荡、金融市场时常波动、各国政府宏观调控弱化;再次,IMF由于美国的绝对优势使其不能发挥正常的专业作用,这使得牙买加体系并不能消除全球性国际失衡问题;最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全球化之间存在一系列矛盾,为危机的频繁爆发孕育了条件。
二、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主要受三类现实因素影响:一,美元货币的霸权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虽说美元已不是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可仍是国际储备的主要货币。
根据IMF的最新数据,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1.14万亿美元,其中,已分配外汇储备0.62万亿,美元0.38万亿,美元占其比重为61.3%。
2、区域性货币体系

第一章、区域性货币体系1.区域货币一体化一、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中实行协调和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组成货币联盟。
它包括汇率的统一、货币的统一、货币管理机构和货币政策的统一。
区域货币合作尤以欧洲货币体系和欧元区的影响最大。
2.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一、首先提出最适度货币去理论的是罗伯特·蒙代尔,1961年,他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作为确定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
二、最适度货币去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该理论着重要解决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最佳。
三、西方的最适度货币去理论是关于趋于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概念,即指有一些符合一定标准的地区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在这种货币区内,各成员采用固定汇率制并保证区内货币的充分可兑换性。
四、其最适度性表现为,这种货币区能通过协调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弹性的对外汇率实现三个目标:区内的充分就业、物价的稳定和对外收支平衡。
五、研究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目的是试图分析各国经济的结构特征,并就这些特征给出某些标准,是满足这些标准的国家组成货币同盟。
同时它研究一国加入一个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最适度货币去理论认为,加入货币区将为加入过带来好处,当然也得付出某些代价。
六、GG-LL曲线1.收益分析GG曲线1)简化经济活动的收益2)结论与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正相关2.成本分析LL曲线1)一国放弃其原有的汇率工具和货币政策实现稳定国内产出和就业目标的一部分自主权造成的损失。
2)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的损失就越小。
3.欧洲货币单位一、欧洲货币单位(ECU)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
是按“一篮子”货币原则由欧共体12国货币加权组合而成的综合货币单位。
二、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初,各成员国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提供国内20%的黄金储备和20%的美元和其它外汇储备,然后EMCF以互换形式向各成员国提供相应数量的ECU,其权数是根据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小、各国贸易占欧共体内部市场贸易总额的比重大小及各国对欧共体的贡献大小决定的。
国际货币体系与区域货币一体化参考幻灯片

因此,国际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当 时条件下,它对汇率的稳定、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及 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3
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
◆ 确定各国货币的汇价,即汇率; ◆ 规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及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 措施; ◆ 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 确定国际结算的原则。
4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任务)
◆ 确定国际结算和支付手段的来源、形式和数 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和必要的国际货币, 并规定国际货币及其同各国货币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12
◆ 国际货币秩序亟待重建
排他性货币集团的建立和发展加剧了世界货币金融秩 序的混乱状态,各国纷纷加强外汇管制,实行竞争性贬 值和外汇倾销,这就是当时所谓的“以邻为壑”的货币 战。大危机之后,英美法三国为了恢复国际货币秩序, 于1936年9月达成了一项“三国货币协议”,试图减少 汇率波动、维持货币关系的稳定。因二次世界大战的来 临和爆发,这个协议很快便瓦解了。自1929-1939年 大战爆发这10年间,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特征是无 政府无秩序状态。当时的混乱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为以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国际货币 体系
按储备资产 按汇率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 国际信用货币制度
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按形成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国际金币本位制的历史功过
◆ 特点与作用
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入;一国的 金铸币同另一国的金铸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金属(比如 银)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 币还可自由铸造。
国际政治经济学第六讲国际货币体系专题

国际货币体系的选择
一是以浮动汇率为基础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 进行干预来控制本国货币的币值,但新的环境不允许 一国钉住并维持某个具体的汇率水平。在90年代后期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本国货币浮动。 另一个是让一批国家像欧盟那样创立单一货币。国际 货币事务的均势已经从个别国家和中央银行转移到国 际金融投机者和货币交易者那里,以致国家已经无力 抵制市场的力量,并且,国际合作不能持续很长的时 间。因此,地区性货币一体化可能是抗衡全球市场力 量的关键。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1、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 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 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 得以续存。 2、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 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 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 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 3、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 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诸多矛盾日 益凸现。
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上升,汇率下降 80 年代: 1979 - 1985 ,美国实行扩 张财政政策,同时反对通货膨胀(三高: 高通胀、高赤字,高汇率)。
1985 年的广场协议:八十年代中,美元比价跌 至40年代最低水平。 90年代,比价持续起伏不定。
日元与欧元的地位在上升。
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运行特征
确立了“双挂钩”原则
美元对 黄金
双 挂 钩
美元对 其它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
1、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 美元与黄金挂钩 A国货币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B国货币 黄 金 美 元 C国货币 ……….. N国货币
2. 建立权威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一、概述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货币关系的总体安排,包括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金融体系、外汇市场等多个方面。
