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解读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地下水
岩溶地下水的分布
地下水
石
伏溪流
灰
岩
中
的
溶
隙
水
塌陷坑
塌陷 落水洞
地下水位
不成功的井
地下水
含水层获得水的过程叫补给,失去水叫排泄.
地下水
向 斜 构 造 盆 地 中 的 承 压 水
地下水
水压面
潜水 承压水
砂岩 页岩
砂岩 页岩
单斜构造中的承压水和潜水
地下水
压力面 自流水井
隔水层 隔水层 含水层
山区高位补给 承压水头很高
地下水
断快构造(承压斜地)中水的补给和排泄
地下水
4、孔隙水,指分布于松散土壤或岩层孔 隙中的地下水。在不同的埋藏条件下,孔 隙水分别称为孔隙-上层滞水、孔隙-潜 水、孔隙-承压水。
地下水
风化裂隙水的分布
地下水
成岩裂隙中有时分布有地下水
玄武岩 成岩裂隙 中有时 分布有 地下水
地下水
地下水
构造裂隙水的分布
地下水
好井
干井
好井
变质岩中的构造裂隙水
地下水
6、岩溶水是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 的地下水。岩溶是水与可溶岩相互作用的产物。 岩层具有可溶性、水具有侵蚀能力和水体流动 是岩溶发育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钙镁离子浓度,可将地下水分为 5 类: 极软水 c<1.5; 软水 c=1.5~3.0; 微硬水 c=3.0~6.0; 硬水 c=6.0~9.0; 极硬水 c>9.0。
浅谈水资源中地下水的分类及特征

浅谈水资源中地下水的分类及特征作者:江巍峰司瑞敏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08期摘要:在全球淡水资源的组成中,地下水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利用,水量较稳定,故在全世界的总供水量中,地下水占有较大比例;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则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可用水源。
关键词:地下水;分类;特征中图分类号:TV211.1+2地下水赋存于各种自然条件下,其形成条件不同,在埋藏、分布、运动、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等诸方面也各异。
为了便于研究和利用地下水,人们通过分析,将某些基本特征相同的地下水加以归纳合并,划分成简明的类型,这就是地下水的分类。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或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
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1 包气带地下水地表以下与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空隙没有充满水,包含有空气,该带称为包气带。
包气带中的水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1.1 土壤水土壤水是位于地表附近土壤层中的水,主要为结合水和毛细水,它主要靠降水入渗、水汽的凝结及潜水补给;大气降水向下渗透,必须通过土壤层,这时渗透水的一部分就保持在土壤层里,成为所谓田间持水量(即土壤层中最大悬挂毛细水含量),多余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土壤水主要消耗于蒸发和植物蒸腾;土壤水的动态变化受气候的控制,故季节变化明显。
当潜水位浅时,土壤中的毛细水可以是支持毛细水,在气候干燥、地下水大量蒸发时,盐分不断积累在土壤表面,可使土壤盐渍化;气候潮湿多雨,土壤透水性不良,潜水位接近地表的地区可以形成沼泽。
当地下水位较深时,这部分毛细水多为悬挂毛细水。
土壤水对供水无意义,但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
1.2 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包气带岩性的组合,以及地形和地质构造特征。
一般地形平坦、低凹或地质构造(平缓地层及向斜)有利汇集地下水的地区,地表岩石透水性好,包气带中又存在一定范围的隔水层,有补给水入渗时,就易形成上层滞水。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或土层空隙(包括空隙、裂隙和孔洞等)中的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的。
在干旱地区,水蒸气也可以直接在岩石的空隙中凝成少量的地下水。
下面让我们看看地下水有哪些类型和特征吧。
一、地下水的类型
二、地下水的特征
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广泛,密切地联系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所以,充分的了解地下水的相关知识能够使我们有效避开地下水的害处,充分利用它的好处,为人类造福!。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的井孔、洞穴、河床、砂岩等水体的水,也是地
壳中的水分,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水源之一。
它与江河流域中的河流水等地
表水有很大差别,具有自治性,不受地表水资源影响,不易受到气候变化
的影响,是人类利用和保护水源的重要资源。
一般把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超深层地下水三种:
1.浅层地下水:指地表以下0-100米,埋藏浅的渗水,其水层由泥砂
土统聚而成,又被称为自灌水或涌流水,由空气、降雨和渗漏。
2.深层地下水:指地下100-500米的深水,其水层由石英岩伴有大量
的洞穴,又被称为沉积渗水、压汞水或动力水,由于地层厚、孔隙度低、
矿物结构细小,其中的水流慢、水品质比较稳定、丰度较高,可以满足人
类的饮用、农业、工业等需求。
3.超深层地下水:指地下500米以下的深水,其岩石特征与深层地下
水相似,由于岩石层状及硬度高,水流缓慢,水源层状较薄,且丰度较低,很少被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03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影响潜水面变化的因素: i)地形——潜水面通常随地形起伏 而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较地形平缓; 山区地形切割较强烈,潜水面起伏幅 度较大,潜水面坡度较大,排泄条件 好;平原地区地形切割微弱,地势平 坦,潜水面起伏很小,排泄条件差。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潜水的排泄方式
泉——地形低洼处,地形切割到潜水面,潜水流 出地表,形成泉水。潜水补给的泉一般又称为下 降泉。泉水出流一般很平静,没有向上喷涌的情 况。下降泉的类型有侵蚀泉(a)、接触泉(b)、 溢流泉(c、d)。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地表水——潜水高于地表水位时,地表水体附近 潜水流向地表水。湖泊周围、河流中上游常见。 为散流(线状)排泄。
结合水、毛细水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很有意 义。
上层滞水通常季节性存在,与地下水面脱节, 可向地下水面流动。水量小,动态变化大,一 般没有供水意义。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潜水 (1)潜水的概念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 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iv)人为因素——人工浇灌、排水等也会 影响潜水面的高低及形状。人工浇灌可导 致潜水面的上升;而排水又可能形成潜水 降落漏斗(围绕着排水区的漏斗状的水位 下降区)。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4)潜水面的表示方法 1)水文地质剖面图
编制方法:在一般的地质剖面的基础 上加绘水文地质资料编制而成。按一 定的比例尺在具有代表性的坡面线上 绘出地形剖面,然后在图上表示出水 位、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 其变化等地质、水文地质要素。
地下水分类原则

地下水分类原则(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地下水的分类原则1.地下水的成因分类2.地下水的化学分类3.地下水的温度分类三、地下水的实际应用四、结论正文【引言】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占据我国水资源的很大一部分。
