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刘勰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该书以辨析文学艺术为主题,全面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要领和艺术原则。

它是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一书涉及诸多文体,包括诗、赋、歌、乐、赋、剧、小说等,可谓博大精深。

其内容主要由绪论和下文八篇组成,下文包括理情、辩议、纪效、议尚、劝进、文教、志操、悦性八篇。

全书共三十余万言。

在当时的文学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都会学习并研读《文心雕龙》。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备受赞誉。

刘勰通过对不同文体的剖析和比较,发掘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共性和独特之处,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奥秘。

《文心雕龙》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也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与对话。

翻译作品要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然而,《文心雕龙》的翻译并非易事。

首先,因为该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翻译者对不同文体和文学批评理论有深厚的造诣。

其次,因为中文和英文等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对于某些特定概念的准确翻译常常会遇到困难。

此外,因为该书是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翻译者还需要对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心雕龙》,翻译者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是最重要的。

尽可能地理解原书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体规范,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尽管不可能完全照搬原书的表达方式,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和转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最后,要有耐心和恒心。

翻译一本如此庞大而深入的著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为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文心雕龙全文及译文

文心雕龙全文及译文

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诞生,何等辉煌呀!玄妙、黄色的混合,产生了天地,方圆使它们的形体有了区分。

日月如重叠的璧玉,来展现上天的美好形象。

山川如灿烂的锦绣,来铺就大地的美丽形态。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有文采的表现。

抬头观察天上日月闪耀的光芒,低头察看地上草木茂盛的景象,天地高卑的位置已经定位。

所以天地间有了阴阳二气。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是自然钟爱的生灵。

这就是所说的“三才”。

人是五行中的优秀生灵,是天地的心灵。

心灵产生了思想,思想形成了语言,语言明确了文明。

这是自然的道理。

由此推及到世间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吉祥的征兆;虎豹凭借鲜明的条纹凝聚成矫健的英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设色的妙笔挥洒;草木花朵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想。

这些充满文采的自然景象难道都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吗?(其实)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发出响声,音调谐畅如吹竽笙埙篪;泉水击石石头发声,声韵和谐像击磬鸣钟——所以形体确立文采就形成了,声音发出语言就产生了。

没有知觉的事物都有丰富的文采,(这样看来)有知觉的动物难道没有文采吗?。

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文心雕龙,又称《文心雕龙辩》、《雕龙章》等,是南朝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堪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刘勰生于东晋末年,是南朝宋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家,以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和批评见解而闻名于世。

《文心雕龙》是他精心编纂的一部论文教材,被后人誉为“文学之魂、书斋之宝”,对于文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心雕龙》写作于刘勰年间,共分为六篇,每篇都是对文学的不同层面和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这六篇分别是“原道篇”、“辞章篇”、“修辞篇”、“应制篇”、“文辞篇”和“骚雅篇”。

每篇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雕”和“龙”两个特殊的词为标题,寓意着对文学作品的精雕细琢和神秘深邃的解读。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精品。

同时,他将“龙”象征着神奇和高贵,暗示了文学的卓越性质和深远影响。

在“原道篇”中,刘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原则和追求。

他指出,文学应当追求真实而深入的表达,要以“诚”和“各法”为基础,追求心灵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享受。

他以“解酲”和“颓馀”两位诗人的作品为例,生动地展示了文学创作中真实感与创作技巧的平衡。

“辞章篇”是论述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一篇,刘勰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讨论了修辞技巧。

他认为修辞应当符合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不应过分华丽和炫技,而应以质朴和朴实为主导。

通过一系列精彩的例子,他对比了不同修辞手法的优劣,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评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修辞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一篇,也是刘勰对修辞手法进行系统讲解的地方。

他以“重章”、“体材小长”为中心,分析了修辞在表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他提出“重章”要求修辞杰出的作品应当有让人回味无穷的章节,同时注重结构的合理布局。

他用古人文人杨雯的诗歌语言差异为例来论述章节的重要性。

在“应制篇”和“骚雅篇”中,刘勰分别对文学作品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文体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最早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它涉及的范围之广,评论之深,影响之大,都是后世文学批评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本文将分享“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并深入探讨其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心雕龙》原文《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原文共分为六十个篇章,包括题记、跋、序言、绪论、批评文章等。

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篇章举例解读。

篇名:才性原文:“夫才性者,天之所先施。

气象常制,不可移易。

慧狄生良,公刘、蜀梁、隗固以为奇。

岂天人之所能改废者哉?”翻译:才性指的是人的天赋才能。

它是天赋的,常规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类似慧广生了一个才子,公刘、蜀梁、隗固也觉得奇怪。

这说明才性是无法被改变或废弃的。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意义1.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类别,并阐明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学史迹的描述和推断,指导了中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2.揭示文学的真正价值《文心雕龙》呼吁人们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价值,以及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内部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示出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思想、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提高文学创作的技巧在《文心雕龙》中,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技巧和原则,为后续的文学发展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4.为文学思想释放空间《文心雕龙》开创了对文学思想的解读空间。

只有对文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发掘出文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结论《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著作,并对后世文学批评著述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在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精湛的文笔,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后世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文心雕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雕、龙、索引。

其中,“雕”部分是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批评,“龙”部分是具体的文学创作技巧和方法的讲解,“索引”部分则是对该书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在“雕”部分,刘勰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批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规范。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具备“心性之奥妙”,即作者应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触动和体悟,表达出至深至诚的情感。

他还讲述了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文采”、“变化”、“意气”等。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文采”,即言辞华美、铿锵有力;同时,作品中应当有变化的节奏和音乐感,以及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意气。