它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金本位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国际货币体系逐渐从金本位制度转向以英镑为主导的金汇兑本位制度。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国扮演着中心角色。
然而,由于定价权和发行权的滥用,国际货币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危机,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现如今,国际货币体系处于混合货币体系阶段,没有明确的主导货币。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运作机制: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机制包括计价和支付机制、调节机制、信用机制等。
计价和支付机制主要指国际间的货币兑换和支付方式,包括汇率制度和支付清算机构;调节机制主要通过汇率和利率的调整,以及货币政策的协调来维护国际经济的平衡;信用机制则指的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信用支持体系,具有稳定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
2. 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用于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和维持汇率稳定。
目前,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最大,紧随其后的是欧元、日元、英镑等。
不过,近年来,人民币也获得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并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
3.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际投资和借贷。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自由流动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四、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汇率波动: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混合性质,汇率波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大幅度的汇率波动可能会导致经济震荡和金融危机。
2. 货币超发:一些国家为了实现短期经济增长,可能会通过货币超发来刺激经济。
然而,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增加,进而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区域货币联盟一、本章学习指导国际货币制度是指规范国与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有关法则、规定及协议的全部框架。
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般地,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为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制(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体制。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协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汇率纪律荡然无存;第二,造成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第三,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市场上危机四起,牙买加体系的缺陷日益突现,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
欧元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其所代表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地位使欧元与美元构成了国际货币的两强格局,从而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权力效应和示范效应。
由于国际货币制度改涉及到各国的自身利益,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等,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之路将是漫长的。
二、本章主要内容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包括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国际金本位制的特征、优缺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内容、作用及局限性;第二节分析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如: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特征以及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评价;第三节评介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主要有:欧洲货币体系的产生、主要内容,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产生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形态;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牙买加协定》的内容;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特征和表现;“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中各派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欧元的运作机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方案及其评价。
难点:特里芬难题;“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涵义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
按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国际上的习惯称谓,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为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制(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体制。
二、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
(一)金本位制度的特征(1)每对货币汇率的法定平价决定于它们之间的铸币平价,市场汇率的波动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黄金输送点和铸币平价之间的差异决定于黄金在国家间运输的各种费用;(2)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实行多边自由结算,黄金作为唯一的储备资产,是最后的国际结算手段;(3)国际收支通过价格一铸币流动机制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二)金本位制的优缺点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供给自动与货币需求保持一致。
金本位制限制了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一国货币的真实价值保持稳定和可预测。
稳定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比价,以及较为平稳的世界经济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
但是,国际金本位制度也存在许多缺陷:(1)国际间的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2)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的增长。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协议》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组成,协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该协议的宗旨是:(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货币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2)促进汇率稳定,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生产资源的开发;(3)向成员国融通资金,以减轻和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1.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本位制度;2.其它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汇率的汇率制度;3.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国际储备资产地位的储备制度;4.成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的国际收支调整制度;5.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和局限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效运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特里芬难题”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并两次贬值,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第二节牙买加协议一、《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1.认可浮动汇率的合法性:IMF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现象;2.黄金非货币化:成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3.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二、《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特征在牙买加体系下,整齐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灵活的体系。