在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水,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的分类原则。
【地下水的分类原则】1.地下水的成因分类根据地下水的成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渗流水: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在岩石中的渗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水。
- 沉积水: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在地下沉积物中的渗流和扩散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水。
- 岩溶水:在可溶岩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发育而形成的地下水。
- 断裂水:在断裂带附近,由于地下水沿断裂带渗透而形成的地下水。
2.地下水的化学分类根据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淡水:含盐量较低的地下水,通常用于生活和农业灌溉。
- 咸水: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通常不适用于生活和农业灌溉。
- 卤水: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含有较多的钾、镁、钙等元素,可用于提取盐类化学资源。
3.地下水的温度分类根据地下水的温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常温水:水温在 10-25 摄氏度之间的地下水。
- 温水:水温在 25-40 摄氏度之间的地下水。
- 热水:水温在 40-60 摄氏度之间的地下水。
- 温泉水:水温在 60 摄氏度以上的地下水。
【地下水的实际应用】地下水在我国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医疗保健、地热能开发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下水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拓展。
【结论】地下水的分类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地下水资源,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一、地下水及其分类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包括土层)的空隙(包括空隙、裂隙和空洞等)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的分布极其广泛,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地下水常为农业灌溉,城乡人民生活及工矿企业用水提供良好的水源。
因此,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
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必须具有一定的岩性和构造条件。
空隙多而大的岩层能使水流通过(渗透系数大于0.001m/d),称为透水层。
贮存有地下水的透水岩层,称为含水层。
空隙少而小的致密岩层是相对的不透水岩层(渗透系数小于0.001m/d),称为隔水层。
地下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组合更是错综复杂,因此,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角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种单一的因素或某种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硬度分类、按地下水起源分类等;另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分类。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不论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均可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空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类型和若干特征见表4-5。
表4-5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二、包气带水位于潜水面以上未被水饱和的岩土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如图4-2所示。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入、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需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既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土壤水主要消耗于蒸发和蒸腾,水分的变化相当剧烈,主要受大气条件的控制。
当土壤层透水性不好,气候又潮湿多雨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易形成沼泽,称沼泽水。
当地下水面埋藏不深,毛细管可达到地表时,由于地表水分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于土壤表层,则形成土壤盐渍化,从而危害农作物生长。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垃圾填埋 石化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 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的施用等
地下潜水
上层滞水
漂浮污染物
可溶性污染物 局部隔水粘土
潜水特征
1.与地表水大气水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 环。 2.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3.气象、水文因素的变动对它的影响显著, 动态变化明显。 4.易受污染。
埋 深
潜水水位 潜水含水层
含 水 层 厚 度
隔水层
潜水特点
潜水与大气直接相通,具有自由表面,承受大气 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 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 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面随时间而变化,其形状则随地形的不同而 异,也和含水层的透水性及隔水层底板形状有关。含 水层厚度较大的地方。潜水面就变得平缓,隔水底板 隆起处,潜水厚度减小。
(三)承压水
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含水层顶板
含水层底板
埋深 承压水位
初见水位
泉水
泉水是出露的承压水
承压水具有如下特征
承压水的重要特征是不具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 承压水承受的压力来自补给区的静水压力和上覆地层压力。由于上 覆地层压力是恒定的,故承压水压力的变化与补给区水位变化有关。 当接受补给水位上升时,静水压力增大。水对上覆地层的浮托力随 之增大.从而承压水头增大,承压水位上升;反之,补给区水位下 降,承压水位随之降低。 承压含水层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常常是补给区远小于分 布区,一般只通过补给区接受补给。 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承压水不易受地面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1.3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一、基本要素与特征
充满于2个稳定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 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之承压水 。
一、基本要素与特征
①承压含水层 ②隔水顶板 ③隔水底板 ④承压含水层厚度 (M) ⑤ 测压水位线(面): ⑥ 承压水头-H ⑦ 补给区 ⑧ 承压区 ⑨ 排泄区 ⑩ 自溢区
