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课文《长相思》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课文《长相思》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课文《长相思》教学设计范文四篇《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下面是随笔网收集整理的关于长相思教学设计的精选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纳兰性德。

这首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长相思》,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感受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相思》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同时,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长相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呈现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和意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他们改进发音和表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尝试背诵。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背诵展示,并对背诵情况进行点评。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出自《长相思》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

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新课,知作者1.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同学们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背诵)2.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由发言)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课题:长相思)4.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满族词人。

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他的词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婉约清新,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二、抓字眼,明诗意1.自由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

3.课件出示出自《长相思》的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1)教师提示: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涉过一条又一条河,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2)指名学生说词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1.读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山一程,水一程”,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远离故乡,跋山涉水,行军非常艰难。

)(2)(课件出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同学们请看地图,从北京到山海关,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要三个多小时。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该是多么艰难。

(3)从词中,我们可以得知词人身在哪里?(词人身在征途。

)(4)为什么要强调“身”在征途呢?(词人身在征途,心却在家乡,身心分离。

)(5)“千帐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行军队伍庞大。

五年级语文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长相思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长相思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这首词,对仗工整,词中涵义深远,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词中讲诉了对故乡、家人深深眷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忠君报国与天伦之乐在他心中交织着,呈现出矛盾心理。

让五年级的学生来领会其中的意蕴,我利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组织教学。

比如: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家庭背景等。

让学生知道纳兰性德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时,就会懂得纳兰性德不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他父亲,不属于他妻儿,他只属于朝廷。

所以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请学生朗读。

4、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5、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6、解题、质疑:(1)“相思”是什么意思?(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

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提醒读音:ɡūo聒ɡēnɡ更2、指名读:ɡūo聒ɡēnɡ更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3.词的语言风格:学生需要了解《长相思》的语言风格,如纳兰性德的词风通常含蓄、细腻,情感深沉。
4.诗词鉴赏:通过朗读、背诵和解析《长相思》,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5.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长相思》是一首中国古典诗词,学生需要了解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如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长相思》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长相思》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长相思》问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诗词,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对文学、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互动和参与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知识点梳理
《长相思》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古词。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掌握以下知识点:
1.词牌格式:《长相思》属于清代词牌,学生需要了解其基本的格律和韵脚特点,例如本词的平仄韵律和结构。
2.词语解析:学生需要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山一程,水一程”所表现的距离遥远和行程艰辛;同时,要理解词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如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长相思》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2.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中的象征和隐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背景,讲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经历。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如“长相思”、“情难舍”等。

二、课堂讲解1.讲解第一首《长相思》作者背景: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湘真,清代著名词人。

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情感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讲解第二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第一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讲解第三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前两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长相思》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说明原因。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选择一首《长相思》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纳兰性德及其诗词的了解。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纳兰性德的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课堂讲解1.第一首《长相思》讲解意象分析:“山一程,水一程”,这里的“程”字可以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旅程的艰辛。

情感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远离家乡的经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长相思》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长相思》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长相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

2.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表现手法。

2.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名字叫《长相思》。

你们听说过长相思吗?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2.对,长相思是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感吧!二、诗歌朗读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长相思》这首诗,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2.请同学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尽量读得准确、流利。

三、诗歌理解1.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

3.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四、诗歌解析1.现在,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a.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b.“山一程,水一程”是什么意思?c.“榆关”是什么地方?d.“夜深千帐灯”是什么意思?(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a.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b.“风一更,雪一更”是什么意思?c.“聒碎乡心梦不成”是什么意思?d.“故园无此声”是什么意思?1.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首诗,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现这种情感的?3.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长相思》这首诗,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现这种情感的?二、诗歌背诵1.请同学们尝试背诵《长相思》这首诗。

2.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旁边的小伙伴帮忙。

三、诗歌欣赏1.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下《长相思》这首诗的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3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3篇

第1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贵为清代康熙年间相国家的公子,是皇帝身边一等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

他拥有显赫的出身,惊世的才华,他就是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学习诗词奠定基础,作者独特的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

注意“畔”、“聒”、“更”的读音。

2、你在读的时注意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吗?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在字面上以空格的形式分开,而在朗读是要注意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3、朗读古诗词,正确的停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带领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
《长相思》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选编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词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几缕怀乡的主题,意境深长。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今天我们将用三步读诗法业学习这首诗:
a.知诗人,解诗题。

b.抓字眼,明诗意。

c.想意境,悟诗情。

二、学习这首词
1、.知诗人,解诗题。

a.简介词这种诗的别体
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常见的词牌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临江仙、念奴娇、菩萨蛮、西江月、满江红、点绛唇、清平乐。

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
上下片或上下阕)
b.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满州人,清代词人,文学成就以词为最,现存词三百四十二首。

时人誉“清代第一词人”少年聪颖过人,文武双全,与康熙十五年(1676,时年容若22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在纳兰性德九年的侍卫生涯中,多次随从康熙出巡,足迹至塞外、关东、山西与江南等地。

由于经常护随康熙到塞北与关外巡视,熟睹漠北之景,对行役之苦有深刻体验,固而他写下了大量边塞词。

1681年,作者护驾巡视辽东,写下了此词。

2、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自主读词,要求:
a.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b.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c.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轻重缓急。

○2根据注释理解词意
3.想意境,悟诗情。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
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
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上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释义: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都点起了灯。

赏析: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

“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

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下阙: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释义: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故乡是没有这种狂风朔雪的声音的。

赏析: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2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
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3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4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
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5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纳兰性德。

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一个大大的“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
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读:长相思
○6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三、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心系故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