这些原则和规范对于古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龙”部分,刘勰则详细介绍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主张作品应具备“合笔”、“制艺”、“文士”等要素。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笔法要精细娴熟,能够把握好节奏和韵律;作品中的艺术构思和处理要适当得体;作品的内容要体现出作者的学养和修养。

刘勰还介绍了各种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运用对仗、比兴、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趣味性。

“索引”部分是对整个书籍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刘勰按主题对各章节进行了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目录和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和参考。

这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点和引导。

最后,我给大家带来文心雕龙的经典原文一则:心形不探深,邪真盈一凑。

千纬蹇误捻,凝矣川洋沤。

那去不清尘,井娄岂外蓬?若丘丸何碇,淬筮梦之蹭。

这段原文表达着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的渴望。

通过文字的铺陈和音韵的呼应,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采和意境。

这是文心雕龙一书中众多精彩之处之一。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心雕龙诗

文心雕龙诗

文心雕龙诗《文心雕龙·赞诗才》文心自古妙难言,雕龙手段赋佳篇。

才思恰似江河水,汹涌奔腾向海天。

笔落惊神惊鬼处,韵成醉月醉星间。

诗林漫步寻真意,墨海扬帆岁月闲。

衍生注释:“文心”:这里指创作诗文的用心或者心思,是一种对文学创作核心精神的泛指。

“雕龙”原指细致入微、精巧如雕刻蛟龙般的文学创作方法,在诗里体现那种对诗歌的精雕细琢。

“才思”就是才华和思想,将其比作江河水,形容才思犹如江水滔滔,源源不断。

“笔落惊神惊鬼处”表示笔触落下能达到震撼鬼神的绝妙效果,是夸张地说写诗技艺的高超。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是对诗歌创作才华的赞扬。

情感充满着对诗才的倾慕与赞叹。

表现手法上,它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仗。

诗的首联开篇点题,将文心与雕龙的概念提出,引出后文对诗才的描写。

颔联把才思比作江河是非常生动的比喻,让人们能形象地感觉到才思的不断涌流。

颈联的夸张,笔落惊鬼神、韵成醉星月,使得诗才的高超被渲染到极致。

尾联“诗林漫步”和“墨海扬帆”则有一种悠然自得探索诗境的感觉。

作者介绍:从这首诗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个对文学创作有深刻见解的人,有可能是一位研习文学多年的老学者或者是对古代文学典籍如《文心雕龙》有深入研读的人,自身也有很高的诗歌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运用片段:例子一: 在一场诗歌研讨会上,有一个年轻人对诗歌创作感到迷茫,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才情。

这时候一个老诗人就对他说:“孩子啊,写诗不能灰心。

你得相信自己的潜能啊,像古人说的‘才思恰似江河水,汹涌奔腾向海天’,只要坚持挖掘,总有一天会在诗坛大放异彩的。

”例子二: 在学校的文学社里,大家在讨论诗歌的魅力。

有个同学说:“我觉得真正厉害的诗歌总能给人以震撼。

”另一个同学马上附和:“没错,就像诗里说的‘笔落惊神惊鬼处,韵成醉月醉星间’,那种境界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例子三: 一个文学爱好者在书房里,对着一摞稿纸叹气,觉得自己在诗境里迷失了方向。

他的朋友进来看到后说:“老兄,别这么悲观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鲁迅《论诗题记》:东则有刘彦和《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文心雕龙·序志》: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文心雕龙·序志》: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钟嵘《诗品序》:又说:李谔:江左齐梁,……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

《文心雕龙·序志》: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

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钟嵘《诗品》: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

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哗竞起,准的无依。

刘勰《序志》、: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原道》: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征圣》: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或作“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宗经》:三极彝训,其书曰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宗经》: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

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情采》: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

《情采》: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其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曰两名,自近代耳。

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

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

《序志》: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明诗》: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

”圣谟所析,义已明矣。

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祝盟》:天地定位,祝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

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

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檄移》: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

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

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

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历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

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暨乎战国,始称为檄。

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

《诏策》: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

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

其在三代,事兼诰誓。

誓以训戒,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

《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

”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

降及七国,并称曰命。

命者,使也。

秦并天下,改命曰制。

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

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

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哀吊》: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及相如之吊二世,全为赋体,桓谭以为其言恻怆,读者叹息。

及卒章要切,断而能悲也。

杨雄吊屈,思积功寡,意深反骚,故辞韵沈膇。

班彪、蔡邕,并敏于致诘。

然影附贾氏,难为并驱耳。

胡、阮之吊夷齐,褒而无间。

仲宣所制,讥呵实工。

然则胡、阮嘉其清,王子伤其隘,各其志也。

祢衡之吊平子,缛丽而轻清;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

降斯以下,未有可称者矣。

《哀吊》: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

幼未成德,故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

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

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神思》: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夸饰》: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恒有夸饰。

《通变》: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

是以附辞会意,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

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

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

…………夫能悬识凑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石之合玉矣。

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驭文之法,有似于此。

去留随心,修短在手,齐其步骤,总辔而已。

《章句》: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

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方毕矣。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

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rui)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两体之篇,成于西汉。

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

《练字》: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诡异者,字体瑰怪者也。

曹据诗称“岂不愿斯游,褊心恶凶(加一个口字旁)呶,”两字诡异,大疵美篇,况乃过此,其可观乎!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

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于常文,则龃龉为瑕。

如不获免,可至三接;三接以外,其字林乎?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

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

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

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暗;善酌字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