上部黏性土中潜水 下部砂砾石中承压水
8/65
三、主要特征
A)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比它水位高的地表水的渗入补 给;
B)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C)潜水的埋深因地而异,与水位、水量变化有关; D)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底流动,称潜水流。
蒸发 大气降水入渗
潜水埋深 h1
潜水面 泉
流向 含水层厚度 h
潜水位H 潜水含水层
岩溶水
不同含水层空隙中的地下水
冲积物中的孔隙水 上游 河床中砂砾石,是良好的含水层。 中游 河漫滩沉积有上细(粉细砂、黏性土)下 粗(砂砾)的二元结构,上层构成隔水层,下 层为承压含水层。 下游 滨海平原上为潜水,埋藏浅不利于工程建 设,下部多层承压含水层。
上层滞水——自学
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 的重力水。
这是包气带中唯一有实际利用价值的重力水
3.3.1.2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一、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 • 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自由表面—即没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 压强外不受其它力。 稳定含水层—指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示区分 上层滞水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动态 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能力 很强
二、地质构造条件与承压水形成的关系
1、承压盆地
二、地质构造条件与承压水形成的关系
按地下水的排泄方式 •开放系
根据地形与构造的关系: 正地形盆地 负地形盆地
2、承压斜地
➢等水压线图
四、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在自然或实际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的划分也是
相对的
在复杂条件下,很难将某些含水层中的水划定为
潜水或承压水
几个例子:
山区基岩互层
一个 较厚的含水层
一个封闭的含水层—潜水?
开采前—潜水含水层 开采后—承压含水层
开采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例: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分类表
屋建筑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
二、基本要素(专业术语)
•潜水面 •潜水位 •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厚度•潜水埋深-
蒸发 大气降水入渗
潜水埋深 h1
潜水面 泉
流向 含水层厚度 h
潜水位H 潜水含水层
隔水层
基准面
武汉市(汉口)水文地质剖面
长江一级阶地 土层厚30~50m 典型二元结构
K随深度呈对数增大
3.3地下水的类型
类型 潜水
埋藏 条件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 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 来源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 压水
排泄 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 成泉
主要 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 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5.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三、主要特征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河 流
河 流
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 以下实际问题:
河
(1)确定潜水流向 (2流)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3)判断地表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4)确定潜水埋藏深度 (5)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的河变化 (6)确定引水工程的位置
流
➢潜水面的形状
岩石颗粒由细变粗 含水层厚度增大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 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 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 流量稳定 5.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地下水分类
上层滞水
a b潜水
c
承压水
上层滞水、潜水及承压水
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 6—泉(上升泉);7—水井,实线表示井壁不进水;
这两部水很有限,所以μe 很小 ; 与重力给水度μd相比要小10-1 ~ 10-3
承压水含水层
潜水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的比较
三、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 从理论上来看:
• 弹性给水度是可以恢复的 • 实际上弹性是有限恢复的 • 越过含水层弹性范围(限定),将产生一次性的 变形—即永久性不可恢复的变形 • 最终导致含水层的弹性给水与释水能力降低
弹性给水度μe 承压含水层中当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1个单位,单位 水平面积含水层柱体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
测压水位降低导致 (1)含水层孔隙中水的压力降低—水体积膨胀释水, 水的膨胀系数约为 1/20000 (2)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层颗粒间承受压力增加—骨 架被压缩,当颗粒不变时,骨架压缩 = 空隙体积减小 (排列改变)——发生释水(挤出来)水
主要特征: (1)承受静水压 (2)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3)动态变化不显著 (4)其运动方式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
一、基本要素与特征
补给与排泄: 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些,水交替慢, 平 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
水化学 变化较大,矿化度一般要高点,可以保留“古老”的 水
隔水层
三、主要特征
补给(来源):降水入渗,河湖入渗 排泄(汇):泉,(河)泄流,蒸发
补给或排泄通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 动态: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水量、水 位季节性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著,易污染 水循环交替迅速: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 潜水研究基本方法—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获取信息资料的手段——通过调查、勘探和分析绘制
(1)判断含水层岩性和厚度的变 化 (2)确定测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 承压水的水头 (3)确定潜水与承压水间的相互 关系
地形等高线(m) 等测压水位线
含水层顶板等高线(m)
三、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问题: 承压含水层的变化:在储水与释水时,含水层厚度是不变的,承压含水
层的储水与释水是如何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