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家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
换句话说,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成员国要好自为之,否则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
(一)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了用特别提款权代替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账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工具,因而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
(二)汇率制度多元化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的汇率制度也不同。
牙买加协议的精神在于避免成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
这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余地加大了。
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可以通过调整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成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三、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评价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汇率纪律荡然无存(二)造成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多种储备体系又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1.浮动汇率制下,主要储备货币的汇率经常波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很不利的;2.储备货币的多样化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风险,致使短期资金移动频繁,增加了各国储备资产管理的复杂性;3.多种储备货币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储备货币同时担负世界货币和储备货币所在国本币的双重身份所造成的两难。
(三)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牙买加体系寄希望于通过汇率的浮动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和灵活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但20多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这一机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1.汇率的过度浮动只是增加了市场上的不稳定性,甚至恶化了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2.IMF的贷款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3.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任务仍然大部分落在逆差国家身上,牙买加体系并没有吸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建立制度来约束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4.由于储备货币多样化和汇率安排多样化,货币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来源点也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市场上危机四起,牙买加体系的缺陷日益突现,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
第三节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一)单一标准理论1、生产要素流动标准。
2、产品多样化标准。
3、经济开放度标准。
4、相似通胀率标准。
5、金融市场开放度标准。
(二)综合成本与收益标准理论:1、综合成本。
2、综合收益。
3、经济开放度与综合成本、收益的均衡。
二、欧洲货币体系1969年12月在海牙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标志着欧洲货币统一改革的开始。
欧洲国家寻求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汇率的更大稳定性的具体原因:1.为了提高欧洲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2.把欧盟变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市场;3.避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失衡。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978年12月5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自1979年初正式实施欧洲货币体系协议。
欧洲货币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1、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简称ECU)欧洲货币单位类似于特别提款权,其价值是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加权平均值,欧洲货币单位具有价值稳定的特点。
在ECU的组成货币中,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英镑是最为重要的三种货币,其中又以德国马克所占的比重最大,马克汇率的上升或下降,对欧洲货币单位的升降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根据规定,ECU中的成员国货币权数每5年调整一次,但若其中任何一种货币的变化超过25%时,则可随时对权数进行调整。
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主要有三种:①作为欧洲稳定汇率机制的标准;②作为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偏离中心汇率的参考指标;③作为成员国官方之间的清算手段、信贷手段以及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
2、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简称EMCF)欧洲货币合作基金集中了成员国各20%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作为发行欧洲货币单位的准备。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向成员国提供相应的贷款,以帮助它们进行国际收支调节和外汇市场干预,保证欧洲汇率机制的稳定。
欧共体通常在向成员国提供货款时附加一定的条件。
3、稳定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稳定汇率机制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根据该机制的安排,汇率机制的每一个参加国都确定本国货币同欧洲货币单位的(可调整的)固定比价,也即确定一个中心汇率,并依据中心汇率套算出与其他参加国货币相互之间的比价。
但并不是所有欧共体成员国都参加了稳定汇率机制。
稳定汇率机制通过各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强制性干预,使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限制在允许的幅度以内。
三、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人们一般将20世纪60年代的跛行货币作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从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角度而言,欧洲货币一体化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阶段:(一)第一阶段(1972—1978年):魏尔纳计划根据魏尔纳计划,欧共体于1972年开始实行成员国货币汇率的联合浮动(又称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
对内,参与该机制的成员国货币相互之间保持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对外,则实行集体浮动汇率)。
在欧共体成员国的联合浮动中,还存在着“蛇行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